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國古代建筑的特點及影響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嘗試過寫論文吧,通過論文寫作可以培養我們獨立思考和創新的能力。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論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中國古代建筑的特點及影響,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摘要:我國是一個地大物博、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中國古建筑在世界古代建筑史上形成了獨特的建筑體系,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是世界建筑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中國近現代建筑緊隨世界建筑發展的潮流,并結合中國的民族特色,形成了獨具風格的建筑藝術體系。中國建筑、歐洲建筑、伊斯蘭建筑被認為是世界三大建筑體系。其中又以中國建筑和歐洲建筑延續時代最長,流域最廣,成就也就更為輝煌。
關鍵詞:古代建筑 現代建筑 特點 影響
中國古代建筑和古老的中華文化差不多是同步發端和發展的,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穩定的系統,通過中國的古代建筑,可以清晰的反映出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脈絡。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的時代,盡管我國建筑受到了西方建筑的影響,但在很大的方面還傳承與發展著中國古代傳統建筑的特點。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人們對中國傳統民居的研究越來越廣泛、深入,研究的角度也越來越豐富。
現代建筑受古代建筑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中國古代建筑的特點上。中國古代建筑的特點:
一、 庭院式的組群布局
從古代文獻記載,繪畫中的古建筑形象一直到現存的古建筑來看,中國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種簡明的組織規律,這就是每一處住宅、宮殿、官衙、寺廟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單座建筑和一些圍廊、圍墻之類環繞成一個個庭院而組成的。這種庭院式的組群與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對稱的方式,沿著縱軸線(也稱前后軸線)與橫軸線進行設計。比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縱軸線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兩側的橫軸線上,北京故宮的組群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體現這一組群布局原則的典型實例。到目前為止,在我國北方很大一部分人在沿用著這種庭院式布局。兩坡式屋頂,四面有院墻或者是一些建筑,中間圍成一個天井。
二、巧妙而科學的框架式結構
這是中國古代建筑在建筑結構上最重要的一個特征。因為中國古代建筑主要是木構架結構,即采用木柱、木梁構成房屋的框架,屋頂與房檐的重量通過梁架傳遞到立柱上,墻壁只起隔斷的作用,而不是承擔房屋重量的結構部分。由這種框架式木結構形成了過去宮殿、寺廟及其它高級建筑才有的一種獨特構件,即屋檐下的一束束的“斗拱”。它是由斗形木塊和弓形的橫木組成,縱橫交錯,逐層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到了明清以后,由于結構簡化,將梁直接放在柱上,致使斗拱的結構作用幾乎完全消失,變成了幾乎是純粹的裝飾品、這種建筑雖然很少在住宅中看到,但在許多的旅游景點都能看得到這種木制的傳統的建筑來吸引游客的參觀。
三、 豐富多采的藝術形象
建筑不僅僅是技術科學,而且是一種藝術。中國古代建筑經過長時期的努力,同時吸收了中國其他傳統藝術,特別是繪畫、雕刻、工藝美術等造型藝術的特點,創造了豐富多采的藝術形象,并在這方面形成了不少特點。其中比較突出的,有以下三個方面。
1、富有裝飾性的屋頂
中國古代的匠師很早就發現了利用屋頂以取得藝術效果的可能性。我國古代匠師充分運用木結構的特點,創造了屋頂舉折和屋面起翹、出翹,形成如鳥翼伸展的檐角和屋頂各部分柔和優美的曲線。同時,屋脊的脊端都加上適當的雕飾,檐口的瓦也加以裝飾性的處理。宋代以后,又大量采用琉璃瓦,為屋頂加上顏色和光澤,再加上后來又陸續出現其它許多屋頂式樣,以及由這些屋頂組合而成的各種具有藝術效果的復雜形體,使中國古代建筑在運用屋頂形式創造建筑的藝術形象方面取得了豐富的經驗,成為中國古代建筑重要的特征之一。
2、色彩的運用
中國古代的匠師在建筑裝飾中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這個特點是和中國建筑的木結構體系分不開的。因為木料不能經久,所以,中國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辦法,以保護木質和加固木構件用榫卯結合的關接,同時增加美觀,達到實用、堅固與美觀相結合。以后又用丹紅裝飾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處繪制彩畫。經過長期的實踐,中國建筑在運用色彩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我國古建筑的色彩的運用,隨著民族和地區的不同,也有一些差別。中國古代建筑的類型很多,主要有宮殿、壇廟、寺觀、佛塔、民居和園林建筑等。其中宮殿與園林建筑的成就最為突出。如在上海世博會的中國館就選擇了沉穩的“故宮紅”作為主調顏色。
3、傳統符號在現代建筑中的應用
所謂符號即是用一種明確的信息單元來表達一些概念和具體事物內涵。建筑中的傳統符號則是通過一種高度概括和提煉的方法,以某一公認的具有代表性的圖案或造型來強調民族傳統和地方特色。真正尊重傳統的建筑并不是簡單的復古,更不是傳統符號的簡單疊加和堆砌,而是恰當地把握傳統的神和意,抓住其文化的精髓與內涵。
這方面成功的例子有很多,如上海金貿大廈。SOM公司設計的上海金貿大廈運用了中國古代密檐塔的傳統符號。其外形設計充分體現了建筑師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表達。從第一節的16層開始,每節減少兩層,逐步收進到第五節的8層,此后每節減去一層,如春筍般節節收分,最終形成了與中國傳統密檐塔相近的外觀造型。對照一下傳統密檐塔西安小雁塔的外觀造型不難看出其檐部向上層層收分的相似之處。
中國傳統建筑主張“天人合一” 。與其他建筑體系更強調人工與自然的對比不同,中國傳統建筑基于與自然高度協同的中國文化精神,熱愛自然、尊重自然,鑲嵌在自然中,仿佛是大自然的一個有機組成。這在中國各建筑類型中都有明顯的反映,如城市、村鎮、陵墓或住宅的選址和布局等,并上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風水”學說就是其集中代表。注重與自然高度協同的觀念在園林中更有突出的表現,所以中國古典園林屬于自然式。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不斷惡化,非常有必要學習和傳承古代建筑文化,將民居設計與建設的生態問題和人性問題作為重點,把傳統民居的優秀設計思想應用到現代民居設計中,把傳統的建筑文化與現代的科技手段結合起來,從而滿足廣大人民的根本需要,維持中國傳統民居的協調、可持續性發展。 現在人們對中國傳統民居的研究越來越廣泛、深入,研究的角度也越來越豐富。
相關知識擴展:
中國古代建筑地域特色影響因素
1、地理氣候: 北方寒冷干燥,建筑需防寒保暖,所以有了敦厚嚴實,開敞明亮的四合院;南方炎熱潮濕,需要防潮防蟲防曬,所以有了干欄式和小天井。
2、南北文化差異:北方以中原文化為代表的現實主義和南方以楚國巫文化為代表的浪漫主義。典型的例證就是現實主義的《詩經》,和浪漫主義的《楚辭》。在建筑藝術上也分別體現了敦厚粗獷實用和精巧細膩浪漫的不同,包括屋檐的翹角,石雕,園林等等。
3、建筑起源差異:中華文明的南北兩個起源互有差異。北方建筑最初是穴居(土)發展而來,發展出厚重敦實的風格;南方最早是巢居(木),發展出精巧細膩的建筑藝術風格。
4、社會歷史條件:中國古代的戰爭大都是北方少數民族的南下壓迫中原,導致北方人不斷南遷,在南方出現了客家的建筑,代表就是客家的土樓,以防御為主。
中國古建筑地域特色受那些因素影響? 中國古建筑雖然總體上都具有木結構為主體、以院落為單位等等諸多基本特點,但由于分布地域范圍較廣,因此也隨地域不同,呈現出形式多樣、復雜多變的各種不同的建筑特色。主要影響因素有:
1 、南北差異:主要指文化風格差異。一直以來中原地區多為政治中心,北方的建筑風格多強調端正、肅穆;宋人南下后,重視發展商業文化,又形成了華麗纖儂的南方建筑風格。
2 、地理:由于山地、平原、丘陵等等多種地貌不同而形成的建筑特色差異。如陜北窯洞式地坑院與重慶地區吊腳樓之別。
3 、氣候:由于四季長短不同、濕熱程度不一而形成的建筑特色差異。如濕潤多雨地區屋檐的高翹角與干旱少雨地區的平頂土墻之別。
4、 條件:建筑材料與人工條件。木材較少土石較多地區多用磚石而少木材,反之亦然。人工條件則與工匠的技藝水平與分布有關。近畿及經濟發達地區能工巧匠匯聚;偏遠地區匠人較少,且建筑式樣有一定的延后性。
5 、其他:藝術風格的相互融合。外來風格與本土風格的融合、南方風格和北方風格融合,如大量宗教建筑、客家建筑。
氣候:北方較干冷,故建筑比較厚實保暖,南方較濕熱,故建筑注重排水通風 地理:北方土地較平坦厚實,故多為土建筑,而南方土地多低洼盆地丘陵,且因天氣影響,多為木建筑
人文風俗
北方較為粗狂豪爽,南方多為細膩浪漫,故在建筑上對于紋飾花樣來說也會體現出;北方實用主義,南方浪漫主義。
各地社會歷史演變的不同 中國古建筑地域差異大致可以表述為:南方墻體薄,屋面輕,木材用料輕,建筑外形相應輕巧玲瓏,北方墻體厚,墻面重,木材用料粗,建筑外形顯得渾厚穩重。
總結有如下因素影響
1、 氣候:北方較干冷,所以需要保暖,南方濕熱,故需要注重排水和通風。
2、 文化差異:北方傳承現實主義的中原文化為主而南方以浪漫主義的楚國巫文化為代表。在建筑藝術表現上上也分別體現了敦厚粗獷實用和精巧細膩浪漫的不同。
3、 建筑發展差異:北方建筑最初是穴居(土)發展而來,發展出厚重敦實的風格;南方最早是巢居(木),發展出精巧細膩的建筑藝術風格。
4、 建材:南方草木多,北方少,以土石為主。
5、 歷史:北方長期是政治文化中心,正統威嚴。南方是南遷民族帶來的建筑。
【中國古代建筑的特點及影響】相關文章:
住宅建筑特點06-01
我國古代契約制度的特點和影響研究06-01
新審計準則體系的特點及其對審計實務的影響12-07
建筑材料對土建造價的影響11-27
淺談90后大學生特點及教育環境影響03-29
論新企業所得稅法的特點及影響03-28
高層建筑對城市規劃設計的影響03-26
淺論生態環境影響下的城市建筑03-18
建筑材料的演變對空間塑造的影響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