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事業單位財務內控工作的有效開展研究
內部控制是一種由管理層設計并由董事會(或相當的決策單位)核準的管理過程,下面是小編搜集的一篇探究事業單位財務內部控制的論文范文,歡迎閱讀借鑒。
一、內部控制的內涵
內部控制是組織的“內部人”(包括:事業單位監督或治理團隊、經營團隊、員工及影響上述人員決策或行為的人)為了保證組織各項營運活動正確及有效率的進行、保障財產的安全、確保信息的真實、正確與完整、降低可能的經營風險、防范錯誤與舞弊的發生及確保遵守相關法令,所制定的政策和程序。內部控制是由事業單位監督、治理及經營團隊所設計,全體成員共同執行并維持其持續的運作。組織管理者對內部控制的結果,負最終的責任。
(一)內部控制的定義
COSO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 發布的內部控制?D整合架構(Internal control―intergrated framework),為國際上建立內控制度的重要依據,其對內部控制的定義如下:內部控制是一種過程,由組織的董事會、管理層及其它成員負責執行,以合理確認營運、報表及遵循等相關目標的達成。我國審計準則公報對內部控制的定義如下:內部控制是一種管理過程,由管理層設計并由董事會(或相當的決策單位)核準,確保下列目標的達成:可靠的財務報表;有效率及有效果的營運;相關法令的遵循。前項目標能否達成系于內部控制設計的優良及董事會、管理層與員工的有效監督與執行。事業單位在制定內部控制的目標時,可考慮自身的屬性及營運特性并使之明確。如:財務報表之可靠性改成“信息與財務報表的可靠性”或“信息的可靠性”;新增“保障事業單位設施及財產的安全”項目,以符合事業單位的特性。
(二)內部控制的五項組成要素
內部控制有五項組成要素,分別是控制環境、風險評估、控制作業、信息與溝通及監督作業。要素中,風險評估、控制作業、信息與溝通及監督作業四項,都可用文字規范其標準、作法及程序。但控制環境一項,無法全然以書面文件制定。因為它除了組織權利合租人分派之外,還包含了如組織文化、價值觀、管理者的經營風格等,屬于無形的管理氛圍。這些主要由“有影響力人”所塑造的隱形力量,不但對員工的行為產生影響,也會直接影響到其它四項要素對于內部控制的力度與效果,因此,控制環境可說是其它四項組成要素的基礎。整體來說,內部控制的五項組成要素是相輔相成、互相影響、缺一不可的。
(三)內部控制強調的是“整合”概念
內部控制是將內部控制五項組成要素與事業單位的整體目標、組織、部門層級目標、職能、各類營運活動及各項管理規程整合成一個有機體。營運效能包括社會服務質量、員工安全與管理績效。報表包括財務性與非財務性的信息。
二、事業單位財務內控的范圍
原則上,凡是會影響到財務報表項目的營運活動及其流程,包括設計、執行與監督成效,都屬于財務內控的范圍,我們可以從主要財務報表―損益表與資產負債表―的項目(會計科目)往回推至營運活動的作業。和財務內控直接有關的營運活動是財務處理與財務報表編制,作業包括:出納收支、現金管理、票據管理、憑證審核、會計帳務處理、負債承諾及事項管理、財務報表編制管理及績效評估等作業。這些管理作業的危機防范管理程序及辦法,主要是由財務及會計單位設計與執行。然而,若從財務內控機制范圍的完整性來考慮,財務處理與財務報表編制只是財務內控的一部份而已。財務報表是表達事業單位一段期間的經營成果與某一時點的財務狀況。因此,財務內控的范圍,還包括了那些在事業單位所有營運活動運行的過程中所產生、會影響單位經營成果及財務狀況的各個經濟事項(或稱之為交易事項)。這些經濟事項通過會計紀錄、歸類、匯集,表達在財務報表上。
舉例來說,資產負債表上的現金、應收帳款項目,及在損益表上的營業收入項目,是由會計申報人員執行營業收據開立(作廢)、收(退)現金及向稅務局申報納稅情況匯集而成的,所以財務內控機制應該包括支出、收款、納稅及申報作業。而損益表上的呆帳損失及資產負債表的備抵呆帳金額,會受到事業單位對于催收欠款的政策及應收欠款的防范措施成效所影響,因而財務內控機制也應包括欠款的政策。又如,營業后勤支持活動的庫存管理,其盤點作業的結果,匯集到損益表營業成本的原材料、半成品、盤盈虧項目,及資產負債表上的存貨金額。而其最終盤點報告的出具時間,則會影響財務報表的制表期限,完整的財務內控機制應回推到庫存管理及盤點作業。
然而,財會人員日常工作多依賴財會管理信息系統,其所具備的功能模塊、可編制各項報告的格式及型態,財會管理信息系統和HIS系統批價模塊、材料耗用及撥補模塊、固定資產管理模塊、人事薪資計算模塊等的連結程度及資料匯入或產制方式,也直接影響財務報表的正確性及時效性。此外,還有預算管理作業、研發支出作業等,都是在其它部門設計、執行、管理的營運活動,但卻對事業單位財務報表與財務內控機制結果的質量與成效,都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財務內控機制的范圍是不能單從財務、會計部門的業務來定義。
三、構建事業單位財務內控體系
(一)建立定期內部控制自行評估機制
內部控制自行評估的目的在于落實自我監督的機制,其結果可以協助事業單位監督或治理團隊與經營團隊,確保單位營運活動的內部控制設計及執行的持續有效。因為是“自行評估”,所以執行的人,是負責設計與執行管理辦法、作業流程的主管,而非內部稽核專責單位。然而,內部稽核專責單位必須對主管自行評估的結果,進行復核。要定期做自行評估的原因主要有二個,一是環境隨時在變、風險無所不在,所以要維持控制的有效,必須要定期檢查現有的管理政策、辦法及作業程序對于風險的控制力,辨識是否有新的風險產生。二是避免管理辦法、作業流程有年久失修或是設計與執行不一致的情形。自行評估的頻率,至少一年一次。自行評估的范圍,應涵蓋所有的營運活動;但不是指所有的管理辦法、作業流程都納入自行評估的范圍。事業單位可以根據重大性原則、內部稽核報告的結論及風險評估的結果,決定年度自行評估作業的范圍。自行評估的范圍,也涵蓋內部控制五項組成要素、控制的目的與事業單位的目標達成情形,所以自行評估人也包括事業單位監督或治理團隊與經營團隊的成員。
(二)落實財務內控工作
一是對于容易產生舞弊機會的項目,如:現金、存貨、財產等,相關作業管理事項在職務分派時,應注意“職務不兼容”的原則,安排職務代理人時也同樣。如:保管空白支票的人員,不能與保管支票印章的人員為同一人;編制銀行調節表的員工,不得與負責存款業務或是記錄存款交易為同一人。權責主管平日落實復核,應不定期進行非計劃性的實地盤點、或是采取職務輪調,來強化危機防范機制。另外,應嚴謹落實會計審核。審核時,相關記錄、窗口、文件和合法憑證,必須能證明經濟事項的完整性與可靠性,對于交易信息未完整的經濟事項,不做會計記錄。對于已發現的財務內控缺失或異常事件,務必要求更正,并追蹤至完成改善為止。對于會計事項的審核,應強調實質重于書面。經濟事項的事前審查及事中控制和事后審核一樣重要。
二是負責設計與執行事業單位財務內控的財務、會計人員,應有辨識和財務內控機制有關的經濟事項的能力,并能對相關的管理辦法、作業程序的控制行動是否足夠、有效做出建議。定期評估其它部門所負責業務的與經濟事項相關的管理辦法、作業流程等,其控制是否有效,并適時提出修正建議。內控人員應熟知和事業單位屬性有關的財務內控法令規定并確實遵守。各項經濟事項按照分層負責明細表所制定權限進行復核與核準。對于不恰當的逾越權限所做的決策,應適時提出改善建議,并要求補正。分層負責明細表應定期檢討。
三是對于事業單位重大經濟事項的決策,采用集體決策方式。當經濟事項的交易對象為事業單位的利益相關者,交易金額最好經由第三人評價,決策時應做到利益回避。由具備獨立、客觀的第三人(如:事業單位內部稽核專責單位、會計師事務所審計人員、委任具資格的外部稽核人員),對財務會計部門執行危機防范情形進行查核,發現財務內控缺失及異常事件時,由財會單位負責檢討改善。
【事業單位財務內控工作的有效開展研究】相關文章:
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內控體制建設研究論文08-21
構建有效的銀行內控系統06-08
認真研究有效的高職院財務控制方法05-25
管理會計下的內控體系研究論文10-01
探析電力企業財務內控管理的有效性論文10-16
財務在企業內控管理中角色及作用的研究論文09-20
淺談企業財務共享模式下會計內控要點研究10-23
有效開展初中政治教學07-04
淺談如何有效開展音樂教學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