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攜式呼吸機在院前轉運危重患者的使用與護理
在便攜式呼吸機使用結束之后,護理人員應及時的將相關的管路進行拔出,并將患者所使用過的呼吸裝置放于消毒液體當中進行徹底的消毒處理。在此過程中,制定科學的急救體系、運用合理有效的護理措施、正確的使用配套設備,才能夠最大限度的為患者爭取到更多的搶救以及治療時間,降低患者出現意外的幾率。
院前急救,其實質是指對病情較為嚴重且危及生命安全的患者進行現場急救、轉運急救等環節急救的合稱[1]。在此過程中,制定科學的急救體系、運用合理有效的護理措施、正確的使用配套設備,才能夠最大限度的為患者爭取到更多的搶救以及治療時間,降低患者出現意外的幾率。本院近年來共計對44例危重患者實施院前轉運,通過正確使用便攜式呼吸機配合相關護理措施,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效果,現作如下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自2013年9月~2014年8月本院共在44例患者的轉運急救的過程中使用便攜式呼吸機,其中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15例,年齡在41~82歲,平均年齡為(65±1.3)歲。本院的44例危重患者當中,心臟驟停患者11例,心腦血管疾病患者12例,呼吸系統疾病患者4例,顱內出血患者9例。
1.2方法 在對危重患者運用便攜式呼吸機之前,護理人員應首先對便攜式呼吸機進行細致的檢查,檢驗其管道的通暢程度。之后將便攜式呼吸機的總閥門打開,對其運行情況進行檢查。當檢查結果顯示該臺設備性能正常時,將其氧氣的供給濃度控制在50%左右。同時,根據危重患者的實際情況,將呼吸的頻率控制在19次左右,而每千克體重的患者供以10ml左右的氣體。之后,將通氣的方式進行合理的確定,對便攜式呼吸機的各種管路進行正確的連接。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必要時采取其他合理的措施進行急救。
而在便攜式呼吸機的使用過程中,護理人員所應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護理人員應對患者的身體姿勢進行合理的調整,使其保持仰臥的體姿,并將其肩部進行適當程度的抬高,使得其氣管能夠成為一條直線,將其氣管進行開放。在氣管開放之后,應及時將其氣管內存留的痰類物質進行及時的吸出。在此之后,將便攜式呼吸機的各種管路進行合理的固定,從而避免途中管路發生脫離或者彎曲的情況。對于便攜式呼吸機而言,其無氣體加濕的配套設備。因此,在其使用的過程中,護理人員應將適量的生理鹽水緩慢的注入到患者的氣管當中。同時,護理人員應對患者的各項生理指標進行實時監測。當其氧氣的飽和濃度在短時間內大幅下降時,應對氣管的分泌物進行及時吸出[2]。
在便攜式呼吸機使用結束之后,護理人員應及時的將相關的管路進行拔出,并將患者所使用過的呼吸裝置放于消毒液體當中進行徹底的消毒處理。之后將呼吸裝置運用蒸餾水進行徹底的沖洗,烘干之后留至下次使用。同時,護理人員應將氧氣儲存裝置當中的氧氣進行補充。最后,護理人員應對便攜式呼吸機的運行情況進行確認,對其性能進行檢查,對管路的連接狀態進行檢驗。
2 結果
根據本院的統計結果顯示,在危重患者院前轉運的過程中,其各項生理指標基本控制在合理的范圍之內。在院前轉運的44例患者當中,成功搶救患者32例,搶救無效死亡患者12例,其急救的成功率為72.7%。而12例死亡患者當中,心臟驟停患者6例,心腦血管疾病患者3例,呼吸系統疾病患者1例,顱內出血患者2例。
3 討論
根據本院的研究資料顯示,在對危重患者進行院前轉運的過程中,保持其呼吸系統的正常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重要舉措之一。便攜式呼吸機的體積相對較小,其重量相對較小,相關操作步驟較為簡單,呼吸維持效果相對較為顯著。因此,正確的使用便攜式呼吸機能夠極大程度的提高患者的急救效果[3]。
對于危重患者而言,當其因呼吸系統不通暢而導致大腦缺氧時,則將會對后續的治療工作帶來極大的難度,并嚴重影響患者的預后。而在對便攜式呼吸機進行使用的過程中,護理人員應首先對患者的病情進行詳細的了解,對其呼吸困難的原因進行掌握。之后,護理人員應根據患者的情況以及便攜式呼吸機的使用步驟,對該類設備的相關參數進行正確的設定。同時,護理人員應對患者的病情進行實時監測,其中包括患者的氧氣飽和情況等。當患者在轉運的過程中出現情緒較大波動時,護理人員應給予其適量的鎮定類藥物。
總而言之,在危重患者的院前轉運的過程中合理使用便攜式呼吸機,能夠有效的對患者的呼吸情況進行維持,提升危重患者的搶救成功率,值得推廣使用。
【便攜式呼吸機在院前轉運危重患者的使用與護理】相關文章:
老年患者的心理護理03-28
宮外孕患者的治療及護理03-10
ICU 呼吸機相關真菌性肺炎的護理05-22
高血壓患者護理研究12-03
基于心理護理的骨科患者護理研究06-06
老年患者手術前后的護理體會03-27
老年骨折患者的圍手術期護理03-28
淺析護理流程管理在急危重病人搶救中運用11-22
高血壓患者臨床護理和健康教育03-23
冠心病患者的臨床護理分析11-16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