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用知識養豬的大學生創業故事
年輕人喜歡用這樣一句話激勵自己:“每天早上叫醒我的不是鬧鐘,而是夢想。”現如今,東昌府區張爐集鎮路莊村有一位村民,每天早上被豬叫聲催醒,非常準時有效。而這些豬,正是這位村民的夢想。
早晨大約是七點鐘,這位特殊的村民起床后給豬鋤糞、喂飼料、給豬苗打保健針,伺候完300多頭豬基本就到了晌午。這些已經成為他生活里的主要部分,他就是大學生豬倌——路小虎。
2月20日下午三點,在母豬的“產房里”,村民刁秋榮正抱著一歲半的孫子看小豬吃奶。當記者問她怎么看待路小虎大學畢業回家養豬的事,她很爽快地蹦出一個字:“好!”
“沒頭腦和技術,養不了這么好的豬。”刁秋榮說。如今,路小虎養豬的本事得到了村民的認可。但在3年前,他剛回來的時候,可不被人看好。2010年年底,大學畢業的路小虎辭掉城里的工作回家養豬,在村里人看來,他十幾年的書都白念了。
遭受嘲笑:大學生回家養豬
2009年山東財經大學畢業后,學經濟學專業的路小虎進入濟南一家商貿公司,從事財務工作。坐辦公室,工作還挺輕松,可這樣的工作讓路小虎心里沒底。 “一個月兩千塊錢的工資,除去花銷,基本剩不下什么,別說回報家人,連自己結婚買房都成問題。”看到身邊為生存打拼的同事、同學,路小虎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
“濟南的生活節奏比較快,周圍的同事基本都打兩份工,把一天當成兩天用。所以就想找一條路,哪怕再苦再累,只要付出就有回報,那我愿意干。”思前想后,路小虎決定回家養豬。
“我想過不少創業的門道,但都被自己一一否定。決定養豬是因為我的父親和堂哥都養過豬,還算有一定基礎。”
路小虎的這個想法立刻遭到父母的反對。路小虎的兩個弟弟只有初中學歷,而路小虎是村里為數不多的大學生。最有文化的兒子要回家養豬,這讓父親想不通,也讓周圍的村民難以理解。
不過,路小虎很執拗,2010年年底,他辭掉工作,回到了農村老家。
路小虎從小見父親養豬,對這個行業不陌生。不過,他不想走父親傳統養殖的老路子:單純靠規模求效益,因為一旦發生瘟疫或者市場不景氣就只能認賠。有心計的路小虎先借助一家飼料廠進行“偷師”——借為飼料廠下縣推銷飼料,學習養豬技術。
半年后,感覺時機成熟,路小虎辭掉飼料廠的工作,開始籌建豬舍。
科學養殖:地下養豬很不錯
“這里面20米長、10米寬,被隔出12個豬圈,現在有90頭豬。”20日下午剛到路小虎的養豬場,記者便在他的引領下參觀地下豬舍。雖說是建在地下,豬舍看起來倒也寬敞明亮,見有人進來,豬欄里的豬哼哼地往前拱。
豬舍為啥要建到地底下呢?原來,雖然有養過豬的父親領路,但路小虎不敢掉以輕心。他對2010年那場豬瘟記憶深刻,那年疫情讓路小虎堂哥養殖的二百頭豬幾乎全軍覆沒。而當時的豬舍就是路小虎養殖廠里依然還存在著的第一代豬舍,早已經被拋棄使用。路小虎背負大學生身份,他輸不起更賠不起。
“養殖這個行業,最大的風險就是疫病傳播。如果防護不當,一旦有疫病傳播過來,人肩膀上抖落的灰都可能帶菌。”為了建一個防護性高的豬舍,路小虎愁壞了腦筋。
“豬舍既要封閉性好,又得通風,保持干燥,盡可能恒溫,還得便于清掃。”這么多的條件要想同時滿足絕非易事。思謀良久,借鑒蔬菜大棚的思路,路小虎考慮把豬舍建到地下。也就一個月的時間,路小虎的地下豬舍就建好了。
路小虎指著墻邊的溫度計向記者介紹:“白天基本維持在13度,晚上維持在11度,這是冬天,夏天的溫度也非常理想,溫差很小。頂上的塑料紗網裝置可以采光,并且能過濾掉粉塵和蚊蠅。你看看地面,非常干燥,說明通風效果很好。”
地下豬舍冬暖夏涼,路小虎很會算經濟賬,去除空調費和取暖費,地下豬舍一年能省好幾千元。路小虎介紹,他為養豬去過周邊不少地方,地下豬舍他這里似乎是獨一份,也為此,地下豬舍也吸引到山東電視臺鄉村季風欄目近10分鐘的報道。
在這舒服的豬舍里,豬欄里一頭頭憨態可掬的豬搖頭晃腦地用鼻子打量四周。每只豬的耳朵上都訂著一個耳標,路小虎告訴記者,那是豬的身份證,用來追溯食品原產地及監督養殖場的防疫體系。
“豬怎么喝水啊?”見食槽里沒有水,記者發問。
“吶,就是那個水嘴。”路小虎手一指,只見一只口渴的豬把嘴巴插到金屬水嘴上,一張一合地喝起水來。
“用水嘴喝水是豬的天賦,豬非常聰明,而且具有探索精神,把它放到一個陌生環境里,只要一個小時它就能熟悉環境,最里面的水池里放上水,它就知道在那里大小便;中間是休息區域;最外面是食槽。”路小虎指著一間豬圈,學經濟的大學生儼然已經對豬的習性了如指掌。
發展障礙:資金成攔路虎
路小虎帶領記者參觀豬舍時,他的父親路法林正在養豬場門口一間瓦房里照看熟睡的孫子。養豬場建成后,父母和路小虎輪流在這里值班過夜。床上熟睡的孩子是路小虎三弟的兒子,今年三歲了,路小虎的二弟也已經結婚,女兒兩歲。
“他回家養豬開始我是很反對的,但他養豬的思路我是認可的,可怎么干起來,哎……”路小虎的父親深深地嘆了一口氣。“老二老三都結婚生子了,原本打算養幾頭豬,照看好孩子,給老大買套房子,這輩子就安穩了,也不打算發多大的財。”“但現在,建豬舍、買飼料,已經投進去40來萬。”路法林在鎮上的信用社里申請了農戶聯保,但只貸下來3萬塊錢。其他全靠借了。這讓一個年過半百的父親倍感壓力。路法林無奈地自我解嘲苦笑著說:“有很長一段時間,每天像背著熱鍋,好難受。”
路法林的壓力不無道理。2011年上半年,豬肉行情達到最好,可路小虎剛一進來豬肉價格就開始走下坡路。雖然養豬賺了一部分錢,但前期用來購買豬苗、建豬舍、買飼料,所以養豬場一直未見回頭錢。
“你怎么不申請大學生創業扶持呢?”記者問。
“最開始建豬舍時,跟一個人社局的同學打聽過,但據我了解,扶持政策一般傾向于高科技行業和新項目,而且申請流程很復雜。我做的是傳統養殖行業,而且畢竟剛開始干,沒有一定規模,怎么讓別人信服呢?”
路小虎未爭取創業扶持,父親路法林也在申辦執照和政府補貼時碰壁。“辦養豬場營業執照得有一定用地規模,但現在養豬場受場地限制,占地比較分散,相關部門來確認時都搖頭。申請國家補貼的門檻也比較高,所以沒能申請下來。”路法林說。他介紹,據他所知,周邊就一家規模很大的養豬戶得到了政府資金支持。
未來打算:建設高效養豬場
雖然有困難,但路小虎從未停止過他的創業夢。
2013年8月,三伏天的大雨讓飼料受潮霉變,面對可能的浪費,路小虎通過查閱資料了解到,發霉的糧食不能讓豬直接吃,除非蒸熟了發酵再吃。
“養豬很大的投入在于飼料,一只母豬一年就要吃掉四五千元的飼料。”通過對比糧食價格和飼料價格,路小虎發現,如果能用糧食發酵成酒糟喂豬,一年可以省下不少飼料錢。
“產業經濟學中有一個微笑曲線,指的是當一個產業發展到最后,其產業鏈條上價值最豐厚的區域往往集中在產業鏈的兩端。由此,整個產業鏈的價值形成了一個兩頭高、中間低的形狀,就像一個笑著的人的唇形。我現在養豬,不斷投入資金育肥,這就好比微笑曲線的中間,利潤最低,而養豬產業鏈上游的飼料和下游的屠宰冷凍,就成了微笑曲線利潤最高的兩端。”
有了這個想法,路小虎開始研究糧食發酵,用發酵的酒糟培育酒糟豬,糧食釀出的酒另外出售,路小虎的女朋友是畢業于中科院的一名碩士研究生,兩人是高中好友,在糧食發酵工藝上,他這位高材生女朋友給予了很大幫助。
“傳統的養殖方法是粗放的擴大規模,但是規模擴大并不意味著利潤提高,飼料、圈舍、制溫、利息和接待等各項費用都會提高,一旦發生疫病或者豬肉價格波動,就會給養殖場帶來致命打擊。這就是經濟學中的‘規模不經濟’。” 關于中國夢的概念,每個人的理解都有不同,路小虎用他的經濟學和科技知識做著高效生態養豬夢。
“我的想法就是不搞很大的規模,充分挖掘各個環節的利潤,建立高效生態示范農業。”
網易的丁磊曾這樣描述自己的養豬愿景:未來我們要做養豬中國式公開課,把養豬模式放到網上,免費供大家學習借鑒,能夠復制,從而帶動整個產業的提升,既幫助農民致富,又拯救城市餐桌。豬倌路小虎也有這個夢想,他想把自己的高效養豬模式復制給廣大的養豬戶。
“我預計5-10年把這個產業做成,這種高效養殖整體投入不大,而且可復制性比較強,除了創收,還可以給國家節省一部分糧食。”路小虎說。記者了解到,目前路小虎和他女友的酒糟喂豬已經試驗成功,他打算下一步盡快完成注冊,申請大學生創業扶持,將高效示范養豬夢盡快實現。
【用知識養豬的大學生創業故事】相關文章:
養豬創業故事12-12
武大學生跨界創業回鄉養豬02-26
養豬女狀元的創業之路12-26
95后大學生用微信創業的故事05-24
大學生創業必讀知識03-28
大學生養豬創業賺2000萬元11-20
養豬創業計劃書范文01-12
養豬創業計劃書模板01-20
生態養豬創業計劃書03-10
個人養豬創業計劃書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