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三國演義讀后感15篇
當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后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后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國演義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三國演義讀后感1
讀完厚厚的一本《三國演義》,不禁感嘆歷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三國演義》為讀者生動、活現地演義了一個歷史故事,也讓我從中讀到了一些為人處世之道。先來說仁者劉玄德,雖然在三國中,劉備是勢力最弱的一國,但是,他很仁慈,對百姓如同自家親戚一般的關心,也很會用人,在桃園三結義和關羽、張飛成為義兄弟,后來又有趙云、馬超、黃忠成為大將,還有諸葛亮、姜維等人支持,所以劉備占盡了“人和”。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劉備很會用人,我對劉備的重視人才的、對百姓無微不至的關心感到佩服。和劉備相反,曹操這個人是唯我獨尊,我“想干嗎就干嗎”的人,曹操一生都是十分大膽的人,也是十分奸詐的,所以人們叫他“奸雄”。他還誤殺了呂伯奢的'家人,知錯還不改,還要繼續殺了呂伯奢,如此的無情無義。曹操后來還說了那句話耐人尋味:“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陳宮聽后覺得他是一個自私自利的人就離他而去了。我覺得曹操這樣是十分壞的,這樣的人是會別人罵他遺臭萬年的!所以不能向曹操這樣“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接下來是孫權,吳國的孫權占據長江以南地區。孫權手下雖然沒有一流的謀士,但是文有張紹、魯肅、陸遜等,武有周瑜、黃蓋、甘寧等,再加上有長江天險,可謂是占盡“地利”。孫權也是極為會用人的人,曾經用陸遜,火燒了劉備800多公里的連營也是以為不容覷視的。孫權懂得運用兵法中的“地”就是地勢用天險來制勝,所以孫權也是值得學習的。讀了《三國演義》后我從中知道,要用自己的優勢來取勝,或者用敵人的缺點來取勝。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各具其態,各有長處短處。總的來說,讀完這本書之后我大開眼界,而以上幾人也給了我很深的感受,他們都值得我學習。
三國演義讀后感2
在漫長悠久的歷史長河中,有許多精彩的故事,但一翻開“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國演義》,一切都仿佛回到了那驚心動魄,戰火紛飛的三國時代……
《三國演義》是元末明初時期羅貫中所寫的章回體小說,故事起源于東漢末年的“黃義起義”,結束于三國歸晉,在這之間,許多膾炙人口的英雄人物深深地遺留在人們心間:劉備、關羽、張飛、孫策、孫權、曹操等,雖然他們性格不一,但都有統一天下的雄心壯志。
雖然人物的`性格、脾氣都各不相同,但他們之間往往都有一些不解之緣。比如仁慈、愛民如子的劉備,重情重義,忠誠的關羽,沖動,脾氣像炸彈一樣的張飛都因胸懷大志,想要框扶漢室的共同理想,結為異姓兄弟,蕩遍天下。
而圍繞著這些人物,也發生了許多大家耳熟能詳的事件:桃園三結義,曹操刺董卓,三顧茅廬請諸葛……但我最喜歡,也最熟悉的一個故事,還是虎牢三英站呂布。在董卓進宮把持住朝政后,各路諸侯響應了曹操“除董卓,扶漢室”的號召,共同去討伐董卓,劉、關、張也在其中。董卓有許多猛將,華雄(已被關羽斬首),張遼,于禁等,但最勇最猛的還是他的義子呂布。在呂布就要殺死公孫瓚時張飛上前救下了他,然后與呂布大戰起來,可不敵呂布,關羽、劉備上千助陣,他們兄弟三人齊力將呂布殺回虎牢關。劉、關、張靠著合作與無縫的攻擊戰勝了“世界第一武將”,著實令人佩服。
其實,在生活中,又何嘗不需要這份團隊合作呢?學校舉行拔河比賽,同學們明明都是一個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小豆芽”,但將大家的力量集中在一起后,擰成一股繩,卻能打敗“野牛”一樣的對手;在接力賽跑上,隊友們同心協力,發揮自己最大的價值,只為了共同獲得第一名;在夏令營的訓練上,需要光憑人力穿越網格的游戲,僅憑一兩個人的力量是僅僅不夠的,但一個隊的成員一起使勁,就可以成功!
書就像一位博學的老師,總可以教會我們一些道理,這一次,《三國演義》告訴了我只有團隊合作才能獲得強大力量。
三國演義讀后感3
又是深秋,回到了涼爽的飄逸,風吹散,散了花,飛了羽,我拾起柜底的一葉羽扇。
不記得何時買的了,紋路依舊清晰,黑白相間,蘊著無限風塵與遐思,輕撫扇面,柔柔的羽化開了心中的三國。
出山之際,豈止玄德拜倒與他的才華,羽扇綸巾,習習風扇出千百級計,每一次大勝而歸的軍隊滿載的都是驚艷于孔明才華的笑顏。
羽扇是溫和的,引來涼爽也蓄起柔情,絲絲絨毛擺起無限風情,而粗壯的經絡又撐起萬般風骨。這是剛柔并濟的扇,不求力道,用暖暖的平和卷起風,風中氤氳開那般深邃……
那是孔明的眸,沉靜而多彩,從容而機警;手中羽扇一指,口吐良言,幾句話便是一座城池,一杯茶未下肚,捷報頻傳,掐死千萬謀略盡在扇葉之中,手一揮,在烽煙中劃過令敵人喪膽的弧,那刀刃劍光便只對著頑固的對手了。世人不解,不解他目中的.柔氣何以助蜀地稱王?
羽扇也是豁達,扇稍不必修飾,不去擺弄,單單利落地一甩,那羽那絨就儲滿絕妙的美奐,只靈巧的一收,扇尾的細穗便靈動地打量眾生,品味含香的微風。
孔明的死不是敗筆,也不是魏延的大意,那是早已料到的安詳。死前,他必是撫過羽扇的,南征北戰,它扇去多少腥風,看罷幾度血雨,可還是不帶殘痕地過了,一切的一切皆成定數明知山崩地裂,也要力挽狂瀾,不論結果,他做了,他信了,信了自己,信了那司馬。他無悔,一頁羽扇已做了它該做的,夫復何求?讓扇葉隨風而去吧,讓孔明含笑仙逝吧。扇扇風,風吹散,散盡繁華,散盡喧囂,散盡萬千忠魂,不問何謂歸宿,不去計較成敗是非,不去問,不去想……
輕搖我手中的扇,吸入扇來的陣陣風,吸盡那三國,在冥思中把扇放回深柜,品味,從容曠達的笑臉。一羽扇,一三國,一輪回。輪回中,醒悟生活,哦——三國!
三國演義讀后感4
《三國演義》這本書大家一定不陌生吧!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三國演義》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成熟的長篇回體小說,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更是歷史演義小說的經典之作。
“三國”講的是魏、蜀、吳三個國家之間的故事。故事起于東漢末年的黃巾大起義,終于三國歸晉,描繪了一個波瀾壯闊的歷史時代,再現了群雄逐鹿、斗智斗勇的一個個精彩瞬間。我最喜歡劉皇叔(劉備)的軍師—諸葛亮。他料事如神、才華橫溢、膽大心細,關于他的故事多著哩!例如:諸葛亮火燒新村、諸葛亮三氣周瑜、用奇計孔明借箭(諸葛亮:姓諸葛名亮,字孔明,人稱臥龍)、諸葛亮七擒孟獲等等,我最喜歡看:用奇計孔明借箭:
周瑜非常嫉恨諸葛亮,總想找個理由殺掉諸葛亮。
一天,周瑜讓諸葛亮造10萬枝箭,并說10天內就要,諸葛亮痛快的答應了,說:“我3天之內就能送10萬枝箭過來。”周瑜很吃驚。
諸葛亮問魯肅借了20只船,600名士兵,把每條船用布蒙上,兩邊堆滿稻。
到第3天,天還沒有亮,諸葛亮對魯肅說:“請您和我一道去取箭!”當時長江上霧很大,對面看不見人,魯肅不明白,問諸葛亮怎么回事。諸葛亮只是笑,不回答。
不久,船靠近曹操的水寨。諸葛亮命令將船頭朝東船尾朝西。曹操的弓箭手將一枝枝箭都射入了稻草中,過一會兒,諸葛亮又命令西朝東排,又過了一會兒,船的兩面都射滿了箭。這時太陽已經快升了,霧也散了。諸葛亮立刻調轉船頭,劃走了,曹操想追也追不到了。
周瑜已經派500名士兵在江邊等著搬箭,一共有十二三萬枝箭。魯肅見了周瑜,把諸葛亮借箭的.事說了一遍,周瑜聽了,嘆氣說:“諸葛亮真是神機妙算,我實不如他啊!”
自古亂世出英雄,但沒有哪個時代能如三國時期涌現出如此之多的經典人物,書中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結構宏大的敘事方式,生動凝練的語言藝術,無不令人拍案叫絕、嘆為觀止。
三國演義讀后感5
《三國演義》是元末明初羅貫中根據有關史話和民間流傳故事與自己的想象經過高度熔炬后創作而成的。故事從漢代末年劉關張桃園三結義(公元169年)開始至三國歸晉(公元280年)而終。全面體現了東漢末年與三國時期封建統治集團之間的矛盾和斗爭。它具有無法估量的藝術價值,在人民中廣泛流傳,成為一座不朽的豐碑。
《三國演義》七成真三成假,其中塑造了許多帶一點虛幻色彩的英雄——有高風亮節的諸葛亮,英俊瀟灑的周瑜,奸詐殘酷的曹操,年少有為的孫權等等。
而我最喜歡的是英勇善戰的趙云,他戰功數不勝數,一句“常山趙子龍”令無數勇將望而卻步。
歷史上的趙云其實不如小說,并不受劉備信任,也沒有五虎上將的說法,他很委屈——至高也就做到鎮東將軍,箕谷一敗更讓他降至鎮軍將軍……然而小說中的他仍是無數人的`偶像,他自從公孫瓚轉到劉備帳下后,立下功勞,其中很多都是典故,其中他兩救后主劉禪更廣為流傳。
話說張飛吼斷長板橋后,劉備拋下兒子、妻子狼狽逃走,魏兵進攻時,他獨自一人在亂軍中斬敵無數,救回被奄奄一息主母抱著的后主救回,并擺脫衛兵追殺。
好一個趙子龍單騎救主,對劉備忠心耿耿,怪不得劉備要摔孩子來感謝趙云呢。趙云的膽量,武功也可見一斑,而且他也很講道理,且看“趙云劫江奪阿斗”。
諸葛亮三氣周瑜后,東吳無可奈何,只好出損招,騙孫尚香吳國太病重,讓她把兒子帶來,讓劉備用荊州換兒子。可趙云硬是單騎上船,以槍抵箭,跟主母講道理,直至張飛搶回阿斗。
趙云的英雄氣概和俠骨柔腸是我最欣賞的,此外智取貴陽體現了他兵法上也有過人之處,另外他年近七十仍斬五將立新功的氣魄也令人佩服……
總之在《三國演義》中我最欣賞的英雄就是趙云,他令我崇敬。而你對三國英雄如何評價呢?我們可以一起討論喔!
三國演義讀后感6
《三國演義》一書,使我受益匪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學名著。《三國演義》刻劃了近200個人物形象。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在三國中,我最佩服的人是關羽,他不但武工好,而且人也好。在跟曹操打仗時,他因帶著二嫂,所以才假裝投降。其實他還是一心想找到劉備,保護好二嫂的。等到他得到一匹赤兔馬時,便立即騎著這匹赤兔馬又去找劉備了。在山下遇見二嫂,他也不忘把二嫂帶回去,真是一名當之無愧的好漢。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后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戰敗降敵,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后還是回來了,他不但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
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如果說魏國在三國里智謀最強,一點也不為過。曹操的用兵堪稱舉世無雙,司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兩個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點:曹操多疑,司馬懿太過陰險。再說蜀國,首當其沖的必定是伏龍:諸葛亮。他那過人的機智,嫻熟的兵陣,無不讓后人嘆為觀止。還有像鳳雛:龐統、姜維、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認為都不如孔明。吳,一個占據三江六郡的國度,能算得上是有謀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時期的周瑜就熟讀兵書,精通布陣。
這些人物和國家我們不難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關系著成功。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要忠義,也應該要有誠信吧。如果一個人把現實生活中最為寶貴的誠信也丟掉了,那這個人還有什么呢?金錢、地位、官職?這些都是次要的。誠信是一個人的永久身份證,如果沒有了誠信,大家都不信任你,而且又在你背后指指點點,你不會難過嗎?這些又豈是金錢、地位、官職能彌補的?我相信,你也不想做一個缺點多的不勝枚舉的人吧!所以,讓我們打開誠信的大門,用我們永久的身份證去面對人生吧!
三國演義讀后感7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好書能使我們了解古今中外發生的趣事;好書可以陶冶我們的.情操;好書還能使我們明辨生活中的是非。“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也證明了讀書的重要性。
這不,暑假我就讀了《三國演義》這本書,它的作者是羅貫中。它與我國的《西游記》、《水滸傳》、《紅樓夢》合稱為四大名著。可以說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三國演義》塑造了曹操,劉備,諸葛亮,關羽等代表人物。
這本書中最令我佩服的是諸葛亮。從“草船借箭”這一章就可以體現出來:因為周瑜十分嫉妒諸葛亮的才智,假裝商議軍事時,周瑜問諸葛亮,與曹兵交戰,用什么兵器比較好。“用弓箭最好”諸葛亮答,周瑜說:軍中正缺弓箭,麻煩先生制造十萬支弓箭,這等是公事,還請先生不要推脫。諸葛亮答應后,并問有多長期限,周瑜則問十天可以嗎?諸葛亮有把握的說,三天就行了,到時候如果沒完成,甘愿受處罰。周瑜自然高興,用酒席招待他,諸葛亮喝了點酒便告辭了。之后諸葛亮請魯肅把二十只船全蓋上青布擋起來,再在船兩邊扎上千個稻草人,每只船里還要有三十人。霧出來了,越來越大,即使是面對面也不容易發現,諸葛亮催促船快速前進。忽然開始打鼓,曹軍開始射箭,只見霧中弓箭如同雨點般向二十只船襲來,過了不一會兒,諸葛亮讓士兵把船掉頭,頭朝北,尾朝西。諸葛亮又命船上士兵大喊:“多謝丞相賜箭!”曹操知道后火冒三丈,諸葛亮對魯肅說:“每條船上約有五六千支箭,不費我們一點兒力量,就得到十萬多支箭。周瑜知道此事后非常驚訝、嫉妒。此外可以表現出諸葛亮聰明的章節還有很多,例如:空城計、反間計等等。
書就像是一盞燈照亮著我們前進的路,書就像是一本本字典讓我們了解我們不會的知識,書就像是一場春雨滋潤著我們的心田,書就像是一位老師細心地輔導著我們。所以,我們應該時刻記住“讀好書,好讀書,讀書好”這句話。
三國演義讀后感8
今天,我讀了一本很有名的書籍,它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你們知道嗎?對了,就是《三國演義》它是羅貫中寫的,主要是講蜀,魏,吳三國的激戰。這個故事先是由劉,關,張三人桃園結義而開始,先是由張角帶領黃巾軍打,打了勝仗。然后劉、關、張三人又去和呂布大戰,呂布最終招架不住,掉轉馬頭而逃,關羽國五關斬六將,先后過了東嶺關,洛陽,氾水關,最終感動了諸葛亮,終于答應來輔助劉備。
有一次諸葛亮和周瑜一齊出計,還把曹操的船燒了,這是在赤壁大戰時,張飛戰馬超,那時張飛和馬超戰了以百多回合,不分輸贏,還是諸葛亮用計勸降馬超。最后劉備曹操孫權都死了,蜀魏吳三國歸晉。
當我拿到這本書籍之后非常興奮,一打開就開始看,一開始看的`很快,一個字也不掉,看完一章又一章忠于看第十章,我喜愛的三國猛將張飛,長坡橋單騎救主,智奪瓦口,義釋嚴顏,可謂功不可沒,只可惜關羽一死,便失去理智,不務正業,無故鞭打士兵,導致自己被手下兩名小將刺殺,還陪上了黃忠、劉備和蜀國七十五萬大軍的性命,使蜀國狀況一落千丈。相反,魏國名將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辱罵置之不理,態度樂觀,使一代奇才諸葛亮無計可使,以病死五丈原為告終。可見當遇見悲傷、痛苦、氣憤的事情時,應該理智地控制情緒,用樂觀的態度去戰勝它,如果意氣用事,后果將不堪設想。我看著看著,不知不覺到了晚上,眼皮也就開始打架了,但我絕不放棄,一直看到第十九章,于是我合上書籍去睡覺了。
到了第二天我在拿起來看,發現有一篇我們在課上學的一章,異常興奮,看完之后,果然不賴,我又繼續看,才知道老師為什么讓我們看課外書籍,因為看課外書籍對我們有好處,而且還可以加深書籍上的知識,所以我們讀書籍是必不可少的。
三國演義讀后感9
讀了《三國演義》一書,使我受益匪淺,于是寫下這篇三國演義讀后感。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學名著。《三國演義》刻劃了近200個人物的形象。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在三國中,我最佩服的人是關羽,他不但武功高超,而且人也正直。在跟曹操打仗時,他因帶著二嫂,所以才假裝投降。其實他還是一心想找到劉備,保護好二嫂的。等到他得到一匹“赤兔馬”時,便立即騎著這匹“赤兔馬”又去找劉備了。在山下遇見二嫂,他也不忘把二嫂帶回去,真是一名當之無愧的好漢。他降漢不降曹、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后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于故主劉備,因戰敗而降敵,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去投奔。我認為劉備是一個君子。
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如果說魏國在三國里智勇雙全的人最多,那一點也不為過。曹操的用兵堪稱舉世無雙,司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兩個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點:曹操多疑,司馬懿太過陰險。再說蜀國,首當其沖的必定是諸葛孔明。他機智過人,對兵陣的布陣、破陣了如指掌,無不讓后人嘆為觀止。還有像龐統、姜維、徐蔗等等一些人物,都各有所長。吳是一個占據三江六郡的國度,能算得上是有謀略的,也就只有周瑜了,少年時期的周瑜就熟讀兵書,精通布陣,可是最后因心胸狹窄而死。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要忘記誠信。如果一個人把現實生活中最為寶貴的誠信丟掉了,那這個人還有什么呢?金錢、地位、官職?這些都是次要的。誠信是一個人的永久身份證,如果沒有了誠信,大家都不信任你,而且又在你背后指指點點,你不會難過嗎?這些又豈是金錢、地位、官職能彌補的?我相信,沒有想做一個缺點多的不勝枚舉的人吧!所以,讓我們打開誠信的大門,用我們永久的身份證去面對人生吧!
三國演義讀后感10
“滾滾長江東逝去,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樵……”每當聽到這豪壯的歌聲,把我的思想又帶入了《三國演義》。今天,我懷著激動的心情,第二次翻開了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作者刻畫的淋漓盡致的人物讓我再一次被深深吸引。
忠肝義膽 神勇過人
“義”的化身非數關羽莫屬。關羽,字長生,后改為云長,河東解良人,身長九尺,髯長三尺,面如重棗,唇若涂脂,丹鳳眼,臥蠶眉。因為殺了倚勢凌人的勢豪,而逃難江湖。后于于劉備、張飛相識,在桃園義結金蘭,俗稱“桃園三結義”。在三兄弟排行老二,素有“武圣”之美譽。不看關公其神威,單單那氣概就令人深深折服。當年他為保護嫂嫂安全,報曹操不殺嫂嫂之情寄予曹操帳下,助他斬顏良誅文丑。但后來他得知劉備還活著,立即把金銀珠寶還給曹操,歷盡艱辛,與劉備會合。昔日,他為了報答曹操當日不殺之恩,在華容道冒著生命危險放走了曹操,其忠義可見,其勇無人能比。
人心之向 漢室宗傳
最深沉貫徹孔子的思想一仁的人肯定是劉備了。劉備,字玄德,漢室宗親,身長七尺五寸,兩耳垂肩,雙后過膝,面如冠玉,性格溫和,仁政愛民,他“上報國家,下安黎庶。”可以說他一生為義而生,又為義而死。劉備兵敗,攜百姓逃難,途中號泣聲震天,劉備看見此景象,曾想投江而死,如果沒人阻攔,那一定會投江,也曾經因為這事,在劉表墓前哭訴,祈求讓百姓平安渡江。可見其愛民之心。
神機妙算 忠心耿耿
東漢末年,戰火硝煙各處彌漫,劉備勢弱,而有一人輔助齊備建之蜀國。他足智多謀、英謀善辯、誠懇謹慎、執法嚴明,此人為誰?諸葛亮也。諸葛亮,字孔明,絕世奇才,上通天文,下知地理,號“臥龍先生。”孔明用計如神,大擺空城計,以向幾千軍馬,退曹操八十萬大軍,又如草船借箭、火燒赤壁等等,無不體現出他的足智多謀?
英勇善戰的.張飛、智勇雙全的趙云、文武雙全的周瑜、陰險奸詐的曹操……每個人物刻畫得栩栩如生,讓人難忘。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都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性格深澤著不同的人生,我們要學習劉備憂國憂民的思想,關羽的忠肝義膽、諸葛亮的足智多謀……讓我們在生活的戰場上做他們優點的學生吧!
三國演義讀后感11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這個暑假我認真閱讀了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的作者是羅貫中,他是元末明初的小說家。這本書生動地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風云歷史,講述了以曹操、劉備、孫權為首的魏、蜀、吳三國的政治間的斗爭和軍事斗爭。
在眾多人物中,我最欣賞的是關羽。關羽字云長,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涂脂,丹鳳眼,臥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他是“五虎上將”之首,三絕之“義絕”。關羽雖然沒有諸葛亮的睿智才華,也沒有劉備的弘毅寬厚、知人待事的品德。但他是一位很講義氣,堅韌不拔,武藝高超的英雄豪杰。
我最喜歡關羽的兩個小故事分別是“曹操敗走華容道”和“刮骨療傷”。
在赤壁戰前,諸葛亮算定曹操必敗走華容。考慮到曹操與關羽有恩,于是派關羽把守華容道。曹操三次大笑,他第一次笑出趙云,還好徐晃、張頜二人去抵擋趙云,曹操才脫逃。他又一次笑,笑出了張飛,幸好有張遼、徐晃二人的幫助,曹操又一次脫逃。他第三次笑出了關羽。關羽有大軍的身后,而曹操的士兵已經寥寥無幾,曹操只好求饒,關于念舊日恩情,關羽決定把曹操放走,使曹操回到金陵。在這個小故事中體現關羽是一位很講義氣的人。
小說中還有一個廣為民間流傳的故事,就是“刮骨療傷”。關羽在攻城時不幸被毒箭刺中,他的.手下把名醫華佗請來了。華佗說:“我需要把您綁到大樹上,還要蒙上您的眼睛。”關羽說:“你隨便治吧,我不害怕!”于是,關羽一邊喝酒,一邊下棋,好像沒有疼痛。過了一會兒治完了,血流了一盆,關羽揮了揮胳膊對眾將說:“我的胳膊像以前一樣。”大家都稱在關羽非常的勇敢。我欣賞關羽的英勇無畏,他是一位令人敬佩的英雄。
合上書,我還沉浸在在三國人物的精彩故事中,其中蘊含的人生哲理值得我細細品味。
三國演義讀后感12
讀《三國演義》有感東漢末年,軍閥割據,群雄并起,涌現出一個有一個不朽的人物:曹操,典韋,曹植,曹丕,劉備,關羽,張飛,孫權,周瑜······一個個人物的出現都為這個時代的傳奇增色增彩。
曹操,在這本書中被描述成一個虛偽奸詐的小人,為人憎恨,不過曹操雖說奸詐,但這個時代少不了這種人物。他挾天子而令諸侯,建立魏國,統一了三分之一的天下,似乎也為這個時代里下了不少汗馬功勞。劉備,一個思賢若渴的人,招攬人才,愛民如子,似乎也是眾望所歸。他建立了蜀國,占據險要地勢,又有一個足智多謀的軍師,勢力逐漸增強,逐漸有了三足鼎立的實力。而孫權盤踞江東,不予外紛爭,可是戰亂不休,不去討伐別人,就會被別人吞并。江東水多,地勢險要,民眾歸附,所以孫權得以建立吳國,與魏蜀鼎立,在戰火中,吳國毫不遜色于魏蜀,孫權也好不遜色于曹操劉備。最終鹿死誰手,就待你揭秘······
三國紛爭,烽火連天,血流成河。這一幕又一幕的畫面在羅貫中的筆下被描繪得栩栩如生,一場場三國風云被拉開序幕。當然這不僅僅是國家與國家的競爭,也是軍事師之間的較量。周瑜與諸葛亮斗智斗勇,三次較量,周瑜敗了,臨死前留下了一句“既生瑜何生亮”的呼喊,可見諸葛亮的聰明才智。在此之前吳魏還未建立,就曾放生過一場爭斗——赤壁之戰。曹操率領十萬大軍前來討伐孫權,可惜他的士兵多來自北方,不習水性,勝算本就不大他有生性多疑,不肯相信別人,中了離間計最終錯殺了兩員水軍將領。后來又把船只連成一線,給了敵軍可乘之機,最終周瑜用火攻取勝,大敗曹軍。
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誰也阻止不了歷史長河的推進,我們只有讀書才可以再次看到當時的.場景,在羅貫中筆下我們看到了一幕幕精彩的斗爭。雖然中學生不需要用槍劍決勝負,但是這不代表沒有競爭。我們的武器是筆,知識便是“士卒”,學習的知識便是指揮大軍的籌碼,勝敗掌握在自己手中。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從現在開始“練兵”還為時不晚,為“明天”奮斗吧 !
三國演義讀后感13
讀了《三國演義》這本書,使我意味深長。《三國演義》是四大名著之一。這本書刻畫了200多個人物形象,把許多人物寫得淋漓盡致,比如說:劉備、關羽、曹操、諸葛亮等。這本書主要寫魏、蜀、吳三國之間發生的斗爭,這本書從東漢末年一直寫到晉朝那個時代。書中有幾個人物讓我對他們產生了很深的感受。
首先是劉備,從一開始的桃園三結義這個故事就讓我對劉備產生了很深的感受,他十分重情義,也很有愛心,也十分的顧全大局,就拿三顧茅廬這個故事來說,劉備為了統一亂世,三次才請到了諸葛亮,他的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讓我十分敬佩他。但劉備也有一個缺點,就是受到打擊不能控制自己,關羽、張飛被殺害后,他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聽諸葛亮的話,必須要攻打吳國,導致失去了一員戰將,如果他當時聽從諸葛亮的.話,就一定能聯吳抗曹。
然后是關羽,他一生獲得了許多的戰功,比如說: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華容道義釋曹操等等,他為了與劉備會合,便不遠千里來找劉備,斬顏良,誅文丑,結果魯莽的張飛以為他背叛了劉備,準備要殺他,然后又看見他跟敵方打仗,這才明白。于是關羽和張飛準備一起去找劉備,最后最后與劉備會合,想象著那令人激動的場面,真為他們而高興!在書中描述關羽的一句話是: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手拿青龍偃月刀,還有赤兔馬。這樣搭配,簡直是無人能敵!
最后是曹操,曹操是有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他在與劉備煮酒論英雄時說:當今天下,英雄只有你我二人,劉備嚇的把筷子掉在了地上,又裝作害怕打雷,這才蒙混過關。他在統一魏國時,能夠說是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他的策略,無不能夠統一天下。但曹操生性多疑,在赤壁大戰中,只是正因周瑜的一個小計策,而失去了蔡瑁、張允那么好的將軍。
通過這本書,讓我學到了很多:劉備教我們什么事情都要冷靜對待;關羽教我們忠誠就能得到別人的信任;曹操教我們做什么事情都不要多疑。我們只要取長補短,就能戰勝一切困難。
三國演義讀后感14
讀了《三國演義》后,我懂得了一個歷史規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也認識了三國時代群雄割據互相殘殺的歷史背景,令人驚心動魄。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并起。先有董卓、袁術稱帝后都失敗。此時,曹操袁紹兩雄崛起。但于200年官渡之戰曹操大敗袁紹。曹操平定北方后,南下欲一統河山,此時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孔明出山,又于孫權聯手,以周瑜之計火燒赤壁大破曹軍。于是三國鼎立的之勢逐漸形成。繼而劉備又用龐統之計奪取西南五十余州,與東吳達成聯盟,后因關羽失荊州被孫家斬首,張飛遇害。
劉備冒然絕定討伐東吳被陸遜火燒連營八百里,逃亡白帝城故世。諸葛亮受先主之托南征北戰,七擒孟獲,七出祁山終未成功,病逝五丈原。263年蜀國劉禪因荒廢政事終止滅國。265年司馬氏專政,廢曹家,自稱帝,改國號為晉,司馬炎即晉武帝。蜀國已滅,吳國可謂唇亡齒寒,280年降孫皓,三國遂一統歸晉。
讀了這本書我欣賞關羽的勇敢。他降漢不降曹、千里走單騎、五關斬六將、,后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于故主。后又刮骨療毒他的英雄氣概震撼了我我要學習他的勇敢不拍困難的精神,在我日常生活中如果面對困難就會退縮,而不像我們心目中的大英雄關于那樣勇往直前對困難毫不畏懼,只有像這樣才能成為像關羽那樣的人人崇拜的大英雄!
當然我也很欣賞智慧的化身諸葛亮。在我們的眼中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謀,他被劉備三顧茅廬請出山,為蜀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
雖然他足智多謀,對蜀國忠貞不二,但因最后積勞成疾,病死在五丈原軍中留下了千古遺憾。在我們的.現在的生活中我們一定要學習諸葛亮的聰明機智,因為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遇到一些困難,我們不要去蠻干,一定要想好辦法巧妙地解決問題。我們還要學習諸葛亮的忠誠,在現在無論你答應別人什么條件都應該中與對方,不要不信守諾言背叛對方。
三國演義讀后感15
我無比激動的在此翻開了中國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
狡詐的曹操,謙虛恭謹的劉備,嚴謹與聰慧的諸葛亮胸懷狹小的周瑜……《三國演義》中的每一個人物都有著別具一格的性情,有著獨一無二的吸引力。筆者塑造的入木三分而讀者讀得更是痛快淋漓。
故事的主要內部實質意義是以智和勇來順次展開的,不過我覺得智永恒是勝過勇的。譬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計嚇退了司徒懿率領的十五萬大軍。此種例子舉承擔不了數。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劃謀,勇不合適敵,文不拿筆,武不動槍”的。像漢室阿斗,整日飲酒取樂,不理朝政,甘心情愿的'把蜀國獻出,最終竟至演出了讓天仆人恥笑的事物,樂而忘返。誰會想到一個國度的統治者能做出這么的時移俗易的事物來呢?
暴虎馮河,大敵現時,只能抵死出征作戰。呂布,顏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假如呂布在白城門上的樓服從謀臣的計謀,不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門上呢?假如顏良把劉備在河北的事物和關羽申說白,哪里至于被義氣的關羽所砍呢?前人云:大勇無謀,禍福占其,禍居上,福臨下,入陣必中計,死無不目。
再談談國度,魏,以前煊赫一時;蜀,以前功成不居;吳,以前名震江東。這樣來看,從國度就可以反映君的性情。曹操,欺負壓迫老百姓;劉備,愛民如子;孫權,雄霸江東。
假如說魏國在魏蜀吳里計謀最強,一點兒也不為過。曹操的用兵可以稱作舉世無雙,司徒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不過兩私人都有自個兒致命的弱項:曹操多心,司徒懿太過陰險。再說蜀國,首當其沖的一準是伏龍諸葛亮。他那傲人的機靈,熟練的兵陣,無不讓后人觀止。還有像鳳雛龐統、姜維、徐蔗等等一點人物,不過我覺得都還不如孔明。吳,一個占領三江六郡的國家,能算做上是有計謀策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一段時間的周瑜就記誦兵書,洞曉布陣。通過一番刻苦的盡力盡量,終于當上了水上作戰部隊大都督,總統艦艇兵。然而他太過于忌妒,死正當中年時。從這些個人物和國度我們不不好看出人的性情的關緊性。性情關系著成功。
每個人都有自個兒的目的,只要踏塌實實,仔仔細細地走好尋求成功過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會不遠的。
【三國演義讀后感】相關文章:
作文寫三國演義讀后感三國演義作文,讀后感04-14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 [三國演義讀后感]03-30
讀后感《三國演義》_三國演義個人讀書筆記12-13
三三國演義的讀后感02-29
《三國演義》讀后感 讀后感03-05
《三國演義》讀后感(經典)07-24
《三國演義》讀后感08-17
三國演義讀后感08-14
三國演義讀后感08-15
三國演義讀后感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