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全球化與人類文明的發展
隨著當代全球化浪潮的逐步推進,視全球化為美國化或帝國主義化,主張對其全面拒斥的觀點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冷落。但不少人思想的鐘擺又偏向了另一個極端,簡單地認為,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全球化自然會到來,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文明模式是全球化的自然結果。陷入這一認識誤區的根本原因,在于未能對全球化進程給予科學的定位分析,未能明晰全球化對人類文明的影響以及資本主義文明模式、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文明模式在全球化進程中的歷史使命。對此,本文試做初步分析。一、“世界歷史”與初級階段全球化
盛行于當代的全球化,自15世紀末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便拉開了序幕。對于全球化的發端,馬克思在思想史上首次以“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論斷給予了闡述,馬克思認為,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自身運動的結果。生產力的高度發展,必然引起廣泛的社會分工,這種分工又會擴大商品交換,商品交換擴展到世界范圍又形成了世界市場,世界市場則使各個國家、民族連為一體,形成“世界歷史”即全球化。所以,全球化是一種歷史必然性,是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
但是,全球化也并不是一個完全自發的歷史過程。全球化既是其主體認識和遵循客觀規律的進程,又是其主體滿足自身的需要、利益,實現其價值選擇的過程。全球化進程常常受到其主體主觀因素的作用與影響,由此呈現出顯著的階段性。自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開啟全球化進程至今,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一直處于全球化的主導地位,因此,當代全球化深深地打上了資本主義文明模式的烙印。基于此,當代全球化可稱為初級階段的全球化。
初級階段的全球化,對人類社會文明的發展是一把雙刃劍,具有雙重效應:其一,資本主義在全球化進程中對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發展等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如,推動經濟市場化,發展高科技,倡導民主與法治觀念等,為人類文明發展作出了貢獻。其二,全球化也加速了資本主義文明的畸形發展,引起人與自然關系的失調,破壞了生態平衡;導致人與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的緊張關系,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以享受為特征的腐朽、頹廢的文化價值觀念;產生了環境問題、資源問題、不平衡發展問題、移民難民問題、跨國犯罪問題和地區沖突問題等一系列“全球性問題”。
具體而言,當代全球化進程中的資本主義文明模式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在物質文明方面,資本主義主導的全球化直接推動了世界經濟的信息化、市場化、自由化,促進了國際貿易、跨國投資、國際金融和高科技的迅猛發展和人類生產力的顯著提高,具有一定的社會進步意義。
同時,在資本主義占主導地位的世界經濟中,又充滿了矛盾和斗爭。這是資本的本性所決定的,資本的本性是盡快地增值,獲取盡可能多的利潤。“二戰”以后,以西方發達國家為核心確立了旨在保護其利益、非公正的經濟體系,使發達國家成為全球化進程中最大的受益者。發達國家在資金、技術、管理方法、市場機制和運作手段方面的優勢,直接表現為強大的經濟優勢,發展中國家則處于劣勢地位,從而在全球化進程中出現了窮者愈窮、富者愈富的局面,進一步加劇了兩極分化。
世界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是資本主義的絕對規律。社會貧富兩極分化和眾多貧困人口的存在,也是資本主義固有的現象,是資本積累規律起作用的必然結果。
第二,在制度文明方面,作為對封建專制制度的反動,資產階級對市場經濟體制、民主政治體制進行了積極的探索。社會制度體系中的社會體制是最活躍的部分,既為基本制度服務,又有其相對獨立性,凝聚著人類制度建設的共同智慧和經驗,是全人類共同貢獻、共同分享的文明成果。隨著全球化的拓展,市場經濟體制正在超越其歐洲的起源,席卷整個世界;民主與法治日益成為各國共同的政治追求,對人的尊重,對自由和平等的向往已經成為普遍的政治價值,而專制政治越來越不得人心。
然而,由于資本主義制度體系中的基本制度實行以生產資料私人占有制為基礎的生產關系,生產的目的是為了無償占有雇傭勞動者所創造的剩余價值,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并未因其一系列改革而解決,而是依然發展著。
第三,在精神文明方面,全球化進程突破了傳統文化局限于國家和民族的狹隘視野,世界上越來越多的人在思維與行動中具有了全球觀念。同時,與當代市場經濟發展趨勢相適應的新思想、新意識,如自由意識、競爭意識、平等意識、市場意識、法治意識也日益形成席卷全球的不可阻擋的趨勢,為世界上更多的人們所接受。
但另一方面,資本主義國家尤其是美國難以遏止自身的意識形態沖動,把文化的世界性絕對化,無視不同社會制度對文化發展的制約,無視不同民族賦予文化的具體特點和形式,借助于雄厚的物質財富和先進的技術手段,利用全球化不斷強化其意識形態戰略,大規模向發展中國家灌輸其價值觀,推行“文化帝國主義”,當今世界仍然面臨著單一文化的威脅。許多民族語言、藝術品種瀕臨滅絕,極大地削弱了人們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文化的大一統與單一性,最終會導致文化創造力的喪失,導致文化的停滯不前。
第四,在生態文明方面,資本主義主導的全球化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日益加劇,以物欲為旨歸的生活方式對大自然無止境的索取形成的大氣污染、水質污染、水土流失、植被破壞和臭氧層空洞所構成的生態危機,已直接威脅人類的生存。
究其原因,不少西方思想家均把生態危機的根源歸結于資本主義制度本身。認為發達國家對不發達國家的掠奪和剝削是造成生態環境惡化的根本原因。資本主義是追求經濟合理性的社會,其資本主義生產的模式是與生態合理性的要求不相容的。資本主義追逐利潤的最大化和市場、消費的不斷擴張,必將破壞生活的基本要素和生活質量。美國政府拒絕簽定保護環境的《京都議定書》,便是例證。
由此可見,資本主義主導的全球化在促進世界市場的進一步擴展、推動社會生產力加
【全球化與人類文明的發展】相關文章:
淺談全球化、多極化與世界的和平與發展08-08
全球化經濟中鄉鎮企業如何發展10-19
經濟全球化我國服務貿易業的發展與思考10-01
論經濟全球化和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道路09-15
全球化背景漢語言文學的發展論文08-20
貿易區域化與全球化的發展趨勢09-18
論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經濟的影響10-30
金融資本全球化是否歷史發展的必然[下]06-27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我國經濟發展對策研究08-27
全球化背景下漢語言文學的發展探析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