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成語的故事(通用22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用到成語的地方還是很多的,成語是中華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華文化的精華,你知道經典的成語有哪些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于成語的故事,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成語的故事 1
在我國宋朝的時候,有一個名叫孫山的才子,他為人不但幽默,而且很善于說笑話,所以附近的人就給他取了一個“滑稽才子”的'綽號。
有一次,他和一個同鄉的兒子一同到京城,去參加舉人的考試。 放榜的時候,孫山的名字雖然被列在榜文的倒數第一名,但能然是榜上有名,而那位和他一起去的那位同鄉的兒子,卻沒有考上。
不久,孫山先回到家里,同鄉便來問他兒子有沒有考取。森山既不好意思直說,又不便隱瞞,于是,就隨口念出兩句不成詩的詩句來: “解元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
解元,就是我國科舉制度所規定的舉人第一名。而孫山在詩里所謂的“解元”,乃是泛指一般考取的舉人。他這首詩全部的意思是說: “舉人榜上的最后一名是我孫山,而令郎的名字卻還在我孫山的后面。”
從此,人們便根據這個故事,把投考學校或參加各種考試,沒有被錄取,叫做“名落孫山”。
成語的故事 2
戰國時期,齊宣王喜歡聽人合奏吹竽,所以派人搜羅能吹善奏的樂工,組成了一只吹竽樂隊,并受到了優厚的待遇。有個叫南郭的人根本不會吹竽,但也混了進去。每次合奏吹竽的時候都只是做做樣子。齊宣王去世后,他兒子齊湣王偏喜歡聽樂師們單獨吹竽給他聽。南郭先生聽說后十分害怕,趕緊溜走了。
讀了這個故事,我明白了濫竽充數這個成語的意思,它是指沒有真才實學的人混在行家里充數,或是以次充好。同時,我也懂得了這樣一個道理: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不能弄虛作假,靠僥幸取勝。沒有真才實學,最終是站不住腳的。
這個故事讓我想起了我學管樂時的'情形。有一次,濫竽充數的故事再次上演,而我就是故事的主角。管樂課學了新曲子,老師讓我們回家多練練,我也沒在意,只練了一遍,心想到時候做做樣子就行了。
上課了,老師先讓我們合奏了一遍,我不停的按單簧管上的按鍵,搖頭晃腦,好像吹的很陶醉,其實我根本就沒吹出來音。終于吹完了,我長嘆一口氣,以為這樣就完了,沒想到,老師對我們吹得不太滿意,竟讓我們一個一個吹。我的心一下子懸到了嗓子眼里,急得抓耳撓腮。輪到我了,我沒吹幾句就吹不下去了,只得紅著臉老老實實說了實話。結果自然免不了挨老師的一陣數落,受同學們的一頓嘲笑。唉,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呢,濫竽充數是不行的。
成語的故事 3
戰國時期,魏安王決定攻打趙國都城邯鄲,大臣們都反對他,季梁給他講一個故事:太行山的一個人駕車準備到楚國去,但他卻堅持往北走,這樣越走越遠。爭霸不是靠打仗,而是靠贏得民心,靠打仗就像南轅北轍一樣。魏安王決定不打仗了。
想往南而車子卻向北行。比喻行動和目的正好相反。
成語的`故事 4
傳說楚國有個珠寶商到鄭國去賣珍珠,為了吸引顧客,他做一個很漂亮的`用名貴木料做成的盒子,匣子還鑲嵌著寶石和翡翠,看起來十分華貴。一個鄭國的買主抱著珍珠匣子便以高價買下,打開匣子取出珍珠還給楚國商人。
比喻沒有眼力,取舍不當。
成語的故事 5
端午起源源流頗多,其中有一個跟東漢孝女曹娥有關。曹娥父溺死江中,她號哭十七日,于端午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從此,她所住之鎮更名曹娥鎮,殉父之江為曹娥江。東漢元嘉元年(公元151年),會稽上虞令度尚欲為曹娥立碑,命其弟子邯鄲淳作碑文。東漢書法家蔡邕去訪碑,時值暮夜,蔡邕手摸碑文而讀,閱后書“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字于碑陰,隱“絕妙好辭”四字。曹操和楊修曾猜過此謎,《世說新語》和《三國演義》都記載過這個故事。
成語的故事 6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于治理國事。后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可是,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凡伯直言相勸,列數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
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憤慨,寫了一首詩,后來收入《詩經》。詩中抨擊奸臣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藥!”
成語的故事 7
端午節起源有一個惡日說。古代自先秦起,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相傳這天邪佞當道,五毒并出。那古人怎么辦呢?他們采取了以毒攻毒的招數,紛紛在端午這天舉行除瘟、驅邪、求吉祥等活動,這才形成了今天卓有特色的`端午文化。古人為了避諱,甚至把端五改做了端午。
成語的故事 8
古代音樂家公明儀每次彈琴時,他的琴聲引來很多鳥兒與蝴蝶。當看到水牛在吃草,就對水牛彈奏幾曲,結果水牛無動于衷地走開,公明儀大嘆:“對牛彈琴,一竅不通。”
譏笑聽話的人不懂對方說得是什么。用以譏笑說話的人不看對象。
成語的'故事 9
頭懸國門是一個典故,典故的主人公是端午節祭奠的.另一楚國人——-伍子胥。伍子胥本是楚國大臣,父兄為楚平王所殺,他只身逃往吳國,發誓報仇。他做到了,他和兵圣孫武率領吳軍攻破郢都,把死去的楚平王鞭尸三百,得報大仇。后來他輔佐吳王夫差,窺破越王勾踐疲吳的計謀,多次進諫。夫差聽信讒言,疑伍子胥謀反,逼他自殺。伍子胥臨死時,對身邊人說:“扶吾眼懸東門之上,以觀越寇之滅吳也。”夫差聞言大怒,命人把子胥尸體裝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后來吳國果然被越國滅掉。
成語的故事 10
春秋時期,宋國有一個農夫,他總是嫌田里的`莊稼長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覺得禾苗好像總沒有長高。他心想:有什么辦法能使它們長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來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費了不少的力氣,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經累得筋疲力盡了,可是他心里卻很高興。回到家里還夸口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好幾寸!”他兒子聽了,趕忙跑到田里去看,發現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經枯死了。
成語的故事 11
楚國人準備偷襲宋國,進軍的線路是打算渡過澭河抄近道走,以便趁宋國人在沒有防備的情況下一舉獲勝。
楚國經過周密謀劃,先派人到澭河邊測量好水的深淺,并在水淺的地方設置了標記,以便偷襲宋國的大部隊能沿著標記順利渡河。
不料,澭河水突然大漲,而楚國人并不知道這個情況。部隊在經過澭河的時候依然照著原來作的標記渡河。加上又是夜間,結果,士兵、馬匹大批地進入深水、漩渦,使楚軍措手不及。他們被湍急的澭河水攪得人仰馬翻、驚駭不已。漆黑中,澭水里人喊馬嘶、一片混亂,簡直像數不清的房屋在倒塌一般。就這樣,楚國軍隊被淹死1000多人,僥幸沒死的也無法前進,只好無功而返。
先前,楚國人在設置標記的時候,當然是正確的。如果河水不漲,他們是可以依照標記渡河的。可是后來,情況變了,由于河水暴漲,水位升高了許多,而楚國人在不了解變化的.情況下仍按原來的線路渡河,當然只能慘敗。
情況是在不斷變化的,人的認識也應該隨著客觀情況的發展變化而變化。人們必須隨時根據新情況采取相應的措施,否則就會吃虧、跌跤。
成語的故事 12
屈志從俗的意思是曲意遷就,隨從世俗。確切地說,它不算端午成語,但它的確跟端午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首先,它出自《楚辭·九章·思美人》的.“欲變節以從俗兮,媿易初而屈志”。而《九章》的作者正是端午節祭奠的主角之一屈原。其次,有一則謎語說端午節吃粽子,打一成語。謎底正是屈志從俗,因為從字面來看,屈原因志投江,紀念他吃粽子,成為風俗習慣,真是嚴絲合縫。
成語的故事 13
從前有個鄉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以為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于是處處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越看越覺得那人像是盜斧的賊。
后來,丟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來是前幾天他上山砍柴時,一時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見了鄰居的.兒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賊了。
疑鄰盜斧:不注重事實根據,對人、對事胡亂猜疑。
成語的故事 14
張儀的得到任用后,蘇秦派來的門客也要告辭離去,張儀說:“在下是依靠先生的鼎力相助,才得到今天顯貴的地位。我正要報答您的恩德呢,先生為什么要走呢?”門客說:“其實我并不了解先生,真正了解您的是蘇秦先生。蘇先生擔心秦國攻打趙國,破壞合縱聯盟,認為天下除了先生,就沒有誰能夠掌握秦國的'大權的了,所以激怒先生,并派我暗中向您供應錢財,這些都是蘇先生的策略。如今先生已被重用,我的使命也就完成了,請讓我回去復命吧!”張儀說:“唉呀,這些計謀本來都是我以前研習過的,蘇先生用在我身上,我卻沒有覺察到,我沒有蘇先生高明啊!況且我剛剛被任用,又怎么能圖謀攻打趙國呢?請替我感謝蘇先生,蘇先生當權的時代,我張儀怎么敢奢談攻趙?”張儀出任秦相以后,寫信警告楚國丞相說:“當初我陪著你喝酒,并沒偷你的玉璧,你卻誣賴鞭打我。現在你要好好地守護住你的國家,我要偷你的城池了!”
成語的故事 15
戰國時代,當楚國最強盛的時候,楚宣王曾經問了當時北方各國,都懼怕他的手下大將昭奚恤,而感到奇怪。因此他便問朝中大臣,這究竟是為什么。當時,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敘述了下面這段故事:
“從前在某個山洞中有一只老虎,因為肚子餓了,便跑到外面尋覓食物。當他走到一片茂密的森林時,忽然看到前面有只狐貍正在散步。他覺得這正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于是,便一躍身撲過去,毫不費力的將他擒過來。可是當它張開嘴巴,正準備把那只狐貍吃進肚子里的時候,狡猾的狐貍突然說話了:‘哼!你不要以為自己是百獸之王,便敢將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帝已經命令我為王中之王,無論誰吃了我,都將遭到天帝極嚴厲的制裁與懲罰。’老虎聽了狐貍的話,半信半疑,可是,當它斜過頭去,看到狐貍那副傲慢鎮定的樣子,心里不覺一驚。原先那股囂張的氣焰和盛氣凌人的態勢,竟不知何時已經消失了大半。雖然如此,他心中仍然在想:我因為是百獸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獸見了我都會害怕。而他,竟然是奉天帝之命來統治我們的!
這時,狐貍見老虎遲疑著不敢吃它,知道他對自己的那一番說詞已經有幾分相信了,于是便更加神氣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后指著老虎的鼻子說:‘怎么,難道你不相信我說的話嗎?那么你現在就跟我來,走在我后面,看看所有野獸見了我,是不是都嚇的魂不附體,抱頭鼠竄。’老虎覺得這個主意不錯,便照著去做了。于是,狐貍就大模大樣的在前面開路,而老虎則小心翼翼的在后面跟著。
他們走沒多久,就隱約看見森林的深處,有許多小動物正在那兒爭相覓食,但是當它們發現走在狐貍后面的老虎時,不禁大驚失色,狂奔四散。這時,狐貍很得意的'掉過頭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這種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驚膽戰,但他并不知道野獸怕的是自己,而以為他們真是怕狐貍呢!狡狐之計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勢完全是因為假借老虎,才能平著一時有利的形勢去威脅群獸而那可憐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還不自知呢!因此,北方人民 之所以畏懼昭奚恤,完全是因為 大王的兵權掌握在他的手里,那也就是說,他們畏懼的其實是大王的權勢呀!”從上面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知道,凡是藉著權威的勢力欺壓別人,或藉著職務上的權力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來形容。
成語的故事 16
說春秋時候,越國有個名叫西施的姑娘,她非常美麗、漂亮,一舉一動也很動人。他有心口疼的.疾病,犯病時總是用手按住胸口,緊皺眉頭。因為人們喜歡她,所以她這副病態,在人們眼里也嫵媚可愛,楚楚動人。
成語的故事 17
唐玄宗李隆基年輕時是一個很有作為的皇帝,但是,唐玄宗后來任用李林甫為丞相,政治開始。公元745年,他封楊玉環為貴妃,縱情聲色,奢侈荒淫,政治越來越了。楊貴妃有個堂兄叫楊劊。由于楊貴妃得寵,楊劊也平步青云,做了御史,唐玄宗還賜名國忠。
不久,李林甫死了,唐玄宗便任命楊國忠做丞相,把朝廷政事全部交楊國忠處理。一時之間,楊家兄妹權勢熏天,他們結黨營私,把整個朝廷搞得烏煙瘴氣,以致不久以后就爆發了安祿山、史思明的叛亂。可當時,楊家兄妹過著花天酒地、窮奢極欲的生活。
公元753年3月3日,楊貴妃等到曲江江邊游春野宴,轟動一時。詩人社甫對楊家兄妹這種只顧自己享樂,不管人民死活的行為極為憤慨,寫出了著名的《麗人行》一詩,大膽揭露和深刻諷刺了楊家兄妹生活的奢侈和權勢的顯赫。
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便是詩中的二句。這二句詩的`意思是:楊家權重位高,勢焰的人,沒有人能與之相比;你千萬不要走近前去,以免惹得丞相發怒生氣。
成語的故事 18
韓愈,字退之,是唐代中葉時的宏大文學家。
他二歲時就死了父親,不久他的母親又死去。幼時依靠他哥哥韓會和嫂嫂鄭夫人過活。韓會有一個嗣子(愈次兄介之子,出繼與長兄會為嗣)叫老成,排行十二,所以小名叫十二郎,年紀此韓愈小一點。后來韓會四十二歲的時候,因宰相元載的事,貶為韶州刺史,不到幾個月就病死在韶州,這時韓愈只有十一歲,十二郎也很小。韓愈雖然有三個哥哥(會、弁、介),都很早離開了人世。這時,繼承祖先后代的,只有韓愈和他的'侄子十二郎兩個人,零丁孤苦,沒有一天離開過。
韓愈十九歲時自宜城前往京城,以后十年的時間中,只和十二郎見過三次面。當他正準備西歸和十二郎永久生活在一起的時候,不幸十二郎就在這時死去了。韓愈知道了這消息,哀思欲絕,寫了一篇“祭十二郎文”,叫建中備了一些時下的物品從老遠的地方去致祭他。這篇祭文,一字一淚,令人讀來心酸。
祭文中有“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的句子,后人便把它引伸成“天際海角”這句話,用來比方極其遙遠的地方。
成語的故事 19
宋太祖即位后不出半年,就有兩個節度使起兵反對宋朝。宋太祖親自出征,費了很大勁兒,才把他們平定。為了這件事,宋太祖心里總不大踏實。他冥思苦想,終于想出了一條計策。
過了幾天,宋太祖在宮里舉行宴會,請石守信、王審琦等幾位老將喝酒。酒過幾巡,宋太祖命令在旁侍候的太監退出。他拿起一杯酒,說:“我要不是有你們幫助,也不會有現在這個地位。但是你們哪兒知道,做皇帝也有很大難處,還不如做個節度使自在。”
石守信等人聽了十分驚奇,連忙問這是什么緣故。宋太祖說:“這還不明白?皇帝這個位子,誰不眼紅呀?”
石守信等聽出話音來了。大家著了慌,跪在地上說:“陛下為什么說這樣的`話?現在天下已經安定了,誰還敢對陛下三心二意?”
宋太祖搖搖頭說:“對你們幾位我還信不過?只怕你們的部下將士當中,有人貪圖富貴,把黃袍披在你們身上。你們想不干,能行嗎?”
石守信等聽到這里,感到大禍臨頭,連連磕頭,含著眼淚說:“我們都是粗人,沒想到這一點,請陛下指引一條出路。”
宋太祖說:“我替你們著想,你們不如把兵權交出來,到地方上去做個閑官,買點田產房屋,給子孫留點家業,快快活活度個晚年。我和你們結為親家,彼此毫無猜疑,不是更好嗎?”
石守信等齊聲說:“陛下給我們想得太周到啦!”
酒席一散,大家各自回家。第二天上朝,每人都遞上一份奏章,說自己年老多病,請求辭職。宋太祖馬上照準,收回他們的兵權,賞給他們一大筆財物,打發他們到各地去做節度使。
歷史上把這件事稱為“杯酒釋兵權”(“釋”就是“解除”)。
成語的故事 20
在《莊子·外物》中有一個故事講了一個駝背老人在林子里粘蟬。他粘知了的方法輕盈且自然,就如同在地上撿到一樣。孔子問道:“您的方法很奇妙啊!”那老人回答:“我確實有辦法,我已經練習了五六個月,在竿頭裝滿了兩個小丸子,并且不會掉下來;再裝滿三個小丸子時,就絕對不會掉下來;裝滿五個小丸子的時候,就像是地上拾到了知了一樣容易。”老人站穩了腳跟,就像豎直的一根斷木樁,手中的竹竿就像枯木的樹枝。雖然天地廣大,世間萬物豐富多樣,但是他始終專注在知了的翅膀上,從來不會顧慮周圍的.各種事物,他之所以不能成功就在于這。
這個故事讓我深深地體會到,一個人如果能夠在外面的世界里排除所有其他的干擾,只專注于自己的目標和事業,那么他就一定可以成為一個技藝精湛的人。就像駝背老人所說:“專心致志,能力就能練到出神入化。”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
成語的故事 21
成語故事:武曌是唐高宗時的皇后,她在高宗死后,就臨朝聽政,不久,他廢了中宗,改立國號叫周,還自稱為則帝,就是我們一般稱的武則天。當她臨朝聽政的時候,太子中宗已經長大了,可以處理國家的大事了,但是則帝還是不肯放手。在那個當時,許多的大臣都很不滿,紛紛上書勸止;其中有一位叫做蘇安恒的大臣,也上了一本奏疏,勸諫則帝。
奏疏上說:“太子現在的年紀已經很大了,才德也不錯,你卻還貪戀著皇帝的寶座,而忘了母子的情分,時間已不能讓你拖延下去,我以為上天和百姓們,都是傾向李家的,你現在雖然還平安的坐在皇上的位子,總要知道物極必反,器滿則傾的道理吧!”鸌冠子一書曾有“物極必反,命曰環流”這句話,就是說一件事情到了極端的時候,一定會產生變化,而造成全然不同的結果。
小朋友,這是一句勸人的`話,含有適可而止,不要過分的意思,和器滿則傾是同一個意思。
一個人如果太貪心,對于地位和財富,毫不知足的攫取,人家就會說他“物極必反”。其實這句話也含有一點兒妒意。
成語的故事 22
公元1003年,契丹軍隊攻陷德清(今河南清豐),逼近冀州(今河北衡水縣),抵達澶(chán)州(今河南濮陽),宋朝軍隊失去抵抗能力,節節失利,邊境告急文書頻頻送到京城。此時,寇準(曾在邯鄲市成安縣任知縣)任宰相,他接到告急文書后扣而不發,像平時一樣從容鎮定,不露半點驚慌。
宋真宗趙恒聞聽此事,非常震怒,責問寇準道:“邊關軍情如此緊急,你為什么隱情不報?”寇準笑著對真宗說:“陛下息怒,消滅契丹軍隊的計劃臣已謀劃好了,請陛下御駕親征,敵人定會不戰而逃。”
十二月,宋真宗率領文武百官,冒著嚴寒登上澶州。宋朝軍隊駐扎到澶州之后,寇準奉命處理軍務,他號令軍隊以逸待勞,等待戰機。果然,幾天后契丹軍隊前來攻城,等敵人疲憊時,寇準命令將士出擊,一舉將敵兵斬獲大半,迫使敵人倉皇退兵。從此,宋真宗對寇準更加重用。
朝中另一位大臣王欽若嫉妒寇準的功勞,便在宋真宗面前講寇準的壞話:“陛下聽說過賭博嗎?賭輸的.賭徒往往會把所有的錢押上作為最后一次賭注,叫做‘孤注一擲’。寇準再三要陛下親征,陛下不是成了寇準的‘孤注’了嗎?這不是拿陛下的生命來弄險嗎?”
宋真宗聽信了讒(chán)言,不久便罷免了寇準的宰相之職。“孤注一擲”,比喻使出全部力量作最后一次冒險。
【成語的故事】相關文章:
成語的故事01-09
關于成語的故事11-22
成語返老還童的故事02-22
成語甚囂塵上的故事02-22
成語的故事(優選)05-15
成語故事05-15
成語江郎才盡的故事09-05
古代成語的故事04-06
指鹿為馬成語的故事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