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論國際貿易與經濟增長的一般關系-對國際貿易乘數理論的修正
在現代西方宏觀經濟理論中,判斷一國經濟總量是增長還是衰退,往往是以總需求大于還是小于總供給為標準,如總需求大于總供給,如果社會還存在可供利用的資源,則會推動經濟總量增長,如果總需求小于總供給,則一切相反。在國際貿易中,人們以此推導出進口會抑制經濟增長,即會象投資減少那樣對經濟產生負的乘數作用,而出口則會推動經濟增長,具有象投資增加對經濟增長那樣的正的乘數作用;與此對應,外貿順差對經濟增長具有正的乘數作用,而逆差則完全相反。由此人們得出,要在開放型經濟系統中,實現經濟的持續增長,就必須不斷使進出口總量保持順差,否則就會導致國內經濟的衰退。這種理論實際上是重商主義在今天國際貿易理論中的翻版。從下面的分析中將看到,這種認識極為片面。因為一定量貿易差額(順差或逆差都一樣),既可導致經濟的增長,也可導致經濟的衰退,其具體作用方向,與一定的經濟條件有關。
一、進口與出口各自對經濟增長的兩刃性作用
在經濟系統中,使其保持(相對)穩定的作用機制中的各因素,每一因素對其它因素都具有促進與抑制的兩刃性,但兩刃性雙方的力量對比并不總是均衡的,它會隨著其它因素的變化而發生變化和轉換,這是經濟機制保持系統穩定的制衡力量。作為經濟系統及其作用機制組成部分的進出口,自然也具有這種作用性質。
就進口來講,如果不考慮其產品結構狀況,單純從總量來講,它雖然一方面增加國內市場上的有效供給,在國內需求不變時,會導致總供給大于總需求,降低國內的價格水平,尤其是降低產品市場上的價格水平,從而會降低廠商的利潤率,抑制國內的生產和投資,促使經濟衰退。但另一方面,進口會增加一國可使用的資源總量,支撐供給或經濟的增長;同時它對國內市場上價格水平的抑制,則會降低國內的生產成本,提高利潤率,從而促使廠商擴大生產和增加投資,由此促使經濟增長。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情況也同樣具有這種兩刃性。如從需求方面看,它會增加國內市場上的有效需求,提高產品市場上的價格水平,在生產成本不變時,會提高廠商的利潤率,從而促使廠商增加生產和擴大投資規模,由此推動經濟增長;但從供給方面看,出口增加,會提高國內市場上的價格水平,這會促使勞動成本上升,同時更會提高那些以這些出口產品為投入品或原材料的生產部門的生產成本,降低它們的利潤率,導致它們在生產和投資方面的衰退。
如果經濟系統是完全均衡的,那么這種兩刃性雙方的力量對比就會完全相等或處于均衡狀態,在對外貿易中不管是出現順差還是逆差都不會對一國經濟增長產生任何明顯影響。但在實際過程中,經濟系統不是完全均衡的,它們各自的力量對比也不是完全均衡的。在非均衡的經濟系統中,它們各自是促進經濟增長,還是導致經濟衰退,顯然取決于兩刃性雙方的力量對比,若擴張的力量大于抑制的力量,則會促進經濟增長;若力量對比性質完全相反,則一切反之。這不管是對出口還是進口,是順差還是逆差都是適用的。在一定條件下,當進口對經濟增長的促進力量大于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抑制力量時,逆差對經濟增長的促進力量就會大于其抑制力量;同樣,當進口對經濟增長的促進力量大于抑制力量時,進口的增加就會促進經濟增長。只有當進口對經濟增長兩刃性力量對比中的抑制力量大于促進力量時,進口增長才會導致經濟的衰退,由此逆差對經濟增長起負作用。
在實際的過程中,出口或進口,順差或逆差,各自對經濟增長到底起何種性質的作用,與一定的經濟條件有關,其中主要是資源就業的程度、經濟周期的階段、生產能力利用率的高低、總供求的狀況等因素。一般講,在資源就業程度較低,社會平均生產能力利用率也低,總需求小于總供給的時期,進口對經濟增長兩刃性雙方的力量對比,抑制的力量將大于擴張的力量;而出口的同性質力量對比狀況則完全相反。因為在該階段,社會存在比較嚴重的資源或生產要素的失業,需求不足是經濟活動中的主要矛盾,出口增加在提高國內市場的有效需求,促進產品市場價格上升的同時,卻并不明顯提高國內要素市場上的價格水平,這種投入產出品市場價格非均衡的變化,會提高社會的平均利潤率,推動廠商擴大生產和投資規模,由此促使經濟增長。同時,生產能力利用率的不足,在出口增加的同時,卻并不減少對國內那些以這些產品為需求對象廠商的供應量,受生產能力相對過剩的制約,其價格上升的水平也會受到比較嚴格的限制,所以對這些部門的不利作用比較有限;或者即使這些部門為此受到一定影響而發生一定程度的衰退,但出口部門及相關部門生產的擴張將會遠遠抵消其衰退,宏觀經濟在這種此消彼長的過程中會不斷增長。所以,在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出口增長對經濟擴張的力量要遠遠大于衰退的力量,所以它會推動宏觀經濟的增長,并且這種增長量可能要遠大于出口的數量,即存在一個大于零的正的外貿出口乘數。
但是,隨著經濟條件的變化,尤其是社會資源就業程度和生產能力利用率的不斷提高,社會總需求大于總供給時,出口對經濟增長正向作用的力量會不斷減弱,而對經濟抑制作用的力量則會不斷加強,到一定程度,后者的力量將超過前者的力量,由此出口增加的結果不僅不是經濟增長,反而是經濟衰退。在這時,社會已經是總需求過剩或總供給不足,擴大出口并不對增加國內供給產生多大作用,相反它卻會推動國內市場上的成本上升和資源供應減少,從而在機制和實物兩個方面制約經濟的增長。因為隨著資源就業程度和生產能力利用率的提高,出口增加產生的需求擴大和國內資源供應的減少,會不斷提高資源的就業程度,加速要素市場上的價格上升,這會推動生產成本的上升而使利潤率下降;同時,生產能力利用率的提高,出口增加會減少那些以其為投入品的生產部門的供應量,其產品價格上升更會提高這些部門的生產成本和降低利潤率,由此從數量和利益機制兩個方面促使這些部門發生嚴重衰退。盡管這時出口產品生產部門因得到更高的利潤率,也可能會進行生產與投資的擴張,但受生產能力利用率飽和和社會資源就業較充分的制約,這種擴張需求卻是比較難以實現的。如其生產能力利用率的飽和,會使其供給在高利潤率面前停滯不前,這種提高只有等其新增投資實現后才可做到;在此過程中,其增長將抵消不了其國內產品使用部門的衰退,因此會導致宏觀經濟的衰退。其進行的以擴大生產能力為主長期投資,在正常情況下,這種投資對宏觀經濟產生的擴張作用也許可以抵消其產品使用部門的衰退,但在資源就業較充分的時期卻起不到這種作用,或者講這種投資在總需求大于總供給的時期。其對經濟的抑制作用同樣可能是大于其促進作用的,但這與剛講到的其出口增加對它自身與社會其它部門的影響效果是一樣的。因為在資源就業充分的時代,其投資的增加是以其它部門投資規模的減少為代價的,在此過程中,其推動的投資品價格上升,會提高社會投資的平均成本,降低投資預期效益,結果反而可能降低社會投資總規模;其引起的資源存量的結構調整,更會導致資源在此過程中的損耗或浪費,降低總資源的使用效率,所以會導致投資總規模與宏觀經濟的衰退。以上情況說明,隨著資源就業程度和生產能力利用率由低到高的運動,一定量價值的出口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是不斷減弱的,到一定程度,即資源高度就業后,其作用就會下降到零并轉為負作用。
與此相似,進口對經濟增長的作用也是隨著經濟條件的變化而變化的,只不過其作用性質及其變化與出口相反。如在資源就業程度和生產能力利用率低的時期,其對經濟增長的阻礙作用遠遠大于其促進作用,而在資源就業充分時期則相反。因為,在資源就業程度和生產能力利用率低的時候,需求不足或供給過剩是社會的主要矛盾,這時的進口會加強國內市場上的供給過剩程度,導致產品市場上的價格下降,在需求一定時,會擠占國內廠商的市場份額,導致這些廠商生產衰退;而其產生的價格下降,雖然會降低部分以其為投入品生產部門的生產成本,或者是降低消費品價格而降低勞動成本,但它卻不會明顯地對經濟增長起作用,因為這時需求不足是主要矛盾,即使由此引起成本下降或利潤增加,但沒有市場需求的增加,其生產也不可能擴大,所以這時進口對經濟抑制的作用遠遠大于其促進的作用。但是,隨著經濟在各種需求,其中主要是投資需求擴張產生的總需求大于總供給的增長中的主要矛盾會發生變化,這時制約經濟增長的將不是需求不足,而往往是供給不足,供給不足不僅從實物上強行制約社會經濟的增長,而且其推動的價格或成本上升,更會從利益機制上制約經濟的增長,這時進口增加的作用將是促進而不是抑制經濟增長。這種情況隨著經濟的不斷繁榮而增強。
在任何時候的開放經濟系統中,出口與進口都是并存的,而在同一時間,一定量進口與出口各自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是不同的,在一定的進出口總量中,對外貿易是推動還是阻礙經濟增長,則取決于進出口的差額及其性質。一般講,一定量外貿順差在不同時期對經濟增長的作用,與一定量進口在不同時期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是(幾乎)完全一樣的,而一定量外貿逆差在不同時期對經濟增長的作用也同于等量出口在同時期的作用。這也就是講,等量外貿順差或逆差,在不同的條件下,既可推動經濟的增長,又可導致經濟的衰退,并不存在人們傳統上認為的那種性質不變且量值穩定的(正的或負的)外貿乘數作用,其性質和量值會隨著經濟條件的變化而改變,即它是一個變數,是資源就業程度、生產能力利用率、國內市場的總供求狀況等因素的函數。由此,一定量外貿順差,只有在國內總需求小于總供給的情況下,才會產生一個正的并大于零的乘數作用,推動經濟增長,而逆差這時則會對經濟增長產生一個負的乘數作用;而在國內總需求大于總供給的條件下,它們各自對經濟增長則完全相反,這時順差會產生一個負的乘數作用,而逆差則會產生一個正的乘數作用。自然,在實際過程中,一定量外貿差額的這種正反作用,是隨著客觀條件的改變逐漸轉換的。
以上是從單純的總量角度來分析進出口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并得出了它們之間的一般關系。如果將進出口結構關系考慮進來,則國際貿易與一國經濟總量之間的關系更為復雜,它會對這些結論進行一定的修正。如在經濟蕭條階段,順差的主要對象是經濟結構中的短缺產品時,那么它對該國經濟擴張的乘數作用,將明顯小于正常情況下的乘數值,有時甚至可能會產生完全相反的作用,即它的作用不是擴張而是抑制經濟增長。因為它會使制約其它部門生產恢復的產品,短缺程度更加嚴重,從而阻礙國民經濟的復蘇。與此相反,如果順差的主要對象是國內嚴重過剩的產品,或者這時的出口品主要是過剩產品,而進口品則是短缺的產品,并且有較大順差,那么該順差對經濟的擴張作用,也將大于正常情況下的乘數值。在經濟高漲的短缺時期,如果逆差的主要對象是國內并不嚴重短缺產品,而出口的則是國內嚴重短缺的產品,那么該逆差對經濟的促進作用,將小于正常情況下的逆差乘數,有時甚至可能會是負作用;而如果出口的是國內相對充裕的產品,而進口的則是嚴重短缺的產品,則其對經濟的擴張作用也將大于正常情況下的逆差乘數作用。所以,看進出口狀況對一國經濟的影響,不僅要看其與總供求的關系,而且要看其結構狀況與國內經濟狀況的關系,只有將兩者結合起來,才能得出比較正確的結論。不過在正常情況下,進出口的比例狀況,將會與該國的經濟結構狀況相反,即出口的往往主要是國內的過剩產品,而進口的則大多是國內相對短缺的產品。這是市場機制正常發揮作用的必然結果。
所以,在實際中,如果象傳統經濟學教導的那樣,不分具體情況和客觀需要,單純地追求外貿出超,很可能會得到與人們預期目的完全相反的結果。這種情況在我國近幾年的實踐中就曾發生過。如這幾年,我國經濟發展速度比較快,國內的總體狀況是總供給相對不足,尤其是生產資料與投資品的相對不足,正常的對策應是相對擴大進口,減少出口,而實際中我們卻是積極地擴大出口和抑制進口,致使外貿順差的大量出現,結果不僅使我們極力要抵制的通貨膨脹不斷加速,而且制約了我國經濟的發展速度,出現人們本來最不希望看到的滯脹現象。
二、經濟周期中的對外貿易狀況及其作用
上面我們分析了進口與出口及其差額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在以下部分,將在該分析基礎上,結合經濟周期來分析它們與經濟增長的具體相互作用關系和過程。
在蕭條階段,國內市場上的供給嚴重超過需求,價格水平不斷下降,如果匯率相對不變,在出口增加與進口減少的非均衡性變化過程中,會使該國的進出口貿易狀況得到改善,或者是外貿逆差的大量減少,或者是順差的大量增加。顯然,不管哪種情況,它都會相對增加對該國商品的總需求量而減少總供給量,降低總供給大于總需求的程度,由此會對宏觀經濟產生一種向上的擴張力量。因為這時的外貿順差,對應著一個較大的正的乘數效應,從而會推動經濟的復蘇。在這,如果結合到進出口的比例結構狀況,如正常情況下,這時出口的主要是國內市場上嚴重過剩的產品,而進口的則主要是國內市場上相對短缺的產品,那么它對經濟復蘇的推動作用也就更大。正是在它及其它因素的作用之下,國民經濟才逐漸由蕭條向復蘇過渡的。如果沒有對外貿易,一國經濟的蕭條狀況將會持續更長時間,衰退的程度也將更大。這種情況說明,國際貿易對減輕一國經濟危機和衰退的程度,是有一定積極意義的。
外貿順差增加或逆差減少產生的乘數作用,會促使一國的經濟逐漸由蕭條向復蘇轉移。而經濟一旦走向復蘇,經濟的自行擴張機制就會開始發揮作用,推動經濟不斷向上攀升。但在此過程中,隨著經濟復蘇中總供求狀況的改變,一定量外貿順差增加或逆差減少對經濟擴張的作用會逐漸減弱,而外貿順差減少或逆差增加,對經濟擴張的作用會加強。自然,隨著這種改變,外貿狀況也會隨之改變,如順差會不斷減少。在經濟擴張中,總供給會由原來的嚴重過剩逐漸依次轉化為過剩、短缺、嚴重短缺,在這種轉化中,市場價格在供給短缺或需求不斷擴大與成本的推進作用下會不斷上升,隨著這種上升,國內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不斷下降,而進口商品在國內市場上的競爭力卻不斷提高。在蕭條階段因順差大量增加或逆差減少導致的外匯儲備增加,會導致本國貨幣的升值,這種升值也會降低本國商品的國際競爭力,從而會擴大進口,減少出口。這些條件的變化,是經濟機制為保證經濟擴張的一種機能反映。因為,如上面講到的,進口與出口對經濟增長都具有兩刃性,在經濟增長的總需求大于總供給的過程中,進口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是大于其阻礙作用的,而出口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則相反,所以這時經濟機制對進出口的這種作用變化,正是為了滿足經濟增長需求而作用的。正是在市場經濟機制的這種作用下,進出口狀況會隨著國內經濟增長的需求而發生轉換。
在經濟擴張中,隨著國內總需求不斷超過總供給,這時制約經濟增長的已不是總需求的不足,而是總供給的嚴重不足,它使相當部分的生產與投資需求不能正常實現,從而阻礙著經濟的增長。這時,如果沒有進口的大量增加或出口的減少,國內經濟增長的速度將受到供給的約束而非常緩慢。國內需求推動的價格上升,為擴大進口提供了足夠的動力,由此進口不斷增加,出口則因國內市場價格持續上升導致的競爭力下降而不斷萎縮,由此原來的外貿順差會轉化為經濟擴張階段的逆差,并且其數量會隨著經濟的高漲而擴大,或者是原來龐大的順差會逐漸減小。由于它們在經濟擴張階段都是促進經濟增長的,所以在其推動下,經濟規模會不斷擴張并向繁榮或高度繁榮轉移。顯然,如果沒有國際貿易的存在,沒有不斷擴大的進口來滿足國內市場上的需求,尤其是投資的需求,一國經濟擴張和繁榮的程度是不會如此強烈的,它將會在更早的時間和更小的規模基礎上受到限制并發生逆轉。
但隨著經濟的不斷高漲,外貿逆差對經濟擴張的這種正向作用也會不斷減弱,因為隨著經濟擴張的持續,國內原來帶動經濟增長的投資會不斷實現,大量的新增產品會開始不斷地涌向市場,即原來的需求會逐漸轉換為現在的供給,同時在國內要素價格的不斷上漲中,成本會日益侵蝕利潤,從而阻礙新投資的發生,由此供求狀況會在它們的作用下逐漸發生轉換。隨著這種轉換,進口對經濟增長促進作用的力量,會逐漸為阻礙力量所超過,而出口對經濟增長的阻礙力量則會為促進力量所超過,這時外貿逆差就會由原來對經濟增長的正向的乘數作用,轉化為負向的乘數作用。在國內供求狀況發生轉換的情況下,它會加速這種性質轉換的發生,并促使經濟增長速度不斷下降,甚至出現負增長。自然,在經濟情況發生變化的過程中,市場機制對進出口的作用也會發生變化,它會由原來鼓勵進口,轉化為積極抑制進口,而由抑制出口轉化為鼓勵出口。它是由兩個主要因素促成的。一是外貿逆差在經濟增長過程中的不斷擴大及其積累,會導致一國外匯儲備的大量減少或外債的大量增加,這種情況會使該國的貨幣發生比較嚴重的貶值,在國內市場價格及其生產成本相對不變的情況下,它會抑制進口而鼓勵出口,在其作用下,外貿狀況會逐漸得到改善,逆差會逐漸縮小,或者順差會由此擴大。二是在供求轉換過程中,國內市場上的商品價格逐漸由升轉降,并隨著供求狀況的惡化而加速,它同樣會加強商品的出口和減少進口。經濟機制的這種作用,會使一國的外貿狀況不斷改善。外貿狀況的這種改變,顯然會改善總供給大于總需求的狀況,由此會延緩或減輕該國發生經濟危機的時間和程度。
自然,外貿狀況的改變,并不能阻止該國經濟由高漲向危機或衰退的轉換。外貿狀況的改善也是這種轉換的結果之一。如果沒有前者的發生,也就不會有后者的出現,所以后者的出現并不能阻止前者的發生,它只可在一定程度上減輕經濟衰退的程度。因為它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國內市場上有效需求的同時,還減少了其有效供給,所以它會減輕經濟衰退的程度。如果沒有它的這種調節作用,一國經濟衰退的程度將要嚴重得多。顯然,經濟危機的發生或衰退的出現,會加速外貿狀況的改善,這樣我們就回到分析的起點。
有一點需要指出的是,這里所指的外貿狀況,指的是進出口差額的性質或國際收支狀況,而不是在國際貿易中一國商品在與它國商品的交換中,以多少勞動才能換回一定量的它國商品。后者,一般稱其為外貿條件。在實際中,如果一切都是由市場機制調節的,那么外貿狀況與外貿條件的變化方向,往往是相反的。即當一國的外貿狀況改善或相對改善時,其須以更多的勞動或商品,才能換回一定量的國外商品。因為在經濟周期中,外貿狀況的改善,往往是以國內商品的降價與貨幣的貶值達到的,它意味著,必須以更多的商品或勞動才能換回一定量的國外商品或勞務,正由于此,才會導致出口的增加和進口的減少,由此出現外貿狀況的“改善”;而在外貿狀況惡化時,則意味著,只須以較少的國內商品或勞動,就能換回一定量的國外商品或外匯,由此才會促進進口和抑制出口,從而出現外貿狀況的“惡化”。所以在實際中,外貿狀況的變化方向,是與外貿條件的變化方向相反的。
由上可見,國際貿易對一國經濟的總量變化,是有一定作用的。但是,這種作用在實際中同樣是有條件的,其條件主要有二:一是一國的經濟周期與世界經濟周期,尤其是其產品生產的主要競爭國與需求國的周期之間必須有一定的時間差異。只有這樣,對外貿易才能起到上面分析的這種調節作用;如果兩者間的經濟周期完全或幾乎一致,就不僅起不到這種作用,而且可能相反,因為這時各國之間都會積極地擴大出口而阻止進口,結果就可能出現象1929年那樣的世界性經濟大危機。二是該國的國際經濟競爭力。如果競爭力很強,即使其經濟周期與其它國家的經濟周期一致,它也同樣可以通過國際貿易來減輕其經濟波動的程度,從而可以向其它國家轉嫁部分經濟危機。如在高漲階段,當出現世界性資源供應緊張時,它可以更強的競爭力,奪取其它國家急需的資源來滿足其發展的需求;而在發生世界性經濟危機時,則可通過擠占其它國家的市場份額來減輕自己國家過剩的程度,從而達到調節本國經濟發展的目的。自然,在同步性的世界經濟中,弱國也并非完全沒有自衛能力,它也可通過各種保護性措施如關稅等,在一定程度上保護本國的經濟。但是,正如弱國無外交一樣,在世界性的經濟競爭中,弱國總是處于不利的境地。
畢業論文搜集整理:
【論國際貿易與經濟增長的一般關系-對國際貿易乘數理論的修正】相關文章:
論國際貿易關系的標準合同12-05
經濟增長理論與模型的發展研究12-05
試析國際貿易術語和國際貿易風險規避的關系03-14
論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系(一)03-07
論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關系11-09
淺析西方古典經濟增長理論的發展歷程03-08
馬克思對國際貿易理論的研究03-19
現代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及其評價05-27
股票市場與經濟增長關系實證研究03-24
東亞人口轉變和經濟增長的理論及經驗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