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心理學論文
記憶,這個曾經被披上神秘色彩的心理現象,吸引了多少古今中外的專家和學者,也引起了幾乎全人類的關注。記憶是十分重要的,所有的學習,同時又都是一種記憶。下面小編帶來的是記憶心理學論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記憶心理學論文 篇1
現代認知心理學將知識分為兩類: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陳述性知識是指能直接陳述的知識(declarative knowledge),也叫描述性知識,通常以命題或圖示來表征。例如“hotel意為酒店”和“酒店是顧客用餐和住宿的建筑物”,這兩句話都是陳述性知識。另一類是程序性知識(procedural knowledge),也叫操作性知識,是指個體在特殊情況下使用的規則和步驟,只能用具體作業形式來間接推測其存在的知識。例如,在英語學習中,“將‘We hold the ceremory next year.’修改成合適的時態”就是一個典型的對程序性知識的學習。
最早提出這種分類的是著名認知心理學家安德森(J.R.Anderson)、著名教育心理學家梅耶(R.E.Mayer)和加涅(R.M.Gagne)。但列位對于另一類知識――策略性知識的定義和歸屬卻頗具爭議。現代高等教育心理學整合了各派觀點,將策略性知識解釋為學習者用以支配自己心智加工過程的程序性知識,即如何學習、記憶或解決問題并進行自我監控的一般方法。在此,筆者暫且將其理解為有關學習方法的知識。
遺憾的是,在教學中教育者可能會特別重視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的教學,而忽視策略性知識的教學,導致學生學習能力差,學習效率低下。這是由于人們在學習過程中對知識的狹隘理解造成的,而并非重視知識教學而產生的問題。因此,“只重視教授知識,不重視教授學習方法”的觀點本身就是不科學的提法。方法策略也是一種知識,而且是一種重要的知識,必須有意識地去構建它。
就英語學習而言,它不同于其他學科的學習,作為一門語言學科,從學字母的發音開始,到單詞的拼讀、拼寫,短語的意義、用法,句型的運用以及語法的規則等,每一步都與記憶密切相關。可以說,離開了記憶,將無法學習英語,可見記憶在英語學習中的重要性,因此,提高學生在學英語中的記憶能力,是學好英語的首要前提條件。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很有必要對學生進行運用學習策略的訓練,以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步掌握和運用學習策略,從根本上提高教學質量。以下本文就從認知策略的角度出發,探討英語學習的幾種記憶策略。
一、復述策略
所謂復述策略,是指運用內部言語在大腦中重現學習材料或刺激,以維持注意于學習材料并將其保持在短時記憶之中。由于大腦的短時記憶系統貯存保持在較短時間(一分鐘左右)內的信息,短時記憶的容量非常有限。因此在英語學習中,復述是一種主要的記憶手段。許多新信息,例如人名、地名或單詞等,只有經過多次復述后才能記住。通常采用的復述策略有以下幾種:
1.利用隨意識記和有意識記
隨意識記是指沒有預定目標、不需要經過努力的識記。這種識記是有條件的。凡是對人有重大意義的、與人的需要和興趣密切相關的、給人以強烈情緒反應或生動鮮明的材料,就容易隨意識記。在學習中,要盡量運用這些條件,如選擇和學生的實踐應用密切相關的教學材料、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以及采用靈活適宜的教學方法等。有意識記則是指有意識地用心識記。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理解學習材料的基礎上,用自己已掌握的語言來復述所學的課文,這樣有助于學生將新學的語言知識和自己已有的知識相結合并加以綜合運用。實踐證明,復述能力強的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能力也愈強。
2.有計劃地“復現”和試圖回憶
學生對新掌握的語言材料遺忘的主要原因,往往是缺少必要的多次“復現”,即重復再現。要讓學生有計劃地經常復現語言材料即英語口語,才能引導學生克服遺忘現象。在課堂教學中,當新口語句型或單詞等語言材料被學生接受并進行一定操練之后,教師要在后繼的課堂教學中經常聯系予以再現,讓學生進行復習性操練,提高其復現率,使之得到鞏固和深刻記憶。當然,“復現”的方法應該多種多樣,既可結合教材內容有機地自然“復現”,也可有計劃地強制重現,做到每日重現(復習)一次,每周重現(復習)一次,甚至每月重現一次,或每單元重現一次。俄國大文學家托爾斯泰說過“我每天做兩種操,一是早操,一是記憶力操,每天早上背書和外語單詞,以檢查和培養自己的記憶力”。每天的“記憶力操”實際上就是反復“復現”。教師有計劃地指導學生反復“復現”,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英語記憶力。試圖回憶策略即讀背結合方法,這一方法通常用于記憶短語和課文。學生在復習時,僅僅將學習材料一遍又一遍地讀,并不能達到有效地記憶,而如果將要復習的短語或課文先讀一讀,然后盡量試圖背一背,再讀一遍,再看背得對不對,這樣重復幾次之后,所要記憶的內容就會較清晰、準確地記住了。
3.排除相互干擾
干擾說認為,由于記憶材料相互之間的干擾,產生了相互抑制現象,使人們不能提取所需材料而導致遺忘。它最明顯的證據是前攝抑制和倒攝抑制。前攝抑制指先學習的材料對記憶后學習材料的干擾。安德華德發現,在學習字表以前有過大量練習的人,24小時以后,只記住所學會的字表的25%;以前沒有這種練習的人,能記住同一字表的70%。倒攝抑制指后學習的材料對先前學習材料的干擾。德國學者穆勒和皮爾札克(Muller & Pilzecker)于1900年首先發現倒攝抑制。他們發現,被試在識記無意義音節之后休息6分鐘,可以回憶起56%的音節;如在間隔時間內從事其他活動,只能回憶起26%。這啟示我們,在清晨起床后以及在睡覺前識記或回憶單詞有利于單詞的識記與保持。我國學生每天清晨安排的誦讀英語、語文這一傳統做法就符合這一原理。另外,研究還表明,倒攝抑制受前后兩種學習材料的類似程度、難度、時間安排以及識記的鞏固程度等條件所制約。在記憶英語知識后所安排的學習材料應與之盡量不同、難度不能過大、盡量有間隔時間、并盡可能提高先前詞匯記憶的鞏固程度。
4.整記與分記相結合
在記憶較長的課文段落時,常可采用這一方法,將要記的課文根據內容劃分為幾個部分或段落,先分段記,再整體合起來完整記,然后合起來整篇識記。對于篇幅短小或內在聯系緊密的材料,適合采用整體識記,即整篇閱讀,直到記牢為止。
5.多種感官參與變換學習形式
有心理學家證明,人一般能記住自己閱讀的10%,自己聽到的20%,自己看到的30%,自己看到和聽到的50%,交談時自己所說的70%。這一結果表明,多種感官的參與和多樣化復習形式的選擇能有效地增強記憶。在英語學習中要引導學生充分調動眼、耳、口、腦、手等多種器官,做到邊看(圖、書等)、邊聽(錄音)、邊跟著讀,同時用腦記、用手寫,這樣進行多功能的練習之后使學生對所學的材料產生了深刻的印象。此外,要注意采用多種不同的形式去練習相同的復習內容以避免語言學習中反復練習產生的厭倦感,如復習英語單詞和短語時就可采用朗讀法、讀背法、抄寫法、默寫法、看中文寫英語、看英文說中文、結合句子內容記單詞、運用單詞進行造句練習、同學間相互抽問等多種復習方式,對于閱讀文章則可以采取回答指定問題、列提綱、標注主題句、縮寫、與人討論或向別人講解等,以便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保持。
二、簡單加工策略
簡單加工策略是一種將新接觸的材料進行一定程度的加工,并賦予一定的意義。例如英語詞匯中的縮簡、編歌訣和語音聯想等學習策略都屬于此類。一般而言,簡單加工多用于語言初學者。在此,本文不作更多探討。以下談談更復雜的一種加工策略。
三、精細加工策略
精細加工策略是一種尋求字面意義背后的深層意義,并將所學的新知識與頭腦里已有的知識聯系起來的策略,因此是一種理解記憶的策略,將精細加工策略和復述重復等策略配合運用,可使記憶能力得以顯著提高。
1.做筆記
做筆記是閱讀、聽講和復習時常用的一種精細加工策略。有些教師只顧講授,而不去顧及學生記不記,該記哪些內容,如何記法。有的老師一邊講一邊提示學生該把哪些內容記下來,但不關心學生來不來得及記。實際上指導學生做書面筆記是英語教師學習策略指導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增強記憶效果、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一個重要環節。教師必須對此作詳細的科學的指導。首先,筆者主張將英語課堂筆記盡可能記在課本上。一是方便(便于記、便于看、便于復習),二是快捷(原文的題目、詞句不必抄寫,只需要該記的記在旁邊即可),三是清晰(和原文對照一目了然)。常見的英語做筆記種類有:
(1)注音標(Phonetics),標重音(Stress)。每單元的英語課文都有不少生詞、一詞多音和容易讀錯的英語單詞,某些英語單詞作名詞和動詞的發音不同,如?record(n.)和re?cord(vt.)。將英語音標和重音記在被注的單詞上邊,并要求學生在朗讀課文時重視所注的音標和重讀音節,這樣,一旦課文讀熟,那些單詞的正確讀音也就熟記在心了。
(2)釋義(Paraphrase)。英語中有不少生詞、多義詞、短語、習慣語和難句需要用簡單的英語或漢語來解釋。如:quarrel――爭吵(to argue or disagree angrily with someone);forture――財富(great wealth)。在課文學習過程中,注釋的重點是一些較難的名詞、短語和重點句型,而不必每個句子都解釋。注釋文字書寫位置的原則是“就近”,即盡可能記在被解釋的單詞旁邊,以便在閱讀課文時被注視,也可記錄在詞匯表中該單詞的后面。
(3)劃重點(Language Points)和提要(Guideline)。標注英語課文中的關鍵句,科普文、議論文中表明作者中心論點的句子。語法和練習中的一些重點、難點也該劃出來,以便引起重視,同時方便有重點地記憶。
(4)分析難點(Comprehension)。學生閱讀英語課文,不斷會遇到一些難點,經過教師的講解,或與同學一起討論有些可能當場已經完全理解,有的還似懂非懂。不管怎樣,邊聽邊記下析難的文字,既有利于課后消化,又有利于復習回顧。
(5)補缺(Replenishment)。英語詞匯表和一些參考書中對某些單詞和詞組的解釋不夠全面,有些只講了名詞的意思,而未說明作動詞、形容詞等時的意義。教師應該讓學生自己查詞典或告訴他們別的用法,并讓他們記錄下來。比如學習了名詞success(成功),應該讓他們記下形容詞successful、副詞successfully和動詞succeed。這是擴充詞匯量、使詞匯記憶更全面的重要方法。
記筆記只完成了做筆記的第一步,課后要及時梳理筆記,增減內容,還應根據筆記組織復習,使知識系統化,以此鞏固記憶。
2.提問
學生的注意是學習記憶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中采取提問的方式來促使學生對學習材料的注意,無疑是一種好方法,但何時提問及怎樣提問則是至關重要的。至于怎樣提問,則需遵循提問要服務于閱讀目的的原則,如教學目標是記住特定的信息,那么機械記憶之類的問題可能更適合,如果教學目標是運用知識的能力,則意義性、理解性的問題更好,有時先提出具體問題,在理解的基礎上再提出一些綜合性問題。總之,在教學中,作為教師要依據教學目的精心設計,挑選問題,而且要求學生理解提問對于學習的積極作用,并逐漸學會能自己提問和回答,學會更有效地學習。
3.針對情景記憶的情景表象記憶
情景記憶接收和儲存關于個人的特定時間的情景或事件以及這些事件的時間―空間聯系的信息,這類信息的記憶效果一般較好,是因為它跟特定的時間、地點、天氣狀況、心境等線索相聯系。因而在英語學習中,例如記憶某一話題的有用表達方式時可以將它們放到特定的場景中進行記憶。教師要做的就是幫助提供這樣的場景,而不是灌輸這些表達方式。
總之,通過以上的探討,我們把以上各種記憶策略科要歸納為以下十要點:背誦是記憶的根本;重復是記憶的竅門;理解是記憶的基礎;提問是記憶的益友;聯想是記憶的捷徑;討論是記憶的伙伴;趣味是記憶的媒介;應用是記憶的動力;簡化是記憶的助手;筆記是記憶的倉庫。只要合理地使用這些策略,必將提高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的效果和效率。
記憶心理學論文 篇2
心理理論是指個體理解自我和他人的愿望、意圖和信念等心理狀態,并依此對他人行為作出解釋和預測的能力。有研究者稱它為“社會智力”(social intelligence),認為一個個體如果能夠擁有良好的心理理論能力,那么他就能更好地適應社會。它是繼元認知發展的研究之后,又一個有關人們心理認識的重要研究方面。
心理理論具有多成分、多維度。Shamay-Tsoory等把心理理論分為認知的心理理論(cognitive TOM)和情感的心理理論(affective TOM),認知的心理理論指個體對他人信念和知識進行推論的能力,而情感的心理理論指個體對他人的情緒狀態進行推論的能力。之后,Shamay-Tsoory和其同事的一系列損傷研究表明,腹內側前額葉(vmPFC)損傷的患者主要是情感的心理理論受損,而額葉損傷的患者主要是認知的心理理論受損。說明情感的心理理論和認知的心理理論的功能是相互獨立的。此后,研究者普遍認為心理理論可分為認知的心理理論和情感的心理理論。
工作記憶是指個體在追求某種目標(進行學習、記憶、思維及問題解決等高級認知活動)的同時保持信息的能力,是用于信息的暫時存儲和加工資源有限的系統。工作記憶被認為是支持大部分行為的執行能力,因此可能負責了技能和像心理理論一樣的其他能力之間的關系。而執行功能和心理理論的共同點在于,它們在活動時都要競爭工作記憶資源。因此,工作記憶可能與心理理論存在著密切的關系。
有證據表明,工作記憶與心理理論存在相關。但這種研究目前局限于兒童領域進行,研究也只是采用“錯誤信念任務”,涉及的是整體的心理理論,而不是心理理論的各個具體成分。Davis和Pratt對兒童心理理論的研究考察工作記憶與錯誤信念任務表現之間的關系時,發現數字記憶廣度與錯誤信念表現顯著相關;在控制年齡、接受性詞匯和順背數字廣度等變量的狀況下仍然保持顯著相關。由此可知,兒童若要完成錯誤信念任務,必須具備一定的工作記憶。
作為多成分、多維度的心理理論,如果采用“Yoni”任務,進一步了解工作記憶對心理理論的各具體成分的影響,可以進一步揭示心理理論的內在機制。研究對象由兒童變為成人,也能拓展人們對心理理論研究內容的探索視野。依據加工資源有限性理論,心理理論本身就涉及一系列心理加工和操作,個體在很短的時間內,要完成這些加工,心理理論水平是否也會受個體加工資源有限性因素的制約呢?這也是一個需要探討的問題。也就是說,在成人群體中,工作記憶廣度是否和心理理論也存在顯著相關并有預測作用呢?目前還未有研究探及。
1研究方法
1.1被試
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共選取55名在校本科大學生。根據Shamay-Tsoory和Aharon-Peretz的建議,刪除3名在Yoni任務中控制條件的正確率低于50%的被試。最后獲得有效的被試數據為52份。其中男生25人,女生27人。所有被試的年齡在18~23歲,平均年齡為21. 77±1. 53歲。所有被試均無精神疾病,健康狀況良好。2個被試為左利手。這些被試視力或矯正視力正常,能夠熟練操作計算機鍵盤。
1. 2實驗儀器
實驗在學校認知神經實驗室進行,主要是通過Dell臺式電腦來控制刺激的呈現和數據的收集。實驗中所用電腦的參數為:17寸的CRT顯示器,屏幕分辨率為1024X 768,屏幕刷新率為100 Hz。實驗是在一個光線柔和、隔音效果佳的小房間里進行。整個實驗過程中,要求被試根據各個具體實驗任務的要求,認真完成任務。使用E-Prime2. 0軟件來實現實驗材料的呈現和被試反應的數據收集。
1. 3實驗材料及程序
1.3.1實驗材料
(1)心理理論任務:Yoni任務
該任務范式由Shamay-Tsoory和Aharon-Peretz提出。該任務是通過語言線索、眼注視和面部表情來推論人物的心理狀態。總共有64張圖片,每張圖片中有個叫“Yoni”的卡通人物臉顯示在圖片中央,在它的4個角落分別有一張彩色照片,這4張照片要么是人臉,要么是屬于同一種類的'物體(如動物、水果等)。一個關于“Yoni正在推論什么”的不完整的句子顯示在圖片左上方,讓被試判斷4個角落的刺激哪個最適合填于空白處,見圖1。
這個任務中的64張圖片,可分為三種條件:認知的心理理論(cog, 24張圖片)、情感的心理理論(aff,24張圖片)和控制條件(phy,16張圖片)。控制條件是為了讓被試明白任務要求以及避免被試僅根據Yoni的眼注視來選擇答案。認知條件和情感條件需要被試對Yoni的心理狀態進行推測。這三種條件又可分為一階推論(first-order-inference)(32張圖片)和二階推論(second-order-inference) (32張圖片)。在認知條件下,Yoni的而部表情和語言線索都是不含情緒的,而在情感條件下,Yoni的而部表情和語言線索都提供情感信息。例如cog1的語言線索是:Yoni正在想___。而aff1的語言線索是:Yoni喜歡___。在二階推論條件下(cog2aff2和phy2),cog2需要被試對Yoni的信念和意圖的信念進行推測,語言線索是:Yoni正在想的水果是___想要的;而aff2條件需要被試基于他人的情緒來推測Yoni的情緒狀態,語言線索是:Yoni喜歡的水果是___喜歡的一般以被試在cog1、cog2、aff1、aff2、phy1和phy2條件下的正確率分別作為這六種條件的評價指標。本研究中,所有圖片制成640 X 480像素,呈現在白色背景上。為了使被試能夠更好地完成任務,我們根據電腦鍵盤字母的排列順序,在每張圖片4個角落的每張彩色照片前而都標上相應方便操作的字母(SXKM),見圖1。
由于Yoni任務是第一次在國內使用,因此,我們對每張圖片上的語言線索進行了翻譯。首先把這64張圖片上的語言線索翻譯成中文,然后請2名英語專業的教師對己經翻譯成中文的句子進行回譯。結果發現,只有5個句子不一致。對于這5個不一致的句子,我們又請來了2名研究社會認知的心理學教授對其進行斟酌,最后確定合適的句子。
(2)工作記憶任務:運算詞匯廣度任務
工作記憶容量是工作記憶研究中的測量和評價指標。研究者們在采用雙任務技術設計了多種測量實驗,如閱讀廣度測驗、運算廣度測驗、數數廣度測驗。但都有一個共同點,即同時體現加工和存儲兩種心理操作。本研究采用Turner和Engle等開發的運算-詞匯廣度任務范式,自編工作記憶容量測驗任務。
測驗題目:測驗的理論依據是工作記憶廣度的加工與存儲雙功能模型,要求被試在判斷算式正誤的同時記住算式后而的詞匯。其中對算式正確與否進行判斷屬于心算加工內容,對詞匯的記憶屬于存儲內容。如“4/2+6=8太陽”。測驗所用詞語都是雙字名詞,選自《現代漢語頻率詞典》中的“使用度最高的前8000個詞詞表”。測驗所用運算題是兩個1 ~9的整數相乘或相除,然后加上或減去一個1~9的整數,最后的運算結果也為1~9的整數。運算題結果的正誤各半,隨機排列。本測驗由練習和正式測驗兩部分組成,練習共3組,題目數分別為2,3,3,正式測驗共10組,題目數為2~6個,同樣題目數各有2組,共40個題目。被試能夠正確回憶的詞匯總數作為工作記憶廣度的分數,范圍為0~40。
1.3.2實驗程序
(1)Yoni任務的實驗程序
首先,被試閱讀實驗指導語:在這部分的實驗中,你將看到一系列圖片。每張圖片中央的卡通人物叫"Yoni"。請你根據圖片中提供的各種信息從選項“SXKM”中,選填一個你認為符合句子空格處的選項。若你覺得S選項合適,請按“S”鍵;若覺得X選項合適,請按“X”鍵,以此類推。在做出選擇前,請你務必看完圖片提供的所有信息,并盡快作答。現在請把你的左手中指和食指分別放在S和X鍵上,右手中指和食指分別放在K和M鍵上。若你已經準備好,請按空格鍵開始實驗!當被試明白實驗指導語即可進入測試。每張圖片都呈現在計算機屏幕中央位置,每張圖片間隔中會在屏幕中央呈現“+”500 ms, 64張圖片都是隨機呈現給被試的。
(2)工作記憶任務的實驗程序
首先,被試閱讀以下指導語:你好!電腦屏幕上將依次呈現伴有詞語的算式,請你對算式的結果進行正誤判斷的同時,記住后而的詞語,如果算式結果正確,按“K”鍵;若不正確,則按“S”鍵。當屏幕上出現“?”時,在紙上寫出你記憶的詞語。接下來,先練習,讓你熟悉流程。若明白實驗任務,按“空格鍵”開始;若不明白,可以詢問主試。被試先進行3組練習,然后進入正式實驗。具體程序見圖2。
實驗采用單獨施測的方式進行。每個被試都需要完成這兩種任務,為了平衡被試的疲勞效應和練習效應,這兩種任務是隨機呈現給被試的。
2討論
2.1心理理論的總體情況和性別分析
被試在一階推論的aff1、cog1和phy1三種條件的正確率并不存在顯著性差異,說明大學生群體在一階心理理論推論上己發展成熟。他們在二階推論的aff2、cog2和phy2三種條件下存在顯著性差異,aff2和cog2均顯著低于phy2 , aff2顯著低于cog2。說明被試在高階心理理論推論中,認知的心理理論水平好于情感的心理理論水平。
本實驗中所采用的Yoni任務能夠很好地把心理理論分為認知的心理理論和情感的心理理論,從而可以更細致地探討大學生心理理論的特點,以及工作記憶對心理理論的影響。對男女大學生的aff1、cog1、aff2和cog2正確率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表明,男女大學生在aff1和aff2上存在顯著性差異,都是女生大于男生,而在cog1和cog2上卻不存在顯著性差異。這個結果表明,男女大學生在心理理論上存在的差異主要體現在情感的心理理論上。也就是說,女生相對于男生來說,對情感的心理理論任務更擅長。
情感的心理理論主要是與個體的情緒系統有著密切關系,是一種內隱性加工過程。Devine和Hughes采用“無聲電影(silent films)”任務和“陌生故事(strange stories)”任務,對230名8~13歲的兒童的心理理論的研究發現,女生在隱性的心理理論任務上的成績好于男生。男女大學生心理理論水平存在差異可能與他們加工任務的腦機制不同有關。Frank關于心理理論腦機制的性別差異發現,女性在左額上回(SFG)、內側前額葉皮層(mPFC)和左腹側前額葉皮層(vPFC)有更大的激活。此外,他們還發現,心理理論任務不同,腦區激活部位和程度也不同。
另外,我們也可以從現實生活中獲得啟發。在日常人際互動中,我們可以發現,女生對他人的情緒狀態的察覺會優于男生。她們可以根據他人而部表情、身體姿勢或聲音迅速察覺到他人現在所持有的感覺,然后根據當時的特定情境作出恰當的反應。
2. 2工作記憶與心理理論的相關分析與回歸分析
工作記憶與心理理論的Pearson積差相關分析表明,工作記憶與aff1、aff2、cog1和cog2均呈顯著的正相關。說明工作記憶與心理理論存在密切的關系。這一結論與Uordon和Olson研究3,4,5歲兒童心理理論任務成績和雙重加工任務成績發現它們之間的相關高達0.64的結果具有一致性,這表明心理保持能力的變化使心理理論的表達和形成成為可能。
進一步回歸分析發現,工作記憶均能夠正向預測aff1、aff2、cog1和cog2。說明如果個體具有較高的工作記憶容量,那么他就能夠很好地處理他人的心理狀態。這可能基于人們擁有不同信念的原因大概有兩種情況:一是知覺信息或知覺經驗(心理理論的情感成分)不同;二是表征、推理加工(心理理論的認知成分)的不同。那么在對相同的信念進行加工時,對主體信息量的不同,就會影響建構和解釋。正如Keenan及其同事所認為的,信息存貯處理能力對更多心理理論知識的獲得和表現是必須的。
記憶心理學論文 篇3
記憶在人的整個心理活動中處于突出的地位。不僅是知覺,任何其他一個心理活動和心理現象,從認知到情緒情感以至個性都離不開記憶的參與。記憶屬于心理學范疇,在大量的研究基礎上,人們提出了兩種記憶說,即認為記憶不是一個單一的東西,存在著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兩種不同的記憶,它們彼此獨立又相互聯系,形成一個統一的記憶系統。短時記憶容納有限的幾個項目并保持短暫;長時記憶則是一個信息庫,可以長期儲存大量信息,因而又稱永久記憶,在視唱練耳的訓練中,較為簡單的節奏或旋律聽記等聯系便是屬于短暫記憶的范疇,而比較復雜的大中型樂曲的演奏者則需要長時記憶來維持。
1、視覺記憶
視覺記憶中首先應該是讀譜,讀譜的正確與否,是樂曲舒暢練習演奏的前提。視覺記憶是視覺器官在大腦中留下的一種符號影像,其特點是具有相當突出的無序性、整體性和抽象性,它必須經過大腦的分析處理才能變成聲音,繼而產生生動的音樂形象。人們在演奏任何一首古典或者浪漫時期的鋼琴作品時,首先需要看清楚樂譜為自己提供的拍號、譜號、音符、休止符、速度記號等,各種表情記號以及其他說明性符號等信息,才能進入有序的深入分析和實際視奏,在反復看譜閱讀的過程中,人們雖然處于無意識的記憶中,但也會潛移默化地集注樂曲各個段落的分布,印刷排版的順序,樂曲的基本結構,段落中的情緒甚至某些音樂細節。這也就是所有的視覺記憶的部分。大多數有極好音樂素質的演奏家都具有這種背譜方法演奏時頭腦就像有一本樂譜,樂譜中的所有符號都能清楚地映現出來。以至在彈奏中出現了哪些錯音,之后都能全部想起來。在讀譜過程中合理、有效的利用視覺記憶的積極方面,無疑對樂曲的快速記憶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所以,在演奏的預備階段就應該有意識地加強視覺記憶,使它真正地服務于樂曲的全方位準確記憶。
2、聽覺記憶
聽覺記憶是鋼琴演奏中最可靠的裁判和督導。音樂是聲音的藝術,而第一個欣賞和評價音樂的人就是我們演奏者自己。音樂又是遺憾的藝術,任何演奏者都會在演出后對樂曲中某些段落或細節感到某種程度上的遺憾。這是非常普遍的現象,也是必然的結果。要想在演奏中及時修正正在彈奏失去控制的樂句,以及其他可能的錯誤表達,細心的傾聽自己琴聲發出的音樂史最基本的先決條件。聽覺把感受到的聲音重新反饋到大腦處理,得出的結果往往又是以新命令的形式及時的出發,指揮演奏中忙碌的雙手更細致的控制演奏。這個過程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完成。有種說法:在你開始演奏之前,其實音樂已經開始了,也就是說,在演奏者的內心音樂史自始自終在歌唱的,不論你是否在琴上。所以當有人問奈貝爾通常每天練多少小時的琴時候,仍然從內心聽見自己所演奏的音樂。他們彈琴的音響,那不斷追求理想境界的音響,已經深深印入內心記憶。有琴的時候,讓音樂領著走進音樂的本質。
3、觸覺記憶
觸覺記憶放在鋼琴的彈奏中也可以說是彈奏動作的記憶,指主要依靠動作重復形成的記憶。動作記憶有著保持長久,不依賴大腦過多思考的下意識動作等優點。良好、合理的動作記憶有賴于正確的指法編排和演奏習慣。不良的.練習方法導致從頭至尾的機械練習,直到樂曲能夠順手背出為止。這種記憶多半依賴人類小腦對動作的記憶,無法再短時間內記住所在的樂句,而只是依靠小腦指揮手臂與手指的下意識進行記憶。演奏動作進行無數次的重復,會由生疏變熟練,由有意識變無意識,這種無意識的動作的連續,也非常有助于記憶。不過在此我想說的是,動作記憶建立在下意識動作上,不應該成為背譜的最重要出發點。有的人從不依靠理性分析來背譜,而僅僅在不斷重復的練習過程中,使肌肉產生“記憶”。靠肌肉的“全自動”動作來背譜,這種方法很容易出毛病,我們在背譜的過程中應該正確、科學的把它和其他記憶法結合起來運用。
4、邏輯記憶
音樂邏輯記憶主要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指樂句之間的音樂邏輯關系,二是指樂段、樂章之間的音樂邏輯關系。通過對作品曲式結構方面的理性分析研究,對每一段樂譜進行細致的對照,比較分析。找出樂段分句的共同與不同之處,找出每一段樂譜進行細致的對照,比較分析。找出樂段分句的共同與不同之處,找出樂曲中的規律進行巧記,這種背譜是理性化的,記憶相對比較牢靠,而且花費時間相應較短,在演奏過程中也不易忘譜,即使偶爾因為記憶模糊而出現差錯也容易及時接上。例如,奏鳴曲式的呈示部與再現部,三部曲式的A段與A段都是完全相同的重復部分的開始,通過一個不同的連接樂句,或者是一個不同的和弦轉向另一個不同于前調的調性,于是有兩個“不同”處就特別容易出錯。其一,如何過度,要掌握住轉調的和弦或樂句;其二,在轉調后,盡管音樂可能完全相同,但是調卻不同,因此要正確把前調和后調區分清楚。俗話說:欲要記得,先要懂得。沒有理解的記憶是枯燥機械的記憶,理解是高水平記憶的基本條件,理解越深,記憶就越好。
【記憶心理學論文】相關文章:
心理學論文開題12-11
最新心理學的論文03-21
心理學的論文模板03-21
心理學及生活的論文12-07
行為心理學論文12-07
身邊的心理學論文12-07
簡單的心理學論文03-21
廣告心理學論文12-05
品牌心理學論文12-07
認識心理學論文03-22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