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制度創新:民營企業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
[摘 要] 民營經濟已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目前我國民營企業的發展還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要使民營企業能夠持續穩定發展,只有堅持制度創新,改善現行體制和企業內部治理結構中的各種制約因素,才能使企業跨上新的發展平臺,順利完成企業形態的轉變,實現可持續發展。[關鍵詞] 制度創新;民營企業發展;途徑
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市場經濟的基本制度是所有制主體和利益主體的多元化,這一基本制度使我國民營經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并日益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已經被普遍認同的觀點是:民營企業的發展狀況將直接影響到我國經濟未來的整體競爭力。
一、民營企業發展的現狀
經過近30年的改革和發展,我國民營經濟克服了基礎薄弱和先天不足等劣勢,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民經濟GDP中民營經濟所占比重已達到61%,擁有的資產占全社會資產的比重已超過20%,民營企業產值已“三分天下”甚至“二分天下”,并逐漸顯露出它在優化資源配置、進步經濟效益以及維護供需平衡、擴大就業、穩定社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成為國民經濟中最為活躍的經濟增長點。目前,民營企業的發展正從發展初期向發展中期轉變,正向著更公道、更科學的方向發展。從民營企業的形成來看,目前我國的民營企業主要有如下幾種形式:一是從個體戶起家,逐漸積累發展起來,或直接由家庭成員投資興辦的家庭式企業;二是朋友、同事參股合資開辦的合伙企業;三是國營或集體企業通過買斷轉型的企業等。其共同的特點是企業的所有權回一個或少數幾個投資者所有,其企業股份不斷分散化、社會化。從現實情況來看,民營企業還是企業中的弱勢群體。在經濟潮起潮落中,少數民營企業能夠捉住機遇,決策得當,從而越過了初創期的艱難,實現了超常規的發展,一躍成為企業明星。但是,多數民營企業還處于創業后的成長期,有待于在競爭中壯大和發展。與此同時,有不少民營企業成立后不久就消失了,也有一些企業雖一時赫赫有名,但卻并未逃脫曇花一現的命運,如“三株”、“巨人”、“飛龍”、“太陽神”等,更有為數不少的民營企業在市場的夾縫中慘淡經營。因此,民營企業從總體上看,固然有其市場化程度高、經營靈活、社會負擔輕等上風,但中國民營企業在其發展過程中,也的確存在一些題目,并且生產周期都不長。國內理論界對這種“短壽”現象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中國民企易“短壽”的更深層次的原因與中國傳統文化有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企業法人的發展思路,由于企業家的發展思路是企業的靈魂,這對民營企業來講是十分重要的。
二、影響民營企業持續發展的原因
1.治理水平低下
我國目前的很多民營企業都選擇了家長式治理模式,治理體制主要表現為“家族”和“親緣化”特征,實行集權化領導、獨裁式決策,經營者既是資產所有者,也是資產經營者。一項研究資料顯示,家庭式企業的壽命一般為2-3年左右,在延續第二代的家庭企業只占39%,而能延至第三代的企業更少,只有15%。在制約家族企業長盛不衰的諸多原因中,很重要的一點是家族式企業的產權結構妨礙著家族式企業的發展。國有企業最大的題目是產權不明晰,而家族企業卻不存在這個題目,但是他們卻面臨著另外一個同樣十分嚴重的題目,即產權的過度集中或是說單一化。產權單一不利于企業形成一種開放的系統,從而使社會資源不能有效地進進企業,企業很難借助于外力實現根本性的進步。產權單一的另一個弊病是決策的非***化。由于產權的高度集中,事實上沒有人有權也沒有義務糾正企業決策人可能出現的錯誤。
2.人才機制不靈活
大多數民營企業家都非常重視人力資源,但現實條件下大多數民營企業卻面臨著嚴重的人才危機和信任危機,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企業家落后的“資本雇傭勞動力”觀念和強盜邏輯,以為員工和企業的關系只是勞動力的雇傭關系,很多民營企業家以為只要有高薪,市場上多的是優秀人才,而沒有從思想意識上真正重視人才和維護他們的人格尊嚴。加之一些民營企業任人唯親的用人方式,使優秀人才難以真正融進民營企業。因此,在民營企業工作的人才通常持打工心態,只關心眼前利益,對企業沒有認同感和長期扎根的觀念。經濟學家吳稼祥在《體制保障還是人格保障》中指出:“有多大的人格辦多大的企業。”對于一個民營企業來說,要想羅致真正的人才,民營企業家自身首先必須有一個博大的胸懷、遠大的目標和分利于民的境界。民營企業家應主動拋棄“山河為我打,企業為我有”的陳舊觀念,充分確立“智力資本”在企業的地位,通過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改造,建立企業內部的共同利益平臺,使那些能夠為公司創造價值的人才能夠在公司處于“明顯”地位。這是民營企業家走向成熟的一個標志,也是民營企業走向長盛不衰的必由之路。
3.決策盲目,增加了企業經營風險
民營企業的發展初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幫助,這在一個曾經長期以公有制為基礎的計劃經濟一統天下的經濟社會中是非常正常的,但卻使一部分成功的經營者因此而淡化了風險意識。過分自信導致無法正確地評價自己,也無法正確地評價企業的成功。在多元化題目上摔跟頭的民營企業之所以先后走進了多元化的陷阱,首先與這些民營企業家的成功經歷和個人心態有很大的關系。在這種心態的驅使之下,一些民營企業沒有經過認真論證,一拍腦袋便進進了另一個自己并不熟悉的領域,在很“風光”地投進巨資后令人遺憾地大敗而回。
4.設備科技含量低,技術改造相對滯后,導致企業發展后勁不足
民營企業大多為勞動密集型生產企業,這種生產模式注定了企業的戰略與企業能夠相互調動的資源不能相互支撐,戰略與資源無法形成一個有機結合的系統。從抽象的意義上講一個戰略其本身實際上并無所謂對錯,而只有對本企業適合不適合之分。同樣一個戰略,對于一個企業可能是致勝的“寶貝”,而對于另一個企業則可能是跌進萬丈深淵的“陷阱”。當一個企業制定了一個與自身不適應的戰略時,其戰略越宏大將會使企業越被動。 5.發展環境有待進一步改善
政策環境的局限阻礙了多數民營企業的生存和發展,融資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民營企業發展壯大的“瓶頸”。由于種種原因,國有貿易銀行主要服務于政府項目和國有企業,對民營企業的融資要求,不論企業項目如何,大多都為防范風險而較少參與。
三、民營企業持續發展的路徑選擇
無論在我國還是在發達的產業化國家,家族式民營企業的存在和發展都與一定的歷史階段、社會發展狀況、社會文化特征密切相關。家族企業作為現代市場經濟中企業生態群體的母體和重要的企業組織形態,其治理結構優劣并存。全盤否定民營企業的家族治理模式,就即是推翻了當前我國民營經濟的基礎,這是不可取的。民營企業內部治理結構的演變有一個特定的歷史過程,根據其發展階段采用相應的治理結構,才能使其生命力不斷延伸,而現代企業制度并不適合我國大多數民營企業的現實狀況。
創新體系包括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在創新體系中,制度創新以理論創新為條件,而其本身對其他各方面的創新具有保障作用。目前,我國民營企業制度環境很不完善,制度環境的改善將使我國民營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況得到很大的改善。只有堅持制度創新,積極改善現存體制和企業內部治理結構中的各種制約因素,使民營企業的創造力和生產力與制度框架在交互作用中不斷演進,才能使企業跨上新的發展平臺,順利完成企業形態的轉變,實現可持續發展。當前,我國民營企業的制度創新應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培育企業家精神
由于企業家的素質決定了我國廣大民營企業的素質和發展,因而民營企業制度創新中最重要的就是企業家自身的創新。企業家創新的途徑有三個:第一,加強對企業家的人力資本投資。企業家可以通過系統學習先進的治理知識來提升自己的經營、治理能力,如主動參加培訓、進修MBA、自學等。第二,堅持“干中學”,不斷地用科學的方法回納總結自己的經驗和教訓,從實踐中體會、感悟企業經營治理之道。第三,適時引進職業經理人。民營企業家可在時機成熟時引進職業經理人,給予其一定的資本所有權,自己則保存控制權和剩余價值索取權。
企業家精神能對民營企業的經營哲學、價值理念產生極大的影響,因而培育企業家精神是民營企業制度創新和企業家創新的核心內容。進一步強化企業家的實干精神、創新精神、不屈不撓、逆流而上的精神,對民營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十分重要。
2.進行產權制度創新
眾多學者的研究表明,清楚公道的產權制度是企業制度創新的突破口,產權不清會導致人們熱衷于瓜分企業而喪失關注企業效率的責任心。我國民營企業產權制度創新的重點是:第一,明晰企業產權。這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要在法律法規和有關政策的框架下逐步實現與公有產權的分離,即創業初期采用集體企業形態的民營企業要在科學核算的基礎上真正“摘帽”;另一方面,是要逐步實現企業產權與企業家或家族財產的分離,為引進家族外部投資、鼓勵人才以技術和治理才能進股、實現企業形態的進一步轉變創造條件。第二,實現產權多元化。封閉式的單一產權結構固然使民營企業保持了高效的激勵機制與決策效率,但隨著企業的發展壯大,其弊端也日漸顯現。單一產權使企業家或其家族承擔了很高的經營風險,限制了企業的規模,不利于企業實現企業形態的轉換,更不利于企業向現代企業轉變。而積極引進外部投資,實現產權多元化,是民營企業做大做強的必由之路。第三,實現企業內部產權結構公道化。目前,我國大多數民營企業內部產權的“分散”仍局限在家族成員之間。通過在企業內部公道分配股權,吸納職業經理人和技術骨干的股份并適當送股,進行股權激勵,能使其增強主人翁意識;實行員工持股,能使員工獲得勞動收進之外的資本收益,增強企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企業家或家族則能在相對股權降低的同時增加股份的盡對份額,從而進步收益的盡對額度。
3.健全企業運行機制
真正優秀的企業不是依靠優秀的企業家,而是依靠讓企業家、經理人各司其職的企業運行機制。健全的企業運行機制,能使民營企業更換數代企業家而經久不衰。健全機制有兩方面內容:一方面,要健全企業內部運行機制,通過董事會、職代會、監事會等機構強化對企業家的約束,進步決策的科學性,并建立一套適應現代市場經濟發展的企業治理機制,如財務機制、技術創新機制、人力資源治理機制等;另一方面,要健全企業外部約束機制,包括產品市場、要素市場、資本市場等,加強對企業的約束。有效的市場機制能迅速反映企業任何公道和不公道的行為,并對企業進行“糾錯”,增強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4.改善企業經營的外部制度環境
政府應積極采取措施為民營企業的發展消除外部制度障礙。第一,實行公平的行業準進政策。目前,我國正逐步取消各種外資準進限制和壁壘,逐步對外資開放外貿、金融、保險、證券、電信等服務業領域,在向外資開放這些領域的同時,也應向民營企業開放,除了關系***和必須由國家壟斷的行業以外,其他行業都應答應民營企業進進。第二,減輕民營企業的稅費負擔。一方面,各級政府應該規范對民營企業的收費,對于有關的收費科目要進行清理和規范,調整不公平的收費政策,果斷禁止不公道收費。另一方面,凡是國有企業、外資企業可以享受的各項稅費減免政策,民營企業也應當享受。對國家鼓勵民間資本投資的項目,可以讓民營企業在固定資產折舊、新產品開發用度計進本錢、基礎設施配套減免、土地租用費付款和用地價格等方面享受到相應的優惠。第三,改善民營企業外部融資環境。社會信用建設是改善民營企業外部融資環境的條件,要建立完善的企業信用評估體系和企業信用調查體系,通過社會評價氣力對各民營企業的信用能力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推進企業外生性信用建設;健全企業的財務制度和審計制度,加強企業的內部控制和治理,不斷進行科技開發和創新,以進步企業的信用能力,推進企業的內生性信用建設。此外,發展中小金融機構、改善貿易銀行等金融機構對民營企業的服務、設立為民營企業服務的政策性金融機構可以明顯改善民營企業的外部間接融資環境,而盡快建成二級市場、大力發展風險投資基金將會大大改善民營企業的外部直接融資環境。
5.培育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滲透于企業的一切活動之中,又超脫于企業的一切活動之上。塑造積極健康向上的企業文化,就即是企業有了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創建屬于自己的具有本企業特點的企業文化,已經是當今有一定規模的中國民營企業不能不面對的重大課題。民營企業培育屬于自己的企業文化,是一個長期的、艱苦的過程,必須有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只有進行富有成效的工作,經過艱苦的、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取得理想的結果。培育創新文化是一個企業發展的永恒課題,是企業的動力之源。中國民營企業本身就是中國經濟的創新的產物,一個企業能否在強手如林的競爭時代保持持續、健康的發展態勢,取決于企業是否建立有創新文化,是否具有與對手相抗衡的實力。
【制度創新:民營企業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相關文章:
民營企業產權制度創新的原因分析03-24
民營中小企業可持續發展與制度創新01-07
科技創新與可持續發展03-18
淺談民營企業薪酬管理的制度11-16
創新型企業持續發展戰略探討03-24
論民營企業治理中的激勵機制創新03-23
淺論民營企業家創新行為的有限理性03-19
可持續發展的制度基礎分析03-18
制度創新、技術創新與循環經濟01-06
制度構建與技術創新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