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梁衡《把欄桿拍遍》讀后感范文800字(精選16篇)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需要寫一篇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你想知道讀后感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梁衡《把欄桿拍遍》讀后感范文800字,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梁衡《把欄桿拍遍》讀后感800字 1
讀罷《把欄桿拍遍》,辛棄疾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文武雙全,可以說是全面發展,偉岸的身軀中鑲嵌了一顆赤膽忠心。
雖很早就知道辛棄疾,但對他的認識僅止于一位著名的詞人,一位壯志未酬的愛國將領,內心卻不曾為他激蕩過。而先生的文章,不僅讓我重新閱讀了辛棄疾的詞,重新感受了一次辛棄疾,從而真正認識了悲壯得讓人蕩氣回腸,執著得讓人心痛不已的辛棄疾。在先生的筆下,他,真真切切得站在了我面前,一位沙場英雄,有著“封狼居胥”的壯志,有為君王贏得生前身后名的熱血,然則現實卻將這一切敲碎。愛國將軍辛棄疾南歸之后,手里立即失去了鋼刀利劍,只剩下羊毫軟筆,再沒有機會奔走沙場,血濺戰袍,他只能“像屈原那樣仰問蒼天,像共工那樣怒撞不周!
感慨“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惫P走龍蛇,淚灑宣紙。他的詞,不是用筆寫成,而是用刀和劍刻成的;他的詞,不是用墨來寫,而是蘸著血和淚涂抹而成的。“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臨江水,望長安,登危樓——他用盡一生都在等待一個能重新征戰沙場,報效國家的機會!翱烧l又能懂他這個游子,實際上有著亡國浪子的.悲憤之心?”本想以身許國,淚灑大漠,如今卻空有一身力、一腔志而無處使。唯有登上危樓,痛拍欄桿。江水悠悠,似詞人長嘆,掩埋在歷史的長河中……從詞中跨越歷史去體會當年稼軒的心境,這是我所不曾體驗過的。畢竟,歷史早已蒙上了太多的色彩和渲染,而梁衡先生用豐富的想象和深刻的理解為我打開一扇窗,讓我看到了一個“積300年北宋南宋之動蕩,才產生”的,在文人中具有“唯一性”、歷史上具有“獨特地位”把欄桿拍遍的沙場英雄和愛國將軍——辛棄疾。
一代豪放派詞人辛棄疾,從他的一生中可以看出,為何詞風如此豪放不拘。一位愛國卻又報國無門,令人痛心!正是這種愛國精神成就了狂放派詩人辛棄疾。雖然辛棄疾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但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嘆與壯士閑置的憤懣,所以辛棄疾也可以說是可憐的人,如他所說“欄桿百遍,終不能挽救南宋朝廷”
梁衡《把欄桿拍遍》讀后感800字 2
這個假期,我讀了我國現代作家所寫的一部散文集《把欄桿拍遍》,讀過之后,放下書本,我頓時覺得感受頗多。
在散文寫作鋪天蓋地的年代,在散文寫作沒有了“王法”的年代,在散文寫作變成了許多作家與寫手的文字狂歡與夢囈的時代?先生以他“一年一篇”的虔誠寫作,給散文創作帶來了別樣的文本,也為我們帶來了堪為“范本”的“工巧散文”。這就不難理解,先生為何會成為“健在”作家中作品入選語文課本最多的一位。
有人說,閱讀是一種對話,是讀者與作者的交流。要實現這樣的對話,首要的便是作者要敞開心扉。不愿亮出真性情的'人,無法與讀者以心換心,也就無法讓讀者用心去體味,進而感動。正如余華所說:“一位真正的作家永遠只為內心寫作。”因而,“理趣”之外,不得不提的,是先生在文章中、在字里行間所注入的無限深情。
在讀過《把欄桿拍遍》這部散文集后,我認為其中的一些語句讓我感受頗多:“辛棄疾的詞不是用筆寫成,而是用刀和劍刻成的”,刀和劍是在戰場上向前拼殺的工具,勢必會帶著血雨腥風的記憶,是為殺氣;與此同時,也會帶著金戈鐵馬的奔騰,是為磅礴;別人寫詞用筆,力量也是只到紙背,辛棄疾寫詞也用筆,卻是刀和劍的真實寫照,在距離戰爭最近的地方,把感情深深地刻到生活和歷史的記憶里面去!澳憧础D辛’、‘酸辛’、‘悲辛’、‘辛辣’,真是五內俱焚。世上許多甜美之事,順達之志,怎么總輪不到他呢?他要不就是被閑置,要不就是走馬燈似地被調動”,良藥苦口利于病,“辛棄疾”這個名字,對于這個國家又何嘗不是一劑良藥?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會喜歡苦澀的滋味,辛棄疾的一腔抱負在現實面前處處碰壁,苦口的良藥沒有自己施展的天地,就變成了咽回心中的苦水,獨自承受。“對國家民族他有一顆放不下、關不住、比天大、比火熱的心;他有一身早練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勁。他不計較‘五斗米折腰’,也不怕讒言傾盆”,用的是:“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的表達格式,令人想到了關漢卿的義無反顧。
我自從讀過散文后,我便開始喜歡它,喜歡它優美的語句和特殊的內容,但當我讀過了《把欄桿拍遍》這部散文集后,我對散文有了別樣的感受。
或許,在一些人看來,的散文因過于求工而影響它的自由心性,限制了它的自由發揮,但這并不影響我們對它的喜愛,因為我們中學生的寫作是須先有規范而后才有可能真正走向自由的。
梁衡《把欄桿拍遍》讀后感800字 3
梁衡寫的人物散文,一向是很出眾的,每一句描寫和點評都仿佛直勾勾地寫到讀者心里。古代文人墨客,近現代風流人物,每一篇文章都有點悲壯的意味。尤其是描寫辛棄疾的散文《把欄桿拍遍》更是一部令人感嘆的作品。
辛棄疾是一個帶有悲劇色彩的人物:“辛棄疾的詞不是用筆寫成,而是用刀和劍刻成的。”他是一名愛國詩人,能文能武,一身正氣。無奈不被朝廷賞識,“誰能懂得他這個游子,實際上是亡國浪子的悲憤之心呢?”晚年的他,已無沙場報國的機會,只得“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绷汉庠谖恼碌淖詈笠舶l出了感慨:“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拋棄的感嘆與無奈中度過的。當權者不使為官,卻為他準備了錘煉思想和藝術的'反面環境。他被九蒸九曬,水煮油炸,千錘百煉。”
在當今社會也有很多人自詡才華橫溢,苦于不被賞識,就拿辛棄疾的“欄桿拍遍”來顧影自憐。他們在頹廢中浪費了青春和激情,最終一事無成。
我有一個同學,曾經非常喜歡寫小說,投過好幾次稿,都沒有被采用。如此遭受了幾次挫折后就來向我傾訴:“太不公平了,為什么沒有人欣賞我的文章?為什么我的才華總是被埋沒?”他的神情像一匹千里馬找不到伯樂,眉宇間透露著一絲絲悲憤,好像全世界都對不起他。我啞然失笑,嘗試著開導他:“你不必太灰心,只要做好自己就行了!彼]有繼續自己的“事業”,一旦有人對他提到文學寫作的事情,他就搖搖頭自怨自艾,卻再也沒有動過筆。
在我們身邊,這樣的人還有很多。總是把責任推脫給別人,從來都沒有為自己的夢想不屈不撓地努力過。這和滿腔熱血的辛棄疾有很大的差別:辛棄疾從小就明確了一生的目標,期間遭遇過挫折,但從沒有放棄,縱然懷才不遇,仍然成為一代著名詞人。梁衡也在文章末尾提到:“他并不想當詞人,但武途政路不通,歷史歪打正著地把他逼向了詞人之道。終于他被修煉得連嘆一口氣,也是一首好詞了!
我們還年輕,還有很多好的機會等待我們爭取。早早的放棄自己,大好青春僅僅用來把“欄桿拍遍”,倒不如靜下心來,踏踏實實地朝著自己的夢想前行。
梁衡《把欄桿拍遍》讀后感800字 4
《把欄桿拍遍》,多么有詩意的題目,它就出自辛棄疾的《水龍吟》。讀者題目,就讓人產生一片聯想:一位壯志未酬的詞人在一排安靜的欄桿前輕輕拍過,懷著復雜的心情。
看了這篇文章,首先會被辛棄疾的精神所感動,其次就會被作者的文字所折服。辛棄疾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終取得大成就的卻是他的詞,這在歷也算是很少有的了。不平凡的遭遇,強烈的愛國之心,讓他活出了不一樣的人生,更讓他寫出了千古絕唱,深深的讓我們折服。正如他的《破陣子》,除了岳飛的《滿江紅》能與之媲美,還有哪個詞人能寫出這金戈鐵馬的戰場場景,誰還能像他那樣,有如此深的感觸?
一位沙場英雄,有著“封狼居胥”的壯志,有為君王“贏得生前身后名”的熱血,然而現實卻將這一切無情的敲碎。愛國將軍辛棄疾南歸之后,手里失去了鋼刀利劍,有的只是一支羊毫軟筆。他筆走龍蛇,淚灑宣紙,一遍一遍的呼喊,一聲比一聲悲壯,為國為民的心,從來沒有迷失?闪粝碌闹挥羞z憾的嘆息與無奈的.自嘲。
那又怎樣呢?軟弱無能的南宋政府永遠不會是辛棄疾那鋼刀利劍的盾牌,它也永遠不可能打壓到辛棄疾的愛國之情。所以在他的詩詞當中,縱有悲嘆、遺憾、自嘲,大家記住的,最多的還是他沙場點兵的場景,和他愛國愛民的光輝形象。
其實,人生中的跌宕起伏實屬正常,從辛棄疾的一生中我看到了一種崇高的信仰:對自身責任的擔當精神。正是這份信仰使他的一生不管經歷怎樣的艱難困苦都具有強大的精神支柱,這也是支撐他勤學苦練保持節操的源泉,F代人如果能從這點上體味自身真正人生價值的取向,為自己的夢想奮斗終身,哪怕是失敗,也失敗的蕩氣回腸,也不會后悔自己畢生的追求,因為信仰的力量足以讓他從精神上得到慰藉,我想這就是辛棄疾眼中的人生吧。
我經常思索,辛棄疾一生堅持理想,堅持信念,面對重重阻力,經歷各種失敗和失意的打擊,仍然能夠獨自堅守著心中那片綠苗,等待著春日陽光的滋潤,到頭來等到的卻是無盡的苦雨。這樣值得嗎?這樣值得嗎?現在我會回答:值得,值得!這個社會正是有千萬個像辛棄疾這樣的癡心苦命的平凡的人認定守候著一個共同的理想,即使失敗也始終不渝,我們才能看到這個社會希望的亮光。即使是現在一無所有,即使是無比失落,即使是被別人看扁,可只要心中有夢,我堅信也一定會成功。
看了《把欄桿拍遍》,讓我仿佛重回了那戰亂的年代,重新去了解、感受辛棄疾。眼前,一位英雄默默地把欄桿拍遍。
梁衡《把欄桿拍遍》讀后感800字 5
這本書中介紹了許多歷史名人,有鐵甲烈馬,以武起家又以文為業的大詞人辛棄疾;有被皇家發配邊荒的中國古代最后一位罪臣、同時也是中國近代史的第一位功臣林則徐;有以文為政……
對林則徐的描寫給我留下深刻印象,說他是一位功臣,又為何同時說他是罪人。
在禁煙斗爭中,林則徐傾盡全力銷煙,但皇帝卻在他上任一年半后又將他革職到鎮海,此后又被貶至伊犁。在大臣王鼎的保舉下方得“戴罪治水”,他又一次盡心盡力,但當治水完畢,所有人都得到獎賞,唯獨林則徐得到“仍往伊犁”的諭旨,他就是在一次次打擊下被趕出關外的。
但民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林則徐在西行途中,群眾都到他住處慰問,并送鞋、送傘……將他住處圍得可謂水泄不通。開封知府鄒鳴鶴公開宣示:“有人能救林則徐酬萬金!蓖局,官吏、百姓都爭相迎送,為他減輕痛苦。
林則徐就像被皇帝甩出的磚頭,但這塊磚還未落地就被下層官吏和民眾輕輕接住,并以身相護,安放在他們中間。
但惡劣環境的折磨讓林則徐吃了許多苦,他“體氣衰頹,;几忻啊、”作字不能過二百,看書不能及三十行。而讓一個博學而有思想的人、曾有作為的人、一個有大志于未來的人脫離戰場,這種寂寞,常人難以體會。但林則徐卻沒有被壓垮,相反,他卻在惡劣的環境中用自身的意志和才能改選了環境,在亙古荒原上爆出一聲驚雷。
他還進行了一次,將哈密土王所占一萬多畝耕地分給當地農民耕種。林則徐在如此困境中仍為民著想,多好的官吏!
“一個愛國臣子和封建君王的本質區別是,前者愛國愛民,以天下為己任;后者愛自己的權位,以天下為己有!绷謩t徐是愛民的.,并一直為國效力,定是一個愛國臣子,我認為他不是罪人,是功臣、是偉人。
漫漫黃沙、大雪紛飛,荒蕪大地……這些林則徐用他的意志扛過;痛苦、寂寞、黑暗,他默默忍受。常人難以想象有困難,這位令人敬重的老爺子卻毫不畏懼。
我被這位民族英雄深深打動,他能為民族、為人民,置個人安危于不成。他的智慧與勇氣值得我們學習,他的事跡也被編入教科書,影響著代代學子。
作者梁衡更是親自探訪林則徐所到之處,去感受他的偉大。在學習中,我們也要同困難斗爭,更上一層樓。
梁衡《把欄桿拍遍》讀后感800字 6
今年寒假,我有幸拜讀了梁衡先生的《把欄桿拍遍》。首先看到這個題目,我的心里就已經有了許多疑惑:把欄桿拍遍?拍什么欄桿?怎么拍?帶著這一頭霧水,我開始了我的閱讀。
捧卷讀來,我深深地被那神奇的文字吸引。我貪婪地讀著!栋褭跅U拍遍》,它使我沉醉,不能釋手。通過此文我才真正了解辛棄疾充滿豪情與蒼涼的一生。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翖壖病端堃鳌
雖然我以前也知道辛棄疾,但我對辛棄疾的了解也僅限于一名著名的詞人,一位壯志未酬的愛國將領,但也僅此而已了。但在梁衡老師的作品中,不僅讓我重新閱讀了辛棄疾的作品,更讓我重新認識了辛棄疾。
在梁衡先生的筆下,他,真真切切地站在了我的面前,一位沙場英雄,有著“封狼居胥”的壯志,有為君王贏得身前身后名的熱血。可現實將這一切無情地打破。辛棄疾南歸后,手里立即失去的鋼刀綠色利劍,只剩下了羊毫軟筆,再沒有機會奔走沙場、浴血奮戰。
他的詞,不是用筆寫成,而是用刀和劍刻成的;他的詞,不是用墨來寫,而是蘸著血和淚涂抹而成的。
讀罷梁衡先生的散文集,我終于明白了把欄桿拍遍的`含義!鞍褭跅U拍遍”語出辛棄疾的《水龍吟》,宋代王辟之在《澠水燕談錄》中記載,一個“與世相齟齬”的劉孟節,他常常憑欄靜立,懷想世事,唏噓獨語,或以手拍欄桿。嘗有詩曰:“讀書誤我四十年,幾回醉把欄桿拍”。所以,“欄桿拍遍”往往表示借拍打欄桿來發泄心中說不出來的抑郁苦悶之氣。作者認為為辛棄疾造像,最貼切的題目就是“把欄桿拍遍”。在詞人把欄桿拍遍的振聾發聵的聲響中,我們讀出了辛棄疾真實的復雜的心情:不滿、憤懣、焦慮、懊惱、無耐、等待、企盼……
《把欄桿拍遍》作者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叱咤風云而又命運多舛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的形象,揭示的是辛棄疾怎么從一個愛國志士成為愛國詞人的過程及原因。同時,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了辛棄疾的一腔澎湃的熱血。
梁衡《把欄桿拍遍》讀后感800字 7
辛棄疾,一個武者,一個著名的愛國詩人。年少時殺反賊,摛叛將,一腔報國熱血,卻不料,性直烈,久置閑,只得淚灑紙上。生活中的壯志難疇,化作點點詞句,最終功績寥寥,所作詩詞流傳于世。
悲壯?是的,但不止是。
有人說,他不受重用,是朝廷有眼無珠?赡馨。他帶的一小支軍隊,戰斗力再大,也勢單力薄。顯然,他需要皇帝的支持。于是他上書百封,作詩千首,生怕皇帝不知他的愛國之心?蓳Q個角度,皇帝想要的是什么,是安寧,不是打回去。他以此番作為,正直,但并沒有最高成效。既在朝中,不僅要為國拼殺,也要通世故人情,想法讓皇帝認同自己的想法,要取得他的信任和更多的影響他想法的機會。試想,如果他用了政治家般的手段,又會怎樣?
還有人說了,這種做法正是辛棄疾之所以為辛棄疾的所在。并不見得,辛棄疾人格所在,是愛國的魂,不是性情(這只是表現形式)。只要他仍心憂國家,他就是他。為了報國這個志向,他既便無法如前文所說一樣,也應該收斂一些,得到更多領兵的機會,同時謹慎為官,使皇帝對自己的信任不再動搖。
于是有人又說,他的熱烈的報國之心是無法抑制的。他的`做法,應落到報國上,而不是抑制情感上。目標是收回失地,結果若是收復成功,那中途的辛酸也終會為愛國之人所容。畢竟能達到的話,表達方式的改變也就顯得無足輕重了。
辛棄疾,歷史長河上如此耀眼的星。如果能稍做改變,也許他在世時,能少幾分憂愁,歷史上會多一位能臣。至于文壇上那位身披戰甲卻遠離沙場,只能寄情于詞話中的詩人會怎樣,也就不得而知了。
終究,歷史無法改寫,辛棄疾的血淚成為了后人們對他的悲情贊歌?蛇@歌聲,他聽不見了,只能在無奈于慨嘆中了完一生。從他的經歷中,我們學到的不僅是所謂愛國,也能明白讓人生無悔的一種選擇。
梁衡《把欄桿拍遍》讀后感800字 8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笔钦l,獨自高登危樓,痛拍欄桿?“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是誰,面對雙溪名勝,長嘆一聲,只道:“載不動許多愁!”!昂<{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笔钦l,以這幅對聯為座右銘,上對蒼天,下對百姓,我行我志,不改初衷?拋開那些花草閑情,丟棄那些所謂的故作深沉,我被一段段歷史震撼,那真是一種過目不忘的深刻!
最令我耳目一新的,莫過于辛棄疾了,他是沙場將軍,人盡皆知,他壯志難酬,報國無門。而梁衡筆下的辛棄疾,卻讓我真正認識了一位悲壯的,執著的他。
他愿為君王收復失地,他有一顆比火還炙熱的心,他也有單槍匹馬,利劍斬人的經驗,只是,他錯在了時間,他沒有遇到明君。那時動蕩的南宋,只圖茍安,不求收復失地,他欲上戰場,只有淚雙流啊!他再也沒有機會馳騁沙場了!他只能用筆、用墨、用淚去揮灑宣紙;他再也不能血濺戰袍了!他只能仰問蒼天,為歷史留下一聲聲悲壯的呼喊,遺憾的`嘆息,以及無苦奈何,“可憐白發生!”他也只能自嘲地笑笑,熱淚橫流。即便他有一身力,一腔志,也無處安放,唯有江水悠悠,不知疲倦,似詞人的長嘆,無語東流。
“他的詞不是用墨來寫,而是蘸著血和淚涂抹而成的!”梁衡先生這么評價:“我們今天讀其詞,總是清清楚楚地聽到一個愛國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訴,一遍一遍地表白,總忘不了他那在夕陽中扶欄遠眺、望眼欲穿的形象!笨障胙獮⒋竽,臨江水,望長安,拍欄桿,淚空流……
在今天這個浮華、喧囂的時代里,我們沒了昏君,卻也失了真正看透世俗的偉人。不妨在繁忙中想想吧,保持一顆寧靜致遠的心,像秋白一樣,像林則徐一樣,像稼軒一樣,在歷史上站起來,將一腔豪邁保存下來,千年以后,浩氣猶存……
梁衡《把欄桿拍遍》讀后感800字 9
讀《把欄桿拍遍》有感(閱讀偉人篇)這是一本由著名學者、新聞理論家、作家梁衡編著,將從古至今英雄人物的輝煌與低沉描寫的淋漓盡致的一本書。書名取自辛棄疾的《水龍吟》:“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就是這篇《把欄桿拍遍》,讓我重新認識了辛棄疾,讓我更加明確了他與古代詩人的不同之處。他天生孔武高大,從小苦修劍法。他又生于金宋亂世,不滿金人的侵略蹂躪,22歲時他就拉起了一支數千人的義軍,后又掌管印信。一次義軍中出了叛徒,將印信偷走,準備投金。辛棄疾手提利劍單人獨馬追賊兩日,第三天提回一顆人頭。為了光復大業,他又說服耿京南歸,南下臨安親自聯絡。不想就這幾天之內又變生肘腋,當他完成任務返回時,部將叛變,耿京被殺。辛大怒,躍馬橫刀,只率數騎突入敵營生擒叛將,將其押解至臨安正法,并率萬人南下歸宋。說來,他干這場壯舉時還只是一個英雄少年,正血氣方剛風華正茂,欲為朝廷痛殺賊寇,收復失地,他為國為民的精神無人能擋。他的生命之路就像石縫里的一棵小樹,雖然被扭曲、擠壓,成不了旗桿,卻也可成一條遒勁的龍頭拐杖。
作為一名封建知識分子,雖建議不被采納,但他有一顆熾熱的心。對待政治,他不像陶淵明那樣淺嘗輒止,便不再
染政;也不像白居易那樣長期在任,亦政亦文。從他身上我仿佛得到了一種力量,民族的仇恨,正與邪的'搏擊,愛與恨的糾纏,知識的積累,文字的捶打,無不在人們心中刻下深深的烙印。而正是這種力量,推動著國家與民族飛躍向前。
亂世中的美神“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有一種凄冷的美,她是愁的化身,她是特立獨行、登峰造極的女性的代表,她就是李清照。如今已被大部分人所熟知。最愛她的那首《點絳唇》:“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客入來,襪刬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笔终鎸嵉乇憩F了少女的羞澀與天真,秀發香腮,面如花玉,情竇初開,春心萌動難以按捺。她也作出:“何為出戰則披靡,傳置荔枝多馬死”的慷慨豪放詩句,雖說是婉約派詩人,但她寫的詩的氣勢不亞于浪漫豪放派的李白、辛棄疾!凹t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泵鎸φ煞蜈w明誠的分離,離愁別緒,難舍難分之愈深,思之愈切的情感涌上心頭。她顯已成為當代“女神”之代言人。當我們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風雨時,也總能看到那個立于秋風黃花中的尋尋覓覓的美神。
縱觀歷史,我們或許能輕微的感受到偉人們當時的輝煌與成就,他們所帶給我的,往往最能激勵自己在無盡的挫折面前,沉著應對、勇往直前!
梁衡《把欄桿拍遍》讀后感800字 10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辛棄疾
做詩歌鑒賞,其實最喜歡做的那種詩歌作者一般大都是辛棄疾。因為對于我們來說,辛棄疾的詩也好,詞也好,無非就是愛國之情,報國無門的憤懣,欲上戰場殺敵卻卻始終得不到重用的抑郁幾種情感翻來覆去的考。而在讀了梁衡先生寫的把欄桿拍遍之后,我對辛棄疾這個人有了一個更新的了解。
中國歷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終以文為業成為大詩詞作家的只有一人,這就是辛棄疾。
他正血氣方剛時率領眾人南下歸宋,欲為朝廷痛殺賊寇,收復失地。但殘酷的現實,將他鞭打得遍體鱗傷。南歸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剛刀利劍,就剩下一只羊毫軟筆,他在沒有機會奔走沙場,血濺戰袍,只能筆走龍蛇,淚灑宣紙,像屈原那樣仰問蒼天,像共工那樣怒撞不周,為歷史留下一聲聲悲壯的呼喊,遺憾的`嘆息和無奈的自嘲。
他臨江水,望長安,登危樓,拍欄桿,讓自己心中的悲憤,隨熱淚在臉頰上肆意橫流。他痛拍欄桿時一定想起過當年的拍刀催馬,馳騁沙場,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處使呢?他的詞不是用墨來寫,而是蘸著血和淚,涂抹而成的。我們今天再讀他的詞的時候,眼前總是浮現出他那在夕陽中扶欄遠眺,望眼欲穿的身影。
他在《戒酒》的戲作中說:“怨無大小,生于所愛,物無美惡,過則成災!彼驉蹏,因盡職而招災,在南歸之后不為朝廷喜歡?伤允菓阎磺坏臒嵫40年間,無論在何地何時任何職,甚至賦閑期間他都不停地上書,不停的嘮叨,有機會還要真抓實干,練兵、籌款整飭政務,時刻擺出一副要沖上前線的樣子,你想這怎樣不讓主和茍安的朝廷心煩?但他卻一直心甘情愿,因為他身強體壯卻只有一塊心病,金甌缺,月未圓,山河碎,心不安。
他由武而文,由文而政,始終在出世與入世間矛盾,在被用或棄中受煎熬。他不計較“五斗米折腰”,也不怕讒言傾盆,所以隨時局起伏動蕩,他也被棄用和任用。從“沙場秋點兵”到“天涼好個秋”;從決心為國棄疾去病,到最后掰開攪碎,識得辛字含義;再到字號嫁軒,同盟鷗鷺;辛棄疾走過了一個愛國志士,愛國詩人的成熟過程。他的一生也“悠然”度過。
讀了這些散文,心靈在動蕩亂世中穿梭,目光在滄桑歷史中徘徊,早已塵封于歷史的點點滴滴被梁衡先生用一只筆勾勒出來,時間與空間的遙隔在作者筆下全部消失,指引著心靈的碰撞。
在今天這個被喧嘩與浮躁聲色和娛樂的充斥的時代,不妨品一杯香茗,讀幾篇梁衡先生的文字,或許你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
梁衡《把欄桿拍遍》讀后感800字 11
雖很早就知道辛棄疾,但對他的認識僅止于一位著名的詞人,一位壯志未酬的愛國將領,內心卻不曾為他激蕩過.而先生的文章,不僅讓我重新閱讀了辛棄疾的詞,重新感受了一次辛棄疾,從而真正認識了悲壯得讓人蕩氣回腸,執著得讓人心痛不已的辛棄疾.在先生的筆下,他,真真切切得站在了我面前,一位沙場英雄,有著封狼居胥的壯志,有為君王贏得生前身后名的熱血,然則現實卻將這一切敲碎.愛國將軍辛棄疾南歸之后,手里立即失去了鋼刀利劍,只剩下羊毫軟筆,再沒有機會奔走沙場,血濺戰袍,他只能像屈原那樣仰問蒼天,像共工那樣怒撞不周.感慨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筆走龍蛇,淚灑宣紙.他的詞,不是用筆寫成,而是用刀和劍刻成的;他的詞,不是用墨來寫,而是蘸著血和淚涂抹而成的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臨江水,望長安,登危樓他用盡一生都在等待一個能重新征戰沙場,報效國家的機會,可誰又能懂他這個游子,實際上有著亡國浪子的.悲憤之心?本想以身許國,淚灑大漠,如今卻空有一身力、一腔志而無處使.唯有登上危樓,痛拍欄桿.江水悠悠,似詞人長嘆,掩埋在歷史的長河中從詞中跨越歷史去體會當年稼軒的心境,這是我所不曾體驗過的畢竟,歷史早已蒙上了太多的色彩和渲染,而梁衡先生用豐富的想象和深刻的理解為我打開一扇窗,讓我看到了一個積300年北宋南宋之動蕩,才產生的,在文人中具有唯一性、歷史上具有獨特地位把欄桿拍遍的沙場英雄和愛國將軍辛棄疾.
一代豪放派詞人辛棄疾,從他的一生中可以看出,為何詞風如此豪放不拘.一位愛國卻又報國無門,令人痛心!正是這種愛國精神成就了狂放派詩人辛棄疾.雖然辛棄疾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但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嘆與壯士閑置的憤懣,所以辛棄疾也可以說是可憐的人,如他所說欄桿百遍,終不能挽救南宋朝廷
梁衡《把欄桿拍遍》讀后感800字 12
“世間應有,芳甘濃美,不到吾家門戶......”
我一遍遍的謁完《把欄桿拍遍》,卻又一遍遍的再次謁讀,終是愈往而不知其所窮也。
比天大、比火熱的心;他早就練就一身憋不住、使不完的勁。所以說,這就是他一生的基本生活節奏,也就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劇。
辛在最后,終是吟出“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保瑘髧鵁o門,獨倚寂寞,遠望京師屢屢戰敗卻又無法以身殉國,他心里明白,哪怕將欄桿拍遍,也改變不了國家現狀。只能望眼欲穿,大聲疾呼。然而他又如何能一一直言呢,要知道,他這個書生、這個工作狂,就是因為實在太過了,“過則成災”,才終于引來了許多的誹謗,甚至說他□□、犯上啊!
有人言辛是豪放派,繼承了蘇東坡,但蘇的豪放僅止于“大江東去”。蘇并未真正體會過辛那深深地民族仇、復國志、以及沙場上的胡塵飛、金戈鳴。一如就算李唐時期也有著不少詩人跟隨將軍上戰場游歷,卻也僅僅是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及視野,驚險其實肯定是有的,但如何又有上戰場的將軍體會的強?那么民族仇,復國志呢?大抵便少了許多,畢竟那時正當開唐盛世,哪有這樣的?梁衡先生說,真正的詩人只有被政治所擠壓、扭曲、擰繳、燒煉、捶打時,才可能得到合乎歷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為正義的化身。一如孟子所說“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當一名成功的武將難,因為這需要千萬持刀舞劍者的鮮血堆積而成,而當一名成功的政人、武人、詩人,那便更需要一個契機,他需要時而在熱炭中被煉熱沸騰,時而被甩入冰窟中被迫冷靜思考,一如梁衡先生所說,所以積三百年北宋南宋之動蕩,才產生了一個辛棄疾,才產生了這樣一個熱血沸騰卻被忌用的武將政人。
梁衡《把欄桿拍遍》讀后感800字 13
“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币磺昵,辛棄疾在建康城賞心亭寫下了這首《水龍吟》在那里,他痛拍欄桿,自己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處使呢?
二十二歲時的少年辛棄疾,便拉起一支義軍,為了光復大業,他又說服耿京南下歸送。他干這場壯舉還只是一個英雄少年,正血氣方剛。一次義軍出現了叛徒,印信被偷。辛棄疾單槍匹馬追賊兩日,第三天提回人頭。后來部將叛變,耿京被殺,辛棄疾只率數騎突入敵營生擒叛將,又奔突千里,將其押解至臨安正法,并率萬人南下歸宋。
南歸后,他失去了鋼刀利劍,只剩下一只羊毫軟筆,沒有機會再奔赴沙場,而只能灑淚宣紙,為歷史留下呼喊,嘆息和自嘲。“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边@首《破陣子》除了武圣岳飛的《滿江紅》外,再無人能比。杜甫寫過: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盧綸也寫過: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那又有誰曾有辛棄疾那樣的刀槍利劍滾過來的親身經歷?南渡后的`辛棄疾被迫遠離戰場,他能做的也只有臨江水,望長安,登危樓,拍欄桿,熱淚橫流了吧。
辛棄疾作為南宋臣民共活了四十年,有將近二十年朝廷將它閑置一旁,時用時棄,而在這二十年里,又有三十七被次頻繁調動,可他那顆熾熱的愛國心燒的他渾身發熱,一有機會還要真抓實干,練兵、籌款、整飭政務,后來到福建任地方官,又到那里招兵買馬,這個工作狂實在太過了。主和茍安的南宋朝廷將他閑置,只許旁觀,不得插手,也不得插嘴。報國無門,他便修了一座帶湖別墅,咀嚼自己的寂寞。這就是一位武人被迫成為文人的時代悲劇。
辛棄疾一生都在無奈與拋棄中度過。一不能化作刀槍之力,二不能化作政治之道,便只有注入詩詞,化作詞人。積三百年北宋南宋動蕩,才產生了一個辛棄疾。
梁衡《把欄桿拍遍》讀后感800字 14
平日里,我看過許許多多的書,有寫童年的,也有寫自己幻想世界的,而當讀《把欄桿拍遍》時,就如同讀許多本人物傳記,讓我了解了許多歷史故事。
讓我印象最深的還要歸屬于李清照和居里夫人的事跡。李清照可以說是一名纖纖女子,可是正是這么一名女子,卻陷入國家危難,無人理解的痛苦之中,愛情事業也深入了谷底,在任何人心中,女子只是一個養家,并不要學識淵博的人,更不要說擔心回家大事。而李清照卻打破了這幾點,勤奮刻苦,不斷追求人生的境界。與之相媲的則是偉大的科學家居里夫人,她會把實驗當作一種快樂。一大鍋一大鍋她進行治煉,我想如果哪天居里夫人像其他女生一樣關注了自己的美貌,也許如今的世界又會變得不一樣。正是從萬噸廢渣中提取那美麗的0.1克鐳,才造就了如今這個美麗的世界,可以說那鐳發出的美麗的顏色,代表著居里夫人的美,并且永遠流傳下去。我改變了自己對女生的想法,覺得他們乖巧,成不了大業;覺得愛美,吃不起苦;覺得她們單純,沒有社會理想,讀完這兩篇文章,一個嶄新的面貌展現在我們面前。
讓我最想感嘆的`則的是我們國家前總理周恩來,可能是之前沒有很詳細的了解過周總理,他在我心中的印象只停留在那句話“我們走的是上坡路”,能言善辯的形象在我腦海中寄存。他更是一個清廉的人,所有的人死后修墓土葬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而總理卻是第一個“死不留灰”的人,這更加深了我對總理無私的印象。讀完之后,我再去問自己的奶奶,原來在所有老一輩人的心中,總理永遠是頂著萬事,冒著生死,但是心中一心想著為人民服務。我之前并不是很了解周總理,但是當讀完這篇散文后,我對周總理的看法有了很大的改變,無私奉獻,敢作敢當,這正是我們要學習的。
《把欄桿拍遍》還介紹了許許多多的古詩,作者把自己了解的和自己心中的想法匯成了一本書,當你看著這些故事,再想想自己原本對主人公的印象,受益匪淺。
梁衡《把欄桿拍遍》讀后感800字 15
你可曾想過,登一座高山,靜靜體會千古的英雄情結,抑或是渡一條長河,輕輕感受時代的微波蕩漾?好比在幽靜的竹林里打坐,思緒已不知飄向何處。背上行囊的那一刻起,我們的靈魂便已踏上了追尋“境界”的旅程。
獨自在暮色籠罩的林中踱步,任心緒在葉間穿行。突然,我觸碰到了什么——一個巨大空間的邊界。不斷地摸索著,我終于找到了通向里面的門。無數的思緒在這里不斷地碰撞,交匯,產生共鳴,逐漸進化連接著我與遠方的人們,不停在這個重疊的空間一層層地突破,追尋更高。我想,我進入了作者的“境界”。
在一層層穿行的途中,我看到了自然的靜美。冬日的香山,丁香氤氳滿枝繞,巨石將秋日落下的枝葉抖掉;松柏伸著遒勁的枝,掛滿束束松針,迎著從茫茫煙靄中鉆出的朝陽毅然挺立,翠綠依舊,天星橋邊的石樹天水,點醒內心深處夢境般的美;石上的褶皺如美人蹙眉:水依山石,曲盡其態,卻也有自己的波瀾之美:潭邊古榕枝葉繁茂,燦爛的夜空透過它也只能投下星點剪影。
低頭輕嗅,是生命的芳香。遠處芳草靜靜輕舞,母親石陳年的塵土氣息將偉大與慈愛訴說,熱炕的土香囊挾暖意,將疲憊的心靈沉淀,釀造醇香。
立足回頭,側耳傾聽,那是古昔偉大文人們的嘆息!俺烨Ю锴迩,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辛棄疾身掛戎裝,卻只能緊攥金戈,書寫昔日沙場狂意,拍遍欄桿嘆出無邊惆悵,范仲淹涼粥做飯,一步步苦登階梯,終登高樓放眼全城,卻見閃電裂空,將內心潮涌頓然一收,化作無聲長嘆……
合上書,眼前的一切已被封存,成為令人回味的`記憶。這一本書,甚至其中的一篇文章,一個句子,一個詞,都濃縮了那引人遐想的精華。將其展開,便會發現一個全新的境界。當體會得深了,你愈會發覺那本身不過是一個殼,真正觸動你的,是它所延伸出的那個待你追尋的境界。若是不去理解它,它便會在你眼中黯然失色。
讀書的意義也許就在于發現境界,產生共鳴,會心一笑,感嘆作者布局的精細,在形散中神韻尚留,然后學會運用,布下一個全新的境界,在其中與他人共鳴,一同追求更高的精神層面,一起賞自然、嗅生命、憶古昔。
梁衡《把欄桿拍遍》讀后感800字 16
這個假期,我讀了中國現代作家梁衡寫的散文集《把欄桿拍遍》,讀完后,放下書,我頓時有很多感觸。
在散文寫作勢不可擋的時代,在散文寫作沒有“王法”的時代,在散文寫作已經成為許多作家狂歡和作家夢想的時代。
梁衡先生以他“一年一篇”的虔誠寫作,給散文創作帶來了別樣的文本,也為我們帶來成為“典范”的“巧文”。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梁衡先生會成為“健在”作家中作品入選語文課本最多的一位。
有人說閱讀是一種對話,是讀者和作者之間的交流。要實現這樣的對話,第一步是作者要敞開心扉。
不愿表現自己真實本性的人,無法與讀者以心換心,也就無法讓讀者用心去體味,進而感動。
正如余華所說:“一個真正的作家總是為他的心而寫作!币虼,除了“理趣”之外,不得不提的是,作者在文章中,在字里行間注入了無限的感情。
看完散文集《打倒欄桿》后,我覺得其中的一些句子讓我感觸頗深:“辛棄疾的文字不是用筆寫的,而是用刀和劍刻的!;
別人用筆寫字,力量也只到紙上,辛棄疾用筆寫字,卻是刀和劍的真實寫照,在離戰爭最近的.地方,吧感情深深的刻在生命和歷史的長河里!澳憧础D辛’、‘酸辛’、‘悲辛’、‘辛辣’,真是五內俱焚。
良藥苦口利于病,然而,并非所有的人都會喜歡苦澀的滋味,辛棄疾一腔壯志在面對現實時處處碰壁,苦口的良藥展示自己的天地,便成了咽回心中的苦水,獨自承受。
“他有一顆對國家和民族的心,這顆心比天空更大、更熱,他不能放手,也不能關閉;他有無窮無盡的實踐能力。他不怕流言蜚語。他用了“蒸不爛,煮不熟,錘不扁,炒不扁”這句話,讓人想起關漢卿的義無反顧。
自從我讀散文以后,我就開始喜歡上它了,喜歡它優美的句子和特別的內容,但是當我讀到《把欄桿拍遍r》這本散文集時,讓我對散文有了不同的感受。
也許,在一些人看來,梁衡的散文是如此的苛求,以至于影響了它的自由本性,限制了它的自由發揮,但這并不影響我們對它的喜愛,因為我們中學生的寫作在真正自由之前必須受到規范。
【梁衡《把欄桿拍遍》讀后感800字】相關文章:
把欄桿拍遍讀后感800字07-26
梁衡《夏》公開課教案06-06
乒乓球衡拍最標準的握法10-09
園林欄桿的設計知識08-03
淺談園林欄桿的設計10-03
工程欄桿合同05-16
欄桿必備常識大全「推薦」07-13
淺談園林欄桿的設計常識08-24
騙遍全球的網絡騙局09-15
微信拍一拍的句子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