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朝花夕拾》有感【合集9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朝花夕拾》有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朝花夕拾》有感1
《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是對逝去的歲月的回憶,是魯迅真摯的情懷,也包含著他的無奈和感傷。在《五猖會》中,魯迅記敘了自己兒時對五猖會的盼望和興奮之情,而被父親強迫背誦《鑒略》,使他對迎神賽會也丟失了興趣,他借此來批判封建思想習俗的不合理,同時也抨擊了封建家長制度的丑陋行徑。雜文性散文《狗。貓。鼠》,說的內容似乎只是在闡述魯迅先生對貓的仇恨與厭惡,但實質上是作者對狗。貓。鼠三種小動物的描述引申,諷刺了如貓一般陰險狡詐的各類“正人君子”,言語之中無不體現了魯迅先生對弱小者的同情和對暴戾者的憎恨,結尾處將作者驅逐貓時的方式與中國官兵聯系起來,既寫出了中國舊社會的官兵養寇自重的丑惡習氣,又諷刺了那些自稱“正人君子”的軍閥統治者。
與《狗。貓。鼠》一樣抨擊正人君子的還有《無常》,“無常”是迷信傳說中的勾魂使者,在迎神賽會上,這個形象變得“活潑而詼諧”,作者在夾敘夾議之中,對打著“公理”、“正義”旗號的所謂“正人君子”予以辛辣的諷刺,“無常”這個鬼而人、理而情、爽直公正的形象受到民眾的喜愛。魯迅先生既寫出了無常富于人情的特點,又巧妙的諷刺了生活中那些虛偽的知識分子。因為他是勾魂使者,所以民間凡有一個人死掉之后就得用酒飯送他,至于不給他吃,那是賽會時候的開玩笑,實際上并非然。但是,和無常開玩笑,是大家都有此意的,因為他爽直、愛發議論,有人情。可見要尋真實的朋友,倒還是他受當。從中流露出了作者的敬佩和對“無常”的喜愛之情。
要說魯迅先生童年生活最集中的地方,那肯定是《百草園和三味書屋》。魯迅先生通過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美好生活的回憶,表現了兒童熱愛自然,追求新鮮知識,天真幼稚、快樂的心理,在百草園中有“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又有著“長吟的蟬”,“肥胖的黃峰”,“輕捷的叫天子”……各式各樣的景物浮現在我眼前,其中有無窮的樂趣。我仿佛也能體會。“美女蛇”的故事吸引著我,它引發了孩子的好奇心,又增添了百草園的神秘色彩。在冬天,作者與閏土一起在雪地中捕鳥,捕鳥過程的描寫體現出了兒童天真快樂的心理。后來,魯迅被家人送到書塾,他詢問先生問題,卻被嚴厲拒絕,這體現了先生的封建古板,但壽鏡吾先生也是魯迅十分敬重的老師,他嚴而不厲,為人正直,是魯迅的啟蒙老師。先生讀書達到了自我陶醉的程度,給魯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寫魯迅家道衰落,飽受人冷眼,表現出世態的炎涼與封建主義決裂的.《瑣記》,開篇便介紹了衍太太,刻畫出了一個自私、陰險、多嘴多舌、喜歡使壞的婦人形象。他慫恿孩子吃冰,支使作者去偷母親的首飾,之后又將謠言放出,體現了一種令人憎惡的市儈形象,也為下文魯迅離開故鄉赴他鄉求學而作了鋪墊。《瑣記》描述了當時江南水師學堂和礦務鐵路學堂的種種弊端和求知的艱難,批評了洋務派辦學的“烏煙瘴氣”,表達了鮮明的愛憎情緒與魯迅探求真理的強烈欲望。
魯迅在書中具體寫了三位讓他心存感激與懷念的人,一位是壽鏡吾老先生,另外兩位便是阿長與騰野先生了。《阿長與山海經》中寫出了阿長的各種壞毛病,喜歡“切切察察”,睡覺擺成“大”字,她封建落后,有一肚子繁瑣的道理,但并不令人感到討厭。她沒有文化,卻為魯迅買來了別人都不愿意買的《山海經》,自此,魯迅便對她改觀,在結尾處“仁厚黑暗的地母呵,在你懷里永安她的魂靈!”是魯迅先生對長媽媽深深地感激與懷念之情。《藤野先生》是作者早年日本留學生活的寫照,更是回憶了作者的老師—藤野先生。“一個黑瘦的先生,八字須,戴著眼鏡,挾著一疊大大小小的書。”這便是魯迅對騰野先生的第一印象。他穿衣的馬虎與一絲不茍、嚴謹的教學風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他毫無民族偏見的高尚品格令作者感激與敬佩,在回國后常用藤野先生的照片來激勵自己。
讀魯迅先生的文章,如行走在云端,但又緊密的融入生活之中,百讀不厭,回味無窮。魯迅先生有豐富的情感,有睿智的思想,有錚錚鐵骨的民族硬氣。作為新時代少年,我們應該學習魯迅先生身上的美好品質,熱愛祖國,刻苦學習,報效祖國。做一個真正意義的中國好男兒。
讀《朝花夕拾》有感2
長媽媽何許人也?此人既無才也無名,乃一保姆也。是的,你沒看錯,今天我要寫的就是一個不識字甚至不知具體姓名的保姆。為何要寫她,且聽我慢慢道來。七年級學了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老師向我們推薦閱讀魯迅的《朝花夕拾》。說心里話,魯迅的文章真的很難讀懂,和文言文有得比了。暑假,我耐住性子讀了《朝花夕拾》。在這樣一知半解的閱讀中,我記住了這一個人——長媽媽,魯迅家的保姆。
“工人”
“工人,長媽媽即阿長”這個稱呼出現在《五猖會》中。這個稱呼是最符合此人的身份的,沒有人知道她的名字,她的身份地位是工人,叫她阿長很普通,母親和別的人叫她“長媽媽”,還有一點客氣。“長媽媽,已經說過,是一個一向帶領著我的女工,說得闊氣一點,就是我的保姆,”說是保姆還是闊氣的說法。她其實就是一個來做工的,一個“青年守寡的孤孀。”
這是一個可憐的女子,但她并不把自己的可憐表現給人看,反而是把自己全部的`愛給了毫無血緣關系的魯迅。她是一個善良的女子,陪伴著魯迅長大,給魯迅的童年增添了無數的童年樂趣。那長長的夏草中,“美女蛇”的傳說是那樣的神奇、那樣的神秘,不知道蒲松齡先生聽說過沒有。
“阿長”
這個稱呼也屬于她,不過我想,魯迅這樣稱呼她應該是很少的吧!“長媽媽,一個一向帶領著我的女工,也許是以為我等得太苦了罷,輕輕地來告訴我一句話。這即刻使我憤怒而且悲哀,決心和貓們為敵。她說:隱鼠是昨天晚上被貓吃去了!”“但許多天之后,也許是已經經過了大半年,我竟偶然得到一個意外的消息:那隱鼠其實并非被貓所害,倒是它緣著長媽媽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腳踏死了。”這是《狗·貓·鼠》里的一段話。魯迅少時所愛的寵物——隱鼠失蹤后,魯迅還要一心為它報仇。可害死隱鼠的仇人,竟是“阿媽”,“但到憎惡她的時候,即知道謀死我那隱鼠的卻是她的時候,就叫她阿長。”“阿媽”變成了“阿長”,因為一只隱鼠,他們兩人之間出現了裂痕。
“阿媽”
一位少爺和一個在家的工人,兩人之間的關系出現了裂痕,似乎不怎么要緊。關系不對等,那位少爺完全可以不把這個工人放在心上,甚至辭退。
只是少年魯迅,也終究只是一個孩子,他的憤怒,他的仇恨,被一本書化解了。那本書就是長媽媽說的“有畫兒的‘三哼經’,”“這又使我發生新的敬意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她確有偉大的神力。謀害隱鼠的怨恨,從此完全消滅了。”一個不識字的勞動婦女,甚至連書名都不知道的情況下,她卻記住了魯迅愛讀這本書,想要擁有這本書,因而,她回家探親的幾天,卻記得幫魯迅找書。這份關愛用語言來表達顯得太蒼白了,因為這份愛太質樸、太真摯了。
這位少爺,魯迅把她叫做“阿媽。”“長媽媽,已經說過,是一個一向帶領著我的女工,說得闊氣一點,就是我的保姆。我的母親和許多別的人都這樣稱呼她,似乎略帶些客氣的意思。只有祖母叫她阿長。我平時叫她‘阿媽’,連‘長’字也不帶。”這是魯迅在《阿長與山海經》中一段話,平常魯迅叫她最多的就是“阿媽”,這一個稱呼就可以看出她在魯迅心中的地位和親疏。
她對魯迅的那份愛,足以讓魯迅稱她為“阿媽”!
讀《朝花夕拾》有感3
說起《朝花夕拾》,總免不了提及“溫馨的回憶,理性的批判”。誠然,魯迅先生這雙重視角的交織,造就了《朝花夕拾》的“理趣”,但我所品得的,是魯迅先生帶露折下的四朵花。
第一朵,“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是來自一雙渾濁的眼眸,她是阿長,魯迅常喚她“長媽媽”。身份地位低下,名字被人遺忘,還有著“擺成‘大’字”“切切察察”等壞習慣……她是俗世俗人,可是,她何曾將孩子的夙愿看輕,何曾遺忘孩子對未知世界的強烈渴求?!因為,這一份對《山海經》的渴求,來自她所疼愛的人。她所付出的.,盡管只是一本神話集,卻使她在那個孩子的心中,活成了神話,活成了永遠的神嫗。
第二朵,“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是來自一本四四方方、條條框框的《二十四孝圖》。這是一位親戚給魯迅的禮物,是當時不常見的、有圖畫的讀物,但其中暗藏著封建時代老一輩人對少年一代的片面期盼。我每每讀到這篇文章,總有點不寒而栗——所謂孝道,難道就可以為了長輩的利益,漠視生命、麻木不仁地壓迫小輩嗎?我亦像魯迅一樣,“哀嘆起中國兒童的可憐來”,封建社會的兒童,自幼生活在扭曲孝道的陰影下,真是令人恐極惶極!
第三朵,“明年再有新生者,十萬龍孫繞鳳池”,是來自一疊寫滿了日語批注的解剖學講義。這是異國的老師藤野先生用對學生無國界的熱愛,一筆一畫寫下的。在魯迅準備棄醫從文之際,藤野先生又是贈相片、又是贈留言,并無一點強國的傲然姿態。彼時戰火紛飛、時局動蕩,對于魯迅——一名來自弱國的留學生來說,向藤野先生學習醫學的經歷,也許是最后一塊與滔滔洪流無關的清凈之地了……
第四朵,“亦是亦非,亦正亦鄙”,是來自白衣白裙、面似粉墻的“白無常”形象。他是陰陽兩界的使者,是鬼吏,但又有著人性的悲憫,他的工作是勾人魂魄,但又時時陷入人的感情糾葛中。我知道他是鬼,但對他難生懼怕,反而有一絲親切;他在舞臺上的故事并不讓人覺得陰森,反而從中讀出了人情世故,讀出了人倫正義。由此,我對魯迅先生所諷刺當時社會下“人格”不如“鬼格”的現象,也是深為鄙視。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魯迅先生前半生都是在經歷、在觀察,后半生則沉下心來,靜靜反思,笑著書寫自己曾經的感動與荒唐。難怪末代皇帝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回憶自己童年時發出感嘆:我的前半生,“無一事可及生人,無一言可書史冊。”但他們的這些經歷,寫成文字留與后人,讓后人細細品嚼和反復咂摸,各自回味其中的酸甜苦辣。
朝花夕拾,早上的花,傍晚來撿。這期間的悠悠光陰,如同長江之水,滾滾東逝不復回……
只是大浪淘沙之后,總會有金子留下。
讀《朝花夕拾》有感4
早晨的花開了,到了晚上把它拾起來,這就是《朝花夕拾》。每次看到這個題目,我就會想到這樣的場景。讀完這本書,這本書中,《阿長與》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魯迅小的時候有個保姆,大家都叫她“阿長”,小魯迅喊她“長媽媽”原本是十分討厭他們家的保姆長媽媽的。長媽媽長得很胖,睡覺的時候在床上會擺一個“大”字,擠得小魯迅沒有余地翻身,多次交涉,無果。所以小魯迅對長媽媽很是有些意見。
長媽媽還懂得許多“規矩”,比如元旦剛起床時就要說吉祥話,要吃福橘,一年就會順順當當。可是這對年幼的小魯迅來說,卻是件麻煩的事情。
因為長媽媽以前踩死了還踩死了小魯迅辛辛苦苦養心愛的隱鼠,雖然過了很久了,但小魯迅還在生她的氣。對于這件事,小魯迅一直耿耿于懷。也因為長媽媽每次睡覺的時候總是在床上擺成一個“大”字,小魯迅的媽媽勸了也沒用,小魯迅一到夏天剛睡著就被熱醒,所以他十分厭惡長媽媽。長媽媽還是一個十分迷信的人,她認為一年聽到的第一句話就是關乎著一個人那年的運氣。于是他就逼著小魯迅在大年初一早晨說喜慶話,還給他塞福橘,這更惹得小魯迅很不開心。
但是有一次,長媽媽還講過在講長毛的故事,這使小魯迅很感興趣,當小魯迅聽到原來像長媽媽這種人還有“偉大的神力”,可以防城時,小魯迅對長媽媽就有些敬佩了。
又過了好幾天,小魯迅聽說有本《山海經》上面畫著看上了帶圖畫的《山海經》人面的獸,九頭的蛇,三腳的鳥……心心念念一直想得著。,他就想要一本,長媽媽告假回家后,回來竟給小魯迅時帶了四本帶畫的“三哼經”《三哼經》,這使小魯迅對長媽媽的“偉大的神力”更加敬佩了,連謀害隱鼠的怨恨,從此完全消滅了。更加敬佩了,也不追隱鼠的仇了。
讀完長媽媽和小魯迅的故事,讓我想起了我的爺爺。讀完這篇文章,頓時讓我想起了我與爺爺的故事。
以前,爺爺特別喜歡抽煙,熏得滿屋子都是我討厭的香煙味。于是,我在家里房間顯眼的位置上到處貼上畫了很多“禁止抽煙”的標志,可是爺爺看了后,理也不理,無動于衷,甚至有的時候還時把禁煙標志撕掉,煙味仍然頑固地飄蕩在屋子的每個角落。爺爺在抽完煙后就喜歡親親我,抱抱我,可是我一聞到他身上濃烈的煙味,就把頭一扭,飛快地掙脫開去。爺爺也氣鼓鼓地,一臉不高興。
有一次,我假裝咳嗽了幾聲,爺爺一看聽后,一下子慌了,連忙把許久不用的開空氣凈化器打開,還跑到外面去抽煙了,就怕我被煙味嗆著。房間里的煙味淡了很多,我心里暗爽,計謀得逞了。那時候,我以為爺爺對我的只是淺淺的'愛。
后來,我生病了,一直不停地咳嗽,日也咳,夜也咳,快要把肺都咳出來了。爺爺在一旁心疼地不得了,嘴里不停地叨叨“哎喲,我的心肝頭啊,饞過人的”(方言)好不容易,我終于不咳嗽了,病也慢慢的好了。爺爺不停的咳,日日夜夜得都在咳,直到到了醫院,我才知道,我得了肺炎,治療了好久,我才回家,我剛到家,爺爺就湊上來要抱我,我來不及躲閃,就被爺爺抱了起來,我使勁地嗅了嗅,爺爺身上竟然沒了煙味,我驚訝極了,就問爺爺:“爺爺,為什么您身上沒有煙味了呢?”爺爺笑著不好意思地回答道:“傻孫子,爺爺為了你把香煙戒了。”此時,有一股暖流流遍了我的全身,此時,我能感覺到了爺爺對我的深深的愛。
爺爺我也愛你您!
長媽媽對小魯迅的愛,不就像爺爺對我的愛嗎?。
讀《朝花夕拾》有感5
今年暑假,我讀了魯迅的回憶性散文《朝花夕拾》。這十篇文章連綴起魯迅從兒時到青少年時期的人生經歷和心路歷程。書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豐富而有內涵的故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透過這些文字,我看到一個深刻而又深情的魯迅。
魯迅的深刻是眾所周知的。他寫對動物的看法,卻能聯系現實諷刺社會中的“正人君子”,揭露他們散布“流言蜚語”的丑惡嘴臉;更是批判了像貓一樣肆意玩弄生靈,幸災樂禍卻擺出一副諂媚姿態的人。他讀封建時期的經典兒童讀物《二十四孝圖》也有自己不同的感受,看到它扭曲了孝道、違反了人性,“誣蔑了古人,教壞了后人”,批判了封建孝道的虛偽、殘忍和荒謬。當少年魯迅興高采烈地期待著去看五猖會時,父親要求它背熟《鑒略》才能去,那一刻猶如劈頭澆了一盆冷水的沮喪在他幼小的心靈劃下了一道傷痕,讓他銘記一生,也啟示著人們思考在兒童教育中如何呵護孩子幼小的心靈。
針砭時弊,廓清思想的迷霧,魯迅的文章總能給人一種醍醐灌頂的清醒和深刻。
然而很多人卻忽視了深刻的另一面還有深情。
《阿長與〈山海經〉》中,魯迅記述了兒時與長媽媽相處的情景。滿床擺“大”字還將一條臂膊擱在他頸子上的睡相,元旦劈頭的磨難以及謀害隱鼠的怨恨都在長媽媽給他買來夢寐以求的“三哼經”的感動面前蕩然無存。對這位勤勞、善良的舊社會底層勞動婦女,作者寄予了深深地懷念,“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懷里永安她的魂靈!”更表達了他深切的悲憫與深情。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魯迅深情追憶了兒童時代的生活,一面是百草園天真浪漫的童年生活,在這里,尋常草木磚瓦都讓少年魯迅流連忘返;另一面是三味書屋貌似枯燥實則樂趣無窮的讀書生活,在這個每天“只讀書,正午習字,晚上對課”的枯燥中,也有著兒童樂此不疲的“小歡喜”——爬上花壇去折臘梅,尋蟬蛻,在老師讀書入神的時候用紙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戲、描畫小說的繡像……我們看到了一顆天真可愛又調皮活潑的童心。伴隨著魯迅的回憶,我的心弦被撥動,記憶中繽紛童年的大門漸漸開啟,唇角勾起一抹含淚的微笑……
最打動人心的深情是魯迅人生之路的選擇。父親被庸醫治死,一直是埋藏在魯迅心中的痛。庸醫無能,故弄玄虛,勒索錢財,草菅人命的事實,促使他樹立了學醫救國的理想。然而,在仙臺學醫期間,匿名信事件和看電影事件深深地刺激了他,讓他深刻地認識到救治國民精神上的愚昧比救治身體上的疾病重要得多。于是,為了療救國民愚弱的靈魂,他果斷棄醫從文。從此,以筆為戈,以身許國,投身戰斗,披荊斬棘,努力為飄搖的舊中國尋找一條光明的出路。
先生曾在《自題小像》中發出錚錚的愛國誓言:“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在那故園風雨如磐的動蕩中,即便無人理解自己的報國熱忱,也毅然決然地將滿腔的赤誠獻給自己可親可愛的祖國和人民。從學醫救國,到棄醫從文,人生轉向,而初心不改。他的選擇充滿著深邃的思想的力量,他的選擇也詮釋著:有一種深情叫“祖國在召喚”!
先生已矣,深情猶在;歲月流逝,精神不朽。愛國主義是民族魂,是中國人的精神沃土。說:“愛國主義精神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心中,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從“兩彈一星”到載人航天,從三峽大壩到港珠澳大橋,一代代人舍身報國、奮斗不息,才有今天“當驚世界殊”的成就,才創造了“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壯麗史詩”的東方傳奇。
有人說,在奔向夢想的路上,每個人就像一朵浪花,最終匯成波瀾壯闊的大海。這浪花是“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默默奉獻的鄧稼先,是把為黨和人民工作當作最大快樂的廖俊波,是用汗水和生命凝結“綠色奇跡”的三代塞罕壩人,是十幾年如一日用青春守衛可可西里的龍周才加……這浪花,也可以是每一個平凡的你、我、他。
擊鼓催征,奮楫揚帆,新時代奮進的集結號已經吹響。我輩青少年生逢其時,唯有不忘初心、昂首筑夢,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標注新的高度,書寫新的榮光,才能不辜負先生的深情,不辜負這熱血的青春,不辜負這偉大的時代!
讀《朝花夕拾》有感6
溫馨回憶。理性批判。
這幾個字如涓涓流水,潺凇凍ㄏκ啊返奈淖旨洹R歡潿淞槎木窶嘶ǎ逗羧岡荊肽憒ヅ觶灰桓齦魷駛畹娜宋锿廢瘢褂乘小比瘸賴奶僖跋壬酒由屏嫉陌⒊ぁ/p>
銀子般的月光由窗戶灑在書案上,微風撫摸著書頁,沙沙作響。窗外桂花飄舞,清香縷縷,有一朵竟飛落到我的案頭來。輕輕拾起,不由沉醉于它的芬芳。風停了,書頁正好定格在《藤野先生》。懷著謙卑,我開始了書海的徜徉。
“頭頂上盤著大辮子,頂得學生制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致極了。”愚弱的國民!他們的形像敲擊著每個真正的中國人的心。魯迅——我可欽可敬的先生,站立一旁的你,腦子里卻是如此地清醒: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幡然省悟的你找到了救國的第一要著——用文學的吶喊,喚醒與改變他們沉睡、麻木和愚昧的靈魂。于是,你棄醫從文、奮筆疾書,認真地剖析和探察,勇敢地控訴和批判,那些成為痼疾的劣根性,那些道貌岸然的“正人君子”,在你的筆底,盡皆難以遁形。燈光下,你霎時變得偉大,成為民族的脊梁。
風又起。窗外,仍是桂花飄落。書頁又開始翻飛。一頁,二頁,三頁。我的眼前又浮現出阿長,將身體擺成“大”字,占滿整張床的情景。噗嗤!我不禁笑出聲來。剛恢復平靜,阿長便又“十分喜歡似的,笑將起來,同時將一點冰冷的東西,塞到我嘴里”。我心中不由一顫,又被這小小舉動感動了。
風又停。但我的心里卻是波瀾起伏。輕輕合上書本,明月為證,我已領悟到它的真諦。于是伏案,寫下所感所想的點點滴滴。
《狗·貓·鼠》、《阿長與》、《二十四孝圖》、《五猖會》、《無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父親的病》、《瑣記》、《藤野先生》、《范愛農》——舊跡斑斑的時光列車將這些深刻的`、飽含深情的、觸動人心的文字運送到我們跟前。面對先生用生命書寫的這些華章,我們是否應該倍加珍惜,思考些什么。曾經的愚昧造成的過錯和遺憾,已如過眼云煙、東逝之水,難以挽回,但形成文字,可以啟迪今人、告誡后人。
時間的風沙,始終無法抹去這經典中的真情和深思。無論何時何地,再讀《朝花夕拾》,心頭的嫩芽總能被一種特別的雨露所澆灌。
世事喧囂而紛繁。有些事物,也許我們一時難以領會,當塵埃落定,一切歸于平靜,我們才會真正懂得。
沒有太多的言辭來評述《朝花夕拾》,一切的語言在原作面前都顯得渺小。但不得不說,每次讀《朝花夕拾》,心靈都會受到一次洗滌,變得質樸而純潔,如同窗前的桂花和白雪一般,寧靜而美好。
讀《朝花夕拾》有感7
中國書籍設計家呂敬人曾說:“我相信書是有生命的!”魯迅先生寫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就是這樣一本有生命、有質感、有力量的書。這本書記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時期求學的經歷。通過閱讀我發現青少年時代的魯迅就非常有思想,痛感于醫治麻木的國民精神更重于醫治病痛毅然棄醫從文,幸而,中國文壇上多了一個文學大師,如同一盞明燈照亮多少人的前行之路!
思想是一個兒童成為獨立人的前提。錢理群給《朝花夕拾》給過這樣的高度評價:“《朝花夕拾》給了個體生命的童年時代與人類文化發展的童年所持有時代的天真之氣。”魯迅先生在紹興上私塾時的童年時代就體現出與眾不同的思考力、判斷力和行動力。他以兒童特有的純真去認識世界,當他讀到名曰“怪哉”是一種蟲的名字時,頂著觸犯易老師可能會毫不留情的懲罰的風險在上了生課將要退下來時趕忙先生東方朔請教。盡管得到的答案是冷冰冰的三個字“不知道”卻引起老師的注意,給他更多的閱讀指導。如今的兒童學的東西很多,周末在各個輔導班之間進行切換,很多兒童只知道“要我學”、“大家都在學”,很少兒童會從內心出發去思考:“我為什么要學?”或者去探究“我如何學得更好”,因此現在的孩子厭學情緒的較之以前比起來比例上升了很多。作為成人不如以更廣博的胸懷和遠大的規劃給盡力給兒童打造思想之舟,讓孩子多些時間深入思考,給他們一個思想自由馳騁的“百草園”。
思想是一個青年進行擇業的天平。郁達夫曾在《魯迅的偉大》這本書中這樣寫道:“如果中國自有新文化運動以來誰最偉大?我將毫不躊躇地回答:是魯迅。”毛澤東也曾贊揚魯迅有“有人民最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個偉大的作家、思想家,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等方面具有重大貢獻,他用文字喚醒精神麻木的人,讓更多的人有思想有尊嚴地活著。現在的青年追求個性,如果在興趣特長基礎上能為了最大化的實現人生價值,為了人類進步的事業去選擇職業方向時,即便自己的選擇與興趣有背離時也能樂觀地去改變。魯迅寫的散文《范愛農》就是給了當今青年的一個警示,處在時代背景下的范愛農正直愛國,但用極端的方式來對抗如何實現人生價值呢?
思想是行動的源泉。人越走越遠不要忘了來時的路。“朝花夕拾”的意思是早上的花雖然已凋謝,但在黃昏時仍能拾起來給人們啟迪。寫相關散文時魯迅已經44歲了,經歷了少年時代的迷茫,邁過了青年時代的彷徨,回憶自己從農村到城鎮,從家庭到社會,從國內到國外的一組生活經歷,用文筆對舊勢力、舊文化進行了嘲諷和抨擊更是對往昔親友和師長的懷念。《阿長與》讓我們學會感恩與生活中每一個與我們生命有交集的人,《父親的病》讓我們珍惜當下,不要留有“子欲養而親不待”地遺憾,《藤野先生》更是教會我們平等地對待每一個人……在書籍的世界力,我們思考人生和生活的方式,讓文脈代代傳承。
思想是無形的,可是它對生活產生的影響是無窮的。當今時代在改變,疫情下的社會生活方式也要改變,如何變,如何適應?這是我們當下思考的……
讀《朝花夕拾》有感8
夜,深了。
一個窗前伏案的身影,吸引了我的目光。昏黃的燈下,他披著外衣,左手兩指間夾著一根煙,右手飛快地在紙上寫著,皎潔的月光,映著他的側顏,幾聲咳嗽,時不時劃破這寂靜黑夜。
他,是魯迅。
不知是多少個黑夜,中年的他回憶著昔日的往事,不知不覺,一本《朝花夕拾》從筆尖流出,引領著我們在時光長河中,追尋著他的記憶,也追尋著那時他身邊印象深刻的人。
長媽媽——真實的人性
她喜歡切切察察,睡相不好。“明天是正月初一,清早一睜開眼睛,第一句話就得對我說:‘阿媽,恭喜恭喜!’”一個尊崇舊習俗,迂腐守舊的封建時期農村婦女形象躍然紙上。她還踩死了魯迅喜愛的隱鼠,更使魯迅不大佩服,甚至厭惡她。但她也有可愛真誠的一面:“哥兒,有畫兒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這是魯迅對她大大改觀,認為她有“偉大的神力”,頓時對她充滿了敬意和感激。文章結尾“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懷里永安她的魂靈!”更表達了魯迅對長媽媽的愛和懷念。
在這篇回憶散文里,魯迅以飽含深情的筆觸集中記敘長媽媽給他留下的兒時印象,把長媽媽這個人物寫得栩栩如生。無論稱呼的來歷、切切察察的毛病和“不見得很好”的`睡相,還是“煩瑣之至”的各種規矩和講“長毛”的故事,以至購買《山海經》,都是魯迅曾經親見親聞親歷過的。而阿長的這些瑣事則和“人氣”相連,給他精神上以鼓勵和安慰。同“名人名教授”相比,阿長固然是可尊敬的好人,但就國家民族的前途來說,魯迅并不把希望寄托在阿長似的人物身上。因此,魯迅寫阿長,不僅局限在幼兒保姆這個范圍內表現她的性格美,而且把這種性格美同愚昧落后相摻雜,沙里淘金似的讓她閃爍出性格美的光輝。這固然同所回憶的生活真實有關,但也證明魯迅并不是把阿長當作理想的人物來歌頌的。而這恰是魯迅筆下普通人真實的人性的反映。就如阿Q、孔乙己。
藤野先生——人生的指燈
“這藤野先生,據說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時竟會忘記帶領結;冬天是一件舊外套,寒顫顫的。”藤野先生無疑是魯迅人生中的重要導師。
“原來我的講義已經從頭到末,都用紅筆添改過了,不但增加了許多脫漏的地方,連文法的錯誤,也都一一訂正。”“你看,你將這條血管移了一點位置了。”與前文所描述的藤野先生的衣著形成鮮明對比,這體現出藤野先生對工作極其認真負責。他的態度一絲不茍,不放過一絲細節,甚至連血管移了一點位置也要指出來。他為魯迅不信鬼神,肯解剖尸體感到開心,這是一位老師真心為學生好的表現。
藤野先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良師,他對中國留學生的一視同仁,以及對魯迅孜孜不倦的教誨,使得魯迅對其充滿了敬仰和感激。藤野先生仿佛漆黑道路上的一盞明燈,雖微弱,但卻堅持著,為過路行人帶來光明。他高尚品質,引領著魯迅在不斷成長的過程中,不忘初心,勇往直前。
能遇見一個良師也是一生中可遇不可求的幸事。就像海倫在陷入無邊黑暗與無助時,莎莉文老師就像她生命中的一束光,給予她生活的勇氣和活下去的希望。又如毛澤東的恩師徐特立,他提倡“不動筆墨不讀書”,深受老師影響的毛澤東養成了讀書必須寫筆記的習慣。一個好的老師會毫無保留并孜孜不倦的將畢身所學教于你,能讓你受益良多。他就像茫茫瀚海中的一座燈塔,照亮你揚帆起航的遠方!
范愛農——脆弱的戰友
“這是一個高大身材,長頭發,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總像在藐視。”這是范愛農。他是那時中國小知識分子的典型代表。與魯迅初識,產生誤會,讓魯迅覺得“中國不革命則已,要革命,首先就必須將范愛農除去。”可到后來,兩人重逢,一番深談,都對對方的了解更深一步。當范愛農談論到自己經歷“回到故鄉之后,又受著輕蔑,排斥,迫害,幾乎無地可容。現在是躲在鄉下,教著幾個小學生糊口。”體現出生活的打擊和社會的黑暗,泯滅了他最初的一腔熱血,讓這個倔強正直的知識分子對革命產生了失望。“愛農的學監也被孔教會會長的校長設法去掉了。”“情況愈困窮,言辭也愈凄苦。”也許是生活的強壓,使他失去了希望和信仰,最終溺死在水中,也溺死在對幸福生活、革命成功的美好幻想中。
這也許就是范愛農和魯迅的區別,他們同樣對那是黑暗社會產生了不滿,但最終范愛農被挫折打敗,除非那時黑暗社會無數個手下敗將之一,可能也有環境逼迫的因素在,但他為什么不能再堅持一點,勇敢一點呢?反觀魯迅,他仿佛一個孤身奮戰的勇士,與最邪惡的黑暗作斗爭,一次次的嘲諷、迫害,都沒有打敗他內心的信仰,反而越挫越勇,他像一枚冉冉升起的新日,以那耀眼的光芒灼傷國民黨反動派的權威,并以此喚醒那時麻木不堪的中國人。
生活中不也是這樣嗎?有的人稍稍努力后,遇到困難和挫折,便似打了霜的茄子般一下子墜落到了低谷,他們只會一邊羨慕那些站在金字塔頂端的成功的人,一邊感慨自己遭遇不順,顧影自憐,最終一蹶不振,平平無奇。難道那些成功人士沒有經歷過低谷嗎?但他們咬著牙挺過來了,一步一個血印,最終攀上高峰。所以,是否能成功,只是看你有沒有在堅持一下的勇氣罷了。
人的一生會遇見許許多多的人,也許有些只是匆匆過客,但肯定總有幾個讓你感受頗深的人。他們帶給你的,或是知識,或是共鳴,亦或是挫折,但總能讓你受到啟發,豁然開朗。所以,要珍惜這些來之不易的人,他們會在你成長的道路上,留下或深或淺的足跡,引領著你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斷進步,不斷成長……
讀《朝花夕拾》有感9
還曾記得,小時略略讀過《朝花夕拾》,初讀時,是稚嫩孩童,只是囫圇吞棗,淺嘗輒止地略過。近日又再細讀,已是青春少年,更是感觸良多。葉圣陶先生曾這樣夸獎道:“與其說魯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說魯迅先生的精神正在發育滋長,散播到大眾的心里。”而這也正感染著每一代人。
這部魯迅童年時光的回憶錄里,我們發現了一個不一樣的魯迅,鮮活的,可愛的,靈動的,有著與常人一樣的喜怒哀樂,就像童年的玩伴和我們拉著手敘說著小時糗事,充滿著溫暖而又親切的人情味兒。這本雜文給人以好像潺潺流水似娓娓道來,有著先生對童年的回憶,有著對黑暗社會的抨擊,也有著對人物生動形象的刻畫。就像編者所說:“記憶凝結成的文字,字句中都流淌著情感的汁液。童年韶光的快樂與壓抑,對人性美好的向往和袒露,構筑起魯迅最真實的心靈風景,生命因回憶而鮮活,那些拾起而再也不愿丟下的舊事,慰籍了精神,溫暖了心靈。”
最令我感觸的是《二十四孝圖》中提及孩提時代讀枯燥無味的孔孟圣人而又翻閱著有圖畫的書籍。雖說是時代不同,可這與小時的我們讀書偷看漫畫并無兩樣。“我的小同學因為專讀‘人之初性本善’讀得枯燥而死了,只好偷偷翻開第一頁,看那提著‘文星高照’四個字的惡鬼一般的魁星象,來滿足他幼稚的愛美的天性”“我能在大眾面前冠冕堂皇地閱看的`,都畫著冥冥之中賞善罰惡的故事”便足以體現小孩的愛玩天性。在《阿長與》一文中又提到是阿長贈與魯迅的一套小小的《山海經》“謀害隱鼠的怨恨,就此消失了,這四本書乃是我最初得到,最為心愛的寶書。”由此可見,孩童只遇上自己心愛的便忘卻一切不開心的了,這也是最難能可貴的。無論處于哪個年齡,大抵都是這般,快樂其實很簡單,也許買到自己心愛的書籍,便激動許久,生活中的事不如意十之,可那么一點小確幸就足以讓我們展露笑顏。
無論時代怎樣變遷,孩子心里總有些許相似,一面讀一面同情那個時代,又一面慶幸我們處于一個有各式各樣繪本,啟蒙書的時代,百年逝去,歲月不居,時節如流,藍天獻給白云,長路奉獻給遠方,而先生將自己的一切奉獻給祖國的文學。
或許只有記憶能清楚率真地告訴人們,哪些才是一路走來最重要的,哪怕只是最尋常普通的瑣碎流年,它仍將記憶的輪廓重新鐫刻于我們的腦海中,仿佛又回到當時的每一幀情景,膠卷放映般又一遍重溫。
魯迅先生所留下的文學寶藏,字里行間跳躍著先生靈動的內心,時代永遠會變,可有一些東西卻固若金湯地躺在人們的心房,只待歲月靜好,對于我們而言,先生便是如此,從未離開。
【讀《朝花夕拾》有感】相關文章:
讀朝花夕拾有感07-18
讀《朝花夕拾》有感(精選)02-20
(精選)讀《朝花夕拾》有感07-23
(經典)讀《朝花夕拾》有感07-23
【經典】讀《朝花夕拾》有感08-25
讀《朝花夕拾》有感06-14
讀《朝花夕拾》有感【經典】07-26
[經典]讀《朝花夕拾》有感04-30
[經典]讀朝花夕拾有感01-19
讀《朝花夕拾》有感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