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n id="w48us"></dfn><ul id="w48us"></ul>
  • <ul id="w48us"></ul>
  • <del id="w48us"></del>
    <ul id="w48us"></ul>
  • 淺談中國社會分層與高等教育公平之間的關系

    時間:2024-09-24 10:34:11 論文范文 我要投稿

    淺談中國社會分層與高等教育公平之間的關系

      論文關鍵詞: 中國 分層 高等 公平

    淺談中國社會分層與高等教育公平之間的關系

      論文摘 要: 社會公平是近些年來的一個熱點話題,公平也是備受爭議,本文從社會分層的角度探討了不同階層子女在高校選擇類型、專業,以及家庭資本與資本對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機會影響這三方面的問題。 
      
      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快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但是人們發現伴隨這一巨大的成就一起出現的是社會貧富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地區差異也越來越大。中國古代有句話:“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當人們的落差越來越大時,就容易導致社會的混亂與動蕩,于是人們再次聚焦公平的問題。高等教育充當著社會“選拔器”和“均衡器”的作用,所以高等教育的公平直接牽動著社會公平的神經。
      中國的高等教育正在從精英化向大眾化邁進,高校擴招使得相當大一部分人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但這是不是就意味著高等教育正在逐漸走向公平?實則不然。高等教育大眾化在宏觀上與絕對數量上增加了教育機會。但是,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許多研究者發現高等教育大眾化所增加的教育機會在不同社會階層上仍具有差異性。《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道路上的公平問題研究》表明:“公平問題仍然嚴重存在于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之中。城鄉高等教育發展的巨大差距、不同社會階層接受高等教育的不平等,不同地位、不同地區接受高等教育機會以及教育質量的差異、女性較男性接受高等教育的不利處境等已經嚴重地威脅到高等教育大眾化目標的實現。”①
      
      一、教育公平與社會分層的內涵
      

      1.教育公平的內涵
      瑞典教育家胡森認為教育公平應包括三方面的含義:第一是個體的起點;第二是指中介性的階段;第三是指最后的目標。即教育起點上的公平、教育過程中的公平和教育結果的公平。
      高等教育公平是教育公平理論在高等教育領域的應用,它是一個復雜的多層面的概念,參照1965年由美國、英國及西德等21國組成的經濟合作與開發組織(OECD)在有關報告中提出的“教育機會均等”概念的內涵,高等教育公平是指:能力相同的青年,不論其性別、種族、地域,皆有相等的接受非強迫性的高等教育的機會;社會各階層的成員,不論其家庭背景、個人出身,皆有相等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社會各階層的青年,都有相等的進入高等學校深造的機會。
      2.社會分層的內涵
      社會分層是指建立在或規則和結構基礎上的、已經制度化的、比較持久的社會不平等體系。②社會的不平等或不公正不完全取決于階層差異的大小,而在于是否存在一個較為公正的社會分配系統和平等的階層流動機制,這種機制能夠有效地把社會中的優秀人才選擇到較高的階層中。另外就是由分層所形成的階層間的內在張力是否會成為階層間正常流動的內在動力。
      社會分層的首要前提是確立社會地位指標體系,即社會分層維度或標準,采用不同的社會地位指標體系進行分層可能會得出不同的社會分層結構。不同的社會往往有不同的分層中軸,即最核心的分層地位,它決定其他分層地位的獲取。如社會的分層中軸是土地,占有土地的多少決定一個人在社會分層結構中的地位;社會的分層中軸是資本,社會成員階層地位的高低取決于其擁有的資本及其增值狀況;后工業社會的分層中軸是知識信息,個人社會地位的獲得極大地依賴其知識信息獲得的機會和能力。③所以一個人所受教育的多寡會直接影響他將來社會地位及經濟地位的取得。接受高等教育被很多處于中下階層的人看作是“躍龍門”,是擺脫父輩的階層地位向上層社會流動的捷徑。高等教育的公平是決定這條路徑暢通的關鍵。
      有學者認為不同社會階層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機會的差異會影響到社會現代化的實現,甚至影響社會和諧、穩定、健康的發展。李承先認為:“隨著經濟結構調整的不斷深化,大批產業工人稱為結構性失業者,家庭經濟情況惡化,負向流動成為社會下層。占全國總人口44%左右的農民,由于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不具備或者少具備現代生產技能,收入低下,其在社會中的弱勢地位難以改變。社會底層過于龐大,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社會實現現代化的瓶頸。”④
      
      二、社會分層對高等教育公平的影響
      
      1.不同社會階層子女進入學校類型的差異
      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數據表明,城市本科生是的281倍。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國家重點大學,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農村學生的比例呈下降趨勢:清華大學在2000年是17.6%,比1990年下降4.1個百分點;北京大學在1999年是16.3%,比1991年下降2.5個百分點;北京師范大學在2002年是22.3%,比1990年減少5.7個百分點。而唐山學院、華北煤炭學院等非重點大學,2002年農村學生的比例高達63.3%,高于2001年7.9個百分點。袁本濤在最近的一項研究中發現,從1999年到2004年,清華大學在全國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錄取新生的比率為44%—51%,縣市及縣級以下,包括農村的學生錄取比率較小。以2004年為例,在清華大學新生中,4個直轄市新生比例占20.7%,全國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新生比例為46.2%,戶籍是農村的新生為21%。⑤
      據調查,出身于國家與社會者階層、專業技術人員階層、私營企業主和經理人員階層的子女進入重點大學的幾率要遠遠高于商業服務人員、產業工人和無業失業半失業人員階層的子女。那些出身于醫生、、教師、工程師等專業技術人員家庭的子女是商業服務人員階層子女進入重點高校的15.2倍。顯然,在整個社會階層構成中,優勢階層占有的經濟、和資源對其階層的精英維護和保持起到了重要的和穩定性的作用。重點大學,傾斜的資源配置在為一部分幸運兒鋪設了一條通向社會階層制高點的黃金通道。“重點學校的傳遞性,將會層層放大社會生活中的階層差異”。⑥
      2.不同階層子女選擇專業的差異
      由于不同專業所體現的入學機會的多寡及個人預期收益的高低有所不同,不同階層家庭對其子女在專業選擇上能給予的性不同,各階層子女在選擇具體專業時產生了差異。
      處于社會中上層階層家庭的子女在專業選擇時多傾向于選擇那些切合時代特點,社會需求性大,未來就業前景看好,畢業后就業率高,發展空間大,專業性強,具有競爭性,入職后收入和社會地位較高的熱門專業,比如、、經濟、等。而那些處于社會中下層家庭的子女為了一次能夠考上大學,減少考學的經濟壓力,因此選擇那些報考人數不多,競爭不激烈,招生名額占有較大比例而且學費偏低,對學生有優惠政策(如師范、、軍事院校)的高校。
      3.家庭資本與經濟資本差異對子女接受高等機會的影響
      目前我國家是以職業分類為基礎,以組織資本、經濟資本和文化資本的占有狀況為標準來劃分社會階層的。在三個資本中,一個家庭所擁有的文化資本最難在短時期內有質的改變。法者布爾迪厄最早提出文化資本的概念,他認為文化資本是社會各階級和個體所擁有的知識、技術、氣質及文化背景的總和,是一種有別于經濟資本和社會資本,基于對文化資源的占有的資本。“文化再生產模式”指擁有較高文化教育背景的父母,其子女在教育機會上享有優勢。父輩的文化教育水平能在子代得以繼承和延續,從而完成家庭的文化再生產過程。文化資本是實現文化再生產的主要機制之一,也是制約不同階層子女入學差異的隱性因素。擁有較多文化資本的父母,通常會更加重視子女接受教育的狀況,通過言傳身教和家庭文化氛圍,使子女養成較好的學習習慣等,進而使其子女能夠接受更多更好的教育。有顯示,隨著母親文化程度的提高,其子女進入優勢資源類型學校的比例也在提高。早在200多年前,德國教育家福祿貝爾就曾說:“國民的命運,與其說是操在掌權者手中,倒不如說是握在母親的手中;推動搖籃之手,正是推動世界之手。”

      在形成不同階層子女入學差異的眾多影響因素中,經濟因素起著重要作用,尤其表現在就讀學校類型和專業上。自1997年全國范圍內的高等學校普遍“并軌”,高等教育開始全面實行收費,教育消費支出的承受能力直接由收入決定。國家局在2000年對中國4萬個城鎮家庭居民家庭收入情況的調查表明,占調查總量20%的高收入者擁有相當于42.5%的財富,貧富差異問題趨于嚴重。高額教育補償費用與家庭承受能力之間的矛盾,對原有的教育制度造成了沖擊,使教育機會不均等現象加劇。
      父母擁有較多的經濟資本,意味著他們有較為雄厚的經濟支付能力,能夠為其子女的教育投入更多的資金,從而能夠為其子女提供充足優質的教育,使其子女在各級教育機會的競爭中均能搶占先機。
      不公平的高等教育會給社會帶來不穩定的隱患,然而更需注意的是,高等教育的不公平最直接的結果是中國社會正常的社會分層流動的停滯,這是極其危險的。這種危險不僅僅來自社會下層的不滿、社會的不穩定,更重要的是,一個穩定流暢的社會分層流動機制,不僅能緩和社會矛盾,而且能使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豐盈的造血功能。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促使社會低階層人士向上層流動,這無疑能促進社會進步,煥發社會的活力,也能使社會各階層利益得到充分的交流和體現。因此,促進高等教育公平也是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一支強心劑。
      
      注釋:
      ①別敦榮,朱曉剛.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道路上的公平問題研究[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3,(3).
      ②李強.當代中國社會分層與流動[M].北京:出版社,1993.
      ③陳成文.土地流轉:一個階層結構再構過程[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6,(4).
      ④李承先.高等與中國社會階層的良性流變[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3,(1).
      ⑤袁本濤.調查顯示:清華新生八成是城里娃[N].解放日報,2007-10-12.
      ⑥楊東平,黃一.階層鎖死——教育公平失衡之憂[N].經濟觀察報,2005-03-18.
      
      參考文獻:
      [1]別敦榮,朱曉剛.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道路上的公平問題研究[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3,(3).
      [2]李強.當代中國社會分層與流動[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3.
      [3]陳成文.土地流轉:一個農村階層結構再構過程[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6,(4).
      [4]李承先.高等民主與中國社會階層的良性流變[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3,(1).
      [5]袁本濤.調查顯示:清華新生八成是城里娃[N].解放日報,2007-10-12.
      [6]楊東平,黃一.階層鎖死——教育公平失衡之憂[N].經濟觀察報,2005-03-18.
      [7]董云川,張建新.高等教育機會與社會階層[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淺談中國社會分層與高等教育公平之間的關系】相關文章:

    論述中國社會分層與高等教育公平之間的關系12-05

    淺談如何處理秘書與領導之間的關系12-09

    淺談課程改革與教育公平11-18

    淺談如何處理秘書與領導之間的關系論文文獻12-09

    淺談企業社會責任和管理倫理之間的關系研究05-29

    淺談初中數學分層教學03-29

    淺談民法公平原則的倫理02-28

    淺談民法的公平原則論文06-08

    企業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分析03-11

    • 相關推薦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AV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中文闷骚内射| 亚洲精品无码AV中文字幕电影网站| 青青青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无码v在线观看| 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 午夜福利麻豆国产精品| 永久免费精品视频| 国产麻豆精品一区二区三区v视界| 欧美精品人人做人人爱视频| 国产2021久久精品| 久久久久四虎国产精品| 精品亚洲麻豆1区2区3区| 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精品无码国产污污污免费网站国产| 精品国产麻豆免费人成网站| 国产午夜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区亚洲欧美一级久久精品亚洲精品成人网久久久久 |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三级网| 高清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欧美精品| 最新亚洲精品国自产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毛片久久久久久久 | 97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 亚洲国产成人乱码精品女人久久久不卡 | 亚洲麻豆精品国偷自产在线91 | 国产999精品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免费精品自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电影在线观看| 久久66热人妻偷产精品9| 无码国内精品人妻少妇| 亚洲AV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 日韩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伊人久久精品无码av一区| 亚洲精品老司机在线观看| 香港三级精品三级在线专区 | 亚洲欧美精品一区久久中文字幕| 美女岳肉太深了使劲国产精品亚洲专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精品| 国内精品久久九九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素人搭讪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