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王邦平對06理科綜合物理復習建議(大字版)
第二部分:如何科學高效備高考
一、復習的基本思路與對策:
高考復習的思路、對策有許多種說法,其中一種說法是:“知識成網、方法成套、習題成精、策略成型、心理成熟。”用這二十個字基本上從:“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層面概括了高三復習中如何堅持進行素質教育的一些做法。
1.知識成網
(1)編織知識網絡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復習的效率
理科綜合物理高考所考查的知識點共計131個。若要把這些知識點的內容準確地“背”下來,確實很困難,而且背下來也沒有多大實用價值。高中物理的知識特點之一是比較系統,尤其是力學、電學部分的知識構成比較完整地知識體系。高考就是考查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體系解決新環境下的物理問題。知識是能力的基礎。中國學生的不缺少知識,而是缺少系統的知識。特別是不會調動所學的所有的知識解決一個問題。常言道:“關系就是生產力,成功在于聯系。”就是這個道理。有個高考狀元也有同感,他說:“物理基礎扎實與否直接影響著你的高考成績!許多無謂的失分往往歸結到基礎不夠扎實(如對某個知識點一知半解,或者思維不夠縝密等),這曾令多少人追悔莫及!尤其在最后復習階段,你不妨在入夢時分試著在腦中構造一棵“知識樹”,按照力學、熱學、電磁學、波動光學與原子物理逐一展開,看看你能否順暢地理出頭緒,把握主干與支干,枝葉與枝葉之間的關系。倘使你感到哪些方面變得含混不清,那說明你對某一個知識點或者整個物理框架體系的了解還不夠透徹,那么你下一步復習的重點將變得更加明確。” 原來高考狀元也要從知識結構開始練基本功呀!同學們還必須將知識象穿珍珠那樣把知識結構成網,形成知識體系,才能夠比較清楚地了解物理知識的全貌。才可能站得高一些,學會從全局得高度去總攬物理知識。
(2)如何編織知識結構圖
物理知識是有層次的,畫知識結構圖的操作由總到分一層一層地展開。我們高中物理學習的物質運動的規律。我們應該清楚最基本的我們學習了什么東西。
第一層:物質→物質運動的核心規律→物質運動的描述
第二層…………
第n層:力學規律
舉例來說力學的五大規律是牛頓運動定律、動能定理、動量定理、機械能守恒定律和動量守恒定律。其中前三個規律描述的是力作用在物體上時,力的作用效果的規律:力的瞬時作用效果是使物體產生加速度、力在時間上的積累效果是使物體的動量發生變化、力在空間上的積累效果是使物體的動能發生變化。用這三個基本規律就可以把力和運動狀態變化的關系從各個側面概括清楚。動能定理、動量定理描述的都是過程與狀態變化之間的關系。具體說來過程量之和等于狀態變化量之差。在這個基礎上可以將知識結成如下的網:
在這個基礎上同學們可以將每一部分知識內容細化成局部的知識結構(參見各
(3)物理實驗也有知識結構
任何一個中學物理實驗都要有如下的知識結構:
①實驗目的、②實驗原理、③實驗器材、④實驗裝置、⑤實驗操作步驟、⑥實驗現象的觀察、實驗數據記錄、⑦實驗數據的處理、⑧實驗結論。
把每個實驗的大框架弄清楚了以后,才有具體到某一個實驗的特殊的要求:控制那些變量條件、實驗儀器的使用、數據如何記錄,結論得出以及誤差的分析。
只有上述實驗的知識結構清楚了,才有可能去借鑒學過做過的實驗設計簡單的新實驗方案。
2.方法成套
⑴方法與能力
能力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方法則是一些具體的可操作的實際步驟。一旦這些實際可操作的步驟,運用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并且取得成功,于是乎,人們就稱此人有“能力”。
每一個規律的運用都有自身的一套操作規程即方法。
例如運用牛頓第二定律解決物理問題。
強化學科基本概念、基本規律,就是按照“雙基”的要求,按照基本操作流程進行規范操作才談得上能力目標。
物理學還有一個特點,其研究問題的思維方法有一條主線貫穿。抓住重點概念、重點規律的剖析上,尤其是核心和主干概念規律復習上,就可以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⑵怎樣跳出題海?
有些同學認為大量做題才能考好物理,其實不然。掌握物理解題的基本方法,通過適量的題目鞏固所學到的方法達到一定的熟練程度,就可以舉一反三融會貫通。
①模型法是物理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我們所學到的規律都是經過簡化以后物理模型所對應的規律。只有找到題目所述的是以俄國什么樣的模型,才能用這個模型所對應的所有的規律來解決問題。
②題目的變化來自于:時、空條件的變化。高中所學的模型不多,但是題目千變萬化,原因是每一道題都有區別于其他題目的條件。審題的關鍵是將這種條件找出來,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要找的初始條件、邊界條件、臨界條件等。
例如:
(1)試由萬有引力定律推導:繞地球做圓周運動的人造衛星的周期T跟它軌道半徑r的3/2次方成正比。
(2)A、B兩顆人造衛星的繞地球做圓周運動,它們的圓軌道在同一平面內,周期之比是。若兩顆衛星的最近距離等于地球半徑R,求這兩顆衛星的周期各是多少?
從兩顆衛星相距最近開始計時到兩顆衛星相距最遠至少經過多少時間?已知在地面附近繞地球做圓周運動的衛星周期為T0。
解答:人造衛星繞地球做圓周運動,萬有引力充當向心力
地球質量M是常量,因此人造衛星繞地球運動的周期T與其軌道半徑r的3/2次方成正比。
(2)設B衛星軌道半徑為r2,則A衛星軌道半徑為r1=r2+R,設近地衛星的半徑為R,周期為T
解得r2=2R,r1=3R可得
設A、B兩衛星從相距最近開始經過時間t第一次達相距最遠,有空間關系
Φ1 –Φ2 =π
②
解得時間(或=3.1T0)
③對于多過程、多對象的問題,學生們審題清楚以后的第一個任務就是:“拆”。就是將一個長過程拆成幾個相對獨立的子過程。把多個研究對象分別隔離作為單個物體來研究,或者將幾個對象作為整體來研究。
⑶在形象思維的平臺上進行邏輯思維。
審題要畫情景圖,受力分析要畫受力圖,電路分析要畫電路圖,原子躍遷要畫能級圖。物理規律當中有相當多的物理規律是用圖像表示出來的,例如簡諧運動的規律、機械波的規律。
這樣做是有道理的,我們知道左腦主管邏輯思維,右腦主管形象思維。左、右腦結合才能發揮你的聰明才智。難怪諾貝爾獎金獲得者、物理學家湯川秀樹說:“不管我們從日常生活的世界走開多遠,抽象也不能通過它本身起作用,而是必須伴之以直覺或想象。”想象記錄下來不就是畫圖嗎?
讀題就想套用哪個公式的思維方式,顯然無法對付高考,因為幾乎所有高考題都在思考過程考查考生的思維水平。
3.習題成精
⑴題不在多,真懂才成
近幾年的題目都以學科內綜合為主,題目典型,難度不大,沒有偏、怪、過難的題目。考生得分低的原因是速度慢,準確率差。在熟練掌握基本方法的基礎上,提高準確率,加快解題速度。
第二卷物理有4個大題分值約72分,根據抽樣調查考生做第二卷物理題的時間大約在40分鐘左右,平均得分只有33分左右。究其原因,考生備考期間漫天做題,求難求多;重練習,輕思考;重考試,輕總結。
要透徹理解重點的典型題。物理學科的重點內容是力學、電學。重點章節是靜力學、運動學、動力學、動量、機械能、電場、磁場、電路、電磁感應等,每一部分都有一些基本的思路,典型的方法。考生應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一定的練習訓練,歸納總結出這些思路、方法,然后再具體分析其他題目。
解題是理解概念、掌握規律的重要途徑,是鍛煉并提高各種能力的必由之路 .學物理必須多做題。但不是做的題越多越好,相反,做題太多形成思維定勢,造成高考失誤,這樣的慘痛教訓太多了。
聯系實際的物理問題,的解決基本方法仍然是模型法,而不是套用法。
⑵中等難度習題、規范地操作訓練就足夠應付高考
近年來的理科綜合物理試卷部分的難度不大,考生成績并不見大幅度提高。說明片面追求難題,不注意規范表達是制約高考物理成績提高的瓶頸。“細節決定成敗。”
把老師要求做的中等難度題目按照解題要求規范化書寫。物理的規范化要求,包括:計量單位規范、實驗操作規范、學科用語規范和解題格式規范。
⑶會改錯才能取得高分
請看一位高考狀元的經驗:有好幾本錯題集,只要是犯過的錯誤都被我認認真真記載下來,以備總結經驗教訓。
我記錄的錯題不外分三種類型,一種是特別愚蠢的錯誤、特別簡單的錯誤,例如在粗心大意的時候把1+1算成3;另外一種就是面對難度較大的題目所犯的錯誤,拿到題目一點思路都沒有,不知道解題該從何下手,但是一看答案卻恍然大悟;第三種就是題目難度中等,按道理有能力做對,但是卻做錯了。
掌握了自己犯錯的類型,我就為防范錯誤做好準備。我仔細分析過我的試卷,可以說一半以上的錯誤都是因為審題不清造成的。一些審題上容易出現的錯誤。每個經歷過高考的人都知道,高考中審題特別重要。因此在復習中每當遇到自己所犯錯誤,首先分析是否由于審題不清造成,如果是,就要找出這種誘使你審題不清的小陷阱,熟悉之后就不容易掉進去了。
①絕不一錯再錯
對于學習中的錯誤,我有一個心得,絕不能一錯再錯!我把錯題記下來后,會非常認真地對待。對待錯題的態度和方法不同,學習效果會有很大的差別。如果只是把錯題在試卷上標注,復習時隨手翻看試卷,這種方法看上去節省時間,但是我覺得拿著一大沓試卷翻看錯誤,注意力會被分散,復習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因此,把犯過的錯誤寫成本是一個我覺得的好辦法,一方面便于集中查閱自己犯過的錯誤,另一方面便于翻看。把錯題集中記錄到一個本子上,看到曾經出現過的問題,應該隨時翻看課本里面相應的內容,這樣邊記邊看效果會更顯著。由于每一課學習的好壞程度不一樣,所犯的錯誤肯定不同,這一點在我的錯題集上也會有所反映,記載下來的錯誤越多,說明我對這一科的掌握還存在很大的不足,也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臨近高考的時候,我把我的幾個錯題本集中在一起看,每個學科的錯誤都被我重新集中掃視了一遍,每一次錯誤都被我牢牢記在心里,并且以最佳狀態做好了防范。
做錯題集之初,可能看不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堅持防范錯誤,一邊記憶,一邊翻閱課本,找準出錯的原因,規避從前的錯誤,強化正確的知識,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一種良好的思維方式,對真正掌握知識大有裨益。例如在高考中看到一道類似的題,你可能會聯想到曾經犯過的錯誤,及時搜尋到正確的答題方向,形成正確的答題思路。因此,做錯題集的目的在于監控學習效果,強化正確知識,防止一錯再錯。
②及時改錯,不讓錯誤陪我過夜
對于錯題,我是一個絕對的急性子,如果知道有什么錯誤,我不會把它放到第二天再去解決。在及時改錯的時候,我注意做到:一是不繞過,二是不拖拉,三是分析總結。不繞過,就是正視自己的錯誤,不諱疾忌醫,不為自己的錯誤找借口,搞不懂的知識就勇敢承認自己的缺陷,絕不不懂裝懂,害羞膽怯地自欺欺人。二不拖拉,意思是遇到錯題,當場解決,不要隔一段時間再去解決,因為經過一段時間的間隔,很可能造成遺忘,讓你想不起自己當初怎樣犯的錯。因此及時改錯很有必要。三是分析總結,對于每一個錯題都要經過認認真真的分析,研究出錯的原因,找準致錯的癥結,同時及時進行改錯,避免再次犯錯。
進入高三上學期,也就是11月份左右,我才開始記錯題本。他最大的好處就是它是針對你的弱點,看完之后覺得很充實,該解決的問題我都解決了。覺得自己就不害怕了
堅持五為主:課堂師生互動,以學生為主;科學定位,精選題目,以中檔題為主;精講精練,以課堂為主;學科間綜合,以學科內為主,回歸學科,突出學科特點;重視實驗,以教材為主.
4.策略成型
⑴識別物理問題的策略
一些同學在解決物理問題的時候,不習慣對問題的物理過程進行分析,不對具體的物理關系進行分析,而是從記憶庫中尋找相似的題型,如果找到了比較類似的題目,就“照方抓藥”,如果找不到相類似的題目,心理發慌,就只會亂套公式。這類同學的解題策略是:
這種解題策略在知識比較淺的小學和初中還可以抵擋一陣。如果到了高三仍舊有人死抱著這種解題策略不肯改正,那么這些人在解題之前就已經走入歧途了。
正確的策略是:先通過形象的手段對題目所敘述的內容做透徹地了解,對題目所敘述的物理問題作深入地分析,認真考慮物體運動的過程所對應的模型,然后用模型所對應的規律進行定量計算、邏輯推理、分析判斷,最后對結果進行可行性分析。其思維模式如下列框圖所示:
⑵選擇解決物理問題方法的策略
一般同學在解決物理問題的時候,都是先審題,題意弄清楚,模型也抽象出來,模型所對應的規律也回憶起來。接下來就才用“試錯”的方法解題:不斷地嘗試一種解法,出現錯誤,就回過頭來換另一種方法再試探,直到把正確地問題解決。(但這種解決問題的方法不一定是最優化的方法)有的同學把問題解決了但不一定能說出為什么要選擇該解法。
另有一部分同學則在規律中尋找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案,通過比較選出最佳的解決問題的方案,并在解題之前畫出解題的流程圖。解題時的過程簡單明了,解題之后能說出是遵循著怎樣的思路一步一步把問題解決的。這道題問題的關鍵在何處。對結果的合理性做進一步的分析。
這兩種解題策略的比較見下列框圖。
⑶考生在考場上的考試策略。
考試比什么?比誰錯得少。通俗一點講,當你進考場之前,你會做的題目數幾乎已經定下來了。考試時把會做得題目做對就是一種很了不起的本事。考試中有不少考生總想快點兒把會做的題目做完,好集中精力去攻克難題。在這種策略的指導下他們飛快地做完會做的題,然后把大量的時間化在處理難題上。其實這是一種雞飛蛋打的考試策略。也是對自己的水平定位不準確的一種具體體現。
還有的考生在平時的作業中還能夠按照比較規范的解題思路一步一個腳印地解題,成功率也比較高,到了考場上為了節約時間,就跳過平日里規范的操作步驟,抄近路走捷徑,其結果自然是可想而知的欲速則不達。
為了在高考中取得符合自己水平的成績,穩扎穩打的策略是上策。根據自己的實際水平如實定位,把會做的題做對就是發揮了自己的水平。
5.心理成熟
決定高考成績的因素中非智力因素占了80%
⑴自信是成功的風帆
相信自己的實力,明白通過努力一定能夠掌握物理學習的要訣。遇到學習中的挫折,從容面對,相信改了就會提高。
⑵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到了高三,對舊知識梳理之后有一種“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覺。善于發現高三學習過程中的思維樂趣,就會有較強烈的求知欲望。
【王邦平對06理科綜合物理復習建議大字版】相關文章:
物理科技論文09-08
物理科技論文07-02
物理科技小論文06-21
物理科技論文[優秀]07-03
物理科技論文(集合)07-03
物理科技小論文05-23
關于物理科技小論文08-23
初中物理科學小論文08-01
大學物理科技小論文04-24
中學物理科學教育論文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