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傷寒論》的護理學思想
《傷寒論》一書,不僅記載了大量的治療經驗和理論精華,也留下了豐富的護理學內容。雖未明示“護理”二字,但護理內容已實貫其中,諸如對病情的觀察、藥物的合理使用、飲食調護以及病后調養(yǎng)等,這是研究仲景學說不可忽略的一部分。現(xiàn)就個人理解,對該書的護理學思想略事如下,以供同道指正。1 密切觀察病情變化
《傷寒論》在掌握疾病發(fā)展、預后過程中,十分注重對病者病情的觀察,尤其注重對危重病情的密切觀察,及時掌握病機轉化,以采取相應的搶救措施,為后世中醫(yī)護理學奠定了基礎。如“少陰病,下利,若利自止,惡寒而踡臥,手足溫者,可治。”(288條) “少陰病,惡寒而踡臥,時自煩,欲去衣被者,可治。”(289條) “少陰病,脈微細沉,但欲臥,汗出不煩,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復煩躁不得臥寐者死。”(300條) 以上舉例,足見仲景為護理危重病人提供了重要的觀察內容。在厥熱勝復中出現(xiàn)厥利當不能食而反能食時,則應警惕是否屬于胃氣敗絕的除中證,并“食以索餅”加以試探(第332條)。仲景觀察病情,除側重于危重癥外,并注意服藥后效果的觀察,尤其投用汗吐下劑后,注意觀察,使攻邪之品祛邪不傷正,用得恰到好處。如凡服解表劑,藥后應“遍身縶縶微似有汗”(12條);服吐劑出現(xiàn)嘔吐為中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166條);服瀉下劑大便通暢,當停后服。如大承氣湯的“得下”(238條)、小承氣湯的“更衣”(213條)、桃核承氣湯的“微利”(106條)、大陷胸湯的“得快利”(134條)等。
觀察小便以知藥效, 服茵陳蒿湯后“小便當利,尿如皂莢汁狀,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去也”(236條)。觀察服藥反應,如桂枝附子湯去桂加白術湯方后注“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許復服之,三服都盡,其人如冒狀,勿怪,此以附子、術,并走皮內,逐水氣未得除,故使之耳”(174條)。提示非達此程度不能奏效,即所謂“若藥不瞑眩,厥病不瘳”。
2 注重飲食調護
仲景十分注重飲食調護。飲食不當,脾胃一虛,則后天生化不僅受其影響,且所進藥物亦難施化,以致帶來治療上的困難,強調飲食調護亦體現(xiàn)了仲景保胃氣的治療學思想。論中指出在外感病過程中當注意飲食禁忌。如服桂枝湯“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以免損傷胃氣,降低抗病能力;“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12條)益胃氣,以助藥力發(fā)汗;十棗湯服后“糜粥自養(yǎng)”(152條),以固護胃氣。這與現(xiàn)代護理的飲食禁忌、飲食調養(yǎng)頗為吻合。
3 遵循用藥法度
為使所用方藥達到預期效果,仲景對藥物的煎法,時間長短、先煎后下以及服藥的時間、次數、劑量等均提出一定要求,示人規(guī)矩。這是中醫(yī)護理工作重視的內容,是提高療效必不可缺的環(huán)節(jié)之一。 有關煎藥時間,仲景大部分通過觀察耗水量掌握方藥煎煮時間的長短。如桂枝加桂湯“以水七升,煮取三升”(117條)耗水量為四升,新加湯“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62條)耗水量九升,說明后者煎煮時間較長;在煎藥程序上,仲景強調某些藥物的先煎與后下,先煮者如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中的蜀漆(112條)、麻黃湯類方中的麻黃(35條)、茵陳蒿湯中的茵陳(236條)。后下者如梔子豉湯類方中的淡豆豉(76條)、桂枝人參湯中的桂枝(163條)等。同一藥物的先煎與后下,其效用有別,大陷胸湯先煮大黃取其熟則行遲以治上,大承氣湯后納大黃意在生則行速以治下。凡此均是護理中應遵循的用藥法度。
論中有關藥物服法規(guī)矩,論述詳備,湯劑多囑溫服,此與腸胃之性相合,利于藥力通行,湯劑丸劑分別有頓服、分二、三、五、六服,如干姜附子湯“頓服”(61條),俾藥力集中速速回陽(61條);理中丸“日三四,夜二服”(386條),為使藥力連續(xù)。視療效可漸加量,例如麻子仁丸“飲服十丸,日三服。漸加,以知為度”(174條)、烏梅丸“先食飲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338條)。總之,有關服法的護理準則法度嚴謹而又靈活變通。
4 注重病后調攝
大病過后,氣血未復,正氣尚虛,余邪未盡,若四時不順,起居無常,飲食失節(jié),均有引起疾病復發(fā)的可能,故《傷寒論》各方的將息多以服藥后溫覆之法,以避邪氣防止復感。如桂枝湯證、麻黃湯證提及的“溫覆”;理中丸證“服湯后,如食傾,飲熱粥一升許,微自溫,勿發(fā)揭衣被”。新瘥之體,正氣未復,余邪未盡,應注意攝身調養(yǎng),促進康復,避免過勞,暫忌房事以防疾病復發(fā)。傷寒病后,余邪未盡,正氣未復,若觸犯房事可致“陰陽易”;起居作勞可致勞復;暴飲暴食也可致食復,并可出現(xiàn)余熱不清,遺寒未去,濕熱蘊結等情況。由此說明病后應慎房事,不可多言多慮勞其神,亦不可過早梳洗沐浴,坐行勞其力,調攝失宜,往往易致大病復發(fā),大病初愈階段,護理工作尤不可忽視。“凡飲食滋味以養(yǎng)于生,食之有妨,反能為害”。大病初愈,脾胃虛弱,不能消谷,此時應適當節(jié)制飲食,燮理調脾胃,則其病自愈。“病人脈已解,而日暮微煩,以病新瘥,人強與谷,脾胃氣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煩,損谷則愈”(398條)。說明病后調攝與健康的恢復和疾病的復發(fā)密切相關。
從《傷寒論》原文可以看出,仲景通過觀察病情,在實踐經驗積累的基礎上總結出“醫(yī)護合一”的診療方法,是以整體觀念為指導,在辨證論治前提下進行的,每一個病證都有各自的調攝方法。順四時調陰陽,避時邪養(yǎng)形神,用藥調養(yǎng),飲食有節(jié),起居有常,不亡作勞,則“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傷寒論》豐富的護理學思想,病情的密切觀察、飲食的調護、藥物的煎服法、病后的調攝等均是仲景垂示后人中醫(yī)護理學中的主要方面,對于提高療效,意義現(xiàn)實而深遠。
參 考 文 獻
[1] 熊曼琪,傷寒學.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71.
【試論《傷寒論》的護理學思想】相關文章:
試論行動導向的高職《內科護理學》教學12-07
試論曾國藩的家庭教化倫理思想11-18
試論哲學視野中的課程與教學思想述評11-16
試論儒家思想中的共同體精神02-24
試論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實踐性03-06
試論和諧思想對大學生和諧人格塑造的啟示11-21
試論初中思想政治課探究式教學12-06
試論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思想性特質及其實現(xiàn)12-10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