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職業能力培養的高職實踐教學目標體系研究
論文摘要:能力目標是培養目標的載體,是教育目標具體化的體現。本文基于職業能力內涵的起源和發展,對職業能力和職業發展的關系以及構建高職學生職業能力目標體系的必要性進行了較系統的分析,提出高職學生職業能力目標構建應該遵循理念先行、目標整合、兼顧現實性和前瞻性三大原則。
論文關鍵詞:高職教育;職業能力;目標體系
高職教育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是指“一個人在現代社會中生存生活,從事職業和實現全面發展的主觀條件,包括職業知識和技能,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信息接收和處理能力,經營管理、社會交往能力,不斷學習的能力”,而實踐教學是高職教育加強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重要途徑之一。2000年1月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中指出“實踐教學要改變過分依附理論教學的狀況,探索建立相對獨立的實踐教學體系”。高職教育就是要改革教育理念,擺脫過去把理論教學視為整個教學體系的核心,實踐教學只不過是充當學習理論知識手段的這種傳統觀念,構建將工作任務和理論知識相結合、專業能力與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相結合、校內實訓和校外頂崗實習相結合的能力本位實踐教學體系。
一、構建高職學生職業能力目標體系的必要性
1.高職教育改革的需要
在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下,高職理論教學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都需要不斷改革、完善和優化,以適應社會發展和企業對高職人才的需求。構建高職學生的職業能力目標體系,首先要將其置于高職實踐教學體系的視野來審視。一般認為,高職實踐教學體系的要素主要應包括教學理念和教學目標、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教學模式和環境支撐、管理機構和制度建設。而對高職實踐教學體系的結構,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的是“三段一體化”結構,該體系將高職人才能力培養目標分為基礎能力、應用能力和綜合能力三個部分,分別對其設計具體的實踐教學環節。另一種典型的觀點則按照教學系統論原理對實踐教學體系進行構建,設計出包括驅動、受動、調控及保障等四個亞體系。也有學者主張應把實踐教學體系看做是一個開放的系統,把社會資源與就業機制納入到體系中來。
雖然實踐教學體系結構劃分原則和表現形式各有差異,但在實踐層面上,可以將其劃分為驅動、主導和保障三個子系統。驅動系統是視實踐教學為有別于理論教學的新范式,建立新的教學理念和思維方式,形成相應的教師觀、課程觀、學習觀、知識觀,發揮其對于實踐教學體系的目標、導向和驅動功能。主導系統是實踐教學體系的核心系統,它由課程、教學目的、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和教學環境等組成。保障系統則主要從觀念和制度兩個維度創造確保實踐教學體系有效運作的條件。當前,高職院校在能力本位的教學理念主導下,要求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為出發點,來進行課程設計、課程實施與評價。能力目標是人才培養目標的載體,具有可操作性和測量性,是教育目標具體化的體現。因此,職業能力目標體系作為高職實踐教學體系的驅動子系統,是構建高職實踐教學體系過程中首要解決的關鍵環節。
2.職業發展的需要
教育類型不同,所承擔培養人的任務就不同。可以將教育劃分為普通教育和專門教育兩大類,而后者又可以分為專業教育和職業教育。從培養目標的角度來界定,職業教育是為想要成為技術應用型技能人才的人提供的一種教育。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表明,與職業教育直接相關的就是職業資格,獲得職業資格是職業教育的一大特點。從業能力是某種從業資格的必要條件,資格是對某一種或某一系列能力水平的衡量。當前,高職教育在職業能力的培養進而獲得職業資格這一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為廣大青年提供了進入社會各行各業的第一個“通行證”,是社會培養職業人才的主要途徑。
職業教育作為職業建立和職業發展的準備階段,教育者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既要基于學校教學環境和學生個人素質的現實條件,又要考慮職業發展的階段性、動態性,在學生素質和能力目標中體現適度的前瞻性,即應圍繞職業資格獲得所需的核心要素,同時考慮未來職業發展的外延性和人才成長的可塑性,來構建職業能力目標體系,發揮其在高職實踐教學體系中的目標導向和內在驅動作用,才能體現人才成長的客觀規律,打造職業發展的暢通路徑。
3.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
大學幾年的學習和生活,學生個人人格和心智逐步完善、人生觀和價值觀逐趨穩定,為正確的職業選擇打下基礎。要找到適合自身條件和特長的職業崗位,充分發揮個人才智,合理的職業規劃是必不可少的。
職業規劃最深層次的依據是個人的價值觀,選擇的表面依據是個人的職業目標。一方面,高職院校開設的大多是行業性非常強的專業,學生的宏觀職業目標相對而言比較明確,但在涉及同一行業內不同崗位或同一崗位不同層次的具體職業目標時應當根據學校自身的辦學基礎、行業優勢和特色,并結合學生的自身條件來進一步細化和明確。這就要求學校通過合理構建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體系,為學生樹立正確的個人職業目標提供指導,并在教學體系方案中有體現職業能力的詳細指標和培養載體。另一方面,價值觀是指一個人對周圍的客觀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義、重要性的總體評價和看法。大學生價值觀的形成有個人性格、興趣愛好等內在因素原因,更受外在成長環境潛移默化的影響。實現職業規劃,大學生除了要學習掌握必要的專業能力以外,還要習得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等體現個人綜合素質,使個人未來發展具有突破本專業局限的外延性和可塑性。
作為高職實踐教學體系的驅動系統,職業能力目標體系以培養高職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為目標,從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三個維度進行界定和細化,既為實踐教學體系的課程形態、課程模式和課程開發提供范式,又為高職學生提供了明確的職業目標,并有體現階段性、發展性的綜合職業能力指標,從而指導高職學生對個人職業生涯進行科學規劃,通過自身努力全面提升個人職業能力,邁出職業生涯堅實的第一步。
二、構建高職學生職業能力目標體系的原則
1.理念先行原則
職業能力目標體系作為高職實踐教學體系的一部分,是高職教育務實層面的內容。構建職業能力目標體系,首先要堅持理念先行的原則,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要突破傳統的學科本位教育模式,樹立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淡化專業學科意識,實現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有機融合,注重人的綜合能力培養。
要樹立能力“內生”的觀念。一種好的教育模式是在特定的社會背景下,基于自身的教育環境、辦學基礎和特色,長期探索、嘗試、調整而逐步完善成型的。因此,首先要認清“設計”和“內生”兩種不同發展模式的本質區別,樹立能力“內生”的觀念,按照能力形成和提高的客觀規律來進行構建。
2.目標整合原則
高職院校培養的是直接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職業能力目標體系構建應當立足于畢業生未來從事的工作崗位,實現崗位與能力體系的良好對接。但是,目標體系也必須打破狹隘的職業訓練壁壘,以崗位技能訓練為立足點,將綜合職業能力培養作為最終目標。
首先,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突出職業能力培養與就業崗位要求的良好對接。崗位對接要求圍繞核心崗位和輻射崗位進行職業分析,提煉典型的工作任務,進而轉化為典型的學習性工作任務,從而打破了傳統的教學與實踐分離、學校與企業脫節的課程體系,使學生在校培養的專業技術最大限度接近將來的實際工作崗位,并幫助學生建立職業歸屬感和崗位責任意識。
在實現崗位對接的基礎上,還要進一步通過能力目標的整合,協調好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三者的關系,實現高職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優化高職實踐教學,并不等于單純加大實踐教學的比例或改善實踐教學場地和設施,而應當按照能力目標的整合原則,確定理論與實踐的最佳權重,將教與學有機結合,完成工作過程向學習領域的轉換,使學生具備崗位適應能力、遷移能力和繼續學習能力,實現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發展。
3.兼顧現實性與前瞻性原則
職業能力的培養過程是人的認知能力逐步提升、動手能力逐步增強和創造能力逐步激發的過程,這一過程具有一般的規律性,也因不同專業、不同基礎、不同稟賦的學生而呈現特殊性。因此,職業能力目標體系的構建應充分體現人的認知規律和人的差異性。
職業能力目標體系應體現能力發展的階段性。現有的高職院校大多按照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和綜合素質拓展課程的順序來設置教學和實踐課程,這種按照能力“設計”思路主觀地劃分課程類別的做法,并不能真實體現人的成長發展規律,學生前期學到的理論知識與后期的專業課程、實踐實訓過程不能有機銜接,甚至完全脫節。因此,職業能力目標的構建,重點是確定高職各個階段對應的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的具體內容和能力比重,體現教育階段性、專業特殊性和不同學生的差異性。
職業能力目標體系是高職學生職業能力評價體系的重要內容,因此,能力目標構建應充分考慮其實現途徑的現實性和靈活多樣性。每一個能力指標應該有切實可行、形式多樣的實現載體,可以是一門課程、一次實訓等“硬性指標”,也可以是學生的社會實踐經歷、所得榮譽、師生評價等“軟性指標”。能力目標如果脫離了現實性,就會失去其對于整個高職實踐教學體系的導向和驅動作用;能力實現載體如果缺乏靈活多樣性,就會導致整個能力評價過程的機械化,不能客觀地評估學生的發展狀態和水平。
強調職業能力目標的現實性,并不意味著要阻礙教育創新和人的差異性發展。相反,當前構建高職學生職業能力目標體系尤其要大膽探索和創新,開展前瞻性的研究和實踐。在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下,高職教學模式、課程開發和實施過多地關注人生存所必須具有的勞動技能,而忽略了人類品質、內在精神、內在價值觀的培養,高職實踐教學體系在構建和實施過程中也不可避免地會打上這一烙印。因此,要嘗試突破能力本位的局限性,同時關注學生的知識技能、智慧與方法、人格力量和職業倫理的培養,優化職業能力目標體系的設計,使學生獲得綜合職業能力的同時,培養健全獨立的人格,通過差異性發展更好地實現自我價值。
三、構建高職實踐教學目標體系
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絕不是被動的“知識存儲器”,也不是被動的“技能機器人”,而是一個要生存、要發展的職業人。職業能力目標體系必須以學生職業發展為主線,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把握認識實習、實踐教學、生產實習、技能鑒定、頂崗實習這五個環節,即“135”目標體系(一條主線、培養三種能力、把握五個環節)。
通過對專業領域新手、初學者、內行的行動者、熟練的專業人員到專家五個發展階段的比較分析,同時,根據國家職業標準、國家職業資格技能鑒定標準、員工崗位職責,得出能力發展過程中每個階段的能力特征、行動領域及向上一級發展所需的學習條件各有不同,由此制定出各階段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目標。
在專業能力培養方面,以課程實訓教學為基礎,以生產性實訓和頂崗實習為核心,按照基本技能、專業技能到綜合技術應用技能的培養路徑,將工作任務與知識學習結合起來,形成理論與實踐相融合、綜合實訓與實習相對獨立、實踐層次分明的專業學習領域。
在方法能力培養上,通過學習領域的設計及實施,獲取從事職業活動所需的工作方法和學習能力,要注重將其與專業能力的培養、與社會能力的培養結合起來。
在社會能力培養上,要培養高職生具備從事職業活動所需的行為能力,包括人際交往能力、公共關系、職業道德、環境意識等。要依托課堂教學、校園文化、社會實踐三個平臺,通過課堂講授和滲透,使高職生對社會能力有更為理性的認識;通過校園文化的熏陶和校園活動,營造社會能力培養的氛圍,使高職生在學習之余豐富校園生活,提升綜合素質;通過社會實踐和社會活動,使高職生將能力運用于實踐,在不斷鞏固和提升其社會能力的同時檢驗培養成效。
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尊重人才的成長規律,分清能力的層次結構,立足于實踐條件,遵循認識規律,從實踐到實踐與理論相融再到實踐教學環節,把握認識實習、實踐教學、生產實習、技能鑒定、頂崗實習這五個環節,不斷優化課程結構;依據課程教學目標,開發實踐性強的學習任務、實訓項目,提高學生勝任工作的能力。
總之,高職實踐教學目標體系的構建必須以職業能力為目標,以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的培養為切入點,以工作任務和理論教學為落腳點,激發學生學習知識、提升素質的原動力,使學生的專業技能、綜合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上一頁 [1] [2]
【試論職業能力培養的高職實踐教學目標體系研究】相關文章:
構建企業需求的高職英語職業能力培養體系11-26
職業能力培養的高職院校教學方法創新研究12-03
職業核心能力培養高職數學教學論文02-18
試析培養高職學生職業能力的思考11-14
試論工科碩士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探索12-05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