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當代大學生人文精神的散落
摘要:主義思潮、功利主義的驅動和大學使命的畸變導致當代大學生人文精神的失落和遮蔽已是眾所周知。重塑當代大學生人文精神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重塑大學人文主義的教育理念,確立大學教育的人文價值取向,重視教育對大學生生命的終極關懷。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科學主義;人文精神;散落
一、大學生人文精神的散落
美國斯坦福大學校長查理·萊曼說,人文學科是我們這個時代最深刻的需要。它賦予社會、世界以方向、目的和意義。一個人的胸襟、個性、文化底蘊、人文精神等等均來自于他所受的人文精神的培養和教育。而一個社會的文化底蘊、崇高理想、價值追求和精神氣質,往往通過這個社會的大學和大學生的人文理性體現出來,而目前,作為“天之驕子”的大學生理應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人類理想的代表、社會精神的典范,但當代的科學主義盛行、工具理性肆虐、功利追求惡性膨脹,導致了“驕子”們把自己人生蓬勃年代的坐標指向了科學知識和實用技能的追求,放眼于物質享受和金錢利益的追逐,過多的關注這些形而下層面的收獲,而對生命意義的關注、對人生價值的追尋、對形而上終極信仰的追求等體現人之為人的人文精神等心靈精髓卻在逐日散落,于是,源于這種精神素質的流失的一些現象時時觸碰我們的眼睛,我們時時可以看到當代大學生迷茫的眼神、信念的消解、人格的虛無等,那么,是什么導致人文精神的失落呢?
二、大學生人文精神散落的歸因分析
(一)科學主義思潮的影響
近代以來的科技使人類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發端于文藝復興之后的科學主義以科學是惟一的知識、永恒的真理,倫理的、美學的和神學的思想都將被科學的進步所排除為思想核心,強調對形而下具體知識的研究和學習。在這種實用主義、功利追求思想觀念的影響下,教育拋棄了自己本具的人文主義價值理念,青睞于了實用主義、功利主義的實利。著名學者石元康曾在《現代社會中價值教育為什么式微》一文中指出:“在現代社會中的大學教育體制下,接受教育者的動機及目的最主要是學一套謀生的技能。這是與活動有關的,而與怎樣建立一個有系統的人生觀完全不同的教育。如果問一個大學生他為什么要念大學?我們很難想想他的答案會是‘追求人生的道理’。他最多只會說,為了追求知識,但如果你再問他所追求的知識是做什么用時,他只能告訴你是為了將來謀生用的了,這是典型的技術教育。”在這種科學主義、技術理性的指導下,大學教育在對知識、技能的追求超過對引導人追求理想、精神、信仰和價值的引導,吞沒了人文精神的養育。教育所交給青少年的只是有用的知識、能賺錢的技能,而對于人的成長、發展不可或缺的有關理想、價值、目的、人生的意義的人文精神教育很多被疏落,這種教育現實下培養出來的大學生只能是僅僅具有知識和技能的職業預備者。
。ǘ┕髁x追求的驅動
作為現在社會的一種特殊機構與制度的大學越來越為人們追求實用和功利所左右,大學被辦成培養“教育工廠”和“學術工廠”。“人們到這來讀書是為了獲得文憑和學位,以便找到合適的工作。畢業的學生能否找到工作,幾乎成了衡量大學成功與否的唯一標準。”大學奉行商業和經濟的邏輯的許多做法固然有其現實合理性,但卻沒有考慮到大學教育的目的指向?匆豢次覀兊拇髮W校園:商行、超市、歌舞廳、酒樓、飯店一概不缺,唯獨缺少濃厚的人文氣息。工具理性理念的影響和市場經濟的腥風血雨,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逐步走向世俗化,開始追求“學而優則仕”、“學而優則洋”、“學而優則商”,特別是隨著社會上拜金主義、拜名主義、拜權主義觀念的盛行,工具理性已成為社會建構與日程生活的基礎,結果把手段的合理性當做了目的性來追求,從而導致了日常生活失去了其價值和意義的終極依托。 。ㄈ┐髮W使命的畸變
大學教育的真正使命“意味著教育追求無限廣闊的精神追求,追求人類永恒的終極價值:智慧、真、公正、自由、希望和愛,以及建立與此有關的信仰。真正的教育理應成為負載人類終極關懷的有信仰的教育,它的使命是給予并塑造學生的終極價值,使他們成為有靈魂有信仰的人,而不是只熱愛學習和具有特長的準職業者。”然而在目前我們的教育中,唯主義的影響和強烈的功利心的驅使,使教育的使命發生了異化,其主要表現為:在教育目標上,重知識傳授,輕人格塑造;在教育內容上,重邏輯化、系統化的知識、概念,缺乏對于學生價值、情感、意志、責任等方面的引導;在教育方法上,多陳舊呆板,少創造;整個教育過程情調控制、紀律、訓練、塑造,至少自發、沖動、感染、熏陶,只了學生的科學理性,而忽視、淡化了人文精神,結果必然造成學生全面發展與專業訓練的分裂,理性與情感的對立,科學認識與到的審美的隔離。這不僅是人的生命的扭曲,更是時代與社會的悲哀。
三、大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
科學主義的颶風、功利主義的追求、大學教育的移位致使大學生疏離了大學教育的精神、信念、價值之網,如何幫助處在“人文精神失落”、“意義危機”、“價值迷茫”中的大學生建立溫厚彌久的精神家園,便成為當前大學教育的最基本、最緊迫的任務。
(一)重塑大學人本主義的教育理念
所謂大學教育的人本主義的教育理念是指大學教育要以人文精神作為自己的思想和理想,強調大學教育對大學生人文精神的提升和對靈魂塑造以及引導他們對智慧的追求。反對大學教育中的科學主義傾向和對功利目的的追求,主張大學教育關注生命、追求價值、活出意義。其實,人本主義理念是東西方早期教育的共同特征。古希臘教育家柏拉圖認為教育的目的是追求智慧,實現心靈轉向?鬃又匾曅南蛲闹腔;老子注重“為學”以增加知識,“為道”以提高智慧、提升精神。因此,我們今天更有必要重塑大學生的人文精神,就必須首先重塑大學教育的人文主義教育理念。
。ǘ┙⒋髮W教育的人文價值取向
我們要想使我們的大學教育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精神內涵,成為我國社會和人民的精神向導與燈塔,首先就應當確立一種正確的人文主義價值取向,也就是說要以人文主義的理念來指導我們的教育改革,從人文主義的觀點出發來建構教育的靈魂,尋找教育的真諦和失去的“自我”。人文主義的價值取向主張大學教育要以人為本,把人作為大學教育的核心,自覺反對科學主義思潮、功利化追求在教育中的泛濫,發揚馬克思主義的人道主義精神,真正把作為“目的”而不是“手段”,一切從人出發,一切為了人,一切服務于人,一切服從于人的需要,切實確立起“人”在當代中國的大學教育中的中心地位。只有這樣,我們的大學教育改革才有明確的方向,才有精神動力,才有自己的靈魂和精神家園。
。ㄈ┲匾暯逃龑Υ髮W生生命的終極關懷
人之不同于動物在于人是一個道德的存在、意義的存在。追求意義是人的安身立命之根本,是人類精神家園。人無法忍受無意義的生活。“意義是人生存的依托和庇護所,是人的精神家園。意義的坍塌將動搖人的生存基礎,使人淪為迷失方向的孤獨存在物。因此,無論是單個的人還是社會都無法忍受意義缺失的生活。社會倘若不能給其他成員提供一套值得信仰的人文價值系統和可接受的人文價值標準,那么,這個社會必然出現價值紊亂、信仰真空和精神危機。”因為“人對意義的追求和創造過程,就是人不斷地提升自己的主體性,在世界開創屬人世界的過程。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喪失或破壞了通過創造意義、變意義來引導人們的追求的文化功能,社會生活很難不陷入混亂之中。”鑒于此,我們的大學教育就不應當只是傳授給學生一些死的知識、技能、技巧,而應當飽含著對人的生命的關懷、對人的終極價值的關注。大學教育不應當只成為我們追求功利的一個手段,大學教育應當回歸到它的本真意義——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人的價值、人的生命,理解生活的真正意義,形成學生的人文精神,培養學生對終極信仰的追求,養成學生的關愛情懷,使他們學會過文明生活。
【探析當代大學生人文精神的散落】相關文章:
探析當代高中語文教學中人文精神教育的現狀12-07
探析當代誠信文化與治國方略11-14
探析實用主義價值觀對我國當代大學生的影響12-05
關于當代大學生生死觀教育的基本內容探析06-20
當代大學生特點論文12-07
大學生媒介素養問題探析03-29
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論文01-02
淺議當代大學生誠信問題論文01-01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