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音《城南舊事》讀后感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體會呢?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后感了。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林海音《城南舊事》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林海音《城南舊事》讀后感1
《城南舊事》是林海音寫的一部令人感慨的書,以前總是不大愛讀,但今天讀起來,是我真正感到了里邊的快樂、幸福、悲傷、離別、無助的感覺。
上個世紀三十年代,那時候的孩子到游藝圓里看露天電影,聽戲、玩耍……這一切,都是作家林海音在《城南舊事》描繪的景象。讀著讀著我漸漸的走進了書里:一個小女孩英子跟隨著爸爸媽媽從日本飄揚過海來到北京,住在城南的一條胡同里。這里的一切都讓我感到好奇,惠安館面前的“瘋”女人,常被打罵的小伙伴妞兒,隱藏在荒草叢中的小偷兒,敢于沖破舊家庭追求新生活的蘭姨娘,丟下自己的孩子來做媽媽的宋媽,嚴厲的爸爸,他們都曾和英子朝夕相伴過,但最后都一一離去。
書中還寫了自己兒時可愛的童真看法,描寫自己的生活。父親中年早逝令她一日之間長大成人,再也不是小孩子了。母親28歲做了寡婦,她為母親痛心,母親是愛她的,沒有回天津,不想讓孩子們吃苦,令我不由得而同得想起了我媽媽對我的愛與呵護。
相比之下,雖然我的童年過得無憂無慮,但是英子的童年卻過得十分精彩。她的童年是戲劇化的,但是卻是很真實、純樸。
英子的看法是不同的,那么的純真、無邪。使我感動,他會用善心對待每一個人,不管是好人壞人,在她看來,每個人都是相同的,這種難得的想法、美妙的意境使人不忍心打破。
看《城南舊事》,心頭漾起一絲絲的'溫暖,因為已經很少看見這樣精致的東西,因為她不刻意表達什么,只一幅場景一幅場景地從容描繪一個孩子眼中的老北京,就像生活在說它自己。那樣地不疾不徐,溫厚淳和,那樣地純凈淡泊,彌久恒馨,那樣地滿是人間煙火味,卻無半點追名逐利心。
這本神奇的書,像一位繪畫大師,締造出了真實的人性世界,善惡、冷暖為我呈現了一出精彩絕倫的演出。合上此書的最后一頁,房間里飄著一股淡淡的幽香,久久無法散去。
林海音《城南舊事》讀后感2
讓我們從《惠安館》開始吧!英子來到了北京,對惠安館門前的“瘋子”秀貞很感興趣,她們才相處了一天就有了友誼,畢竟英子還小,不能理解秀貞的遭遇,可非常想幫助秀貞。她和秀貞有了友誼時,又認識了妞兒,妞兒就是秀貞的寶貝,小桂子,她們母女終于團聚了,多么令人高興呀!可誰知道她們……
《在放學路上》英子認識了一個陌生人,他們約定一起去看大海,可這約定永遠都沒有實現,這個陌生朋友居然是賊,讓英子分不清他究竟是好人還是壞人。
《藍姨娘》說了“我”很喜歡藍姨娘,她能帶“我”玩兒,不光是我喜歡,爸爸也對藍姨娘有好感,還有共同語言!英子看著媽媽很不開心就幫忙想了一個辦法,她在藍姨娘面前說德先叔對她有好感,又在德先叔面前說藍姨娘對她有好感,這樣,他們就配成了一對。
《驢打滾兒》講到了宋媽的孩子死了,但宋媽還是默默地勞動著,最后,宋媽失去了自己所有的孩子,每天都帶著一顆孤獨、寂寞的心……
《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講英子爸爸因病而死了,英子也長大了,英子的童年也結束了……
這時英子應該在回憶著以前的時光,早晨被大罵一頓,然后頂著大雨去上學,其實父親還是關心她的,下那么大的'雨父親還站著學校外看著“我”,接著“我”又回想起了很多小時候的故事。
英子還真是個善良、樂于助人的孩子,她傾聽著秀貞訴說的心事,幫秀貞她們團聚了;她對一個陌生人有了同情心,幫藍姨娘和德先叔配成了一對。跟英子的童年比一比,就覺得自己是很幸福的。林海音奶奶小時候就經歷了那么多,想想自己卻只會在一旁看著電視。
我還明白了“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我們的童年只有一個,我們要好好珍惜。
林海音《城南舊事》讀后感3
本書由《惠安館》、《我們看海去》、《蘭姨娘》、《驢打滾兒》和《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五個故事組成,這五篇小說故事各自獨立,但在時間、人物及敘述風格上連貫組成了《城南舊事》。
其中“惠安館”這一片段讓我感觸頗深,它通過林海音真實、淳樸的筆調,透過英子童稚的雙眼寫出她兒時在北京惠安館的生活。英子在那居住時,一次出門,認識了人人口中唾罵的“瘋子”秀貞。在交往中,她深深地喜愛上了秀貞,也知道了秀貞病的根源——對丈夫、孩子的深深眷念,對一家團圓的向往。她想要找到孩子,帶孩子去尋找丈夫,過上幸福的生活。與此同時,英子也新認識了一名叫妞兒的女孩。她們做了好朋友,也為妞兒的可憐處境而悲傷。妞兒自小失去雙親,被人撫養至今,卻常受苦受累,被虐待。英子用她那善良、誠摯的心,溫暖著妞兒,并讓她與秀貞母女相認。而英子卻因高燒失去了記憶,忘記了她們。
讀完這個故事,讓我對友誼有了更深的認知。友誼不分年齡,讓人擁有相識相知相伴的機會。秀貞的尋兒心切,妞兒的聰慧勇敢,以及英子的熱情天真,人物間的不同性格緊緊相連,最終得到了友誼。英子是單純的,她為了秀貞和妞兒付出她的真心。在高燒期間,得到了其實妞兒便是秀貞尋找多年的孩子——小桂子,不惜強撐著身子去傳遞這個消息,讓她們得到這個相認的.機會。這就是英子身上流露出的善,在殘酷社會里不可多得的性格。
友誼像磷火,在黑暗處閃亮。人生免不了要進入低谷時段,在最黑暗的時候,能夠走近我們的心靈,敲開我們心扉的無疑也會是朋友。和我們同樣的他(她)會更容易了解我們,她(他)能幫助我們擺脫人生的困境,走出人生的低谷。于是友誼就變成了一縷溫暖的陽光,照亮你和我!而英子就是照進秀貞和妞兒的那一縷溫暖的陽光。
林海音《城南舊事》讀后感4
童年時的的歡聲笑語,童年時的天真可愛,都深深地刻在了林海音的心頭。讓我們與林海音一起, 回 憶我們的童年往事吧!
在北京城南的那段日子里,英子原本有燦爛的孩提時代,她的童年愿望卻因為那個可惡又善良的大哥哥,就像一個泡泡,飄到半空中,“砰”地一下破了。它是那么短暫,卻在那無邊無際的大海中永存了下去。英子在草叢中認識的大哥哥,是孝順母親的兒子,慈愛弟弟的哥哥。
翻開《城南舊事》的第一篇:《惠安館》,三個字映入眼簾。惠安館瘋女人“秀貞”,失去了自己的孩子后,找遍大街小巷,都沒有她孩子的身影,她傻傻地等“小桂子”回家。為爸爸唱戲賺錢的妞兒,被她心狠的爸爸一頓毒打后,被囚禁了起來。知道她見到了秀貞,她的親身母親,她和秀貞遠走高飛,踏上了她尋父之路。這真是個凄美而動人心弦的故事啊!
《城南舊事》,一聽書名就這么充滿含義,從“舊”字里,我仿佛看見了老屋子上的瓦片,正堂里擺著的木椅子,門閂上只剩下樹芯的門鎖······這是我媽媽小時候的.記憶。我最喜歡看媽媽小時候的照片,她打著兩只馬尾辮,拿著紙扇扇,我的媽媽可是個俏皮女孩!
再想想我自己的童年往事吧!最喜歡玩的就是過家家,幾個小朋友聚在一起,誰當爸爸,誰當媽媽,都要爭一爭。用石頭做飯,把樹葉當菜,那時的我們多么的天真可愛啊!想起從前,真是又甜蜜又美好。
媽媽和英子的童年悄無聲息地走了,可我們還生活在無憂無慮的童年生活中,讓我們為自己的五彩童年,搭起一座彩虹橋,讓我們的童年通向鮮花盛開的彼岸!
林海音《城南舊事》讀后感5
這幾天,我看了《城南舊事》后,立刻喜歡上了這本書。這本書的作者是林海音,原名林含英,不過在這本書中人們都叫她“小英子”。這本書講了她童年的美好時光。
在這本書中,最吸引我的是小英子的天真可愛和善良,她可以和一個別人眼中的“瘋子”玩過家家,可以和一個別人瞧不起的“戲子”——妞兒成為好朋友,可以和一個別人眼中的“賊”約定“我們將來要去看海”……
在小英子的眼中,一切都是美好的,所有的人都是善良的。那個被人們稱作瘋子的秀貞,其實只是一個充滿愛心的普通的母親,自己的孩子丟了,她才會有點精神失常的。那個賊,只是為了養活自己的弟弟,供自己的弟弟上學,才被迫去偷東西。而且他也很喜歡小孩子,他和英子第一次見面,就要拿出玻璃球送她。小英子和妞兒的友誼更讓我感動,她們初次見面英子就為妞兒打抱不平。英子每天都準時到井窩旁等妞兒,等著那個大紅棉襖從井窩旁閃過。
這就是小英子的童年,那么美好,那么值得人留念…… 但是一切都會過去的,就像書的最后一頁寫到“爸爸的花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
我覺得,書中的一切都那么平緩,緩緩開放的.花,緩緩流動的水,緩緩走過的人群和駱駝隊,緩緩流逝的歲月……都令人難忘。我緩緩地合上書,感覺房間里還有那緩緩的一股余香……
媽媽:小雨終于讀完了《城南舊事》,命令她手寫一篇讀后感,剛開始丫頭有點哼哼唧唧的,我說不寫以后就不給買書了,這才同意。第一次寫的中間部分成了敘述故事的流水帳,又給她強調說讀后感重在寫感,提示說只寫出最讓你感動或最吸引你的就行。這是第二稿,中間綠色的是修改過的(小雨堅持不讓發第一稿)。不過我最欣賞的是最后一段,小雨說曾經在哪兒見過類似的話,印象很深,就改了改放在這兒了。準備明天網上找找《城南舊事》的電影讓她看看,我還記得那個演小英子的小姑娘叫做沈潔,很可愛呢,好像現在都成了制片人了。
林海音《城南舊事》讀后感6
在我小的時候,我和同學一起拿錢來買書,這個書的名字叫做《城南舊事》,是林海音寫的。書中分為《惠安館》、《我們看海去》、《蘭姨娘》、《驢打滾》、《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冬陽.童年.駱駝隊》。其中,我比較喜歡《惠安館》這一篇,在這個故事中講述的是小時候的林海音眼中的一個瘋女人——秀貞。這樣一個形象,和自幼被丟棄的女孩——妞兒。在其他人眼中,秀貞是一個瘋女人,而英子(林海英的小名)卻覺得和秀貞玩過家家“真有意思”。可以和她成為朋友。在英子的眼中,生活是新奇的、充滿樂趣的,少有人間的凄涼與痛苦。但是,殘酷的現實對她單純的.內心沖擊力卻是如此巨大的,讓一個天真的小女孩也感覺到很哀傷。這種沖突突出了一個六七歲的小女孩的童真和善良。當讀完這篇文章時,我的心里異常的沉重,也感到了一絲哀愁,這樣的感覺有一種說不上的感覺。
在這本書中還有一個有趣的文章名叫《驢打滾兒》驢打滾兒是一種食物,是宋媽領著小英子到哈德門找被丈夫丟棄的女兒時給英子買來吃的;驢打滾兒也是毛驢在地上打滾兒的意思,
是宋媽的丈夫的,每年他用毛驢從鄉下帶來土特產,更帶來宋媽生活的希望和動力。宋媽是貫穿《城南舊事》的主線任務,也是作者繼秀貞和蘭姨娘后又一為著力刻畫和關注的女性形象。在舊中國,戰亂頻繁,災難不斷,勞苦人民窮困潦倒,而農村凋敝尤甚。為了生存,宋媽忍痛離開幼小的孩子,來到城里給人當奶媽。辛勤的勞動所得交給丈夫,本來是希望贖回田地,讓生活變得殷實,可是......《驢打滾兒》可以說是《城南舊事》中最有力量的一篇小說作者在思索造成女性悲劇命運的原因時,不單單停留在家庭的層面,也深入到了社會的深層,分析悲劇的命運的深切同情與關注。小說語言簡明曉暢,情節集中,感情真摯,毫無疑問,會觸及每個人心靈深處最柔軟的那根弦。即使在現代社會。這個主題仍具有警示的意義。我多么也希望人們也能明白這個道理啊!
林海音《城南舊事》讀后感7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這一首讓人回憶離別的歌謠在《城南舊事》中出現時,時常縈繞在我的耳畔。
《城南舊事》這部作品由六個篇章組成:《冬陽童年駱駝隊》《惠安館》《我們去看海》等,全文由英子這個人物的成長作為線索,以她孩子般純潔的眼睛來看北平生活的點滴,記載了英子童年的成長經歷,以一個小孩子的眼光旁觀著成人世界的悲歡離合,作者憑著自己微妙的記憶,將年幼時圍繞她發生的生活舊事記錄下來。
我最愛的一篇文章是《冬陽童年駱駝隊》,是因為里面那駱駝吃草的樣子,就像現實一樣擺在眼前,駱駝溫暖的鼻息仿佛就迎面撲在英子的臉頰上,是那樣的細致動人。英子模仿駱駝吃草的場景,讓人感受到英子天真無邪的心靈,和兒童天真可愛的模樣。賣煤人一袋一袋地從駱駝身上卸煤,沒有輪到的駱駝便在一邊歇著。英子為駱駝想著:這么漫長的旅程也夠累了,多吃一些草,多在地上臥一會兒,等交易完了又該上路了。
于是,天真的英子望著駱駝啃嚼的樣子也開始學起來。想象著草的'味道英子也跟駱駝們一樣,唾沫沾在薄薄的唇邊。“慢慢地走,慢慢的嚼,總會走到的總會吃飽的。”做一切的事情都必須遵守這個原則,要想做好,就要耐得住急躁的性子。駱駝這種不慌不忙的性格,能耐得住長途的寂寞。這也是我們做事所缺少的。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天……”花兒落了,英子也長大了。伴著這淡淡的離別哀愁。我仿佛在書中也同英子一樣長大了。
林海音《城南舊事》讀后感8
讀完林海音女士的《城南舊事》,那淡淡的傷感中含著暖暖的溫情,如煙似霧,繚繞在我的心間,揮之不去。
小說末尾,英子的爸爸用微弱的的聲音對英子說:“你長大了,要學會照顧弟弟妹妹,要幫著媽媽做事。”年僅13歲的英子,懵懵懂懂的,覺得爸爸講的話使她很不舒服,但還是應允了她父親的要求。讀完后,我的淚不禁順著臉頰滑落下來。英子,雖然是這個家里最大的孩子,但當時的她才剛剛小學畢業,就不得不接受她父親撒手人寰的事實。她那幼小的心靈過早地體驗了生離死別,那種痛楚又有多少人能夠承擔下來呢?何況是英子這個需要被呵護的小女孩呢?
往下讀,越來越為英子的勇敢、為英子的擔當而欽佩不已,聯想我自己的生活、處事的方式,不由得羞愧起來——吃過晚飯,夕陽已經親吻著西山時,我和媽媽來到公園散步,夏日的傍晚也是悶熱的,但還是有許多人在外面散步,聊天,跑步……我們來到一個大型廣場,許多叔叔阿姨,還有幾個漂亮的大姐姐都在舞池中心翩翩起舞,宛如一只只優雅的天鵝。大家在一旁其樂融融地聊著天,一邊稱贊跳舞的人們,一邊又聊著自己的事情。媽媽鼓勵我去跳跳舞,我猶豫不決,心里忐忑道:上面的.都是大叔大媽,也有幾個大姐姐,但就沒有我這么小的姑娘,他們會議論我嗎?會嘲笑我嗎?我緊張地都忘記在家中我是如何舞蹈、如何自信呢!盡管有媽媽殷切的鼓勵,最終我還是落荒而逃。回到家,她并沒有批評我,而是心平氣和地對我說:“孩子,你以后可要勇敢一點,即便詩眾場合,也應從容不迫。最近你不是正在看《城南舊事》嗎?何不學一學小英子身上的優點呢?”媽媽的話,讓我豁然開朗,趕忙又鉆進書里去,邊看邊覺得勇氣漸漸回到我的心里。
我輕輕地合上書本,靜靜地品味書中的故事,英子使我懂了很多很多。我仿佛看到英子從書中走過來,朝我揮手,朝我微笑,使我心頭漾起一絲絲溫暖,一縷縷牽掛。
林海音《城南舊事》讀后感9
誰的童年不是一路在逝去中慢慢懂得失去有時是種必然。你弄丟了陪你一起睡覺的洋娃娃,可是你竟然不那么心疼;你種了一株自己也叫不上名字的花,卻眼睜睜看著它在臺風天被打得七零八落,那些被打落的花在以后的歲月里一直提醒你曾經在暴雨面前不堪一擊;也是這個臺風天,水漫進老房子,大人們著急地一簸箕一簸箕往外舀水,可是你和小伙伴們興奮地踩水玩,以為日子會一直這么簡單快樂,然后和他們各奔東西再無聯系。
哦哦,這不是《城南舊事》,這是我自己的已遠去的童年,可是我每每想起,總還會會心一笑。如果給童年定義,那就是沒有世俗定義啊。真好!
《城南舊事》里的每一篇,包袱都抖得很好,那些錯綜交織的關系,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故事走線都頗吊人胃口。可是我偏想只寫童年,寫那駱駝鈴鐺年復一年。
英子可以不理旁人的偏見,和“瘋子”秀貞做朋友,聽她絮絮叨叨,在她的'故事里情不自禁地跟著流淚。英子敢維護妞兒,與她分享秘密。英子和陌生人約定“一起看海去”,那個人是壞人,那個人又可以是心底有最后善意的底線的人。讀后感·英子人小鬼大,竟撮合了蘭姨娘和德先叔,到底還是維護母親更多吧。英子和宋媽道別,離愁別緒涌來。可是這長大的一路啊,一直都在失去,不是嗎?
到父親離世,作為家中長女,要擔負起更多責任,也正式和天真爛漫告別。
“我對自己說,把它們寫下來吧,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就是這樣了,讀后感也都在作者的這句話里了。但愿也總有些感動,不管時光如何流逝,卻還沉淀在你我的心里。也愿曾經的純真一直安好,不被打擾。
林海音《城南舊事》讀后感10
最近閑來無事,便將林海音的《城南舊事》又讀了一遍,不得不承認,林海音寫的真好。她用英子的視角來展現20世紀老北京的社會風貌,她筆下的英子天真無邪。
書中印象最深刻的,便是英子和“厚嘴唇”叔叔的那一章節。在別人的眼中,那“戴草帽兒的”是一個賊,是個壞人。可是在英子的眼中,他卻是一個好人,一位好哥哥。他為了供他弟弟去外國念書,才不得已做了這個行當。英子和他成為了朋友,還定下了“我們看海去”這個約定。
英子用純真的眼光去看待那個“厚嘴唇”叔叔。哪怕后來“厚嘴唇”叔叔被抓走了,她也依然堅信那個叔叔是個好人。
沒有人愿意當壞人,是殘酷的現實將好人變成了壞人。
我記得前段時間,一條“為救妻子私刻章”的新聞,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妻子因患尿毒癥需要治病,家庭貧困的廖丹私刻醫院公章,偽造醫院收費單據為妻子治病,幾年間,共騙取醫院的醫療費用17.2萬元。廖丹的這一行為觸犯了法律,應該要受到法律的嚴懲。可是他是為了給妻子治病,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才做出這樣違法之事的。就“情”這一方面,他是個好人。
《三字經》中曾說過“人之初,性本善。”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沒有人一開始就是個壞人。正如“厚嘴唇”叔叔,正如廖丹,他們的心都是善良的,只是因為生活所迫,才不得已做了壞事。不過那個“戴草帽兒的”為當時社會所不容,或許后來成為了一個真正的壞人。而廖丹,則是幸運的。社會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法律也給予了輕判。社會上好心人的幫助——這種人世間最溫暖的力量,將會永遠支撐著他,讓他走向美好的明天。
小時候,大人們總是教育我們,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壞人,仿佛這世界,就只有爾虞我詐。可是在孩子們的眼中,他們看到的卻是人性中美好的一面。就如同我在英子那天真無邪的眼睛中,看到的那個“厚嘴唇”叔叔是一個本性善良、誠實的人。
我想,《城南舊事》這本小說想要告訴人們的,便也有“人性本善”這個道理。
林海音《城南舊事》讀后感11
夏日的午后,我在新華書店看書。突然,被一本名叫《城南舊事》的書深深吸引了。“舊事”兩個字讓我感到有一絲憂傷、一絲懷念。于是,我買回了這本書,打算拿回家細細品味。
這本書的作者是林海音,她來自中國臺灣,五歲時來到了北京城南的胡同生活,《城南舊事》所記敘的便是胡同的那段時光。書中記錄的一件件事都讓我記憶猶新。和英子聊天的瘋女人秀貞,蹲在草叢中的男子,追求幸福的蘭姨娘,回家鄉的宋媽和英子去世了的父親……娓娓道來的故事,那么生動,那么感人。
讓我印象深刻的便是惠安館的女人秀貞。在人們眼中,秀貞是個瘋女人,人們見她就逃,仿佛她是一只野獸,可以吃掉世界萬物。可是在單純的英子眼中,她是一位親切和藹的人。英子主動找秀貞聊天,秀貞陪英子玩過家家,她們像朋友一樣相處。后來秀貞告訴英子,自己有一個女兒叫小桂子,由于小桂子小時候身體不好,被秀貞的家人拋棄了,秀貞瘋了,想女兒想瘋了,她到處尋找女兒。后來在英子的幫助下,秀貞和她女兒相認了,這人便是好朋友妞兒。秀貞打算帶著妞兒找他爸爸一家團聚,我也認為這會是美好的結局,可是萬萬沒想到,母女倆慘死在火車輪下,她們離幸福就差那么一段路。可是命運卻沒有優待他們,她們帶著期待和遺憾永遠離開了。看到這里,我不禁淚如雨下。
在英子純潔無知的童年里,有許多人走進她的生活,她跟蹲在草垛里的小偷成了好朋友,認真傾聽小偷的故事,她明白了“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于是奮發學習,因此也失去了很多人。在她六年級畢業時,父親因病去世,漸漸地,她長大了,懂事了,明白了許多道理。成長的.道路上,我們會遇見許多人,有人教會你道理,有人陪著你,也有人離開你,我很慶幸我的童年是幸福的:有老師的指導,父母的陪伴,朋友的關心,我還沒遇見真正的挫折,我的童年是幸福而美好的,我要更加珍惜這珍貴的時光。(董詩琦)
林海音《城南舊事》讀后感12
歌德曾說過:“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讀完這本《城南舊事》,我深有體會。書中的哪些人物、事件、情感,都令我感動,令我難忘。
《城南舊事》是臺灣作家林海音的著作,由五個篇章組成:《惠安館》、《我們看海去》、《蘭姨娘》、《驢打滾兒》和《爸爸的花兒落了》,整本書由一個人串聯在一起——英子。書中記載了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老北京,英子的成長經歷與發生在她周圍的一連串故事。
英子的世界是單純且充滿疑問的,但她無比天真善良。她一點兒也不排斥被人們認為是瘋子的秀貞,與她結下了友情,還幫她找小桂子;她和小偷允下承諾,靜靜地聆聽他的故事;她分不清藍天和大海,更分不清好人和壞人。透過英子童稚的雙眼,人們看到了世界上的種種悲歡離合,感受到了人性世界中的善惡與冷暖。
整本書中,我印象最深的還是《惠安館》這一篇章。惠安館看門人掌班老王的女兒秀貞,與一個學生暗中相愛,那個學生回家探親,說一個月后就回來娶她。秀貞生下女兒小桂子,可是學生卻杳無音信。家人把孩子扔到了城墻下,秀貞從此變得瘋瘋癲癲的。秀貞被別人稱作“瘋子”,當作另類,沒有人敢靠近她。但英子毫不在意這些細節,對她沒有一點兒排斥,在一次次和秀貞的接觸中,喜歡上了這個“瘋子”,并把她當做自己的好朋友。為了幫助秀貞母女團聚,英子竟把母親的金手鐲給她們做盤纏,這是多么難得可貴的善良與純真啊!
讀完整本書,合上那一襲封面,我的心卻久久不能平靜。閉上眼睛,一個個畫面又在我腦海中浮現:胡同口的瘋女人、藏在草堆里的.小偷、手上握著撣子趕“我”起床的宋媽、緩緩而過的駱駝隊……心頭充斥著悲傷,卻又蕩漾起了一絲暖意。
我從《城南舊事》那質樸的文字中感受到了深厚的真情,從那動人的故事中領悟出了人生的道理。啊!《城南舊事》你令我陶醉不已!
林海音《城南舊事》讀后感13
林海音的《城南舊事》對于我來說,可以算是很熟悉了。在過的記憶里,文章中淡雅而樸實得,仿佛那不是一個平凡的小說故事,而是關于過去的真實回憶。細細體會,文章當中,浸染的更是惆悵。小時候讀,容易對這類樸實的文章帶著些不以為然的感覺。等大家喜歡上它的時后,童年已不在。
——也許只有童年的浪花,消退在時間的汪洋里,才會有五光十色的回憶,寄存在回憶的一隅。典雅柔美的憂郁滋味,不禁令那些離別后的人們所動容。
還記得還記得站在惠安館門前的秀貞,練著唱戲的妞兒,蹲在草叢里的青年,朝夕相伴的未媽和慈愛的父親……小英子純潔得像一串玲瓏的水晶。在這一個個的故事里,小英子的眸子,似乎永遠都一樣清澈。但是,沉重的`離別,或者是訣別,終究在她的生命里,迸出了憂郁的裂痕。
小英子的思緒,久久素繞在時光與命運的變遷之中。驪歌的樂音在耳畔繞著。在飄零的落花下,陰影投在她的身上。一個女孩在夕陽的余輝里靜默著,正如她衣襟上的那朵黯淡的夾竹桃。
在無數次凄婉的離別下,書中一行行文字卻更像一首婉約的詩,一杯含著淚的清茶。那些點綴在英子、也是我們人生旅途中的人和事,就這樣匆匆遠離。我們也曾經像英子一樣唱那首憂郁的驪歌: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我們一直都在離別,和我們的親友,和過去的自己,在淡淡憂傷的薄紗下,那本心中的《城南舊事》,相聚與別離交織,那讓人回味無窮的點點滴滴,總會躺在回憶深處。會有人為已然消逝的單純、那酸澀的別離而悵然。但我想,如果這就是成長,那么在別離中,在成長后,心中就懷著那段幼小的憂傷,坦然向著遠處走去吧。
林海音《城南舊事》讀后感14
“她穿了一身絳紫色的棉襖,黑絨的毛窩,頭上留著一排劉海兒,辮子上扎的是大紅絨繩,她正把大辮子甩到前面來,兩手玩弄著辮稍,愣愣地看著對面人家院子里的那棵老洋槐。”她就是惠安館的瘋子——秀貞。
秀貞與大學生思康相戀后,未婚先孕,生下她苦命的小桂子。戀人被迫出走,女兒被父母扔到城外的雙重打擊下,導致她有些瘋癲,被當時的人稱為“瘋子”。秀貞與失散六年的女兒相認后,第一件事就是帶她去找爸爸,結果母女倆慘死在火車輪下,當我看到這里時,心頭不免一震,不免為秀貞暗暗叫苦,好不容易與女兒相認了,卻落得這樣的下場。未婚先孕在二十世紀初是社會所不容的,秀貞的父母為自己有這么個女兒而感到丟臉。秀貞的思想和行為不被周圍的人所理解,人們于是歧視、嘲諷她,于是她被逼進了“絕境”,這恰恰反映了當時的`封建社會,男人處于強勢地位,女人則只充其量當個仆人,只能在家里整理家務。
秀貞應是一個天真善良的女子,她愛得不顧一切,愛得純粹。面對幾年小桂子的失蹤,從未放棄過尋找,也相信思康一直在這個世上,一直會回來。秀貞對愛情愛得非常勇敢,愛就愛了,沒有半點擔心。尤其是對女兒小桂子,她做了許多衣服,總是在英子面前念念叨叨著小桂子:“天氣這么冷,小桂子怎么還沒回來,凍著了怎么辦?”還總是對英子說:“找著小桂子就告訴我。”可以看出秀貞是多么愛小桂子。
在我眼里,秀貞并不是一個瘋子,她也只是一個平凡的母親,一個普通的愛人,但卻在當時的封建社會下成了“瘋子”,莎士比亞曾經說過:詩人和瘋子,都不屬于紅塵十丈的人間。在某種情況下,瘋子也是一個普通人,只不過因為他們和平常人不同,而冠以這個“雅號”,充滿著歧視與看不起。
我眼前仿佛看見這樣一張臉,“一笑,兩個淚坑就露出來,一哭長長的睫毛就垂下來”,是那個瘋子——秀貞
林海音《城南舊事》讀后感15
童年是短暫的,是快樂的,是美麗的,每個人的童年都有一些與眾不同的事情,換句話說,每個人的童年都是不同的,但總是讓大家耐人尋味。
《城南舊事》是臺灣女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品。在上個世紀的老北京,不時響起小販叫賣聲的胡同、種著夾竹桃的四合院,屋里冒著陣陣熱氣的暖爐。西廂房的小油雞,佛照樓的八珍梅,城南的游藝園、大鼓書場……書中的主人公是英子,英子的童年舊事在這些充滿溫情的地方度過的,她有收到了慈祥兒嚴厲的爸爸、操持家務的母親、善良的宋媽等人的關愛。圍繞著英子有發生了很多事情與故事,而“驢打滾兒”則是眾多故事中的.一個。
《驢打滾兒》主要講述了英子家的傭人——宋媽的不幸遭遇,宋媽拋下自己的兒女家庭,到林家去當傭人、辛苦賺錢養活鄉下的丈夫和孩子。她厚道善良、樸實、能干,在書中五個故事中,都出現了宋媽的身影。我自我感覺宋媽是林海音小說中特意刻畫的一個角色,從她是一個堅強隱忍,慈祥的人,她的孩子小栓子被淹死了,女兒又被她的“黃板牙兒”丈夫給賣了,這足以說明宋媽堅強的性格。在英子眼中宋媽是最好的,什么事都依著她,英子也曾幻想過宋媽不在家,家里會變成什么樣,這也通過側面突出了宋媽的能干,以及她在英子家庭中占有不可缺少的位置。臨近故事尾結尾,宋媽被毛驢駝走了,她離開了英子,但英子心中的宋媽卻沒有離開,作者在結尾部分寫到“驢脖子上套了一串小鈴鐺,在雪后清新空氣里,響的真好聽”,這只是為了掩悲傷氣氛兒特意寫出來的部分,使文章得到了升華。
故事采用了事情發展順序來進行描述,使得整篇文章變得十分緊湊,讓故事變得一環扣一環,跌宕起伏,這樣也方便讀者進行賞析與理解。作者喜用第一人稱來闡述故事,在《驢打滾兒》一文中,就是通過“我”與宋媽的互動來闡述整個故事。
城南舊事承載了作者對童年最純真的那一會份向往,期待,在字里行間中,也流露處作者兒時滿滿的回憶。
【林海音《城南舊事》讀后感】相關文章:
林海音城南舊事讀后感12-27
林海音城南舊事讀后感12-08
林海音的《城南舊事》讀后感12-22
林海音《城南舊事》讀后感12-22
林海音的城南舊事讀書心得01-15
林海音《城南舊事》讀書心得01-13
林海音城南舊事讀后感14篇12-18
林海音《城南舊事》讀后感15篇12-22
林海音的《城南舊事》讀后感(6篇)12-22
林海音城南舊事讀后感12篇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