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北京大學畢業典禮講話稿優秀
隨著社會不斷地進步,我們都跟講話稿有著直接或間接的聯系,講話稿可以幫助發言者更好地表達。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講話稿感到非常苦惱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北京大學畢業典禮講話稿優秀,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各位同學,各位家長,各位老師和同事:
今天我貌聚一起,分享大家的喜悅,祝賀155位同學順利畢業,歡送他們邁向人生的新旅程。
去年,也是在這里,我代表社會學系給大家的畢業寄語,是保持終生學習。但我深知,這個旅程能夠走得怎么樣,并不完全取決于所知,更重要的是所行。
大家知道,對北大人社會上有個評價:醒的早,起的晚,這暗喻我們知的很多,但行的太少。行的少不一定因為懶,可能是因為難。
有不少青年人淺嘗工作之后,即再回大學,他們拿到人生第一份工資的時候,也深受工作艱難的困擾。為了避免這份困擾,有的學生不愿意畢業,盡可能推遲走上社會的時間。她們中的不少人學習優秀,但對工作環境很不適應:一些同學認為自己名校畢業,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尊敬,在同事中無法說了算,還面臨各種人際關系障礙;一些同學在學校領導著整個班級,但是在工作場合,抱怨自己不過是一個工具,不得不接受他人的指派;一些同學進入職場后很快發現,自己的崇高理想受到忽視,整天被大量無意義的小事所消耗。
一旦開始行,這些問題就會出現。現實社會不同于想象,它不會重視你已經知道什么,但是卻有N多眼睛看著你在做什么,在沒有證明出能力時,沒有人關心你在想什么。
這正是社會和大學的一個重要不同。大學豐富所知使人充滿理想和憧憬,大家競賽的是學習成績和考上更高學位,但在社會中不一樣,行的是否順利取決于很多不確定因素。在學習獲知中,越是個體走得也許越快,但進入社會以后,個人馬上成為分工體系中的一員。社會是由多個高度競爭的個體及合作體組成,人們在倫理道德、意識形態、利益和目標方面存在差異,在這種情形下,大家不愿意承認的一個事實是,知的多,未必一定會行的好。這實在令人沮喪。
行比知更難,是因為行需要更多的東西。知雖然能夠影響行的方向,但完全可能對行的結果無能為力。
舉個例子。我有時在課堂上就某一問題發起辯論,以幫助大家不僅學習如何知比如闡述理由和尋找證據,還學習如何在競爭中與他人合作比如傾聽不同意見、說理、支持、反駁、妥協、認錯、甚至吸收別人的長處改進自己。
辯論中大家都希望贏,但我的觀察是,有時所知很多不一定能贏:原因在于,雖然知識掌握不錯,但卻可能輸在尊重比如聆聽他人陳述不隨意打斷,可能輸在平等意識比如給對方留出對等的時間,可能輸在態度比如講述理由而不是諷刺教訓或指責對方,可能輸在立場比如建設性吸收容納而不是排斥,可能輸在目標比如探尋解答問題而不是扳倒對方,可能輸在拙樸比如正面闡述而不是依靠技巧,可能輸在可信比如真實呈現而不是表演。在這些可能的例子里,之所以輸的比贏的多,不是因為所知少,而是因為不善行。
行需要品行。品行是一項重要的實踐能力。知主要依靠認知能力即可,但行則需要多種能力,而且不是靠油膩的雞湯技巧,相反需要干凈又純粹的內心追求。知可以使用言辭包裝使之美艷,但行則暴露在所有眼光中無法偽裝,所以更真實。僅靠書本無法學會如何行。道理很簡單,善知是你自己的事,只和閱讀與觀察有關,但善行一定是在社會中,必和他人發生關系。這樣,對與錯就不在于個人評斷,而必須詩共認受的標準。因此在公共關系中,行更能夠全面展示一個人的品德。
合作性與建設性是善行的關鍵。這些品德并非與生俱來,只能通過實踐學習,就像一個球員只有進入球場,才能真正習得競賽規則。是把球傳給位置最佳的隊友,還是試圖自己進球當明星?這不是足球技術決定的,而是依賴整體觀、建設性及合作性做出的選擇。
社會學是一門高度重視行的學科,因為我們深知,真知不僅來自書本,更重要的是來自實踐。唯有品行才能使人走得更遠,這樣的人令社會學系驕傲。
在你們即將踏入社會之際,讓我重提社會學系網首頁的一句話: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
與各位共勉。
【北京大學畢業典禮講話稿優秀】相關文章:
北京大學畢業典禮致辭范文08-28
北京大學通知三篇09-09
2017北京大學就業情況08-06
(優秀)在畢業典禮上的講話07-19
(優秀)畢業典禮上的講話07-21
學校畢業典禮優秀感言10-09
【精華】北京大學通知4篇03-17
北京大學通知匯編5篇03-17
北京大學實習證明4篇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