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遼寧省就業壓力分析及其緩解策略探討
[摘 要] 人口因素與體制性因素造成了遼寧省巨大的就業壓力。緩解遼寧省的就業壓力對于遼寧省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在分析遼寧省就業壓力產生的原因基礎上,提出在促進經濟增長,提升就業空間,調整產業結構,提高就業容量,發展教育培訓,提高就業率,推廣非正規就業,拓寬就業渠道,完善就業促進機制,擴大就業范圍等方面的對策和措施。[關鍵詞] 就業壓力;就業增長;對策
一、遼寧省就業壓力分析
遼寧作為中國的老工業基地,為新中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出過巨大貢獻。然而,在社會轉型、體制轉軌和結構調整的進程中,老工業基地的特殊歷史條件導致勞動就業的總量供需矛盾的嚴峻性和復雜性,遼寧省仍然存在著巨大的就業壓力。截至2005年底,遼寧城鎮登記失業人數為60.4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5.7%(見表)。而根據遼寧省統計局1%人口抽樣調查顯示:全省實際失業人口137.7萬人,失業率為10.89%[1]。遼寧的實際失業率已經超過了國際公認的經濟發展自然失業率7%的警戒線,形勢嚴峻。
目前,遼寧省的就業壓力主要來源于以下三個方面:
1.新增勞動力人群。新增勞動力人群主要包括剛從各個等級院校畢業的學生,他們完成學業后進人勞動力市場成為新生的勞動力。根據省教育廳發布的信息顯示,2007年遼寧省預計共有普通高校畢業生19.44萬人,較2006年的增幅為12%,再加上前面未能就業的畢業生,這部分新增勞動力群體造成大量的摩擦性失業。
2.農村剩余勞動力人群。遼寧的城鎮化速度在全國名列前茅,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規模和速度都在加大。據估計,遼寧省農村外出勞務人員超過200萬人,有2/3的外出務工農民集中在省內,每年由外省凈遷入約30至40萬人,這更加劇了城鎮就業市場的壓力。
3.就業后的失業人群。就業后的失業人群就是下崗職工人群。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遼寧省國有大中型企業普遍推行了下崗分流、減員增效等措施,原有就業模式囤積的大量冗員在改革的過程中被大量釋放出來,使原有計劃經濟體制下的隱性失業轉變為市場經濟體制下的顯性失業,在較短的時間內出現了大批下崗職工,僅2001-2003年全省有175.5萬名國有企業下崗職工與企業解除勞動關系。遼寧的多數有色金屬和部分煤炭采掘企業早已處于資源枯竭狀態,不得不采取關閉破產措施,自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遼寧這類國有企業破產11戶,涉及國有職工14.5萬人,集體職工7.3萬人。由于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職工享受著“高就業、低工資”的統包統分待遇,沒有任何就業壓力,職工缺乏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動力,造成了下崗職工群體的人力資本存量較為有限,這部分群體是影響遼寧地區就業形勢的主要因素[2]。
二、緩解遼寧省就業壓力的有效措施
1.促進經濟增長,提升就業空間。經濟的持續增長是擴大就業容量、拓展就業空間的基本條件。遼寧應推行能夠讓經濟增長與就業良性互動的經濟政策。首先,從經濟制度上講,調整國民經濟布局,促進非國有經濟發展。遼寧作為老工業基地,國有經濟仍然在吸納就業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對大型國有企業、優勢國有企業、關鍵性領域國有企業采取保障政策,通過下崗職工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債轉股項目的實施、國債貼息項目的開展、主輔資產分離等方法,提高企業在國內外市場上參與競爭的能力。對一般競爭性領域采取退出政策,將有限的國有資產向關鍵性領域集中,以提高東北老工業基地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同時鑒于遼寧國有經濟將進行戰略調整,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無法承擔創造就業主力軍的任務,應當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和混合經濟。其次,從企業規模方面講,應當大力發展中小企業。中小企業正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新的經濟增長點,應該重視中小企業在擴大就業中的作用,逐步在大、中、小企業之間形成新型的分工協作關系,促使中小企業真正成為吸納勞動力就業的重要載體[3]。
畢業論文搜集整理:
【遼寧省就業壓力分析及其緩解策略探討】相關文章:
造成學困生心理問題的因素分析及其緩解對策03-19
探討品牌形象代言人的作用及其選擇策略03-19
服務補救策略及步驟探討03-07
通貨膨脹壓力的預警與緩解03-28
探討企業事件營銷傳播策略03-18
企業的品牌定位與廣告策略探討03-21
企業事件營銷傳播策略探討03-20
對護士現存的壓力及應對措施的探討03-18
探討鈦合金的特性及其應用03-19
醫務人員職場壓力緩解對策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