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補償金支付并非一律不超過12個月工資
第三人制度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逐漸在世界范圍內確立和發展起來的一項重要的民事訴訟制度,各國對之都有不同的規定和稱謂。[1]我國民事訴訟關于第三人的立法包括兩種,即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和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對于前者,比較容易形成共識,但對于后者,由于立法方面存在嚴重缺陷,理論界和司法界爭論很大。本文擬從我國民事訴訟第三人制度立法入手,分析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制度立法方面所存在的缺陷,并試圖在完善與重構該制度方面進行一些粗淺的探討。
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第56條第2款的規定,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是指對他人之間爭議的訴訟標的沒有獨立的請求權,但案件的處理結果同他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因而參加訴訟的人。由此可看出,我國民事訴訟法規定的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具有兩個規定性:一是第三人對本訴當事人之間爭議的訴訟標的無獨立請求權;二是案件的處理結果同他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但這兩個規定性之間存在著內在的沖突和矛盾,在理論認識和司法實務中產生了許多困惑和問題。認真檢討和反思我國的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制度,該制度在立法方面存在諸多嚴重缺陷,現分析如下:
一、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制度方面存在的缺陷
(一)“無獨立請求權”與判決承擔責任的矛盾
立法和司法實踐上一方面認定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無獨立請求權”,另一方面卻允許本訴當事人以其對第三人享有請求權為由,通過判決來使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承擔實體義務。支持立法觀點的學者認為,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沒有獨立的請求權,不能構成當事人結構中獨立的主體,但仍然享有獨立的訴訟權利和義務,法律賦予了其對等的抗辯和防御機會,據此,法院作出判決讓其承擔民事責任就獲得了正當性。
筆者認為,訴訟法上“有獨立請求權”與實體法上的請求權不同。民法上的請求權范圍很窄,與請求權并列的還有支配權、形成權、抗辯權等幾種權利形式。訴訟請求權的集中表現就是訴權,任何一種民事權利都可以通過訴權來保障。如果只允許本訴訟的原告或被告向第三人提出請求,而第三人不能向對方提出獨立請求,第三人在實體法上的抗辯權、支配權和請求權就不能向對方直接主張,法院判決第三人承擔責任就明顯地在實體和程序上偏袒本訴的一方當事人。所以,從公平的原則出發,要判決第三人承擔民事責任,第三人就應享有訴訟上的獨立請求權。
(二)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無“訴”而被裁判,與訴的原理相矛盾
我國民事訴訟法明確規定,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是對雙方之間爭議的訴訟標的沒有獨立的請求權,但案件的處理結果同他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而參加到既有訴訟中來的人。這種加入訴訟中的程序,不是通過本訴訟的原告或被告對案外的第三人的起訴,而是有自己申請參加訴訟或由人民法院通知其參加訴訟的。支持該觀點的學者認為,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參加訴訟是一種合并審理,其一是原告和被告之間的本訴訟,其二是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與一方當事人之間參加的訴訟,在本訴訟中,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制度不是當事人,在參加的訴訟中,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制度是當事人。[2]這是企圖以訴的合并理論為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制度作出合理的解釋。
無論是自己申請加入,還是法院通知其加入,該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無訴即為被告,無訴而被裁判。可見,立法有關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制度顯然沒有在訴的基礎上引進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第三人沒有通過訴的方式進入訴訟,他與本訴的一方當事人之間就不可能存在“訴訟標的”,也就無所謂有第三人之訴。沒有民事之訴的審判,是沒有審判對象對法官約束的審判。這與“有訴才有裁判”的原理相違背的。
(三)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不獨立的訴訟地位與判決承擔民事責任之間的矛盾
由于案件的處理結果與其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參加訴訟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他在訴訟中的地位明顯不同于訴訟代理人;又由于對當事人爭議的訴訟標的沒有獨立的請求權,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在訴訟中又不是完全獨立的訴訟當事人。現行立法雖然確認了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享有上訴的權利,以及在以后的訴訟階段有當事人的訴訟權利義務,至于在判決前的訴訟階段,以及法院未在判決中確定其承擔民事責任時,該第三人的訴訟地位卻不明確。因此,無論從何種角度分析,我國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的訴訟地位是不獨立的。
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沒有完全獨立的訴訟當事人地位,與這種無獨立請求權的當事者的實體上的權利救濟的必備的訴權保障要求不相適應,并缺乏相關的制度保障。如缺乏異議制度。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沒有被賦予作為當事人應有的程序權利而被判令承擔民事責任,并要求接收裁判的約束力,這與程序保障的要求是相沖突的。
(四)訴訟經濟與公正司法之間的矛盾
我國立法確立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制度的目的是一次訴訟程序解決多個糾紛,以節約訴訟資源,實現訴訟經濟。但是,筆者認為,我國立法關于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簡略而矛盾的規定,忽略了對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主體地位的保障。第三人缺乏足夠的權利和力量對審判權形成制約,也就是說訴權對審判權的制約得不到實現,這給司法帶來了太多的任意性。司法的任意性給地方保護主義帶來了空間,造成了隨意擴大第三人適用范圍。如為保護本地當事人的利益,一些法院濫列外地當事人為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判決其承擔民事責任。地方保護主義現象的屢屢發生,嚴重損害了訴訟公正。
二、完善與重構我國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制度
(一)重構我國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制度的思路
筆者認為,鑒于我國民事訴訟關于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的立法規定存在諸多矛盾和嚴重缺陷,解決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問題的根本出路是,借鑒國外的立法經驗,理順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參加訴訟與本訴訟的關系,設定第三人參加訴訟的要件,對我國民事訴訟立法不合理的部分大膽改造,以訴的理論為基礎,改造和重新設計我國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制度。
英美法系國家和大陸法系國家對第三人參加訴訟都有較為妥當的處理方法。其思路都是把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的法律地位在訴訟伊始就予以確定:或者讓第三人提起獨立的訴或被本訴當事人起訴而加入本訴,或者由法院通知該第三人以輔助參加人身份參加訴訟,維護自己的利益,法院不得判決其承擔責任。[3]
從我國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制度設立的目標來看,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制度是為了訴訟經濟,節約司法成本,方便當事人起訴應訴而設立的,所以立法上應賦予人民法院判決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承擔責任的裁判權。同時為了達成這一目標,就對第三人管轄權實施 “對人”管轄權,不論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與本訴當事人一方的法律利害關系上的牽連程度與方式,只要訴訟的結果有與其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都可以參加訴訟。我國立法賦予本訴法院對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的管轄權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賦予
【補償金支付并非一律不超過12個月工資】相關文章:
中華文化并非鐵板一塊03-20
關于電子支付的安全性探討03-04
探析三網融合對電子支付的影響03-17
如何規范股份支付的稅務處理03-24
電子貨幣與電子支付工具的應用創新03-23
基于信任的移動支付采納因素研究11-18
移動支付國內外研究述評03-21
下一座火山:電子支付03-06
電子商務支付現狀分析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