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風險投資人真相1:“對內忽悠”3大典型癥狀
某風投原創笑話
在VC投資過熱時
(投資者與創業者對投資條件的對話)
投 資者:很高興見到你。
創業者:我聽說V C會要求有清算優先權,你們呢?
投資者:放心,我不會讓這樣的事情 發生的!
創業者:董事會里有爭論時,你會全力支持我嗎?
投資者:當然了!這是底線!
創 業者:你會要求加入對賭條款嗎?
投資者:不可能,誰告訴你的?
創業者:超額完成財務目標,有增發股票嗎?
投 資者:這還用說嗎?這是VC行業的普遍標準!
創業者:如果我一個季度沒達到目標,你會把我炒掉嗎?
投資者: 不會!你怎么會有這種念頭?
創業者:公司將來的后續融資,你們會繼續參加嗎?
投資者:是的,這是我們的一貫 故法!
創業者:資金不一步到位,而是根據里程碑分期向公司注資嗎?
投資者:不,看情況吧!
創 業者:管理層的期權,會準時發放嗎?
投資者:一向如此!
創業者:公司上市后,你們會甩了創業者,盡快全部退 出嗎?
投資者:怎么可能?
創業者:如果公司經營出了問題,你們會跳進來幫忙嗎?
投資 者:毫無疑問,創投行業一向是這么干的!
創業者:你不會是在騙我吧?
……但在VC寒冬下
(請試著從下往上讀)
投資中期“忽悠”典型癥狀
核心詞:“對賭”“業績”
創業者:融資挪作他用,買房買車 轉移企業利潤
2009年底PPG徹底關門,資產用于償還拖欠的廣告費。其創始人李亮此前“盈利、不缺錢”的說法似乎還言猶在耳,但其本人卻就此人間蒸發。而對于李亮常常開著勞斯萊斯、法拉利去見客戶,還花4500萬買了豪華私人游艇的事,盡管李辯稱“自己本來就有錢”,外界卻很難相信這些與投資人的錢毫無瓜葛。
拿風投的錢來改善生活,這不排除是一部分創業者在“忽悠”之時就抱有的初衷,但相信還有一部分創業者融資的目的還是想做一番事業,但在做企業的過程中,會有一部分企業家最終放棄理想去謀取個人私利。
盡管有投資界人士主張不要把“對賭”妖魔化,但如果說投資人和創業者之間有蜜月期的話,他們關系冷卻可能有多種原因,比如這個笑話中提到的,包括承諾投資額和實際投資額的差距、管理層期權問題,其中“對賭協議”可能是最主要的原因。
同夫妻間財產瓜葛一樣,對賭協議能證明一方并沒有實現承諾,以另一方也獲得其部分財產作為結局。投資人可以說對賭協議是煉金石,來證明創業家此前勾勒的企業遠景有沒有水分,但企業家則說對賭是催熟劑,是鞭子,讓企業累得團團轉的同時很難去顧忌企業長遠發展的節奏--這的確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
但不得不承認的一個現實就是,當不少創業者發現情況并不像自己簽約時那樣樂觀、自己即將“賭輸”之時,辛苦了這么長時間,股權還要被風投“倒扣”一部分,他們就可能創造性地采用種種做法,比如轉移企業利潤等等———這也使得中國式的投資故事有著更加糾纏復雜的情節。
“風投干的活也不難,投資前靠LP,之后有協議就能靠企業家了。”一些創業者難免如是抱怨。平心而論,風投與企業家的資本協議有法律效力,其實不能算“忽悠”,但對于創業者來說,風投對資本游戲規則的更嫻熟的掌握與操控,使很多創業家還是有 “被涮”的感覺,特別是最終凈身出戶的創始人可能更有“杯具”感。
還有一種令創業者不爽的情況,就是大部分風投都會對外承諾“投資后不干涉企業的運營管理”,但是創業者千萬不要淪落到“以身試法”這一步,否則就像笑話中所述,在董事會上被換掉可能是“普遍現象”。
投資成熟期“忽悠”典型癥狀
核心詞:“上市”
創業者:隱瞞種種不利信息 企業財務報表造假
投資者:鼓動上市或被收購
2009年3月,新加坡上市的國內教育培訓機構東方紀元發表聲明稱,在2008年業績報告以及此前多年的財務報表中,具有虛報夸大財務數據的行為。當天,董事長王越安向董事會辭職。東方紀元向新加坡交易所申請暫停交易,財務丑聞案全面爆發。
上市后曝光丑聞的這絕不是第一單。這使得不少投資界的同行都感同身受,不知道自己投資的種子企業是不是還有類似“黑洞”或不利信息。
不過說起上市,不少企業家也因被投資人逼著上市而一肚子委屈,“一舉一動對手都清清楚楚,不就等于去裸奔嗎?”網易CEO丁磊曾這樣告誡企業家“謹慎”對待上市問題。其實,隨著近兩年中國企業家的成熟,“要不要上市”、“是不是所有的企業都需要風投”他們思考得越來越多。而從風投的角度來說,其最終目的還是上市或收購。
因此創業者頗有感受地說,過早上市等于把一個中量級選手送到了重量級的拳擊臺上,很可能被打得鼻青臉腫甚至一蹶不振, “但是有些時候風投忽悠你去較量,搞得你當時也會過高估計自己的實際水平。”
在這一篇里,我們將詳細并分階段地描述風險投資人與創業者相互之間“對內忽悠”的“典型癥狀”。但是在所有這些背后我們要問一句,相互忽悠的世界“有多少信任可以重來?”
投資前期“忽悠”典型癥狀
核心詞:Term Sheet
創業者:賣“分歧終端機”
手拿多份Term Sheet鼓動風投競價
刻意偽飾企業表現
投資者:
“沒誠意”,給了Term Sheet不打算投
“借用”創業者創意
個別壞分子還 可能要求返點
《非誠勿擾》中葛優活生生把一臺“分歧終端機”忽悠給了范偉,可以說是藝術的夸張,但不少創業者把諸多如“垂直分 眾”、“山寨分眾”或者“中國youtube”這樣的企業在很稚嫩的時候就忽悠給了投資人,恐怕是不爭的事實,也是風投最近就自己以往的大干快上反思得最 多的地方。
風投表達初步想投資的意向,是從Term Sheet開始的。所謂TermSheet(投資條款清 單,termsheet ofequityinvestment)就是投資公司與創業企業就未來的投資交易所達成的原則性約定。
“話說從前的從前,那時天還是藍的,水還是綠的,VC沒談過五輪是不給Term Sheet的,給了T ermSheet是準備要投資的。”——— 這雖是VC間流傳的玩笑,但還是可以證明,以往的Term Sheet還是有類似于錄取通知書的“含金量”的,而不像現階段通脹貶值得厲害。
經歷“就是想看、并不想投”的“非誠”類VC多了,很多創業者面對風險投資人的時候也留了一個心眼,甚至有企業“不見兔子不撒鷹”,不給 Term Sheet不給財務數據,因此Term Sheet在一定程度上就成了“信物”,但是“信物”滿天飛本身就可以說明一些問題。
另一方面,因為Term Sheet通常會設置排他性期限,在簽訂之后風投可以從容地做盡職調查,因此部分V C已把先給企業Term Sheet作為搶項 目的一種策略,但是Term Sheet也未必真是“兔子”———正如玩笑中所說,在TermSheet的背后實際投資誠意有多少,具體到各家風投,恐怕 就是一件懸殊很大的事情了。
因此就有企業在簽訂了TermSheet之后,被風投拖上幾個月最終沒拿到錢而不了了之(最慘的是可能 在這期間還碰上經濟形勢的變化而導致企業“貶值”),難怪有創業者恨恨地說,不道德的風投,與耽誤女人青春的男人同樣可惡。
而學乖了之后的創業者也開始“多談戀愛不結婚”,不著急簽訂Term Sheet,而是找風險投資人多要Term Sheet。在形勢好的時候,經常有創業者手 里拿著五六份TermSheet讓風投相互之間競價,特別是如果這其中有知名V C的T ermSheet,那就相當具有“說服力”。一旦競價,V C自 身也可能不冷靜,你給10倍市盈率,我給15倍,最后20倍,還可能是高價買到的“贗品”,難怪曾有投資人在公開場合表示,“最不喜歡讓V C競價的企 業。”
但如果說Term Sheet的問題都還是“游戲規則”之內的話,有一些做法就“純屬道德問題”了。除了一些情理之中的裝積 極的做法,創業者最常見的是對自己公司的情況造假,比如媒體曾曝光的在海外上市的某新能源企業,“看似繁忙的油罐車行來駛去,卻始終未見任何油品裝卸,更 有員工自曝,‘那些車都是租來的。
而風投方面最為不能容忍的可能就包括,極個別風投私下里找創業企業要求投資“返點”,因為風 投作為G P的收入是來自一定比例的管理費和一定比例的激勵收入,“但是我投資了這家公司,我個人會有什么好處?”一些把個人利益放在這個鏈條上的 V C,就可能會個人要點公司的股份,或者直接要求一定比例的投資現金作為返點。
還有一種情況,是風投“借用”(在創業者看來就是 “抄襲”)的作法——— 風投每天可能會收到相當多來自創業者的商業計劃書,有部分風投可能會把有價值的創意移植到其他公司。風險投資人中還可能有一種創 業合伙人(EntrepreneurinResidence,EIR),他們有創業經驗,同時參與評估項目,而創業者的想法,有可能就是觸動他們下一次創 業的靈感。
【風險投資人真相1:“對內忽悠”3大典型癥狀】相關文章:
創業類公司風險提示的6個典型案例02-28
創業者與風投相互忽悠11-13
VC十大忽悠語言揭秘04-23
優秀創業者融資常被忽悠12-10
什么是天使投資人05-29
創業24個稅收真相12-10
怎樣吸引投資人的錢02-27
投資人王介文03-27
如何“駕馭”你的投資人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