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創業的基礎你知道嗎?
創新(Innovation)是一個經濟學概念。
狹義的創新概念:創新是一個從新思想的產生到產品設計、試制、生產、營銷和市場化的一系列行動。
廣義的創新概念:創新表現為不同參與者和機構(包括企業、政府、學校、科研機構等)之間交互作用的網絡。在這個網絡中,任何一個節點都可能成為創新行為實現的特定空間。創新行為因而可以表現在技術、體制或知識等不同側面。本文所討論的“創新”,是指他們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能夠善于發現和認識有意義的新知識、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蘊含的基本規律,并具備相應的能力,為將來成為創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質基礎。
創業(enterprise)是指創立基業或創辦事業,也就是自主地開拓和創造業績與成就。
創業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創業是指創業者的各項創業實踐活動,其功能指向國家、集體和群體的大業。狹義的創業是指創業者的生產經營活動,主要是開辦企業、開創個體和家庭的小實業體。
創新是創業的基礎;
創新的成效,只有通過未來的創業實踐來檢驗;
創業是創新的載體和表現形式,創業的成敗根本依仗創新教育的根基扎實程度;
創新是對人的發展總體的把握,創業著重的是對人的價值具體的體現;
二者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是密不可分的辯證統一體。創新與創業內容的相似,并不說明二者可以相互替代,因為,僅僅具備創新精神是不夠的,它只是為創業成功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的準備,如果脫離創業實踐,缺乏一定的創業能力,創新精神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創新精神所具有的意義,只有作用于創業實踐活動才能有所體現,才有可能最終產生創業的成功。創業與創新二者目標同向、內容同質、功能同效、殊途同歸。圍繞創業實踐,通過多種途徑,創業與創新要有機融入。創新與創業內容結構相互融合,相輔相成。
創新是人類社會發展與進步的永恒主題:
首先,當今世界正在從傳統工業文明向現代信息文明邁進,知識經濟初見端倪,而知識經濟的核心恰恰在于創新;
其次,在知識經濟條件下,國際間綜合國力的競爭越來越多地表現為創新型人才的水平和數量的競爭;
第三,創業與創新的教育與實踐是培養民族創新精神的主要動力,是實現21世紀中華民族全面振興的關鍵,也是把我國巨大人口壓力轉化為豐富的人力資源的根本出路;
第四,創新是世界上許多國家教育改革的焦點和核心,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素質教育必須重視的問題。
創新需要創業者具備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創業需要創業者不斷開發、提高自己的創業基本素質,培養創業意識與創業能力。
第二屆國際職業技術教育大會的主要工作文件中指出:“為了適應21世紀新的挑戰和變革的需求,創新教育和培訓過程中必須包括創業能力的培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經提出“學習的第三本護照”即創業能力護照,要求把創業能力護照提高到與學術職業性護照同等重要的地位。
國際社會之所以重視創業能力培養是社會經濟的發展所決定的。其一,根據預測,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會有相當比例的畢業生不可能獲取工資就業的崗位,并且這個比例會逐年提高,有些國家甚至達到或超過50%,因此,創業教育愈來愈顯示出它的價值。其二,第一、二產業的就業人口比例會逐步縮小,第三產業的就業人口比例將逐步提高,經濟形態日益向服務及資訊形態發展,只要少量的人力和辦公設備就可以組建公司;與此同時,信息技術的發展,辦公自動化程度日益提高,所需設備的成本日益降低,都為小企業和家庭企業的發展提供了適當的環境和條件。在過去三年里,美國每年有100萬家新公司誕生,其中九成以上都是雇員不超過20人的小企業,它們是新經濟的活力所在。因此,通過創建小企業自我謀職,既符合經濟發展的潮流,也是我國知識青年樂意選擇的就業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