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n id="w48us"></dfn><ul id="w48us"></ul>
  • <ul id="w48us"></ul>
  • <del id="w48us"></del>
    <ul id="w48us"></ul>
  • 王士禎“神韻說"中文學創作理論的三個層面

    時間:2024-08-03 12:53:06 文學畢業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關于王士禎“神韻說"中文學創作理論的三個層面


      論文摘要:王士禎的“神韻說”是清初“四大詩歌理論”之一,涉及到詩歌的創作、評論諸多方面,包含的范圍十分廣泛。“神韻說”中有關詩歌創作理論的脈絡十分清晰,主要分為以下三個層面:“識自本心”、“佇興而就”,強調作家的悟性和創作靈感;學力深,始能見性情,強調作家的學識;“舍筏登岸、無跡可求”,學養、悟性、靈感結合后達到最高創作境界。

      論文關鍵詞:“神韻說”;創作論;頓悟;學力

      作為清代“四大詩歌理論”之一,王士禎的“神韻說”一直受到學術界的普遍關注。“神韻說”以禪論詩,強調詩畫一律,推崇清遠自然的理想,給批評領域留下了一份寶貴的遺產。王士禎的“神韻說”涉及到作家、作品、讀者等諸多方面,它們散見于王士禎的《香祖筆記》、《漁洋詩話》、《池北偶談》等著述中。通過對王士禎著作的仔細研讀,我們發現,盡管王士禎對“神韻說”沒有正面、專門的論述,但“神韻說”作為一種文論體系是比較完整的,尤其是其中有關文學創作理論的論述相當完善,脈絡非常清晰。本文主要梳理王士禎“神韻說”中有關文學創作理論的三個層面。

      一、強調文學創作中作家的悟性和創作靈感的閃現

      “神韻說”的典型論點是“詩禪一致”,將禪宗的“頓悟”引入詩歌的創作和評論。王士禎認為“詩禪一致,等無差別”。禪宗的“頓悟”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注重關照自身,強調對內心的體悟和獨特的感受。王士禎認為文學創作方法同學禪的方法是一致的,都需要作家通過感悟對自身心靈和外界進行探索,進入一種超凡的創作狀態,驀然領悟創作真諦。
      在論著中,王士禎多次提到“頓悟”的創作狀態,他評價“唐人五言絕句,往往入禪,有得意忘言之妙,與凈名默然,達摩得髓,同一關。觀王、裴《輞川集》及祖詠《終南殘雪》詩,雖鈍根初機,亦能頓悟”。王士禎推崇王維、裴迪等人的五言絕句是因為二人將禪學的“頓悟”巧妙融入詩歌創作,創作出有“得意忘言之妙”的作品。在《蠶尾續文》中,王士禎曾講道:“嚴滄浪以禪喻詩,余深契其說,而五言尤為近之。如王、裴輞川絕句,字字人禪。他如‘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以及太白‘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常建‘松際露微月,清光猶為君’,浩然‘樵子暗相失,草蟲寒不聞’,劉奮虛‘時有花落至,遠隨流水香’,妙諦微言,與世尊拈花,迦葉微笑,等無差別。通其解者,可語上乘。”王士禎繼承和發揚了嚴羽“以禪喻詩”的理論,認為作者只有具備自悟的能力,才能進入“拈花微笑”的“悟境”,領悟到創作的真諦,創作出渾然天成的作品。
      王士禎把通過“頓悟”創作的盛唐詩作為推廣“神韻說”的載體。他編有《唐賢三昧集》三卷,作為“神韻詩”的范本。“三昧”來自印度的佛家語,是佛教重要的修行方法之一,意為排除一切雜念,使心神平靜。王士禎以“三昧集”來命名選本,并多選“詩佛”王維的作品,可見,他對文學創作過程中“妙悟”的重視。王士禎說的“詩家三昧”,類似于禪宗的“自悟”,是一種“自得”的狀態。詩人要在實際生活中體悟到自身、生活、自然的真諦,然后通過詩歌傳達出自己的精神旨趣。在《漁洋詩話》中,王士禎引用云門禪師的話:“汝等不記己語,反記吾語,異日裨販我耶?”認為此話深得詩家三昧。云門禪師之所以斥責他的弟子“不記己語,反記吾語”,是出自于“自悟”這一原則,“詩乃心聲”,要體現作家自己的本心、本性,若刻板地模擬前人的作品,以別人的“心聲”代替自己的“心聲”.只會走到岔道上去,看不見正確的出路。可見王士禎對作家“自悟”能力的重視和對創作中“模擬”、“盲目復古”的批判。
      王士禎主張作詩要擷取剎那間的感受,抒發逸興。若無靈感,則不必強作。《漁洋詩話》中載有王士禎評論古人創作的觀點,從中可以看出他對創作靈感的重視。“蕭子顯云:‘登高極目,臨水送歸。早雁初鶯,花開葉落。有來斯應,每不能已。須其自來,不以力構。’王士源《序孟浩然詩》云:‘每有制作,佇興而就。’余平生服膺此言,故未嘗為人強作,亦不耐為和韻詩也。”所謂“須其自來,不以力構”、“每有制作,佇興而就”,是指在靈感襲來的偶然機緣下創作,不需費力去安排創作的過程。“佇興”的狀態,是詩人的性情被外物觸發而產生靈感的狀態。其創作的取材、構思、情感均為當下的直接感受,不被所謂的法則、戒律束縛,不蹈襲前人風貌。至于靈感的顯現,王士禎就認為是“忽自有之”的。“越處女與勾踐論劍術,日:‘妾非受于也,而忽自有之。”’越女沒經過學習,卻通曉劍術,有一種頓然明了之感。王士禎稱此語也得詩家三昧。

      二、強調作家的學識和創作經驗的積累

      王士禎認為:“學詩須有根柢。如《三百篇》、《楚詞》、漢、魏,細細熟玩,方可人古。”強調學習前人著作的精華,體會古人創作的方法和意趣,活學活用,轉化為自己的學識。為了更好地推廣“神韻說”,王士禎編撰了大量的詩歌范本: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撰《五七言古詩選》;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取唐人選唐詩數種加以刪定,編為《唐選十集》;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編《唐賢三昧集》三卷。王士禎編寫眾多范本的根本目的是推廣“神韻說”,希望弟子在學習古人作品時有一定的導向,學習帶有“神韻”的精華作品。這種導讀范本的推廣,間接表明了王士禎對創作中學習古人、積累學識和經驗的高度重視。
      在積累學力時,王士禎認為涉獵要廣泛,眼界要開闊。“為詩須博極群書。如《十三經》、《廿一史》,次及唐、宋小說,皆不可不看。所謂取材于《選》,取法于唐者,未盡善也。”作家在積累學識和創作經驗的時候,應多方涉獵,博采眾家之長,若單取一家學習,未免有失偏頗,不利于培養豐富的學力。王士禎重視學養對于作詩的先決作用,他指出:“為詩要多讀書,以養其氣;多歷名山大川,以擴其眼界;宜多親名師益友,以充其見識。”作家要博覽群書,經過一定的學識積累后方能“豁然有會”,使學問漸漸化為胸中之氣,自然地發為才情,作起詩來才能口吐錦繡,妙筆生花。另外,作家要增加生活閱歷,多交名師益友,切磋交流,共同提高。
      王士禎強調學問和性情并重,認為作詩不能離開學問而徒言性情和神韻,不然會落入空虛無根的弊端。《漁洋文》中有言:“夫詩之道,有根柢焉,有興會焉,二者不可得兼。鏡中之象,水中之月,相中之色,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此興會也。本之風雅以導其源,溯之楚騷,漢魏樂府詩以達其流,博之九經三史諸子以窮其變,此根柢焉。根柢原于學問,興會發于性情。”在王士禎看來,“興會”是可感而不可求的,它發于性情,要靠作家的悟性來把握;“根柢”則是飽讀詩書始能有之,它根源于學問,需要作家學習積累。文學創作成功與否,作家的悟性、靈感和學識、修養缺一不可。王士禎認為楊子云“讀千賦則能賦”是學問之說,司空圖的“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是性情之說,“二者相輔而行,不可偏廢。若無性情而侈言學問,則昔人有譏點鬼薄、獺祭魚者矣。學力深,始能見性情,此一語是造微破的之論。”簡言之,詩人只有具備作詩的“根柢”并處于“興會”的狀態,才能形成個人的獨特創作風格。

      三、強調文學創作的最高境界

      在《香祖筆記》里,王士禎提到“舍筏登岸,禪家以為悟境,詩家以為化境,詩禪一致,等無差別”的觀點,“舍筏登岸”這一“筏”字,大概可以理解為文學創作的“根柢”。“學力”是文學創作的基礎,作者只有經過勤奮努力積累到深厚的學養后,才能把握住“興會神來”的靈感,達到文學創作的最高境界——“化境”。禪、詩兩者殊途同歸,關鍵在于“悟”與“化”。
      禪宗的修持以頓悟為第一要務,頓悟之前如仍在筏上,有所依傍,一旦頓悟則如“舍筏登岸”,見到真如本性,達到澄明空靈的境界,也即進入“悟境”。文學創作的頓悟與禪宗的頓悟很相似,在經過學識的積累之后,作家憑借自己的悟性加上突然的靈感閃現,進入更高一層的創作境地,“化境”指的就是頓悟后進入的自由奇妙的創作境界。進入“化境”之前,詩人需要進行學識積累,參考和借鑒前人的成果,使作品符合前人的法則。進入“化境”后,詩人則可擺脫那些所謂法則的羈絆,任心靈自由馳騁,將創作技法發揮得淋漓盡致而又無比合乎藝術規律。“悟境”與“化境”是禪學與藝術創作的最高境界,均突出心靈觀照的體驗作用。
      另外,王士禎用繪畫的技法描繪詩歌創作的最高境界,他認為“詩畫二事難不相謀,而其致一也”,強調“詩畫一律”,創作的最高境界是“筆墨之外,自具性情”。在《池北偶談》中王士禎記:“世謂王右丞畫雪中芭蕉,其詩亦然。如‘九江楓樹幾回青,一片揚州五湖白’,下連用蘭陵鎮、富春郭、石頭城諸地名,皆遼遠不相屬。大抵古人詩畫,只取興到神會,若刻舟緣木求之,失其旨矣。”蘭陵鎮、富春郭、石頭城本不在一處,王維卻將它們并舉,用地名不管,與畫雪中芭蕉之趣無異。詩人以詩意的眼光、游動的心靈去觀照外物,如作畫般游目騁懷,不役于物而主要刻畫其神。王士禎認為詩與畫均不能刻舟緣木而求,拘泥于一定的套數。“筆墨之外,自具性情”,詩畫兩者在這點上是一致的。除卻王維,南宗畫派其他畫家也給了王士禎啟示,《蠶尾續文》中有言:“予嘗聞荊浩論山水而悟詩家三昧矣。其言日:‘遠人無目,遠水無波,遠山無皴。’又王懋《野客叢書》有云:‘太史公如郭忠恕畫,天外數峰,略有筆墨,意在筆墨之外。’詩文之道,大抵皆然。”把真意寄托在筆墨之外,把繪畫藝術的表現形式帶進詩歌創作中,將筆墨簡略傳神的作品視為上乘。王士禎認為,詩歌創作的最高境界是超越于之上的境界,要能夠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像空間,營造一種余味無窮的深邃意境。“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善之善者也。”
      “神韻”并非王士禎首倡,然而經過王士禎的豐富和發展,它由一個文藝批評的術語演進為一種創作的理論,完美地揭示了文學創作過程中的藝術構思與機制,以及對作家素養的要求。正如翁方綱所言:“詩人以神韻為心得之秘,此義非自漁洋始也,是乃自古詩家之要妙處,古人不言而漁洋始明著也。”

    【王士禎“神韻說"中文學創作理論的三個層面】相關文章:

    關于王士禎“神韻說中文學創作理論的三個層面03-19

    談結構分析理論對英語寫作三個層面的指導03-20

    淺論股東的功能的三個層面03-13

    道家“虛靜"說與文學創作中的“虛靜”之關系03-01

    道家“虛靜說與文學創作中的“虛靜”之關系03-18

    西方文化中的東方神韻02-27

    試析王褒的文學創作及其在南北文風融合過程中的貢獻01-07

    淺析審計理論與審計實務中的三個重要概念12-09

    關于直覺在文學創作中的作用論文11-20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最新国产在线精品观看| 久久精品亚洲日本波多野结衣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97在线精品视频| 老湿亚洲永久精品ww47香蕉图片| 国内精品一级毛片免费看| 亚洲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影音先锋| 99精品在线免费| 2048亚洲精品国产| 青青草原精品99久久精品66| 久久国产精品波多野结衣AV| 99热成人精品免费久久| 97人妻无码一区二区精品免费| 中国国产精品|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影院| 国产精品福利电影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欧美白嫩精品| 色欲久久久天天天综合网精品 | 精品免费人成视频app|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国产精品高清免费网站| 久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app|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拍拍拍色欲| 久久亚洲国产午夜精品理论片 |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SM| 久久人人爽人人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福利电影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欧美白嫩精品 |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观看 | 亚洲级αV无码毛片久久精品| 天天视频国产精品| 日本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8 | 精品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热久久无码av| 影视网欧洲精品| 欧美精品免费线视频观看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线观看| 久久国产精品久久国产精品|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川人| 99国产精品无码|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