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n id="w48us"></dfn><ul id="w48us"></ul>
  • <ul id="w48us"></ul>
  • <del id="w48us"></del>
    <ul id="w48us"></ul>
  • 我國古代生態倫理思想及其啟示的論文

    時間:2020-07-28 20:32:10 教育學 我要投稿

    我國古代生態倫理思想及其啟示的論文

      內容摘要:自有人類文明史以來,一切文明的共同基礎是生態文明。盡管古人對人類與自然的認識尚處于直覺性的論述,但對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資源利用與生態保護等規律有一定的認識。尤其是我國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興起,文化的多元與沖突,使古人對生態的認識有顯著的提高,蘊藏著豐富的生態思想,如“天地人合一”、 “萬物平等”、“尊重生命”、“仁愛萬物”“生生不息”等生態循環與生態保護的思想在全球化、工業化、城市化、信息化的今天仍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我國古代生態倫理思想及其啟示的論文

      關鍵詞:古代 生態倫理思想 生態保護 天地人合一

      我國古代的生態智慧與思想不僅大量地體現在哲學思維中,而且大量地體現于具體的經濟思想中。早在距今五六千年的神農氏時代,就頒布過“春夏之所生不傷不害”的保護生物資源的禁令。四千多年前的大禹時代頒布過著名的《禹禁》。周朝有一整套保護生物資源的理論、法規和管理機構。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倫理思想最豐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時期,諸子百家,尤其是儒家、道家等學派的學者對生態倫理有著豐富的認識,形成了寶貴的思想財富。自漢代,佛教從天竺(印度)傳入我國后,儒釋道三教結合,使生態倫理的思想更加豐富。

      “天地人合一”的生態倫理思想

      我國是傳統的農業社會,“靠天吃飯”的思想一直深植人民心中,農業要因季節、環境適時勞作的生產觀念與方式,導致了“天地人合一”思想的產生!疤斓厝撕弦弧彼枷胧侨寮疑鷳B倫理思想觀念的基本出發點。“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見《易經系辭下傳》),還談到“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曰陽;立地之道,曰柔曰剛;立人之道,曰仁曰義”(見《易經說卦傳》)。孔子說:“天何言哉?四時興焉,萬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篇第十七),他把天和時間聯系起來,世間萬物皆“天”所生,天是指自然界,強調天道不僅有好生之德,而且默默無聞,自然而然地運行。孟子以“誠”這一概念闡述天人關系,指出:“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吨杏埂氛f:“萬物并齊而不相害,道并齊而不相悖”,把人與自然的發展變化看作是相輔相成的和諧運動。漢代董仲舒認為天、地、人三者是“合而為一”的。宋代儒學在繼承先前儒家思想的同時,還吸收了墨家、道家等“天人合一”的思想,進一步發展了“天地人合一”學說。儒學在強調“天地人合一”的同時,承認自然界有其自身獨立的運行規律。

      以“道”為出發點的`道家 ,主張“天人合一”、“物我一體”的整體生態思想。在人與自然關系的闡釋上,道家也強調“天人合一”,但是道家認為這種統一是道、天、地、人的和諧統一。 “道”是道家思想的核心范疇,它既是天地萬物的本原,也是萬物運行的規律和人們的行為準則。老子在《道德經》中,強調道生萬物,天地人同源,認為宇宙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焉”(《道德經》二十五章)。在這四大中,道是最偉大的,而人居最后,因此“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經》二十五章)。莊子在老子“道”的基礎上,提出了人和天地萬物是一整體,即:“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人既離不開天地,也離不開萬物,人不是自然的主人,人僅是自然的一部分。

      我國古代“天地人合一”思想對生態學理論的形成具有重大意義,同時對現代社會的啟示如下:一是工業化、城市化等經濟活動要尊重規律,適應自然,在天地人和諧的前提下實現經濟的發展與社會進步;二是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處理好天地人的共生關系。

      萬物平等的生態倫理思想

      我國古代萬物平等的生態價值思想主要體現在道家和佛教的思想中。道家是從“道“的先在和普遍的角度來論證萬物的平等性,強調物無貴賤,物我同一。首先,因為萬物為道所創生,因此從原初性上就與人類具有同樣的價值和尊嚴,所以“以道觀之,物無貴賤”(《莊子秋水》),萬物應得到同等的尊重。其次,萬物產生之后雖有各種不同的存在形態,但都有道存在其中,具有由道決定的共同本質和遵循的共同法則。因此,宇宙中的事物都具有獨立而不可代替的價值。

      佛學眾生平等和萬物平等的價值觀,是從佛性的內在性承認萬物的平等,認為萬物都有佛性,我國佛教中的天臺宗、華嚴宗和禪宗都承認,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特別是禪宗,不僅肯定有情的眾生有佛性,而且無情的草木也有佛性,“有情、無情、皆是佛子”,“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所以,自然界一切生命都值得尊重。佛教倡導的“慈悲”心懷以及“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就是要求人們要尊重生命、關愛生命,以平等心對待眾生。

      我國古代生態哲學中的萬物平等的思想,把人看作自然界的一部分,萬物存在的價值不是以滿足人的需要來衡量的,而是“道”的外化基礎上或佛性無二基礎上的平等,尊重萬物的價值就是必然的要求。

      尊重生命與仁愛萬物的思想

      我國古代對尊重生命、仁愛萬物的倫理思想具有普遍的認同。在我國民間有普遍的惜生、愛生的思想,儒、道、佛都有惜生、愛生的慈善情懷。仁愛萬物是我國傳統思想的重要準則。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愛”,不僅“仁者愛人”,而且認為對待天地萬物應采取友善、愛護的態度?鬃诱J為,人與自然應建立一種仁愛關系,宣揚“國君春田不圍獵,大夫不掩群,士不取鳥卵”(《禮記》),把保護自然作為一種道德行為來提倡!搬灦痪W,戈不射宿”(《論語述而》)則體現了孔子對萬物的同情。孟子進一步發展仁愛思想,提出“良知、良能、良心”和“羞恥之心、是非之心和惻隱之心”,提倡關心和保護動物。孟子說,“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孟子梁惠王上》)。而荀子則在繼承孟子思想的基礎上,把道德看作人際道德和生態道德的統一,《荀子強國》說:“夫義者,內接于人而外接于萬物者也”。漢代的董仲舒更是明確地把道德關心從人的領域擴展到自然界,他說:“質于愛民,以下至鳥獸昆蟲莫不愛。不愛,奚足矣謂仁”(《春秋繁露仁義》)。宋明儒家也有一種普遍的生命關懷,他們對于自然界的萬物充滿了愛,因為萬物與自家生命是息息相關的。儒家倫理從愛人到愛物,天不違人、人不違天的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觀,將人們對生態環境的珍惜,上升到人們道德要求的最高層次。

      “天道生生”是與“天地人合一”并列的生態倫理思想!疤斓馈笔亲匀唤绲淖兓^程和規律;“生生”指產生、出生,一切事物生生不已。老子認為,“道”是宇宙的本源,它先于天地存在,即“先天地生”(《老子》第四十二章),并以它自身的本性為原則產生萬物。 “道”作為宇宙的本體,它產生原始混沌之氣,氣分裂為陰陽(生天地),天地產生萬物,這是道家世界觀的總觀點。儒家也主張“天道生生”。《周易》的基本思想是“生生之謂易”與“天地之大德曰生”(《周易系辭上》)。意思是說,世界萬物生而又生,生生不息,這就是“易”,即“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

      佛教有對生命的關切與惜生放生的倫理要求。佛教認為萬物都有佛性,佛教把珍愛自然、尊重自然看作是佛教徒的天然使命。佛教強調眾生平等、尊重生命,反對殺生。諸罪當中,殺罪最重;諸功德中,不殺第一。 佛教提倡慈悲心,避免因果報應。愛惜生命、不殺生和素食是其基本倫理要求。

      生生不息的生態循環與資源合理利用思想

      古代《逸周書大聚篇》記載了大禹的話:“早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長。夏三月,川澤不入網罟,以成魚鱉之長”。戰國時期的荀況則把保護資源和環境作為治國安邦之策。《齊民要術》中的“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勞而無獲”等古訓就體現了合理開發、循環利用資源的思想。

      宋代的程顥把“天理”作為其哲學的最高范疇。他說“天只以生為道”,天理即“生”,“生”是宇宙的本體。也就是說,在生生不息的天道之下,產生天地萬物,人只是天地萬物之一。人只有明白這個道理才能成為仁者,故“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河南程氏遺書》卷二上),這里的生是不斷運動與循環的過程。天地萬物都在運動中循環,在循環中進化,這是宇宙的基本規律。

      儒家學者在說“仁”時,把道德范疇擴展到自然界。這就是由“仁民”到“愛物”。孔子說:“斷一樹,殺一獸,不以其時,非孝也”。孔子把倫理行為推廣到生物,認為不以其時伐樹,或不按規定打獵是不孝的行為!岸Y也者,合于天時,設于地財,順乎鬼神,合于人心,理萬物者也”(《禮記禮器》)。這里的“禮”包括了天地人。董仲舒說:“質于愛民,以下至鳥獸昆蟲莫不愛”(《春秋繁露仁義法》),把“仁”的范疇擴展到了鳥獸魚蟲,這是極為難得的。宋代以后的倫理思想家,不僅把人類的倫理道德看成是人為的社會規范,而且還把其看成是宇宙的本體。他們對“仁”的論述,與先秦儒家相比有重大發展,其中之一是把“仁”與整個宇宙的本質和原則相聯系,把“仁”直接解釋為“生”,即解釋為一種生命精神和生長之道。朱熹在《仁說》中強調,天地之心要使萬物生長化育。清代思想家戴震進一步提出“生生之德”就是仁。

      道家提出“愛人利物之謂人”(《莊子天地篇》),把“愛人”和“利物”作為道德要求,并把兩者結合起來。用現代生態學語言表達,就是:人類既要利用生態資源,又要保持生態,更新自然資源,達到永續利用目標,這才是有道德的。儒家提出“愛人及物”,“仁者,愛人之及物也”!叭省笔菒廴耍骞惹莴F之類,皆可以養人,故“愛”育之,這是“仁民愛物”?梢姡寮摇⒌兰覍Υㄈ嗽趦鹊淖匀唤绲幕緫B度是:愛萬物,永續利用萬物,天地人萬物是一個有序的整體。

      參考文獻:

      1.舒惠國著.生態環境與生態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

      2.張家誠著.地理環境與中國古代科學思想.地震出版社,1999

      3.孔子著,陳國慶注譯.論語.陜西人民出版社,1996

      4.老子著,陳國慶,張愛東注譯.道德經.三秦出版社,1995

      5.張格,高維國主編.諸子箴言.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6.壽嘉華主編.國土資源管理理論與實踐.經濟管理出版社,1999

      7.唐凱麟,陳科華著.中國古代經濟倫理思想史.人民出版社,2004

      8.汪榮有著.當代中國經濟倫理論.人民出版社,2004

    【我國古代生態倫理思想及其啟示的論文】相關文章:

    1.我國古代生態倫理思想及其啟示論文

    2.淺析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現代啟示論文

    3.生態倫理思想三個層次辨析的論文

    4.儒家生態倫理思想述略研究

    5.歐盟網絡安全教育對我國的啟示論文

    6.我國適婚戶籍人口二胎生育意愿及其影響因素的論文

    7.淺析高子盆景說中生態美學思想及其影響論文

    8.影響詞匯附帶習得的因素及其對教學的啟示論文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国产人成精品| 蜜臀AV无码国产精品色午夜麻豆| 99九九精品免费视频观看| 四虎国产精品免费久久| 国产精品青草久久久久婷婷 | 麻豆精品三级全部视频| 精品国精品国产| 乱精品一区字幕二区| 精品无码三级在线观看视频| 女人香蕉久久**毛片精品| 日韩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久久91精品国产91久久小草 | 潮喷大喷水系列无码久久精品| 香蕉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宅男自 |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下载| 日韩精品国产自在久久现线拍| 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免下载| 亚洲精品无码99在线观看| 久久91这里精品国产2020|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 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 2022国内精品免费福利视频| 嫖妓丰满肥熟妇在线精品| 综合精品欧美日韩国产在线| 欧美日韩国产中文精品字幕自在自线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精品yw| 久久精品国产只有精品66| 国产精品色视频ⅹxxx |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麻豆|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影院|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日韩AV |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精品|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爱欲九九| 在线精品亚洲| 亚洲精品国产高清嫩草影院|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香蕉依依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精品尤物yw在线|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影院|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在线播放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