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n id="w48us"></dfn><ul id="w48us"></ul>
  • <ul id="w48us"></ul>
  • <del id="w48us"></del>
    <ul id="w48us"></ul>
  • 從教育變革的歷程中看中國語文教育民族化

    時間:2024-09-22 16:59:30 論文范文 我要投稿

    從教育變革的歷程中看中國語文教育民族化

      論文關鍵詞: 教育變革歷程 中國語文教育 民族化 現代化 發展

    從教育變革的歷程中看中國語文教育民族化

      論文摘 要: 回顧歷史中的每一次教育變革,幾乎都與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和教育現代化之間有密切的聯系,或者說都與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改造有關。每一次的變革,都給中國傳統文化帶來巨大的沖擊,在沖擊中進行文化的繼承或者再創造,繼而形成能夠代表其時代特色的新文化,成為后來教育發展的新的文化基礎,從而實現我們民族文化的現代化發展。

      20世紀是中國文化和教育變革的重要時期,其間有疾風驟雨般的突變,也有和風細雨般的漸變。正是在這樣的發展歷程中,傳統文化和教育吸納了具有每一個時代特色的文化傳統和思想,加厚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豐富的文化底蘊。中國語文教育是最能代表鮮明的民族特色的文化教育,一個民族所有文化的變遷都能從這里看到它發展的軌跡。

      一、洋務運動和變法維新對語文教育的影響

      可以說,中國傳統文化和傳統教育的現代化啟始于這兩次的教育變革。洋務運動中的洋務派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教育主張,他們雖然大力提倡學習西方的現代化教育,力圖改變我國舊的教育制度,卻仍憚于徹底拋棄傳統的文化教育,于是提出了這一教育主張,試圖以它調和西方文化與我們傳統文化之間的沖突。之后的維新變法運動,則給中國教育帶來了巨大的改變,它使得中國的封建教育制度徹底走向崩潰。這兩次運動,打破了中國幾千年來的傳統教育制度,開啟了傳統教育制度向現代教育制度的變革,但是,在本質上并沒有觸動傳統文化教育的根本。

      兩次運動的結果是,廢除了統一中國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制度,開始興辦新式學堂,并且頒布了“壬寅學制”和之后的“癸卯學制”。1904年頒布的“癸卯學制”即《奏定學堂章程》則是我國第一個正式頒布后在全國推行的學制。《奏定學堂章程》中有讀經講經和中國文學這兩門與語文教育相關的課程,選學的內容,《學務綱要》規定:“中小學堂,宜注重讀經,以存圣教。小學堂每日讀經書一小時,挑背淺解一小時,每周計讀經12小時;中學堂每周讀經6小時,挑背講解3小時,計9小時。計中學堂畢業,皆已讀過《孝經》、《四書》、《易》、《書》、《詩》、《左傳》及《禮記》、《周禮》節本,共計讀過十經(《四書》內有《論語》、《孟子》),并通大義”[1],“規定中小學讀經,目的在于進行忠君、尊孔的封建教育,也是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理解語言的能力”[2]。另外,初等小學堂的中國文字科主要教學識字、讀書、作文;在高等小學堂則稱為中國文學科,內容“中國古今文章流別、文風盛衰之要略及文章與政事身世關系等”[2](P439)。“中國文學”科的設立,是清末語文教育的重大改革,為國文科的單獨設科奠定了基礎,使語文逐步形成了具有現代意義的學科。

      變革后的語文教育,雖然打破了科舉制度的限制,但它畢竟沒有脫離傳統文化的根本,盡管科舉制度已經廢除,但是伴隨它產生的幾千年的封建教育思想并不那么容易被瓦解,它在一定時間內都會殘存于我們民族文化的內部。可以看出,《奏定學堂章程》中的語文教育依然是以四書五經為核心,依然是在強調儒家文化的至尊地位。盡管如此,這次變革還是使語文成了一門獨立的學科,引領語文走進了現代化的軌道。

      二、五四新文化運動給語文帶來的新氣息

      五四新文化運動是舊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轉折點,它提出科學和民主的口號,沉重地打擊了封建傳統教育和文化模式,給教育帶來了新的文化氣息。

      在新文化運動對白話文教學的力倡下,這個時期的語文教育較之封建傳統文化有了很大的轉型,同時也出現了一批優秀的白話文教材,反映了這個時代的特色。其中,小學語文的特點主要表現在:“第一,白話文取代了文言文。白話文的采用,實現了‘言文一致’的統一,減少了兒童學習和運用語言的困難,提高了兒童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第二,增加了語文教材的文學性和趣味性,在內容方面增加了反侵略、反封建、反軍閥內戰和熱愛祖國的內容。如《祖國》、《小吹手》等揭露盜匪、軍閥和列強的罪行,《波斯王的新衣》、《黃金夢》等是關于反封建的故事,《文天祥》是贊頌愛國的歷史人物,另有贊美祖國大好河山的散文及古詩”[2](P396)。白話文教材在這一時期越來越受到歡迎。

      這一時期的語文教學,較之傳統有很大的轉型,但它忽視了中國語文教學的傳統經驗和優秀的民族文化,語文教材中反映美國、英國的內容過多,本民族的一些經典作品反而沒有被選入,淡化了民族特點。因此,它也遭到了很多復古勢力的巨大反抗,如與五四新文化相對立的“新儒家學衡派”極力主張對傳統文化的學習。新文化和傳

      統文化在這個時期有了較大的沖突,這個爭議一直延續到后來的幾十年。

      三、老解放區的語文教育經驗

      革命戰爭年代,一切教育都是為了適應戰爭和形勢發展的需要,徹底改變了以往傳統的教育制度和教育內容,實行了以抗日救國為目標的新制度、新課程,為后來新中國教育現代化的發展提供了可借鑒的寶貴經驗。

      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這幾十年間,中小學語文教育內容始終隨著社會形勢的發展而變化,因時而定。無論從編寫的指導思想還是選材內容,都是為了滿足形勢發展的需要,在新民主主義的體制下,其教育的原則是“強調政治、注重實際、力求精當、講究實效[1](P237)”。較有代表性的是陜甘寧邊區的教育方式,其他革命根據地都受到它的影響。這個時期的中學語文教材,以1945年胡喬木編的《中等國文》為代表,其選文分為兩大類,即文言文和實用文,編者偶爾也選入一兩篇傳統的中外名著,更多的則是選用文字樸素、平易而又內容切近時代,切近學生生活的文章;同時,還會加入編者的一些“自撰文章”,大多都是反映革命根據地人民新思想和新生活的內容。這套課本與后來1949年編制的《初中國文》和《高中國文》,對語文教學上作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體現在,漢語文的基本規律和主要用途,處理語文規律教學、文化知識教學和思想政治教育三者關系,單元組合,選文貼近學生和生活,課本整體科學化[2](474)。”這個時期的語文教育,已經有了一個較為系統的體系,這是語文發展長期的工作,已經有了一個好的開端。

      革命根據地這許多年間的語文教育,在實踐中產生了許多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由于封建主義思想的徹底瓦解,語文教學中沒有了讀經的影子,傳統的教育模式和文化受到了沖擊,語文教育更加重視了與實踐、與生活相貼近。這正是我們民族在當時的社會大背景下所創造出來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教育模式,這種“革命性”的教育,給語文教育帶來了新的革新。

      四、蘇聯模式對語文教育的影響及十年內亂帶來的語文變革

      建國以后,中國教育開始全盤模仿蘇聯。蘇聯教育模式對中國教育的影響是極其微妙而復雜的。新中國教育發展之始,我們的政府認為,中國教育發展“最為迅捷和最佳的道路[3]”就是直接從蘇聯吸取精華。

      在這個期間的語文教學方面,曾轟轟烈烈地開展過一次學習前蘇聯的《紅領巾》教學改革試驗。這次改革對以往傳統語文教學那種注入式、逐句講解的方法是一次較大的沖擊,但是它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也不可忽視。特別是我國各地在學習《紅領巾》教學經驗的時候,純粹機械模仿、照搬蘇聯的模式,完全忽略了我們漢語文教育的民族特點。蘇聯模式對中國語文教育的影響在實質上是經久不息的,但是,它的積極影響也是應當肯定的,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語文教育現代化的發展。雖然它最終失敗了,但是其中一些有意義的探索,為以后開創新的改革之路提供了一定的經驗和教訓。

      如果說蘇聯模式的學習是在引領我們對語文現代化的開創,那么十年內亂則造成了語文教育的歷史大倒退。語文教育的現代化進程在此割裂,民族文化在此遭到全然的否定,語文教育陷入了陰霾之中。

      五、新時期語文教育的更新發展

      在經歷了挫敗和艱難的探索之后,中國語文教育在新時期的呼喚下終于又再度回到了現代化的道路上來。從最初借鑒西方、學習前蘇聯的困頓中走了出來,開始了對適合我們漢語文民族特色的語文教育的探索。

      新時期,較早提出語文學科要實現“現代化和民族化相結合”的道路是張志公,他為中國語文民族化的繼承和現代化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個時期的語文教育現代化的發展令人歡欣鼓舞。教材的編制,由初期的“一花獨秀”到后來的“百花齊放”,選文有了系統的標準,“多以名家名篇和久經考驗的傳統課文為主,各種文體的安排,初一以記敘文為主,初二以記敘和說明為主,初三以記敘文和議論文為主,高中階段,是比較復雜的記敘文、議論文和說明文以及部分文學作品。文言文的比例是課文總量的30%[4](P23)”,這是80年代初的課文。隨著社會的再發展,教材越來越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于是在2000年起開始使用的教材作了新的修訂。新的課文“更加注重了語文素養的提高,重視語文能力的培養和文學熏陶[4](P23)”。

      新時期的語文教育在追求現代化氣息的同時,也在兼顧著繼承我們民族的經典文化,在“現代化和民族化相結合”的理論的指引下,語文教育得以一片開闊的發展空間。

      六、結語

      宏觀的社會背景決定了中國教育變革的軌跡,也決定了語文教育變遷的歷次轉型。回顧這段發展過程,我們可以發現,語文教育現代化和民族化的發展存在著相矛盾、相沖突、相對立的一面,也存在著相協調、相適應的一面。民族常常意味著傳統,語文教育在對現代化的追求中,通常都帶有對傳統的排斥,這源自于在現代化發展中一些觀念的認識。實際上,語文教育的民族化和現代化的關系,正如一枚硬幣的兩面,誰都離不開誰。語文教育的發展誠然需要現代化,但也需要傳統,“中國語文,正站在現代與傳統的交匯點上[5]”,交匯點,是一個關鍵,所以我們應該認清中國語文教育的這個關鍵期,奮力前進,為中國語文教育開創出一片新天地。

      參考文獻:

      [1]李杏保,顧黃初.中國現代語文教育史.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2]葉立群.國際中小學課程教材比較研究叢書——本國語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程晉寬.教育革命的歷史考察.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4]溫立三.語文課程的當代視野.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5]嚴華銀.中國語文:站在現代與傳統的交會點上[J].中學語文教學,2008,(1).

      論文相關查閱:畢業論文范文、計算機畢業論文、

      畢業論文格式、行政管理論文、畢業論文

    【從教育變革的歷程中看中國語文教育民族化】相關文章:

    中學語文教學中的變革淺議教育論文03-01

    管理學科教育變革研究01-17

    簡述中國哲學的近代化與民族化11-14

    論教育變革視野中的教師素質11-22

    關于網絡時代家庭教育需要變革與創新12-09

    互聯網變革下的學校教育思考論文03-13

    中國義務教育下語文教學研究11-25

    淺析中國動漫教育的困境12-10

    試論中國芭蕾舞劇《白毛女》的民族化11-21

    • 相關推薦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综 | 国产精品高清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人妻免费视频 |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91专区手机| 亚洲精品制服丝袜四区|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精品无码| jizz国产精品网站|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久久久 |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欧美精品福利在线视频| 亚洲综合一区二区精品导航| 2021国产成人精品国产| 久久久国产精品亚洲一区| 亚洲精品A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无码下载 | 91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嫖农村妇女| 亚洲精品国精品久久99热| 精品少妇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777欧美午夜精品影院| 99热在线日韩精品免费| 国产亚洲欧美精品永久| 亚洲高清国产AV拍精品青青草原| 青青久久精品国产免费看| 国产精品推荐天天看天天爽| 中文精品久久久久国产网址| 久久福利青草精品资源站免费| 国产精品视频色拍拍| 精品国际久久久久999波多野|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18图| 下载天堂国产AV成人无码精品网站| AAA级久久久精品无码区| 欧美国产日韩精品| 精品999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v片在线观看不卡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不卡|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精品| 亚州日韩精品专区久久久| 亚洲精品国产日韩无码AV永久免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