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n id="w48us"></dfn><ul id="w48us"></ul>
  • <ul id="w48us"></ul>
  • <del id="w48us"></del>
    <ul id="w48us"></ul>
  • 中國聲樂藝術美學特征

    時間:2024-11-03 18:14:20 文化藝術 我要投稿

    中國聲樂藝術美學特征

      在中國目前的聲樂藝術領域中,有許多具有前瞻性和洞見性的演唱家和教育家,他們以自己淵博的知識底蘊和開闊的眼界關注和分析當下中國聲樂藝術。

    中國聲樂藝術美學特征

      【內容摘要】20世紀80年代以后的中國聲樂藝術是傳統美學和現代文化浸潤下的產物,是傳統中國音樂美學思想和西方音樂美學思想相碰撞而產生的藝術形式。僅憑借單一的美學思想和美學視角去分析和詮釋中國聲樂藝術是不全面和不科學的,并且中國和西方的美學體系和思想內涵還處于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因此,文章試圖從多側面和多視角概括當下中國聲樂藝術的美學特征。

      【關鍵詞】中國聲樂藝術;美學特征;創造性;現代性

      中華民族從遠古時代就已經對聲樂藝術的審美問題開始關注了,傳統的中國聲樂藝術在幾千年古典美學的熏陶下形成了獨具民族審美韻味的“聲、腔、氣、韻”等特征。進入現代社會以來,中國聲樂藝術在傳統和西方的審美意蘊共同影響之下,形成了以“情感”為內涵,以借鑒西方“明亮和高亢”的音色為聲音色彩的創造性的美學特征,以及在傳統中汲取藝術精華為當代所吸收的現代性的美學特征。在中國聲樂藝術的表演和教學實踐中,無論表演者還是教育工作者,抑或是聆聽的受眾,這一審美理念已經在人們的審美習慣中根深蒂固。中國當代聲樂藝術的審美范疇要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豐富而深刻,當代中國聲樂藝術是集傳統母語、民族風格和多樣審美為一體的藝術形態。

      一、中國聲樂藝術的音樂美學思想淵源

      從1750年德國學者鮑姆嘉對美學的概念闡述開始,人們對美學的研究就方興未艾。中國美學在傳統的社會文化浸染下形成,中國傳統美學研究結合藝術創作、藝術審美現象來考察審美規律,以客觀社會生活中美的事物作為審美對象。中國美學內容浩瀚、觀點精到,已經形成了自身特有的藝術風格形式和思想深邃的古代美學體系,而音樂美學正是這種宏大體系中的一個分支。

      任何一種形式的音樂藝術類別的美學詮釋都是以音樂美學思想為研究背景的,聲樂藝術美學是音樂美學的一個旁支,中國聲樂藝術深受傳統音樂美學觀念的熏陶,在學術研究方法和研究內容上都受到音樂美學的浸透,基本上恪守著音樂美學的研究路徑。因此,分析整理當下中國聲樂藝術的審美特征是以中國傳統音樂美學思想體系為其語境和根基的。《音樂美學通論》中提出“中國音樂美學思想最早出現于西周末年,中國古代音樂美學思想的發展經歷了五個歷史時期:西周末年至春秋末年時期(萌芽時期)、春秋末年至戰國末年時期(百家爭鳴時期)、兩漢時期、魏晉至隋唐時期、宋元明清時期五個歷史時期”。西周末年至春秋時期的音樂美學思想雖然記載并不詳實,卻明確指出了“和”這個至關重要的美學范疇,并對音樂美形式的構成、音樂與世界自然的關系、音樂的審美標準等方面提出了精辟的見解。

      春秋末年到戰國末年是中國傳統音樂美學思想激情迸發和光芒四射的時期。儒家音樂美學思想提出了以“中和”為審美原則的“禮樂思想”;道家的音樂美學思想是篤定“天”為萬物的根本,以自然為尺度,以平和淡雅為標準的音樂美學思想;墨家的音樂美學思想主要集中在墨子的著作《非樂》中,主張音樂是瓦解人們心智的無用之物,應該摒棄音樂功利的方面。另外法家和其他學派都提出了自己的美學觀點,并對后世產生了不小的影響。兩漢時期的音樂典籍《樂記》闡述了“天人合一”音樂美學觀念,認為音樂的特殊之處在于能夠使天、地、人互相融通和感應,進而對社會生活產生直接的影響。

      魏晉到隋唐時期嵇康的著作《聲無哀樂論》在中國音樂美學的研究進程中可堪是濃墨重彩的一筆,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和意義。《聲無哀樂論》主要強調音樂并不能帶給人們喜怒哀樂的情緒變化,人們在樂音中感受到的只是躁動或是安靜。“音聲有自然之和,而無系于人情”,音樂的獨特之處來源于天地自然,與人們的感情沒有什么關聯。宋元明清時期的音樂美學思想以徐上瀛等人提出的“淡和”審美觀和主情思潮為代表。

      二、中國聲樂藝術的情感美學藝術特征

      眾所周知,聲樂藝術是曲調與詩詞的完美結合,同時具有音樂的優美韻律和詩詞的婉轉意蘊,音樂和詩詞的巧妙融合使聲樂藝術彰顯出人類社會的一種更為高級的情感——藝術情感。聲樂藝術之所以能夠激起人們情感的共鳴并打動人心,最主要取決于聲音和情感這兩個藝術因素。聲音是演唱者在歌唱中所具備的專業演唱技巧;情感是演唱者通過聲音來傳達作品的情感內涵,需要表演者準確駕馭作品所揭示的情感內容。對于聲樂藝術的這種表情功能,早在中國傳統文獻中就有專門的記載,中國傳統唱論認為“聲情并茂”是聲樂藝術最為基本的審美準則之一。清代李漁在其著作《閑情偶寄•演習部•解明曲意》中也明確提出,在演唱中應把技巧與歌唱內容、表情、情感體驗融為一體的藝術觀點。

      20世紀80年代在中國聲樂藝術領域出現了“詞情、聲情、曲情相融合”相結合的藝術美學表現特征。中國聲樂藝術出現這樣的美學表征,并非偶然現象。19世紀的西方社會是以浪漫主義思潮為主流藝術創作理念的時代,浪漫主義認為情感是一切藝術表現和創作的核心思想,當然也涵蓋了音樂藝術。這種美學觀點直接影響了中國當代聲樂藝術的創作和表現。所謂“詞情”是指聲樂藝術在作者的一度創作中所傳達出的情感狀態,是詞作者把對客觀現實世界的認識和理解轉化為一種有表征意味的詞語,從而加以刻畫的情感情緒。歌詞創作中語言韻律的錯落有致、鏗鏘有力會對情感的表達起到相應的協助功能。所謂“曲情”是在聲樂藝術創作中通過對音樂基本語匯的運用,如和聲調式、旋律節奏、配器曲式等有規律的組合、搭配中融入曲作者的主觀情感和審美趣味。

      美國符號論美學家蘇珊•朗格認為,音樂中樂音的抑揚頓挫和人的生命運動形式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因此人們能夠在音樂中體會到喜悅、悲傷、恐懼和敬畏等多種情感表現邏輯形式。“音樂是情感生活的音調摹寫,情感、生命、運動和情緒,組成了音樂的意義。”所謂“聲情”是在“詞情”和“曲情”取得高度一致的情況下,作品所體現的一種超越的情感體驗狀態。聲樂作品如同純音樂形式一樣,要通過演唱者和演奏者的二度創作才能把表情符號的音樂轉化成鮮活躍動的音響形式。

      三、中國聲樂藝術的創造性美學藝術特征

      中國聲樂藝術當下的創造性美學特征,主要表現在傳統聲樂表演方式與當代聲樂藝術的彼此相融,以及西方聲樂藝術和中國民族聲樂藝術在演唱技巧和審美內涵上的借鑒之后形成的獨特性。在此基礎上,中國聲樂藝術正逐步建構自己本民族的聲樂表演體系和理論分析方法。傳統聲樂表演方式與當代聲樂藝術的融合,是指從古老的文化養分中汲取對當下社會現狀有引領和指導作用的先進因素,以便服務于當下的社會主義文藝。

      當然也包括從傳統的聲樂藝術中采用仍適用于當下的創作方法、經驗、技巧和形式,因為當下的聲樂藝術與傳統聲樂形式在審美韻味、演唱和表演程式上有著割舍不斷的淵源關系,傳統的藝術形式能為創造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藝術提供形式和藝術風格方面的借鑒。中國聲樂藝術對于西方聲樂藝術的吸收,主要指有取舍地學習西方聲樂藝術演唱方面先進和科學的成分,為我所用,積極與中國本土的聲樂藝術相結合。20世紀初,當西方正統的美學和歌劇唱腔進入中國內地時,人們對于這一外來的表演藝術形式產生過質疑和疏離,爭論的根本原因是由于長時期的閉關鎖國造成的觀念陳舊。

      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文化的不斷豐富,人們的思維方式發生變化,世界各民族間文化交往日益緊密,國內受眾對于渾厚高亢的西方演唱方法開始接受并效仿。中國聲樂藝術對于西方演唱形式的吸收主要是喉頭打開、頭腔高位置聲音的運用、注重聲音的共鳴和呼吸支撐,使中國聲樂藝術在高音的音色上有著與西方聲樂藝術不分伯仲的藝術聽覺效果。當下的中國聲樂藝術形式是與傳統相融合,同時對西方聲樂藝術大膽吸收所創造的別具中國特色的聲樂演唱形式,展現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姿態,是中華民族博大胸襟和睿智包容的體現。

      四、中國聲樂藝術的現代性藝術美學特征

      “現代性”是一個內涵非常廣泛的學術概念,“現代性”有歷時性和共時性的文化特征。盡管概念繁雜,但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在全球化滲透到地球每一個角落的時代,任何一種文化現象都不可避免地帶有“現代性”的痕跡,只是表現的形態各不相同而已。德國音樂理論家西奧多•阿多諾指出,“藝術品,尤其是遠離概念的音樂,卻象征著社會。可以認為,音樂表現社會越深刻,就越不回避社會的指向。”中國聲樂藝術在社會動蕩激變中,始終與人民群眾保持著意識觀念和生活態度的大體一致。聲樂藝術與社會發展的脈搏相關聯,既時刻想掙脫傳統的羈絆,但又無法脫離傳統對其的文化浸潤。

      藝術現象只有在與社會的互動中,才能顯露其自身的時代特征。中國聲樂藝術的現代美學特征是指與傳統保持必要的關聯,當下的聲樂演唱依然沿襲著傳統的審美標準和藝術風格,如“字正腔圓”的演唱形式和“聲情并茂的表演”風格等。所謂時代特征是與整個社會和時代的總體風貌大體相同,任何一種藝術形式都是承上啟下的,繼承上一個時代的傳統文化,開啟即將到來時代的藝術先河。中國聲樂藝術的時代氣息與社會時代的關系是變化和流動的,它會隨著時代的更迭交替而改變自身的某些特質,但其中的某些成分能夠經得住大浪淘沙,必然成為新時代的經典形式。

      五、結語

      在中國目前的聲樂藝術領域中,有許多具有前瞻性和洞見性的演唱家和教育家,他們以自己淵博的知識底蘊和開闊的眼界關注和分析當下中國聲樂藝術。他們認為,明晰中國聲樂藝術的審美特征是其當下發展的必然選擇。20世紀中國聲樂藝術的發展經歷了從傳統到現代、從閉塞到開放的過程。歷經百年浮沉的中國聲樂藝術又以超乎尋常的節奏邁入21世紀,在這個尋求突破和多變的時代中,中國聲樂藝術將實現自身的轉型和嬗變,以深厚的民族審美文化為基石,以更加包容和睿智的形象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參考文獻:

      [1]修海林,羅小平.音樂美學通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

      [2]蘇珊•朗格.情感與形式[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

      [3]阿多諾.新音樂哲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8.

    【中國聲樂藝術美學特征】相關文章:

    民族聲樂藝術的美學特征分析論文07-11

    聲樂藝術的功能美學07-09

    美學視域中的聲樂藝術10-24

    探析聲樂藝術的功能美學05-08

    談談聲樂藝術的美學構建研究08-31

    美學視域中的聲樂藝術研究07-27

    哲學角度下的聲樂藝術美學09-23

    分析哲學角度下的聲樂藝術美學07-26

    民族聲樂藝術審美特征研究08-02

    • 相關推薦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久a| 欧美精品免费在线| 亚洲精品一级无码鲁丝片| 91人妻人人澡人人爽人人精品| 亚洲精品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户外野外| 成人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网站| 在线观看91精品国产网站| 国产精品一区三区| 国产第一福利精品导航| 少妇人妻无码精品视频| 久久久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 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吞精| 亚洲七七久久精品中文国产| 精品99又大又爽又硬少妇毛片| 久久99精品国产麻豆宅宅| 精品亚洲aⅴ在线观看| 最新国产精品拍自在线播放| 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 在线精品国产一区二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精品|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色欲| 亚洲欧洲成人精品香蕉网| 久久精品夜色噜噜亚洲A∨ |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不卡麻豆| 国产精品高清一区二区人妖| 国产精品免费大片| 久久精品国产第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99|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高清视频,欧美日韩在线精品一 |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在线专区 |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有码|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av不卡| 777国产盗摄偷窥精品0OOO|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国产精品视频免费|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日本人精品video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