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n id="w48us"></dfn><ul id="w48us"></ul>
  • <ul id="w48us"></ul>
  • <del id="w48us"></del>
    <ul id="w48us"></ul>
  • 論大學校園文化構建

    時間:2024-08-14 11:54:49 論文范文 我要投稿

    論大學校園文化構建

      論文關鍵詞: 大學校園文化內涵基本特征問題構建路徑

    論大學校園文化構建

      論文摘要: 在條件下,大學品質、大學精神及校園文化經受嚴峻考驗。大學校園文化將把大學精神的科學態度、文明風范、價值觀念等帶到社會,影響和感染他人。作者根據大學校園文化的概念界定、內涵及特點,分析了大學校園文化存在的問題,并在國外大學校園文化特點的基礎上,探討有效構建我國大學校園文化的有效路徑問題。

      大學,傳播知識和培養人才的搖籃,它孕育著人類社會最具有潛能的資源,是發展先進文化的源泉。大學不是建立起來的,而是發展起來的。正如梅貽琦校長曾說:“大學者,非大樓之謂也,乃大師之謂也!贝髮W精神是大學自身存在和發展中形成的具有獨特氣質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是科學精神的時代標志和具體凝聚,是整個人類社會文明的高級形式。支撐起大學蓬勃發展的乃是蘊含哲理的大學精神的大學校園文化。大學校園文化可謂大學之靈魂。但是,在我國社會轉型時期,大學校園文化有些浮躁、急功近利,對大學的價值追求缺失的現象,不利于我國和諧社會下的校園文化構建。

      一、概念的界定

      廣義上理解,文化是指“人類社會在實踐過程中創造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總和;狹義的理解,文化就是社會的意識形態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機構”。[1]校園文化并不僅僅指的是大學校園文化。校園文化還包括中小學校園文化和職高性質的校園文化。校園文化是指校園人在校園生活與實踐活動中形成的校園群體精神及其所附載體。[2]大學校園文化是以社會先進文化為主導,以師生文化活動為主體,以校園精神為底蘊,由校園中所有成員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共同創造而形成的學校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3]

      二、大學校園文化的內涵  大學校園文化是社會文化體系的一個分支,它是一種特殊的形態文化。它既包括學校的物質范疇,又包括學校的精神范疇。換言之,大學校園文化是一種,一種氛圍,是一所學校辦學理念和學人精神的綜合體現。[4]大學校園文化的內涵,其核心是大學精神,是大學人所追求的價值觀。這種價值理念投射在校園的各個層面,從而形成大學校園文化的外延,即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觀念文化。

      1.校園物質文化是“校園文化的物質載體,具體表現為一所學校的教學樓、學生宿舍、活動場館、學生餐廳、校園道路等景觀”。[5]這些以物質形態存在的基礎設施,以其獨有的校園風格影響著師生員工的思想觀念和方式,它們是校園文化的物質基礎,F代化的應該擁有種類俱全的書籍,而且擁有豐富的中英文文獻資源,為師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條件。

      2.校園觀念文化,也叫精神文化,是“一所學校的辦學理念、精神追求,以及在學校發展過程中人文精神、科學精神和創新精神的集中體現,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核心”。[6]它們是大學校園文化的靈魂和精髓。

      3.校園制度文化是“一所學校為保障教學工作、工作的順利開展而制定的各種規章制度和行為規范的總和”。[7]大學所特有的校訓和校紀校規等,它們對學校健康穩步發展起著規范化作用。

      4.校園行為文化是“除學校教學管理工作之外的、由在校師生共同參與的各種形式的活動”。[8]如校園的“文化節”、“體育比賽”、“社團活動”等。

      三、大學校園文化的基本特征

      校園文化是大學的軟實力,是提高大學競爭力的內在推動力。在世界一流大學中,大學校長非常重視本校的校園文化,甚至將其提升到全球戰略地位。大學校園文化具有以下特征。

      1.規范性和導向性。

      規范性是大學校園文化中的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特有要求。一方面,大學要規范地建設校園物質環境來規范師生的行為,培養師生良好的行為習慣。無論從基礎設施和設備的管理,例如圖書館的機房和實驗室的器材規范使用等宏觀層面,還是從食堂的菜價管理、校園路的命名和校紀校規制定方面等微觀層面,校園文化都要講究明確性和規范性。另一方面,大學校園文化具有鮮明的導向性。首先,校園文化蘊涵著寶貴、質樸和人文的大學精神。大學精神指引著高校師生,不斷完善自我,實現自我和社會價值。校訓是大學精神和學生風貌的集中體現,如北京大學校訓是“愛國、、科學、創新”,清華大學校訓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校訓是大學校園文化中的有形的意識形態文化,它成為一代又一代學子為之奮斗的精神源泉。其次,大學校園文化是社會文化的組織部分,而社會文化的創造者和倡導者大多都是來自學校,來自于那些追求學識和思想活躍的學者和專家。這些學者和專家們提出的一些觀點往往具有一定的導向性和超前性,他們承擔著創新大學校園文化的責任,并引領社會文化向更加健康文明的方向發展。

      2.性和學術性。

      首先,大學校園文化的各個層面無不透射出它對學生的教育。校園的花草樹木、優美的環境教育著師生要熱愛自然、關愛自然,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目標。校園的各種規章制度教育著學生做事要遵紀守法,學習要尊重學術科學性和嚴謹性。校園的校訓、校徽、校歌、校史乃至學校的校慶活動,這些具有豐富內涵的校園文化都在著學生要熱愛母校,以母校為榮,努力學習,磨煉意志,提高人文科學素養,實現遠大理想,從而為社會的發展作出貢獻。

      其次,大學是學術探究的發源地和創新人才的搖籃。高校經常展開校內學術研討和師生學術報告;此外,大學之間會加強學術交流,舉辦各類講座。這一切都使得校園文化永遠充滿活力和生命力,為學生營造出學術研究的氛圍,提高認知水平和研究能力。

      3.實踐性和服務性。

      認識論的內容之一是科學的先進的理論對實踐具有和促進作用。學校傳播的人文知識和科學理論無不對社會發展具有一定的導向作用和指導意義,進而對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豐富了更深遠的內涵。無論是社會科學專業的學生還是理工科專業的學生,都需要將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中。此外,學校將專家們研究的科研成果與社會企業聯合投入生產,產生效益,服務社會,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大學校園文化能夠影響和輻射到社會各個領域,充分體現了它的實踐性與服務性特點。

      四、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1.大學片面重視校園物質文化建設,忽略其精神文化的發展。

      當今,一些大學普遍追求高校物質條件的改善。在招生規模擴大的背景下,某些高校擴建校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一方面,改善了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另一方面,卻無形增加了、物力和財力的負擔,造成對部分原有教育資源的損失與浪費,此外,在物質條件改善的同時,卻沒有帶來精神文化的發展。大學的任務是教書育人、科學研究、服務社會?茖W研究和服務社會需要人才,人才是需要培養的。大學老師不僅要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育人,提升大學生的學識和修養。

      2.大學缺少對大學人文精神的提煉和對創新人才的培養的文化氛圍。

      首先,大學設置課程的標準缺少規范化,課程受的限制,大學課程偏理輕文,造成大學生缺少追求人文科學和提高人文素養的大學精神!按髮W精神是在某種大學理念的支配下,經過所有大學人的努力,長期積淀而成的穩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它是大學生命力的源泉,是大學文化的精髓和核心所在,是對大學的生存起決定性作用的思想導向”。[9]其次,大學的創新人才培養機制不夠完善。國外著名大學非常注重大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劍橋大學注重培養學生獨立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哈佛大學注重培養學生追求真理、獨立思考和注重人文。

      3.網絡文化沖擊大學校園文化,影響其健康發展。

      網絡給學生帶來了大量的信息,同時也夾雜著很多不良內容。大學校園主流文化面臨著網絡文化的威脅并日趨嚴重。網絡文化在帶給人類文明的同時也帶來嚴重威脅。它的虛擬性特征既給人以創造,又產生虛假;其交互性特征既傳播信息文明,又生產信息垃圾;其開放性特征既給人廣闊自由,又帶來失律失范。[10]大學生易迷失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不能正確吸收其精華部分,影響正確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形成。

      五、有效構建大學校園文化之路徑

      1.提升辦學的核心價值理念。

      辦學的核心與宗旨是育人,培養人才。無論是哪種類型的大學,都有責任和義務去培養社會所需要的人才。在通識教育的前提下,對大學生的道德和人格要有目的、有意識地規范和塑造。大學重在育人,沒有健全的人性,就沒有健全的社會。

      2.完善大學辦學體制。

     。1)明確大學定位。

      不同層次與類型的大學,它們的定位有所不同。進入“985工程”名單的北京大學與清華大學,它們的定位是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培養研究創新型人才;某院校,其定位為“以農科為優勢,以生命科學為特色,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研究型大學”。明確的目標與定位,是建設特色大學,構建特色校外文化的前提。

     。2)建立“校長治校、教授治學”辦學機制。

      目前,高校的教育化趨勢日趨凸顯。大學教授兼任并忙于學校的行政工作,無暇顧及學術,造成一些“學術造假”、“學術腐朽”等現象。我認為,校長治校與教授治學并不矛盾。校長治校不是專制,同樣需要治校。校長任命應由教授民主選舉產生,受其監督。如果校長不能履行其職責,大學可以引薦“引咎辭職”制度。好的辦學制度比校長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更重要。同時,教授應潛心研究學術,淡泊名利,耐得住學術的寂寞與自由。

      3.注重大學校園文化的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有機結合。

      (1)堅持大學的科學精神。

      大學不僅僅是教學,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研究和追求知識與真理。哈佛;甄澘汤≌Z“veritas”,即“真理”!白屨胬砼c你為友”,體現了德國教育家洪堡的思想。此外,科學精神的最重要方面是創新精神。周遠清認為:“大學文化精神一方面要秉承傳統,另一方面又要具有創新精神,反應時代精神!保11]創新精神首先要有思想和學術的自由。大學應該給予教師和學生良好的環境,從而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某大學應聘中科院院士當班主任,這不是作秀,而是真正給學生營造潛心學習和研究科研的氛圍。大學生在寬松的中能夠去做前人未想和未做的事情,文科生多學點理科知識,理科生多學點文科知識,提高自我綜合素質,成為創新人才。

     。2)塑造大學生的人文精神。

      所謂人文精神,一般說來,應當是整個人類文化所體現的最根本的精神,或者說是整個人類文化生活的內在的靈魂。它以追真善美等崇高的價值理想為核心,以人的全面發展、自由、解放和幸福為終極目的。[12]大學精神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促進人的發展與價值理念。要弘揚“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加強大學生的主體意識,提高其積極性與創造性;改變重理輕文的現象,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素養,讓他們懂得關心他人、關愛生命、關切社會,健全人格。教育恰恰就是挖掘各種文化的人文意義的文化,從而以綜合的或全方位的文化培育全面發展的人。[13]

      4.培養大學生的服務社會精神。

      大學的功能之一是服務社會。原來“象牙塔”的大學,日益與社會相聯系。教育是公共產品,具有公共性。大學教育資源取之于社會,應回饋于社會。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座右銘是:“為美國的國家利益服務并為所有國家的利益服務!焙楸ふJ為,國家與大學目標利益是一致的,因為寂寞與自由能促進大學的繁榮,而繁榮的大學及發達的科學正是國家利益所在。大學要服務社會,適應。大學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是不可分離的,而這需要更多有理想、有抱負的人才去服務社會,造福人類。

      5.規范和美化校園網絡文化環境。

      首先,正確對待虛擬的網絡世界。校園網絡文化沖擊著和大學道德。要加強學生在網絡文化建設中的主體地位,明確網絡文化是一把雙刃劍,要吸收其精華,摒棄糟粕。大學要營造良好的網絡環境,創造積極向上的校園網絡文化。其次,要創建良性的網絡交流平臺,構建平等的對話共同體。通過個人和校內微博,加強校長與教職工間、校長與教師間、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網絡交流,彼此傳達真誠的關愛、信任與尊重,達成共同體意識!罢峭ㄟ^協商,共同體成員形成了共享的目標、信念系統和體現自己規范的集體故事。這些共享的經驗建構起了一個集體的知識庫,這個知識庫通過一次次互動不斷繼續得以更新”。[14]

      六、結語

      在構建和諧社會的時代背景下,在推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時,大學的持續健康發展關系到民生的穩定、社會的進步和民族的興旺。大學任重而道遠。大學校園文化建設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需要大學人共同努力建設。大學人在秉持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應放眼全球,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協力構建校園文化。

      參考文獻:  [1]張維迎.大學的[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4):155-160.

     。2]蔡紅生.中美大學校園文化比較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6.

     。3]劉敏,楊永青,安寧,劉廣生.以大學精神為指引構建和諧的大學校園文化.[N].科技創新導報,2010,(19):251.

     。4]張亞梅.創新人才培養與高品位校園文化[J].松遼學刊,2001,(6):90.

      [5]衣俊卿.文化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5):150-159.

     。6]袁貴仁.教育—哲學片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5):200-210.

     。7]萬新恒.信息化校園:大學的使命[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6):381-384.

      [8]劉德忠.論校園文化建設[D].東北師范大學,2003,(8):4-5.

     。9]劉亞敏.大學精神探論[J].未來與發展,2000,(12):61.

      [10]劉佳.對高校校園文化的認識及其現狀分析.[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1,(6):90.

     。11]韓慶祥.解讀以人為本[J].哲學研究,2004,(4):27-28.

      [12]孟建偉.科學與人文精神[J].哲學研究,1996,(8).

     。13]孟建偉.教育與人文精神[J].教育研究,2008,(9):17.

     。14]任長松.探究式學習——學生知識的自主建構[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26.

    【論大學校園文化構建】相關文章:

    論構建吳文化傳承與高職院校校園文化交融的途徑與方論文11-20

    論述德育環境與校園文化的構建12-05

    論企業整體激勵框架的構建11-25

    高職院校校園文化體系構建研究12-05

    以就業為導向 構建特色校園文化02-22

    論酒店管理核心競爭力的構建11-23

    論舞蹈在校園文化中的發展12-05

    母語教育與校園文化關聯性構建的論文02-19

    論小學班主任與學生和諧關系的構建11-23

    • 相關推薦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1024视频| 亚洲色图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久久影院| 久久久亚洲精品蜜桃臀| 国产精品久线在线观看| 欧美 日韩 精品 另类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99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 欧美性videos高清精品| 久草视频精品在线| 香蕉国产精品频视| 成人区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第23页|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青草app| 久久棈精品久久久久久噜噜| 欧美 日韩 精品 另类视频| 国产精品高清免费网站| 国产精品福利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www人人爽人人|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网站| 久久99亚洲综合精品首页| 91亚洲精品麻豆| 久久精品国产影库免费看| 98视频精品全部国产|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日韩欧美亚洲国产精品字幕久久久|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本大道国产| 久久精品国产福利国产秒| 久久99国产精品久久99果冻传媒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成人国产精品日本在线观看 |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免费香蕉 |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蜜桃| 精品国产福利尤物免费| 国产精品麻豆入口|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一区| 国产精品热久久无码av| 国产福利精品视频自拍|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