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n id="w48us"></dfn><ul id="w48us"></ul>
  • <ul id="w48us"></ul>
  • <del id="w48us"></del>
    <ul id="w48us"></ul>
  • 成語的故事

    時間:2022-11-09 15:37:09 成語故事 我要投稿

    有關成語的故事

    有關成語的故事1

      春秋時,晉國聯合齊魯等國一起伐秦。晉國大將荀偃任三軍統帥,指揮聯軍。聯軍人多心雜,到了涇水邊誰也不肯先渡河。后來魯軍帶頭泅渡,聯軍才隨后跟上。

    有關成語的故事

      秦軍為了阻止聯軍渡河,悄悄在河里投下毒藥。聯軍飲了河水,大批士兵中毒身亡。于是,人心惶惶,聯軍亂作一團。幾天后,聯軍才渡過涇水在榆林扎營。

      荀偃下令道:“明天雞鳴出兵,唯余馬首是瞻!”聯軍說:“干嗎都要跟著荀偃的馬頭跑呢!”荀偃哭笑不得,只好隨他們各行其是。

      原指作戰時士卒看主將的馬頭行事。后比喻服從指揮或依附某人。

    有關成語的故事2

      呆若木雞

      “呆若木雞”的“木雞”指木制的雞,見于《莊子·達生》中,原是用來比喻訓練有素的斗雞,在任何情況下都十分沉著,紋風不動。斗雞,是一種使雞相斗以決勝負的游戲。

      從前有個叫紀渻子的人為齊王馴養這種戰斗用雞,十天后齊王問:“可以了嗎?”他回答道:“還不行!牠看來還是很驕傲,很容易沖動。”又過了十天,齊王再度詢問,他仍說:“還是不行!別的雞鳴叫,牠就跟著叫,不夠沉著。”再過十天,齊王再問,他又說:“還是不行!牠的氣勢還太旺盛。”終于在十天后,齊王再問時,他說:“可以了!牠現在對于其它同伴的鳴叫毫無反應,沉穩的態度使牠外表看來像是只木制的雞,可說是已具備了完善的戰斗力。我想別的雞只要看到牠的樣子,一定不敢應戰,轉身就跑。”后來,這只雞果然百戰百勝。

      莊子的這則故事里,其實是以那只看似“木雞”的斗雞來比喻人學養高深,態度穩重,從而故有“木雞養到”之語。但后人又取“木雞”不動的停滯模樣形容失神的樣子,后來“呆若木雞”這句成語就從這里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愚笨或受驚嚇而發愣的樣子。

    有關成語的故事3

      抱柱之信

      【釋義】

      用以表示堅守信約。

      【故事】

      有一個男子與女友相約在橋下見面,男子等了許久不見女友。后來橋下漲水,男子抱住橋柱(橋墩)不離橋下,結果被淹死了。后人以為男子的愚昧雖可悲,而信守承諾卻可頌。故事流傳至今。

      【出處】

      《莊子盜跖》:“尾生與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史記蘇秦列傳》:“信如尾生,與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柱而死。”唐李白《長干行》詩:“常存抱柱信,豈上望夫臺。”

    有關成語的故事4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酷吏列傳》

      西漢時期,有個名叫義縱的人,因其姐姐醫好了皇太后的病而得到漢武帝的任用。由于他能夠依法辦事,不畏權勢,由縣令升為南陽太守。

      當時,南陽城里有一個管理關稅的都尉叫寧成,依權霸市,異常殘暴,官員、百姓都懼怕他。寧成聽說義縱要來南陽任太守,深感不安,并領著全家老少恭恭敬敬迎接義縱上任。然而,義縱上任即派人調查寧成家族,凡查到違法者,一律嚴加懲處,寧成也被治罪。由此使當地有劣跡的富豪聞風喪膽,嚇得逃離了南陽。后來,漢武帝又調義縱治安混亂的定襄任太守,義縱上任便將二百多名重罪輕判的犯人重新判處xx,并將私自探監的家屬也判處xx。一天就殺了四百多人。盡管當時的天氣不冷,然而聽到這個消息的人們都感到不寒而栗。

    有關成語的故事5

      【 堅壁清野成語故事】

      東漢末年,曹操在鎮壓黃中義軍后占據兗州地區,繼又揮師東進,準備奪取徐州。但兗州豪強張邈,勾結割據勢力呂布,襲破兗州大部分地方,并占領要地催陽。曹操急忙從徐州撤兵回來,向屯駐催陽的呂布發動反攻。呂布十分兇悍,雙方相持日久,曹操一時無法取勝。不久,徐州守將陶謙病死,把徐州讓給了劉備。

      曹操爭奪徐州的心情更為迫切,想要取下徐州再來消滅呂布。曹操的謀士荀或,勸諒曹操切勿急于進兵徐州,以免呂布乘虛而入。他說:“眼下正值麥收季節,據報徐州方面已組織人力加緊搶割城外麥子,運進城去,這表明他們對可能發生的戰爭有所準備。收盡麥子,對方必然還要加固防御工事,撤退四野居民,轉移糧草、物資。這樣軍隊開到那里,勢必無法立足;對方用‘堅壁清野’的辦法對付我們,到那時,攻不能克,掠無所得,不出十個天,全軍就要不戰自潰

    有關成語的故事6

      老馬識途:管仲、隰(xí)朋跟隨齊桓公去討伐孤竹國,春季出征,冬季返回,迷失了道路。管仲說:“可以利用老馬的才智。”于是放開老馬前行,大家跟隨在后,終于找到了路。

      走到山里沒有水喝,隰朋說:“螞蟻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地上蟻峰有一寸高的話,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會有水。”于是挖掘地,終于得到了水。

      憑借管仲的精明通達和隰朋的智慧,碰到他們所不知道的事,不惜向老馬和螞蟻學習;現在的人帶著愚蠢的心卻不知道學習有智慧的人的才智,這不也是很大的錯誤嗎?走馬觀花:走馬觀花,敘述一段春季相親過程,在花開的季節,男子瘸子騎馬,女子豁嘴口餡鮮花,雙方相遇,相互產生愛慕,成親后懊悔不及。

      指鹿為馬:指鹿為馬一詞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相傳趙高試圖要謀朝篡位,為了試驗朝廷中有哪些大臣順從他的意愿,特地呈上一只鹿給秦二世,并說這是馬。秦二世不信,趙高便借故問各位大臣。不敢逆趙高意的大臣都說是馬,而敢于反對趙高的人則說是鹿。后來說是鹿的大臣都被趙高用各種手段害死了。指鹿為馬的故事流傳至今,人們便用指鹿為馬形容一個人是非不分,顛倒黑白。

      馬馬虎虎:人們都喜歡用“馬虎”來形容某人辦事草率或粗心大意,殊不知在這個俗語的背后,原來有一個血淚斑斑的故事。形容想馬和虎一樣,沒有人的機制頭腦。

      詩雖然算不上好詩,但這教訓實在太深刻了,從此,“馬虎”這個詞就流傳開了。

      馬上不知馬下苦,飽漢不知餓漢饑——比喻處境好的人,不能理解別人的苦衷。

      王亥馴馬:王亥的時代,人們不知馬為何物,王亥圈養并馴服了野馬,使馬成為人們生活必不可少是工具。

      九方皋相馬:秦穆公問伯樂,有可以接替他相馬的接班人嗎?伯樂就推薦了九方皋。秦穆公命九方皋尋找千里馬。三個月后,九方皋說找到了。秦穆公問是什么樣的,九方皋說是黃色的母馬。秦穆公親自看時,卻是一匹黑色的公馬。秦穆公很生氣的召見伯樂說,你推薦的人連雌雄顏色都不分,怎么會相馬呢?伯樂嘆曰,九方皋所看見的是內在的素質,發現它的精髓而忽略其他方面,注意它的內在而忽略它的外表。像九方皋這樣的相馬方法,是比千里馬還要珍貴的。馬到,果然是千里馬

    有關成語的故事7

      成語故事這本書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里面的成語都教會了我許多道理,下面,就給大家舉幾個例子。

      《守株待兔》這個成語故事告訴我,凡事不能不勞而獲。要靠自己的雙手努力,去賺錢、去干活,過安生的日子。不要像《守株待兔》上的農民那樣,交到一次好運后就覺得還會再交一次好運,再一次到上次交好運的地方等著好運再一次的到來,那是不可能的。

      《拔苗助長》這個成語故事,告訴我了做事不能心急,欲速則不達的道理。

      還有一個成語故事是《三人成虎》告訴了我不能輕信謠言、不能因為有許多人說出謠言就相信他們說的是真話,相信他們這些壞人造出的謠言,反而害了好人不說,還會遭到天下百姓的咒罵。

      生活中隨處都有一些道理,遵守這些道理,你一定能做一個好人。

    有關成語的故事8

      馬踏飛燕又名馬超龍雀、銅奔馬、馬襲烏鴉、鷹(鷂)掠馬、馬踏飛隼、凌云奔馬 等,為東漢青銅器,1969年出土于甘肅省武威市雷臺漢墓。東漢時期軍事長官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現藏甘肅省博物館。

      “馬踏飛燕”身高34。5厘米,身長45厘米,寬13厘米。“馬踏飛燕”自出土以來一直被視為中國古代高超鑄造業的象征。

      1983年10月,“馬踏飛燕”被國家旅游局確定為中國旅游標志。1985年銅奔馬以“馬超龍雀”這個名稱被國家旅游局確定為中國旅游業的圖形標志,并一直被沿用至今。1986年被定為國寶級文物。

      從力學上分析,馬踏飛燕為飛燕找到了重心落點,造成穩定性。這種浪漫主義手法烘托了駿馬矯健的英姿和風馳電掣的神情,給人們豐富的想象力和感染力。既有力的感覺,又有動的節奏。馬踏飛燕也是中國青銅藝術的奇葩。

    有關成語的故事9

      敝帚千金(敝帚自珍)

      1.出處《東觀漢記·世祖光武皇帝》。

      2.原文:(吳漢)縱兵大掠,舉火燔燒。上聞之,下詔讓吳漢副將劉尚曰:“城降,嬰兒老母,口以萬數,一旦放兵縱火,聞之可為酸鼻。家有敝帚,享之千金。尚宗室子孫,故嘗更職,何忍行此?仰望天,俯視地,觀于放麂啜羹之義,二者孰仁矣?失斬將吊民之義。”

      3.譯文:(吳漢)放縱士兵搶劫,放火燒毀宮殿民房。光武帝聽說后,下詔怒斥吳漢及副將劉尚:“全城已經投降,老人孩子,數以萬計,一旦縱兵燒殺百姓,聽了就讓人心酸流淚。家里有把破掃帚,也是千金難買。劉尚你是劉氏宗室的子孫,更應該知道自己的職責,難道也忍心這樣干嗎?抬頭望天,低頭看地,捫心自問,捉住小鹿放歸山林與喝用自己兒子的肉熬的羹湯,兩者中哪個更仁慈呢?你們實在不理解斬殺將軍而憐憫百姓的真正含義呀。”

      4.釋義:敝帚:破掃帚。謂自己家里的破掃帚,也被視作寶貝。比喻對自己東西的珍視和愛惜(見《中國成語大詞典》)。

      5.簡評:吳漢在攻下成都后,“縱兵大掠,舉火燔燒。”一把火,燒焦了公孫述的宮殿;一把火,也燒碎了光武帝的`心。因為光武帝要實施的是“柔治天下”,光武帝的要求是“天地之性人為貴。”而你吳漢“縱兵大掠”是什么?是暴虐;你吳漢“舉火燔燒”是什么?是殘忍。可以想見,光武帝斥責吳漢、劉尚的詔書,是含著眼淚寫的:“聞之可為酸鼻”,是對臣民損失的頓足捶胸、痛心疾首;是帶著深情寫的:“家有敝帚,享之千金”,何況“嬰兒老母,口以萬數”!

      疾風知勁草

      1.出處:《后漢書·銚期王霸祭遵列傳》

      2.原文:及光武為司隸校尉,道過潁陽, ……霸從至洛陽。及光武為大司馬,以霸為功曹令史,從度河北。賓客從霸者數十人,稍稍引去。光武謂霸曰:“潁川從我者皆逝,而子獨留。努力!疾風知勁草。”

      3.譯文:等到光武帝擔任司隸校尉,經過潁陽縣時,……王霸跟隨他到了洛陽。等光武帝擔任大司馬,讓王霸擔任功曹令史,一起到黃河以北地區去(鎮慰州縣)。當時跟隨主霸的賓客有數十人,后來因為處境艱難,都慢慢都離去了。光武帝對王霸說:“潁川跟從我的人都走了,只有你獨自留了下來。繼續努力吧,大風刮來才知道誰是強勁的草啊。

      4.釋義:疾風:迅急的風。只有經過大風的吹迫,才看得出堅韌的草挺立不倒。比喻危難時才顯出人的意志堅強,經得起考驗(見《中國成語大辭典》)。

      5.簡評:河北時期,是光武帝創業最艱難的時期,也是最能考驗忠臣良將的時期。當時,光武帝有名無權,兵少將缺,前途不說是絕對無望,起碼是比較渺茫。因此,跟隨他的人,陸陸續續跑掉了不少。而王霸經受住了考驗,成為光武帝開創東漢帝國的得力干將。這留給后人啟示是深刻的;其一,只有經得住血與火的洗禮,受得了常人難以承受的磨煉,人才能愈加堅強,才能獲得最終的成功。其二,只有經過大浪淘沙,才能選得到真金,只有經得起艱苦考驗的人,才是真人才、真忠臣。

      狂奴故態

      1.出處:《后漢書·逸民列傳》。

      2.原文:嚴光,字子陵,一名遵,會稽余兆人也。少有高名,與光武同游學。及光武即位,乃變名姓,隱身不見。帝思其賢,乃令以物色訪之。……三反而后至。……司徒侯霸與光素舊,遣使奉書。……光不答,乃投札與之,口授曰:“君房足下:位至鼎足,其善。懷仁輔義天下悅,阿諛順旨領絕。”霸得書,封奏之。帝笑曰:“狂奴故態也。”車駕即日幸其館。光臥不起,帝即其臥所,撫光腹曰:“咄咄子陵,不可相助為理邪?”光又眠而不應,良久,乃張目熟視,曰“……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于是升輿嘆息而去。復引光入,論道舊故,相對累日。......因共偃臥,光以足加帝腹上。明日,太史奏客星犯御坐甚急。帝笑曰:“朕故人嚴子陵共臥耳。”

      3.譯文:嚴光,字子陵,又名嚴遵,是會稽余兆縣人氏。少年時名聲響亮,與光武帝同過學。光武帝即位后,他改名變姓,隱匿起來,不見光武帝。光武帝想到他的賢明,下令畫出他的相貌四處尋找。……(發現之后)使者三番五次拜請,他才來到皇宮。……司徒侯霸與嚴光是故交,派人送信給他。(使者讓嚴光回信)嚴光不回答,而是把信箋紙擲給使者,口授讓使者記。他說:“君房(侯霸名字)你現在官作到三公之位,非常好呀。心懷仁義輔佐朝廷,天下人都為你高興;而阿諛逢迎順承皇帝旨意,則綱紀就將斷絕。”侯霸得到書札,密封上奏光武帝。光武帝笑著說:“這是狂妄的書生的老樣子呀!”當天,光武帝就驅車到了嚴光下榻的賓館。嚴光睡在那里不起來,光武帝走進他的臥室,摸著他的肚皮說:“子陵啊,你就不可以幫助我治理天下嗎?”嚴光假裝睡著了不答應光武帝的問話,過了很長時間才睜開眼仔細看著光武帝說:“……讀書人本來就是各有其志,你為何要這樣逼迫我呢?”……光武帝非常失望地嘆息乘車而去。后來,光武帝又召嚴光入宮,談論故人舊事,在一起過了很多天。……因為兩個人抵足而眠,嚴光睡著后把腳伸在光武帝的肚子上。第二天,太史官奏報說,一顆客星非常嚴重地進犯皇帝的星座。光武帝大笑說:“沒什么,不過是我與故人嚴子陵共睡一床罷了。”

      4.釋義:謂狂放不羈者的老脾氣(見《六用成語詞典》)。

      5.簡評:盡管光武帝“思其賢”,但嚴光依然“隱身不見”、“三反而后至”,其架子可謂大也;盡管光武帝低聲下氣地求其“相助為理”,仍以“士故有志”為由,堅辭不應,其態度可謂狂也;與帝王同榻而臥,“足加帝腹上”,其作派可謂放肆也。而光武帝居然屈駕“幸其館”,被嚴光拒絕后至是“嘆息而去”。為什么?因為光武帝要廣求賢才為建設國家所用。統一戰爭結束后,光武帝立即實施了退武進文的重大戰略調整,廣羅人才,讓文官治國。光武帝對嚴子陵的厚待和容忍,就是對全國人才最有效的吸引。光武帝尚能如此,各級官員就更該如此。于是就有了“及光武中興,愛好經術,未及下車,而先訪儒雅”(《后漢書·儒林列傳》),求賢訪才、尊師重教蔚然成風。

      摧枯折磨(摧枯拉朽)

      1.出處:《后漢書 · 耿弇列傳》。

      2.原文:會王郎詐稱成帝子子集,起兵邯鄲,弇從吏孫倉、衛包于道共謀曰:“劉子輿成帝正統,舍此不歸,遠行安之?”弇按劍曰:“子輿弊賊,卒為降虜耳。我至長安,與國家陳漁陽、上谷兵馬之用,還出太原、代郡,反覆數十日,歸發突騎以轔烏合之眾,如摧枯折腐耳。””

      3.譯文:當時正趕上王郎詐稱自己是漢成帝的兒子劉子輿,在邯鄲起兵。耿弇的隨從孫倉、衛包在路上一起謀劃說:“劉子輿是成帝的兒子,如果舍棄他不歸附,到很遠的地方又去投靠誰呢?”耿弇用手按住劍柄說:“劉子輿不過是個欺世盜名的作弊之賊,最終必將淪為投降別人的俘虜。我到長安,向更始帝說明漁陽、上谷兵馬可用,再說服太原、代郡守將,只需要往來數十天,歸來時就可發動精銳的騎兵用車輪輾壓這些烏合之眾,如同推倒枯樹折斷腐枝一樣。”

      4.釋義:摧:推倒。枯:枯樹。腐:腐爛的樹木。比喻毫不費力地摧毀腐朽勢力或打垮對方(見《中國成語大詞典》)。

      5.簡評:耿弇是光武帝的二十八宿將之一,為東漢政權的建立曾立下赫赫戰功。但說這話時,更始才建都洛陽,光武帝也剛到河北,還立足未穩,更不知后來的兇吉禍福。耿弇如此說,表達出他對反莽復漢的真心,也流露出他對更始、光武新的漢政權的信心。后來,耿弇在邯鄲勸勉光武帝壯大勢力,自立門戶;再后來,耿弇跟隨光武帝屢建功勛,“弇凡所平郡四十六,屠城三百,未嘗挫折”(《后漢書 · 耿弇列傳》)。耿弇之所以能如此,當時的那份真心、信心,就是其思想基礎。

      鼓旗相當(旗鼓相當)

      1.出處:《后漢書·隗囂公孫述列傳》。

      2.原文:帝報以手寫曰:“慕樂德義,思相結納。……今關東寇賊,往往屯聚,志務廣遠,多所不暇,未能觀兵成都,與子陽角力。如令子陽到漢中、三輔,愿因將軍兵馬,鼓旗相當。倘肯如言,蒙天之福,即智士計功割地之秋也。”

      3.譯文:光武帝親自回信給隗囂說:“我仰慕你的品德和道義,很想結交你這個朋友。……現在關東地區的賊寇,經常聚集在一起,而且志向遠大。因此,我沒有閑暇,顧不上出兵成都,與公孫一決高下。如果公孫述的軍隊打到漢中和三輔地區,我愿意依靠你隗囂將軍的兵馬,與公孫述形成不相上下之勢。倘若你肯像我以上說的那樣做,承蒙上天的賜福,那就是(打敗公孫述而統一天下)仁人志士計算功勞、分封土地的時候到了。”

      4.釋義:鼓旗:古時候作戰以鼓、旗號令進軍、退軍,后喻作戰的軍隊。比喻雙方勢均力敵,不分上下(見《六用成語詞典》)。

      5.簡評:為了貫徹統一中國由近及遠的戰略方針,對盤踞在蜀地的公孫述和隴地的隗囂,光武帝采取了暫時“置之度外”的措施。而且具體到公孫述和隗囂,光武帝又采取不同的辦法。公孫述,已自己為帝,對其當然是孤立和內部瓦解的辦法;對于隗囂,因其接受了東漢政府“征西大將軍”的封號,光武帝就極力想通過說服的辦法,予以籠絡。光武帝在給隗囂的信中,不僅有對他重要性的肯定和歸依朝廷的贊揚,而且有對他明白利害關系、支持統一戰爭的渴望,甚至有“計功割地”的許諾,可謂誠實、誠懇、誠邀。只可惜隗囂認不清天下形式,盲目跟隨公孫述,以區區兩郡妄想與大漢王朝“鼓旗相當”,最后只落得人亡城破的下場。

    有關成語的故事10

      1謝女詠雪

      有一次,東晉名士謝安召集謝家子弟談詩論文。忽然天降大雪,謝安想借此考考他們,于是問道:“白雪紛紛何所似?”

      侄子謝朗答:“撒鹽空中差可擬。”

      侄女謝道韞卻不以為然:“未若柳絮因風起。”

      這時的謝道韞年歲尚小,以柳絮來形容飛雪,實在是形神兼得,謝安大為贊賞。

      因為這個故事,謝道韞也成為中國古代才女的代表人之一,而才女的稱法也因之多了一個“詠絮之才”。

      2雪夜訪戴

      王羲之的五兒子王徽之(字子猷),一次從酣睡中醒來。當他打開窗戶,看到一地潔白。于是,詩性大發,吟起了左思的《招隱詩》來。

      吟著吟著,他想起了自己的好友戴逵。而這時的戴逵卻遠在曹娥江上游的剡縣。

      于是他立馬動身,連夜乘小舟前往。

      經過一夜,他也來到了戴逵家門前。然而,他卻突然折返。

      后來,有人問他這又是為何?他答:“我本來就是乘著興致前往,既然興致已盡,自然返回,為何非得要見戴逵?”

      率性而為、灑脫不羈,魏晉風度由此可見一斑。

      3孫康映雪

      晉代,有個叫孫康的書生,幼時家貧,無錢買燈油,不能夜讀,只有早早睡覺。

      他覺得這樣白白浪費掉時間,非常可惜。一天夜里,他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向窗戶時,發現窗縫里透進幾絲光亮。

      原來,那是大雪映照出來的,孫康心中一動:映著雪光,可否讀書呢?

      他回屋拿書,在雪地中一試,果真可行。

      于是他立即穿好衣服,便在雪地上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跑。

      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都如此。正是這種苦學的態度,使他的學識突飛猛進,終成一位飽學之士。他也成為天下學子的楷模。

      4袁安困雪

      漢代的某年冬天,洛陽遭遇罕見的大雪,雪災導致很多人外出行乞。

      洛陽令在視察災情時,來到袁安家門口,只見積雪如故,以為人已被凍死,急忙命人除雪進屋查看。卻見袁安直挺挺地躺在床上。

      洛陽令很是驚奇,問道:“你為何不出來乞食?”

      袁安答:“天下大雪,人人皆餓,我怎么可以再去打擾別人?”洛陽令為之感動。

      后來,洛陽令上表舉薦他為孝廉。袁安從此踏上了仕途,終成一代名臣。

      后人把這種寧可困寒而死也不愿乞求他人的有氣節的文人稱作“袁安困雪”或“袁安高臥”、“袁安節。”

      5蘇武嚙雪

      漢武帝時,蘇武出使匈奴,因漢朝降將鍭侯王的反叛,單于大怒,扣押了蘇武等人。

      為了讓他投降,單于斷絕他的飲食,并將他幽禁在大窖里。

      幸而天降雨雪,孫武就用雪就著氈毛吃下,堅持了數日。匈奴人見他活下來,便以為是神的旨意,于是改為將他發配到北海(今貝加爾湖)邊牧羊。

      也正是在這種意念和決心的支撐下,蘇武在匈奴呆了19年而不失民族氣節,為世人所景仰。

      6程門立雪

      北宋的一個雪天,楊時與好友游酢一起去向程頤求教,湊巧趕上程頤在屋中打盹兒。

      但是,他沒有貿然上前推開半掩的屋門,只是恭立門口,靜候程頤醒來。

      一會兒下起了鵝毛大雪,越下越急,楊時和游酢卻還立在雪中,游酢實在凍得受不了,幾次想叫醒程頤,都被楊時攔住。

      程頤醒來時,門外雪已有一尺深,再看二人,大為感動,從此更加盡心教導。

      后來楊時果然不負重望,得老師真傳,回到南方傳播程氏理學,并獨成一家,世稱“龜山先生”。從此,學問史上留下了“程門立雪”的佳話,尊師重道也有了更形象的代表。

      7踏雪尋梅

      孟浩然酷愛梅花,雪天時,他便騎著毛驢冒著風雪去賞花。

      有人問他原由。他便稱:在尋找作詩的靈感。(吾詩思在灞橋風雪中驢背上)

      踏雪尋梅,也因此形容文人雅士賞愛風景苦心作詩的情致,演繹為千古流傳的佳話。

      梅花與傲霜凌雪緊密相連,由此梅花一直是君子修身立德處世待物的參照,表現了文人的傲骨氣節、大隱隱于林。

      8煮雪烹茶

      古人認為,雪,凝天地之靈氣,通體透白,無暇至純,是為煮茶的上品之水,以柴薪燒化雪水烹茶,其味更清冽,更具穿透力。

      烹雪煮茶,作為一件極雅之事,被歷代文人所推崇。

      唐代詩人喻鳧曾寫下“煮雪問茶味,當風看雁行”的詩句。

      《紅樓夢》“寶玉品茶櫳翠庵”一節中,妙玉給寶玉斟的一杯茶也是用雪水泡的。

      不過聯系到如今的空氣質量,此等雅事也只能想想了。

    有關成語的故事11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關于圍棋的確切記載見于春秋時期《左傳·魯襄公二十五年》。

      公元前559年,衛國的衛獻公得罪了大臣,上卿孫林父和亞卿寧殖發動了政變,推翻了衛獻公的統治,改主衛殤公為君,獻公不得不逃到齊國去避難。

      十二年后,寧殖的兒子寧喜當上衛國的左相,而衛獻公也在齊國的幫助下占據了夷儀這塊地盤,并開始圖謀恢復王位。衛獻公派人找寧喜談判,要求他廢黜衛殤公而擁戴衛獻公,并把復位后讓他獨掌國家大權為條件。寧喜猶豫再三,還是同意了衛獻公使者的勸說。衛國大夫太叔文子知道了這件事,他說:“寧喜看待國君還不如下圍棋,日后定不能幸免于禍難。下棋的人舉棋不定,就不能勝過對手,更何況安置國君這樣重大的事情都難以下定決心呢?九代相傳的卿相,到寧喜這里就要滅之,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啊!”寧喜后來果然被殺。這則有關圍棋的最早的確切的記載文字,同時也記載了成語“舉棋不定”的來歷。

    有關成語的故事12

      “巢毀卵破”比喻在大禍來臨是,靠山到了,自己也不能幸免。這則成語出自《后漢書·孔融傳》。

      孔融是后漢三國時期的人物,據傳是孔子的二十世孫,此人博學多才,剛直不阿。孔融多次給曹操提出許多好意見,曹操非常妒忌他,疑心終會對自己造成不利,于是給他找了個“莫須有”的罪名,判處“棄市”酷刑。

      孔融被捕時,他七歲的女兒和九歲的兒子在家里下棋,有人通風報信讓他們快逃,但他們不為所動,仍堅持下棋。他們說:“哪有鳥巢毀了而鳥蛋不被打破的道理呢?”

      兄妹倆鎮定自若的行為震動了曹操,他害怕此兩人日后為父報仇,于是下令把兄妹倆也給處死了。

    有關成語的故事13

      從字面來看,這條成語的意思很好理解:然后自己把自己的耳朵捂住偷鈴鐺,以為自己聽不見,別人也不會聽見。從而引申出比喻自己欺騙自己,明明掩蓋不住的事情偏要想辦法掩蓋的意思。

      掩耳盜鈴出自于《呂氏春秋自知》記載的一則寓言,然后原文是這樣描述的:“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鐘者,欲負而走。則鐘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鐘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揜其耳,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自聞之,悖矣。”很形象地描述了晉國的大夫范氏滅亡的時候,有個老百姓得到一只鐘,想要把它背走,但鐘太大了,背不動。于是他就用錘去把鐘打碎,這時鐘發出了巨大的響聲。這個老百姓怕別人聽到,和他來搶奪這只鐘,急忙捂住自己的耳朵。害怕別人聽見,很正常;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為別人也聽不到,這就太荒謬了。

      從故事的出處來看,掩耳盜鈴其實最早的意思是掩耳盜鐘。然后至于鐘最后為何演變成鈴,筆者也有所不知了,我們大家可以發揮想象,揣測一下。

      這個故事中的主人公看著非常可笑,但是我們在笑的同時,有沒有思考自己身上是否也發生過同樣的故事呢?如果做錯事自己假裝不知道,自己欺騙自己,豈不跟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樣了呢。如果我們希望成為生活中的智者,不妨經常讀讀這個故事。

    有關成語的故事14

      【破釜沉舟成語故事】

      “破釜沉舟”這則成語的釜是鍋;舟是船。砸破燒飯用的鍋子,鑿沉船只,比喻拚死一戰。

      這個成語來源于《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秦朝末年,秦二世派大將章邯攻打趙國。趙軍不敵,退守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被秦軍團團圍住。楚懷王封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副將,派他們率軍去救援趙國。

      不料,宋義把兵帶到安陽(今山東曹縣東南)后,接連46天停滯不進。項羽忍不住,一再要求他趕緊渡江北上,趕到巨鹿,與被圍趙軍來個里應外合。但宋義另有所謀,想讓秦、趙兩軍打得精疲力竭再進兵,這樣便于取勝。他嚴令軍中,不聽調遣的人,不管是誰都要殺。與此同時,宋義又邀請賓客,大吃大喝,而士兵和百姓卻忍饑挨餓。

      項羽忍無可忍,進營帳殺了宋義,并聲稱他勾結齊國反楚,楚王有密令殺他。將士們馬上擁戴項羽代理上將軍。項羽把殺宋義的事及原因報告了楚懷王,楚懷王只好正式任命他為上將軍。

      項羽殺宋義的事,震驚了楚國,并在各國有了威名。他隨即派出兩名將軍,率2萬軍隊渡河去救巨鹿。在獲悉取得小勝并接到增援的請求后,他下令全軍渡河救援趙軍。

      項羽在全軍渡河之后,采取了一系列果斷的行動:把所有的船只鑿沉,擊破燒飯用的鍋子,燒掉宿營的屋子,只攜帶三天干糧,以此表示決心死戰,沒有一點后退的打算。

      這支有進無退的大軍到了巨鹿外圍,立即包圍了秦軍。經過9次激戰,截斷了秦軍的補給線。負責圍攻巨鹿的兩名秦將,一名被活捉,另一名投火自焚。

      在這之前,來援助趙國的各路諸侯雖然有幾路軍隊在巨鹿附近,但都不敢與秦軍交鋒。楚軍的拚死決戰并取得勝利,大大地提高了項羽的聲威。

      從此,項羽率領的軍隊成了當時反秦力量中最強大的一支武裝。

      后來,“皆沉船,破釜甑”演化為成語“破釜沉舟”,用來比喻拚死一戰,決心很大。

      項羽也成了當時農民起義軍的著名領袖人物,并在不久和劉邦的起義軍一起,推翻了秦朝的統治。

    有關成語的故事15

      先憂后樂

      【出處】: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公元1045年,范仲淹因參與慶歷新政夭折而被貶至南陽鄧州任知州。在鄧州,他創建了花洲書院,執經講學,以文會友,與民同樂。慶歷六年(公元1046年)九月,他的摯友滕子京派人請他為重修岳陽樓作記,范仲淹欣然揮筆,一氣呵成,寫成了千古名篇《岳陽樓記》。

      文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為天下歷代文人志士所傳頌,并由此名句簡縮為“先憂后樂”。

      此外,千古名篇中的“百廢俱興”、“心曠神怡”等也成為千古流傳的成語。

    《87国产私拍福利精品视频,大伊香蕉精品视频在线导航,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四.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成語的故事】相關文章:

    成語的故事08-18

    經典成語的故事10-14

    神話成語故事歷史成語故事11-14

    成語葉公好龍的成語故事12-13

    成語請君入甕的故事12-13

    成語曲高和寡的故事12-10

    成語指鹿為馬的故事09-14

    有故事的成語11-02

    成語故事07-22

    倒持泰阿成語的故事04-09

    在线咨询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欧美激情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日韩精品A∨片无码| 欧美亚洲另类精品第一页| 97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 精品久久人人做人人爽综合| 99久久99这里只有免费的精品| 国产精品自在欧美一区| 丰满人妻熟妇乱又仑精品| 国产在线精品国自产拍影院 | 69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 久久久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丝袜美腿国产精品视频一区| 国产麻豆精品久久一二三| 四库影院永久四虎精品国产| 99久久精品国产综合一区|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网页大全| 国产精品色视频ⅹxxx| 国产亚洲综合成人91精品| 野狼精品社区| 免费精品精品国产欧美在线| 国产精品亚洲玖玖玖在线观看| 少妇人妻偷人精品无码视频|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秒播| 98精品国产自产在线XXXX| 成人午夜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日本| 青青草原精品国产亚洲av| 亚洲精品国偷自产在线| 亚洲综合精品网站| 最新国产精品无码|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喷水| 国产精品一二二区| 国产精品兄妹在线观看麻豆| 青青草原精品99久久精品66| 日韩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国产精品成人免费| 国产精品网站在线观看免费传媒| 精品久久久久久国产三级| 精品国产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 蜜臀av无码人妻精品| 国产精品无码v在线观看|

    有關成語的故事

    有關成語的故事1

      春秋時,晉國聯合齊魯等國一起伐秦。晉國大將荀偃任三軍統帥,指揮聯軍。聯軍人多心雜,到了涇水邊誰也不肯先渡河。后來魯軍帶頭泅渡,聯軍才隨后跟上。

    有關成語的故事

      秦軍為了阻止聯軍渡河,悄悄在河里投下毒藥。聯軍飲了河水,大批士兵中毒身亡。于是,人心惶惶,聯軍亂作一團。幾天后,聯軍才渡過涇水在榆林扎營。

      荀偃下令道:“明天雞鳴出兵,唯余馬首是瞻!”聯軍說:“干嗎都要跟著荀偃的馬頭跑呢!”荀偃哭笑不得,只好隨他們各行其是。

      原指作戰時士卒看主將的馬頭行事。后比喻服從指揮或依附某人。

    有關成語的故事2

      呆若木雞

      “呆若木雞”的“木雞”指木制的雞,見于《莊子·達生》中,原是用來比喻訓練有素的斗雞,在任何情況下都十分沉著,紋風不動。斗雞,是一種使雞相斗以決勝負的游戲。

      從前有個叫紀渻子的人為齊王馴養這種戰斗用雞,十天后齊王問:“可以了嗎?”他回答道:“還不行!牠看來還是很驕傲,很容易沖動。”又過了十天,齊王再度詢問,他仍說:“還是不行!別的雞鳴叫,牠就跟著叫,不夠沉著。”再過十天,齊王再問,他又說:“還是不行!牠的氣勢還太旺盛。”終于在十天后,齊王再問時,他說:“可以了!牠現在對于其它同伴的鳴叫毫無反應,沉穩的態度使牠外表看來像是只木制的雞,可說是已具備了完善的戰斗力。我想別的雞只要看到牠的樣子,一定不敢應戰,轉身就跑。”后來,這只雞果然百戰百勝。

      莊子的這則故事里,其實是以那只看似“木雞”的斗雞來比喻人學養高深,態度穩重,從而故有“木雞養到”之語。但后人又取“木雞”不動的停滯模樣形容失神的樣子,后來“呆若木雞”這句成語就從這里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愚笨或受驚嚇而發愣的樣子。

    有關成語的故事3

      抱柱之信

      【釋義】

      用以表示堅守信約。

      【故事】

      有一個男子與女友相約在橋下見面,男子等了許久不見女友。后來橋下漲水,男子抱住橋柱(橋墩)不離橋下,結果被淹死了。后人以為男子的愚昧雖可悲,而信守承諾卻可頌。故事流傳至今。

      【出處】

      《莊子盜跖》:“尾生與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史記蘇秦列傳》:“信如尾生,與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柱而死。”唐李白《長干行》詩:“常存抱柱信,豈上望夫臺。”

    有關成語的故事4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酷吏列傳》

      西漢時期,有個名叫義縱的人,因其姐姐醫好了皇太后的病而得到漢武帝的任用。由于他能夠依法辦事,不畏權勢,由縣令升為南陽太守。

      當時,南陽城里有一個管理關稅的都尉叫寧成,依權霸市,異常殘暴,官員、百姓都懼怕他。寧成聽說義縱要來南陽任太守,深感不安,并領著全家老少恭恭敬敬迎接義縱上任。然而,義縱上任即派人調查寧成家族,凡查到違法者,一律嚴加懲處,寧成也被治罪。由此使當地有劣跡的富豪聞風喪膽,嚇得逃離了南陽。后來,漢武帝又調義縱治安混亂的定襄任太守,義縱上任便將二百多名重罪輕判的犯人重新判處xx,并將私自探監的家屬也判處xx。一天就殺了四百多人。盡管當時的天氣不冷,然而聽到這個消息的人們都感到不寒而栗。

    有關成語的故事5

      【 堅壁清野成語故事】

      東漢末年,曹操在鎮壓黃中義軍后占據兗州地區,繼又揮師東進,準備奪取徐州。但兗州豪強張邈,勾結割據勢力呂布,襲破兗州大部分地方,并占領要地催陽。曹操急忙從徐州撤兵回來,向屯駐催陽的呂布發動反攻。呂布十分兇悍,雙方相持日久,曹操一時無法取勝。不久,徐州守將陶謙病死,把徐州讓給了劉備。

      曹操爭奪徐州的心情更為迫切,想要取下徐州再來消滅呂布。曹操的謀士荀或,勸諒曹操切勿急于進兵徐州,以免呂布乘虛而入。他說:“眼下正值麥收季節,據報徐州方面已組織人力加緊搶割城外麥子,運進城去,這表明他們對可能發生的戰爭有所準備。收盡麥子,對方必然還要加固防御工事,撤退四野居民,轉移糧草、物資。這樣軍隊開到那里,勢必無法立足;對方用‘堅壁清野’的辦法對付我們,到那時,攻不能克,掠無所得,不出十個天,全軍就要不戰自潰

    有關成語的故事6

      老馬識途:管仲、隰(xí)朋跟隨齊桓公去討伐孤竹國,春季出征,冬季返回,迷失了道路。管仲說:“可以利用老馬的才智。”于是放開老馬前行,大家跟隨在后,終于找到了路。

      走到山里沒有水喝,隰朋說:“螞蟻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地上蟻峰有一寸高的話,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會有水。”于是挖掘地,終于得到了水。

      憑借管仲的精明通達和隰朋的智慧,碰到他們所不知道的事,不惜向老馬和螞蟻學習;現在的人帶著愚蠢的心卻不知道學習有智慧的人的才智,這不也是很大的錯誤嗎?走馬觀花:走馬觀花,敘述一段春季相親過程,在花開的季節,男子瘸子騎馬,女子豁嘴口餡鮮花,雙方相遇,相互產生愛慕,成親后懊悔不及。

      指鹿為馬:指鹿為馬一詞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相傳趙高試圖要謀朝篡位,為了試驗朝廷中有哪些大臣順從他的意愿,特地呈上一只鹿給秦二世,并說這是馬。秦二世不信,趙高便借故問各位大臣。不敢逆趙高意的大臣都說是馬,而敢于反對趙高的人則說是鹿。后來說是鹿的大臣都被趙高用各種手段害死了。指鹿為馬的故事流傳至今,人們便用指鹿為馬形容一個人是非不分,顛倒黑白。

      馬馬虎虎:人們都喜歡用“馬虎”來形容某人辦事草率或粗心大意,殊不知在這個俗語的背后,原來有一個血淚斑斑的故事。形容想馬和虎一樣,沒有人的機制頭腦。

      詩雖然算不上好詩,但這教訓實在太深刻了,從此,“馬虎”這個詞就流傳開了。

      馬上不知馬下苦,飽漢不知餓漢饑——比喻處境好的人,不能理解別人的苦衷。

      王亥馴馬:王亥的時代,人們不知馬為何物,王亥圈養并馴服了野馬,使馬成為人們生活必不可少是工具。

      九方皋相馬:秦穆公問伯樂,有可以接替他相馬的接班人嗎?伯樂就推薦了九方皋。秦穆公命九方皋尋找千里馬。三個月后,九方皋說找到了。秦穆公問是什么樣的,九方皋說是黃色的母馬。秦穆公親自看時,卻是一匹黑色的公馬。秦穆公很生氣的召見伯樂說,你推薦的人連雌雄顏色都不分,怎么會相馬呢?伯樂嘆曰,九方皋所看見的是內在的素質,發現它的精髓而忽略其他方面,注意它的內在而忽略它的外表。像九方皋這樣的相馬方法,是比千里馬還要珍貴的。馬到,果然是千里馬

    有關成語的故事7

      成語故事這本書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里面的成語都教會了我許多道理,下面,就給大家舉幾個例子。

      《守株待兔》這個成語故事告訴我,凡事不能不勞而獲。要靠自己的雙手努力,去賺錢、去干活,過安生的日子。不要像《守株待兔》上的農民那樣,交到一次好運后就覺得還會再交一次好運,再一次到上次交好運的地方等著好運再一次的到來,那是不可能的。

      《拔苗助長》這個成語故事,告訴我了做事不能心急,欲速則不達的道理。

      還有一個成語故事是《三人成虎》告訴了我不能輕信謠言、不能因為有許多人說出謠言就相信他們說的是真話,相信他們這些壞人造出的謠言,反而害了好人不說,還會遭到天下百姓的咒罵。

      生活中隨處都有一些道理,遵守這些道理,你一定能做一個好人。

    有關成語的故事8

      馬踏飛燕又名馬超龍雀、銅奔馬、馬襲烏鴉、鷹(鷂)掠馬、馬踏飛隼、凌云奔馬 等,為東漢青銅器,1969年出土于甘肅省武威市雷臺漢墓。東漢時期軍事長官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現藏甘肅省博物館。

      “馬踏飛燕”身高34。5厘米,身長45厘米,寬13厘米。“馬踏飛燕”自出土以來一直被視為中國古代高超鑄造業的象征。

      1983年10月,“馬踏飛燕”被國家旅游局確定為中國旅游標志。1985年銅奔馬以“馬超龍雀”這個名稱被國家旅游局確定為中國旅游業的圖形標志,并一直被沿用至今。1986年被定為國寶級文物。

      從力學上分析,馬踏飛燕為飛燕找到了重心落點,造成穩定性。這種浪漫主義手法烘托了駿馬矯健的英姿和風馳電掣的神情,給人們豐富的想象力和感染力。既有力的感覺,又有動的節奏。馬踏飛燕也是中國青銅藝術的奇葩。

    有關成語的故事9

      敝帚千金(敝帚自珍)

      1.出處《東觀漢記·世祖光武皇帝》。

      2.原文:(吳漢)縱兵大掠,舉火燔燒。上聞之,下詔讓吳漢副將劉尚曰:“城降,嬰兒老母,口以萬數,一旦放兵縱火,聞之可為酸鼻。家有敝帚,享之千金。尚宗室子孫,故嘗更職,何忍行此?仰望天,俯視地,觀于放麂啜羹之義,二者孰仁矣?失斬將吊民之義。”

      3.譯文:(吳漢)放縱士兵搶劫,放火燒毀宮殿民房。光武帝聽說后,下詔怒斥吳漢及副將劉尚:“全城已經投降,老人孩子,數以萬計,一旦縱兵燒殺百姓,聽了就讓人心酸流淚。家里有把破掃帚,也是千金難買。劉尚你是劉氏宗室的子孫,更應該知道自己的職責,難道也忍心這樣干嗎?抬頭望天,低頭看地,捫心自問,捉住小鹿放歸山林與喝用自己兒子的肉熬的羹湯,兩者中哪個更仁慈呢?你們實在不理解斬殺將軍而憐憫百姓的真正含義呀。”

      4.釋義:敝帚:破掃帚。謂自己家里的破掃帚,也被視作寶貝。比喻對自己東西的珍視和愛惜(見《中國成語大詞典》)。

      5.簡評:吳漢在攻下成都后,“縱兵大掠,舉火燔燒。”一把火,燒焦了公孫述的宮殿;一把火,也燒碎了光武帝的`心。因為光武帝要實施的是“柔治天下”,光武帝的要求是“天地之性人為貴。”而你吳漢“縱兵大掠”是什么?是暴虐;你吳漢“舉火燔燒”是什么?是殘忍。可以想見,光武帝斥責吳漢、劉尚的詔書,是含著眼淚寫的:“聞之可為酸鼻”,是對臣民損失的頓足捶胸、痛心疾首;是帶著深情寫的:“家有敝帚,享之千金”,何況“嬰兒老母,口以萬數”!

      疾風知勁草

      1.出處:《后漢書·銚期王霸祭遵列傳》

      2.原文:及光武為司隸校尉,道過潁陽, ……霸從至洛陽。及光武為大司馬,以霸為功曹令史,從度河北。賓客從霸者數十人,稍稍引去。光武謂霸曰:“潁川從我者皆逝,而子獨留。努力!疾風知勁草。”

      3.譯文:等到光武帝擔任司隸校尉,經過潁陽縣時,……王霸跟隨他到了洛陽。等光武帝擔任大司馬,讓王霸擔任功曹令史,一起到黃河以北地區去(鎮慰州縣)。當時跟隨主霸的賓客有數十人,后來因為處境艱難,都慢慢都離去了。光武帝對王霸說:“潁川跟從我的人都走了,只有你獨自留了下來。繼續努力吧,大風刮來才知道誰是強勁的草啊。

      4.釋義:疾風:迅急的風。只有經過大風的吹迫,才看得出堅韌的草挺立不倒。比喻危難時才顯出人的意志堅強,經得起考驗(見《中國成語大辭典》)。

      5.簡評:河北時期,是光武帝創業最艱難的時期,也是最能考驗忠臣良將的時期。當時,光武帝有名無權,兵少將缺,前途不說是絕對無望,起碼是比較渺茫。因此,跟隨他的人,陸陸續續跑掉了不少。而王霸經受住了考驗,成為光武帝開創東漢帝國的得力干將。這留給后人啟示是深刻的;其一,只有經得住血與火的洗禮,受得了常人難以承受的磨煉,人才能愈加堅強,才能獲得最終的成功。其二,只有經過大浪淘沙,才能選得到真金,只有經得起艱苦考驗的人,才是真人才、真忠臣。

      狂奴故態

      1.出處:《后漢書·逸民列傳》。

      2.原文:嚴光,字子陵,一名遵,會稽余兆人也。少有高名,與光武同游學。及光武即位,乃變名姓,隱身不見。帝思其賢,乃令以物色訪之。……三反而后至。……司徒侯霸與光素舊,遣使奉書。……光不答,乃投札與之,口授曰:“君房足下:位至鼎足,其善。懷仁輔義天下悅,阿諛順旨領絕。”霸得書,封奏之。帝笑曰:“狂奴故態也。”車駕即日幸其館。光臥不起,帝即其臥所,撫光腹曰:“咄咄子陵,不可相助為理邪?”光又眠而不應,良久,乃張目熟視,曰“……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于是升輿嘆息而去。復引光入,論道舊故,相對累日。......因共偃臥,光以足加帝腹上。明日,太史奏客星犯御坐甚急。帝笑曰:“朕故人嚴子陵共臥耳。”

      3.譯文:嚴光,字子陵,又名嚴遵,是會稽余兆縣人氏。少年時名聲響亮,與光武帝同過學。光武帝即位后,他改名變姓,隱匿起來,不見光武帝。光武帝想到他的賢明,下令畫出他的相貌四處尋找。……(發現之后)使者三番五次拜請,他才來到皇宮。……司徒侯霸與嚴光是故交,派人送信給他。(使者讓嚴光回信)嚴光不回答,而是把信箋紙擲給使者,口授讓使者記。他說:“君房(侯霸名字)你現在官作到三公之位,非常好呀。心懷仁義輔佐朝廷,天下人都為你高興;而阿諛逢迎順承皇帝旨意,則綱紀就將斷絕。”侯霸得到書札,密封上奏光武帝。光武帝笑著說:“這是狂妄的書生的老樣子呀!”當天,光武帝就驅車到了嚴光下榻的賓館。嚴光睡在那里不起來,光武帝走進他的臥室,摸著他的肚皮說:“子陵啊,你就不可以幫助我治理天下嗎?”嚴光假裝睡著了不答應光武帝的問話,過了很長時間才睜開眼仔細看著光武帝說:“……讀書人本來就是各有其志,你為何要這樣逼迫我呢?”……光武帝非常失望地嘆息乘車而去。后來,光武帝又召嚴光入宮,談論故人舊事,在一起過了很多天。……因為兩個人抵足而眠,嚴光睡著后把腳伸在光武帝的肚子上。第二天,太史官奏報說,一顆客星非常嚴重地進犯皇帝的星座。光武帝大笑說:“沒什么,不過是我與故人嚴子陵共睡一床罷了。”

      4.釋義:謂狂放不羈者的老脾氣(見《六用成語詞典》)。

      5.簡評:盡管光武帝“思其賢”,但嚴光依然“隱身不見”、“三反而后至”,其架子可謂大也;盡管光武帝低聲下氣地求其“相助為理”,仍以“士故有志”為由,堅辭不應,其態度可謂狂也;與帝王同榻而臥,“足加帝腹上”,其作派可謂放肆也。而光武帝居然屈駕“幸其館”,被嚴光拒絕后至是“嘆息而去”。為什么?因為光武帝要廣求賢才為建設國家所用。統一戰爭結束后,光武帝立即實施了退武進文的重大戰略調整,廣羅人才,讓文官治國。光武帝對嚴子陵的厚待和容忍,就是對全國人才最有效的吸引。光武帝尚能如此,各級官員就更該如此。于是就有了“及光武中興,愛好經術,未及下車,而先訪儒雅”(《后漢書·儒林列傳》),求賢訪才、尊師重教蔚然成風。

      摧枯折磨(摧枯拉朽)

      1.出處:《后漢書 · 耿弇列傳》。

      2.原文:會王郎詐稱成帝子子集,起兵邯鄲,弇從吏孫倉、衛包于道共謀曰:“劉子輿成帝正統,舍此不歸,遠行安之?”弇按劍曰:“子輿弊賊,卒為降虜耳。我至長安,與國家陳漁陽、上谷兵馬之用,還出太原、代郡,反覆數十日,歸發突騎以轔烏合之眾,如摧枯折腐耳。””

      3.譯文:當時正趕上王郎詐稱自己是漢成帝的兒子劉子輿,在邯鄲起兵。耿弇的隨從孫倉、衛包在路上一起謀劃說:“劉子輿是成帝的兒子,如果舍棄他不歸附,到很遠的地方又去投靠誰呢?”耿弇用手按住劍柄說:“劉子輿不過是個欺世盜名的作弊之賊,最終必將淪為投降別人的俘虜。我到長安,向更始帝說明漁陽、上谷兵馬可用,再說服太原、代郡守將,只需要往來數十天,歸來時就可發動精銳的騎兵用車輪輾壓這些烏合之眾,如同推倒枯樹折斷腐枝一樣。”

      4.釋義:摧:推倒。枯:枯樹。腐:腐爛的樹木。比喻毫不費力地摧毀腐朽勢力或打垮對方(見《中國成語大詞典》)。

      5.簡評:耿弇是光武帝的二十八宿將之一,為東漢政權的建立曾立下赫赫戰功。但說這話時,更始才建都洛陽,光武帝也剛到河北,還立足未穩,更不知后來的兇吉禍福。耿弇如此說,表達出他對反莽復漢的真心,也流露出他對更始、光武新的漢政權的信心。后來,耿弇在邯鄲勸勉光武帝壯大勢力,自立門戶;再后來,耿弇跟隨光武帝屢建功勛,“弇凡所平郡四十六,屠城三百,未嘗挫折”(《后漢書 · 耿弇列傳》)。耿弇之所以能如此,當時的那份真心、信心,就是其思想基礎。

      鼓旗相當(旗鼓相當)

      1.出處:《后漢書·隗囂公孫述列傳》。

      2.原文:帝報以手寫曰:“慕樂德義,思相結納。……今關東寇賊,往往屯聚,志務廣遠,多所不暇,未能觀兵成都,與子陽角力。如令子陽到漢中、三輔,愿因將軍兵馬,鼓旗相當。倘肯如言,蒙天之福,即智士計功割地之秋也。”

      3.譯文:光武帝親自回信給隗囂說:“我仰慕你的品德和道義,很想結交你這個朋友。……現在關東地區的賊寇,經常聚集在一起,而且志向遠大。因此,我沒有閑暇,顧不上出兵成都,與公孫一決高下。如果公孫述的軍隊打到漢中和三輔地區,我愿意依靠你隗囂將軍的兵馬,與公孫述形成不相上下之勢。倘若你肯像我以上說的那樣做,承蒙上天的賜福,那就是(打敗公孫述而統一天下)仁人志士計算功勞、分封土地的時候到了。”

      4.釋義:鼓旗:古時候作戰以鼓、旗號令進軍、退軍,后喻作戰的軍隊。比喻雙方勢均力敵,不分上下(見《六用成語詞典》)。

      5.簡評:為了貫徹統一中國由近及遠的戰略方針,對盤踞在蜀地的公孫述和隴地的隗囂,光武帝采取了暫時“置之度外”的措施。而且具體到公孫述和隗囂,光武帝又采取不同的辦法。公孫述,已自己為帝,對其當然是孤立和內部瓦解的辦法;對于隗囂,因其接受了東漢政府“征西大將軍”的封號,光武帝就極力想通過說服的辦法,予以籠絡。光武帝在給隗囂的信中,不僅有對他重要性的肯定和歸依朝廷的贊揚,而且有對他明白利害關系、支持統一戰爭的渴望,甚至有“計功割地”的許諾,可謂誠實、誠懇、誠邀。只可惜隗囂認不清天下形式,盲目跟隨公孫述,以區區兩郡妄想與大漢王朝“鼓旗相當”,最后只落得人亡城破的下場。

    有關成語的故事10

      1謝女詠雪

      有一次,東晉名士謝安召集謝家子弟談詩論文。忽然天降大雪,謝安想借此考考他們,于是問道:“白雪紛紛何所似?”

      侄子謝朗答:“撒鹽空中差可擬。”

      侄女謝道韞卻不以為然:“未若柳絮因風起。”

      這時的謝道韞年歲尚小,以柳絮來形容飛雪,實在是形神兼得,謝安大為贊賞。

      因為這個故事,謝道韞也成為中國古代才女的代表人之一,而才女的稱法也因之多了一個“詠絮之才”。

      2雪夜訪戴

      王羲之的五兒子王徽之(字子猷),一次從酣睡中醒來。當他打開窗戶,看到一地潔白。于是,詩性大發,吟起了左思的《招隱詩》來。

      吟著吟著,他想起了自己的好友戴逵。而這時的戴逵卻遠在曹娥江上游的剡縣。

      于是他立馬動身,連夜乘小舟前往。

      經過一夜,他也來到了戴逵家門前。然而,他卻突然折返。

      后來,有人問他這又是為何?他答:“我本來就是乘著興致前往,既然興致已盡,自然返回,為何非得要見戴逵?”

      率性而為、灑脫不羈,魏晉風度由此可見一斑。

      3孫康映雪

      晉代,有個叫孫康的書生,幼時家貧,無錢買燈油,不能夜讀,只有早早睡覺。

      他覺得這樣白白浪費掉時間,非常可惜。一天夜里,他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向窗戶時,發現窗縫里透進幾絲光亮。

      原來,那是大雪映照出來的,孫康心中一動:映著雪光,可否讀書呢?

      他回屋拿書,在雪地中一試,果真可行。

      于是他立即穿好衣服,便在雪地上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跑。

      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都如此。正是這種苦學的態度,使他的學識突飛猛進,終成一位飽學之士。他也成為天下學子的楷模。

      4袁安困雪

      漢代的某年冬天,洛陽遭遇罕見的大雪,雪災導致很多人外出行乞。

      洛陽令在視察災情時,來到袁安家門口,只見積雪如故,以為人已被凍死,急忙命人除雪進屋查看。卻見袁安直挺挺地躺在床上。

      洛陽令很是驚奇,問道:“你為何不出來乞食?”

      袁安答:“天下大雪,人人皆餓,我怎么可以再去打擾別人?”洛陽令為之感動。

      后來,洛陽令上表舉薦他為孝廉。袁安從此踏上了仕途,終成一代名臣。

      后人把這種寧可困寒而死也不愿乞求他人的有氣節的文人稱作“袁安困雪”或“袁安高臥”、“袁安節。”

      5蘇武嚙雪

      漢武帝時,蘇武出使匈奴,因漢朝降將鍭侯王的反叛,單于大怒,扣押了蘇武等人。

      為了讓他投降,單于斷絕他的飲食,并將他幽禁在大窖里。

      幸而天降雨雪,孫武就用雪就著氈毛吃下,堅持了數日。匈奴人見他活下來,便以為是神的旨意,于是改為將他發配到北海(今貝加爾湖)邊牧羊。

      也正是在這種意念和決心的支撐下,蘇武在匈奴呆了19年而不失民族氣節,為世人所景仰。

      6程門立雪

      北宋的一個雪天,楊時與好友游酢一起去向程頤求教,湊巧趕上程頤在屋中打盹兒。

      但是,他沒有貿然上前推開半掩的屋門,只是恭立門口,靜候程頤醒來。

      一會兒下起了鵝毛大雪,越下越急,楊時和游酢卻還立在雪中,游酢實在凍得受不了,幾次想叫醒程頤,都被楊時攔住。

      程頤醒來時,門外雪已有一尺深,再看二人,大為感動,從此更加盡心教導。

      后來楊時果然不負重望,得老師真傳,回到南方傳播程氏理學,并獨成一家,世稱“龜山先生”。從此,學問史上留下了“程門立雪”的佳話,尊師重道也有了更形象的代表。

      7踏雪尋梅

      孟浩然酷愛梅花,雪天時,他便騎著毛驢冒著風雪去賞花。

      有人問他原由。他便稱:在尋找作詩的靈感。(吾詩思在灞橋風雪中驢背上)

      踏雪尋梅,也因此形容文人雅士賞愛風景苦心作詩的情致,演繹為千古流傳的佳話。

      梅花與傲霜凌雪緊密相連,由此梅花一直是君子修身立德處世待物的參照,表現了文人的傲骨氣節、大隱隱于林。

      8煮雪烹茶

      古人認為,雪,凝天地之靈氣,通體透白,無暇至純,是為煮茶的上品之水,以柴薪燒化雪水烹茶,其味更清冽,更具穿透力。

      烹雪煮茶,作為一件極雅之事,被歷代文人所推崇。

      唐代詩人喻鳧曾寫下“煮雪問茶味,當風看雁行”的詩句。

      《紅樓夢》“寶玉品茶櫳翠庵”一節中,妙玉給寶玉斟的一杯茶也是用雪水泡的。

      不過聯系到如今的空氣質量,此等雅事也只能想想了。

    有關成語的故事11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關于圍棋的確切記載見于春秋時期《左傳·魯襄公二十五年》。

      公元前559年,衛國的衛獻公得罪了大臣,上卿孫林父和亞卿寧殖發動了政變,推翻了衛獻公的統治,改主衛殤公為君,獻公不得不逃到齊國去避難。

      十二年后,寧殖的兒子寧喜當上衛國的左相,而衛獻公也在齊國的幫助下占據了夷儀這塊地盤,并開始圖謀恢復王位。衛獻公派人找寧喜談判,要求他廢黜衛殤公而擁戴衛獻公,并把復位后讓他獨掌國家大權為條件。寧喜猶豫再三,還是同意了衛獻公使者的勸說。衛國大夫太叔文子知道了這件事,他說:“寧喜看待國君還不如下圍棋,日后定不能幸免于禍難。下棋的人舉棋不定,就不能勝過對手,更何況安置國君這樣重大的事情都難以下定決心呢?九代相傳的卿相,到寧喜這里就要滅之,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啊!”寧喜后來果然被殺。這則有關圍棋的最早的確切的記載文字,同時也記載了成語“舉棋不定”的來歷。

    有關成語的故事12

      “巢毀卵破”比喻在大禍來臨是,靠山到了,自己也不能幸免。這則成語出自《后漢書·孔融傳》。

      孔融是后漢三國時期的人物,據傳是孔子的二十世孫,此人博學多才,剛直不阿。孔融多次給曹操提出許多好意見,曹操非常妒忌他,疑心終會對自己造成不利,于是給他找了個“莫須有”的罪名,判處“棄市”酷刑。

      孔融被捕時,他七歲的女兒和九歲的兒子在家里下棋,有人通風報信讓他們快逃,但他們不為所動,仍堅持下棋。他們說:“哪有鳥巢毀了而鳥蛋不被打破的道理呢?”

      兄妹倆鎮定自若的行為震動了曹操,他害怕此兩人日后為父報仇,于是下令把兄妹倆也給處死了。

    有關成語的故事13

      從字面來看,這條成語的意思很好理解:然后自己把自己的耳朵捂住偷鈴鐺,以為自己聽不見,別人也不會聽見。從而引申出比喻自己欺騙自己,明明掩蓋不住的事情偏要想辦法掩蓋的意思。

      掩耳盜鈴出自于《呂氏春秋自知》記載的一則寓言,然后原文是這樣描述的:“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鐘者,欲負而走。則鐘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鐘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揜其耳,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自聞之,悖矣。”很形象地描述了晉國的大夫范氏滅亡的時候,有個老百姓得到一只鐘,想要把它背走,但鐘太大了,背不動。于是他就用錘去把鐘打碎,這時鐘發出了巨大的響聲。這個老百姓怕別人聽到,和他來搶奪這只鐘,急忙捂住自己的耳朵。害怕別人聽見,很正常;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為別人也聽不到,這就太荒謬了。

      從故事的出處來看,掩耳盜鈴其實最早的意思是掩耳盜鐘。然后至于鐘最后為何演變成鈴,筆者也有所不知了,我們大家可以發揮想象,揣測一下。

      這個故事中的主人公看著非常可笑,但是我們在笑的同時,有沒有思考自己身上是否也發生過同樣的故事呢?如果做錯事自己假裝不知道,自己欺騙自己,豈不跟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樣了呢。如果我們希望成為生活中的智者,不妨經常讀讀這個故事。

    有關成語的故事14

      【破釜沉舟成語故事】

      “破釜沉舟”這則成語的釜是鍋;舟是船。砸破燒飯用的鍋子,鑿沉船只,比喻拚死一戰。

      這個成語來源于《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秦朝末年,秦二世派大將章邯攻打趙國。趙軍不敵,退守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被秦軍團團圍住。楚懷王封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副將,派他們率軍去救援趙國。

      不料,宋義把兵帶到安陽(今山東曹縣東南)后,接連46天停滯不進。項羽忍不住,一再要求他趕緊渡江北上,趕到巨鹿,與被圍趙軍來個里應外合。但宋義另有所謀,想讓秦、趙兩軍打得精疲力竭再進兵,這樣便于取勝。他嚴令軍中,不聽調遣的人,不管是誰都要殺。與此同時,宋義又邀請賓客,大吃大喝,而士兵和百姓卻忍饑挨餓。

      項羽忍無可忍,進營帳殺了宋義,并聲稱他勾結齊國反楚,楚王有密令殺他。將士們馬上擁戴項羽代理上將軍。項羽把殺宋義的事及原因報告了楚懷王,楚懷王只好正式任命他為上將軍。

      項羽殺宋義的事,震驚了楚國,并在各國有了威名。他隨即派出兩名將軍,率2萬軍隊渡河去救巨鹿。在獲悉取得小勝并接到增援的請求后,他下令全軍渡河救援趙軍。

      項羽在全軍渡河之后,采取了一系列果斷的行動:把所有的船只鑿沉,擊破燒飯用的鍋子,燒掉宿營的屋子,只攜帶三天干糧,以此表示決心死戰,沒有一點后退的打算。

      這支有進無退的大軍到了巨鹿外圍,立即包圍了秦軍。經過9次激戰,截斷了秦軍的補給線。負責圍攻巨鹿的兩名秦將,一名被活捉,另一名投火自焚。

      在這之前,來援助趙國的各路諸侯雖然有幾路軍隊在巨鹿附近,但都不敢與秦軍交鋒。楚軍的拚死決戰并取得勝利,大大地提高了項羽的聲威。

      從此,項羽率領的軍隊成了當時反秦力量中最強大的一支武裝。

      后來,“皆沉船,破釜甑”演化為成語“破釜沉舟”,用來比喻拚死一戰,決心很大。

      項羽也成了當時農民起義軍的著名領袖人物,并在不久和劉邦的起義軍一起,推翻了秦朝的統治。

    有關成語的故事15

      先憂后樂

      【出處】: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公元1045年,范仲淹因參與慶歷新政夭折而被貶至南陽鄧州任知州。在鄧州,他創建了花洲書院,執經講學,以文會友,與民同樂。慶歷六年(公元1046年)九月,他的摯友滕子京派人請他為重修岳陽樓作記,范仲淹欣然揮筆,一氣呵成,寫成了千古名篇《岳陽樓記》。

      文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為天下歷代文人志士所傳頌,并由此名句簡縮為“先憂后樂”。

      此外,千古名篇中的“百廢俱興”、“心曠神怡”等也成為千古流傳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