1.1 成都簡介:
1.1 成都前景
成都堅固“四位一體”科學發展總體戰略,現已成為西部中心城市,西部政治、商貿、科技、通信、文化、教育、交通、經濟、軍事、金融中心之一,享有“西部之心”美譽。成都正加快推進領先發展、科學發展、又好又快發展的總體定位,打造“西部經濟核心增長極”,并實施“交通先行”、“產業倍增”、“立城優城”、“三圈一體”、“全域開放”這“五大興市戰略”。1983年,成都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正式納入新編制的城市總體規劃,并上報國務院審批。1997年修訂。指導思想是:著眼整體,保護為主,加強管理,合理利用。規劃目標是建立完善兩個體系,即以現行行政管理體制為基礎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和以觀光旅游系統為依托的歷史文化名城展現體系。1993年開始的府南河綜合整治工程,不僅恢復了成都市兩江環抱的歷史特色,還使成都“三城相重”的古城特色和“環古城垣文化風景線”清晰可辨。“最近幾年又確定寬窄巷子、大慈寺、文殊院、華西醫科大學近代建筑群4個歷史地段保護區,成都城市建設總體目標是:發展成為中西部創業環境最優、人居環境最佳、綜合競爭力最強的現代特大中心城市。
“兩樞紐、三中心、四基地”,西部重要的商貿、金融和科技中心之一,中國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現代制造業基地、現代服務業基地和現代農業基地。
1.2 地理位置
成都市位于四川省中部,四川盆地西部,介于東經102°54′~104°53′和北緯30°05 ′~31°26′之間,全市東西長192公里,南北寬166公里,總面積1212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648萬畝。東北與德陽市、東南與資陽市毗鄰,南面與眉山市相連,西南與雅安市、西北與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接壤。距東海1600公里,南海1090公里,屬內陸地帶。
1.3 氣候特點
成都具有春早、夏熱、秋涼、冬暖的氣候特點(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6℃,年降雨量1000mm左右。成都氣候的另一個顯著特點是多云霧,日照時間短。民間諺語中的“蜀犬吠日”正是這一氣候特征的形象描述。成都氣候的另一個顯著特點是空氣潮濕,因此,夏天雖然氣溫不高(最高溫度一般不超過35℃),卻顯得悶熱;冬天氣溫平均在5℃以上,陰天多,空氣相對干燥。成都的雨水集中在七、八兩月,冬春兩季干旱少雨,極少冰雪。
1.4天府
成都在古時被稱為“天府”,是我國西南部開發最早的地區之一,是全國二十四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自從有確切得記載,成都已經有2300多年的歷史了。成都是被國務院確定的中國西南部地區金融、商貿、教育中心以及交通、通信樞紐。成都同樣是一個多民族散居的城市,境內除漢族以外,還有55個少數民族成份。古時的成都平原是三國時蜀國的主要統治地區,當時的成都就是蜀國的都城,因此現在的成都人也會對三國時期的故事津津樂道,遍布大街小巷的茶館里,都可以一邊聽著說書先生的滔滔不絕,一邊品著地道的蜀地茗茶。
都江堰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于成都平原的西部,都江堰市西面的岷江上面,距成都市區約五十六公里。都江堰始建于公元前256年,由戰國時期的秦國蜀郡太守李冰領導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樞紐,是現如今世界上最古老并且依舊在保持工作、造福成都人民的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偉大水利工程。都江堰主要由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寶瓶口進水口三大部分,以及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屬工程組成,其為在此生活的人們消除了水患,使成都平原成為了“水旱從人”的“天府之國”。
蜀繡藝術蜀繡又叫做“川繡”,是以現今四川成都為中心的多種刺繡的總稱,其主要產于四川的成都和綿陽等地。蜀繡、湘繡、蘇繡、粵繡并稱為中國的四大名繡。成都地區有著的自然地理條件,盛產絲帛,因此蜀繡的制作與生產均“冠絕天下”。蜀繡有著悠久的歷史,晉代常璩《華陽國志》中就有記載,而當時蜀中的刺繡就已經非常有名。蜀繡最初的時候主要在民間流行,分布于成都平原,世代相傳,直到清朝中葉才漸漸形成了產業。蜀繡遍布成都平原,在七十年代末期,幾乎是“家家女紅,戶戶針工”,人數可達數千之多。他們除了在被面、枕套、襯衣、頭巾、手巾、桌布幾十個品種刺繡外,同樣生產用于外貿出口的生紡繡片、繡屏等。
蜀錦藝術錦是指東漢至三國時期蜀郡,即今成都所織造的錦。蜀錦大都以經向的彩條作為基礎起彩,并作彩條添花,使其織紋精細、圖案繁華、配色典雅、獨具一格,成為了一種最具地方風格與民族特色的五彩織錦。蜀錦質量堅韌而飽滿,彩紋風格秀美,配色不失典雅而又不落俗套。著名的唐代蜀錦圖案有格子花、龜甲花、紋蓮花、聯珠、對獸、對禽等,樣式豐富多彩。成都蜀錦與杭州織錦、南京云錦、蘇州宋錦并稱為中國四大名錦。而其中蜀錦織造工藝有獨樹一幟的整經手法,直到現在,蜀錦的織造仍沿襲傳統的梁色熟絲織造法。目前蜀錦的品種樣式豐富繁多,常見的品種有方方錦、語絲錦、散花錦、鋪地錦、浣花錦、彩暈錦、民族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