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n id="w48us"></dfn><ul id="w48us"></ul>
  • <ul id="w48us"></ul>
  • <del id="w48us"></del>
    <ul id="w48us"></ul>
  • 社會工作介入機構養老模式服務分析

    時間:2024-09-25 13:04:05 社會工作者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社會工作介入機構養老模式服務分析

      社會工作的介入有利于滿足老年人的發展性需求,使養老機構的功能不僅僅局限于生理上的護理,還能夠滿足心理上的保護和發展。那么,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社會工作介入機構養老模式服務分析,歡迎大家閱讀瀏覽。

      一、機構養老的必然性研究

      (一)老齡人口的劇增

      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伴隨著社會保障機制和福利制度的逐步完善,居民養老保險的覆蓋面在逐漸擴大、醫療保障體制也在不斷完善,人口的平均年齡也在逐年上升,據我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現階段我國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約占總人口的8.9% 。老齡人口的急速增加則使得老年人的撫養問題日益突出,穆光宗(2012)認為“人口急劇變遷導致社會化養老服務的需求量逐步增大”,黎民(2009)表示“我國在經濟尚不發達背景下的人口迅速老齡化,使‘老有所養’的問題日益凸顯”,無論是歷史的原因導致的人口老齡化加速還是經濟原因造成的我國對于沉重養老負擔的無力,機構養老都是解決現階段養老問題的一個重要法寶。

      (二)家庭養老功能的弱化

      中國傳統的家庭構成主要以聯合家庭為主,子代對年老父輩的贍養和承歡膝下被認為是“孝”的表現,父輩主要由兒子和媳婦贍養,主要以家庭養老解決老年人的日常照料問題,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這種幾千年來的傳統模式,家庭結構也逐漸以核心家庭為主流,家庭的養老功能被弱化,子代對于老年人的贍養主要停留在經濟層面。老年人的空巢化趨勢導致無人照料的老年人面臨生活危機和自理困境。機構養老在家庭養老功能弱化的背景下,在滿足老年人照料需求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家庭養老的壓力。

      (三)成本――效益的驅使

      養老機構主要分為兩大類型,公辦和民辦的,而各自又包含兩種運營方式:公辦公營、公辦民營,民辦公助、民辦民營。將老年人送到養老機構一般是基于成本-效益的考慮,比起與老人同住每天照顧三餐、噓寒問暖、無微不至和讓老人獨自居住每天擔憂其安危來說,養老機構所能夠提供的一條龍式的服務體系更貼近一般人所期望的老年人照料模式,在付出一定成本的同時能夠獲得更大的效益。

      二、老年人需求探究

      (一)老年人生理需求

      老年群體作為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由于年齡的增長,而伴隨著生理上的衰老化、傷病化,導致老年人有時難以自理,產生照料的需求。老年人的生理功能衰退和機能弱化,老年人自身防御能力和康復能力都較之年輕的時候要弱許多,產生護理和康復訓練的需求。當老年人滿足了基本的生存健康的生理需求后就會追求發展性的生理需求,如運動健身獲得強壯的體魄、如追求更高質量的生存環境和生活資料。現階段養老機構普遍只能夠實現老年人的基本生存需求、護理需求和一些簡單的娛樂需求,但對于有康復需求的老人來說,養老機構一般是讓老年人臥床實行全護理的方式取代康復性訓練,削弱了老年人完全康復的可能性和康復的信心。養老機構中傳統的老年社會工作只局限于“老有所養”這一層面,忽視了老年人之間的互助與老年人自身潛能的發展,缺乏促進其認識自我和完善自我的動力。

      (二)老年人心理需求

      老年人需要支持和關懷以及認可,同時也需要緩解其對死亡的恐懼。老年人的支持系統一般由配偶、伴侶、家人和照顧者組成,是社會工作者開展老年社會工作的一個重要的資源,對于了解老年人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和作用。當老年人進入養老機構,他的支持系統就會發生改變,家人與老年人之間的距離變遠,照顧者變成了養老機構的護工,在養老機構中的社交網絡一般是以同一房間的成員所組成的小團體為基礎的,同質性群體的聚集能夠為老年人之間的交往產生更多的相似性,使得老年人之間能夠自主互助。老年人對于死亡會產生恐懼,家屬也會不能夠接受老年人的離去,由此老年人及其家屬所產生的焦慮、畏懼的心理無法排解,對死亡的認識缺乏正確的引導和理解,臨終關懷能夠讓老年人對于死亡和自己走過的人生有新的認識并且能夠充分地肯定自己。老年人在養老機構中除了需要滿足“老有所養”的需求,還應重視老年人的發展性需求,增強老年人增值自我、完善自我的能力,實現老年人的自助與互助,減弱“老年人”這一標簽所標志著的被照顧、無作為的角色給老年人本身帶來的壓力和孤單。

      三、社會工作的介入與實踐權的獲得的必要性研究

      (一)理論框架概述

      1、實踐權

      實踐權是指行動者經過他人同意或強行進入后者主導的空間開展活動的能力。社會工作是實現助人自助的實踐過程,而實踐權的獲得是社會工作價值、理念、工作方式和技巧在工作的領域和對象中獲得接納和信任的過程。由于我國的社會工作的專業建設較為遲緩,還不太成熟,在養老機構中要發揮社會工作專業技能的最大優勢的效益必須重視實踐權的獲得,不單單是介入,還要讓案主和相關機構承認社會工作的勞動成果,支持社會工作者的工作進行。獲得實踐權的過程是與社會工作的進行同步的,在社會工作的開展中不斷地爭取權利、完善方案、創新與發展,才能夠更好地推進實踐權與社會工作介入的融合。   2、增能理論

      增能理論認為,個人之所以被弱勢化、邊緣化,是因為:①個人內在體驗到全面性的無力感,以致無法與環境交流;②周圍環境中存在著直接與間接的障礙、壓迫和限制,使個人無法參與社會,實現自我。在養老機構中開展老年社會工作,必須要注重增能的作用和影響,社會工作者以專業的方法和技巧,幫助老年人打破“老年人”標簽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協助他們增強自身的權利感,全面認識自己,提高老年人自助互助的能力,重建自我價值,增強對自身發展的信心。

      (二)社會工作介入與實踐權獲得的必要性

      1、社會工作的發展性作用

      社會工作作為一個助人自助的發展性的專業,在養老機構中有著其特殊而且必不可少的地位。養老機構中的老年人屬于社會中的弱勢群體,在社會經濟發展的更新換代中由于年齡的因素被替代、被淘汰,而子女無暇照顧、避免代際沖突、身體不適和生活不便、寂寞感和孤獨感是老年人選擇進入養老機構的主要因素。社會工作的介入有利于滿足老年人的發展性需求,使養老機構的功能不僅僅局限于生理上的護理,還能夠滿足心理上的保護和發展。

      2、實踐權的推動作用

      實踐權的獲得是社會工作介入有效性的重要保證,缺乏實踐權,社會工作者在養老機構中永遠只能是一個第三方的存在,沒有影響力和推動力,被邊緣化和漠視,社會工作的策劃與方案只能被看做是老年人在養老機構中的休閑娛樂項目,無法發揮其治療性和專業性和效用,社會工作不能獲得權威的認可和承認,就難以在工作領域和范圍內起主導作用。實踐權的獲得是組織和成員對于社會工作的認同和肯定,能夠推動社會工作的有效性和針對性的發展,從而能夠更加切合老年人的需求,以實現社會工作自身的價值。

      3、老年人的增能需求

      角色理論認為,當老年人能夠從過去一套角色過渡到與年齡規范匹配的角色時,就能有成功的老年,從活躍貢獻的社會成員轉變為傳統觀念中無所作為的“老年人”角色,許多老年人心中都會存在一定的落差,產生自卑感和無助感,社會工作者在養老機構中協助老年人增能,能夠將老年人內心的無助感和無能感心態轉變為擁有自信和自尊,使老年人能夠重拾信心去參與社會活動,而不僅僅將步伐局限在養老機構那一方小小的天地,并且積極地接觸社會,同時調整自己的行為與心態去適應新的社會環境和社會角色。

      四、社會工作介入的問題與困境

      (一)社會工作的邊緣化

      社會工作作為舶來的專業,在我國的起步較晚,發展較慢,一直處于邊緣化、被忽視的地位,盡管近年來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但是養老機構對于社會工作的重視還是有待增強。養老機構中設立社會工作者一職的僅占少數,而大部分機構中的社會工作者是以兼職的形式存在,主要以志愿者和義工的身份對老年人進行幫助,沒有完善的工作體系和價值體系,而老年人群體對于社會工作者普遍比較陌生,不了解社會工作的內容和性質,養老機構和老年人對社會工作雙重漠視使得社會工作的介入困難重重。

      社會工作者在養老機構主要扮演輔導者、使能者、咨詢者、協調者的角色,在個案工作的進行時運用懷舊和生命回顧的技巧建立互相信任的關系并幫助老人解決現時的困境,在進行小組工作是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注意關心每一個組員的感受及行為,讓每個組員都參與其中,引導組員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養老機構中社會工作者數量不足,個案工作無法兼顧每個老年人,小組工作也只能停留在娛樂和交流層面的活動,無法深入地建立支持性小組、治療性小組、動機激發小組等能夠增進老年人能力和自信的更專業的服務。

      (二)老年社會工作實施的困境

      1、移情現象

      在老年社會工作的實施過程中,社會工作者容易對老年人產生移情,過度地同情案主或對案主產生超出工作關系以外的感情,影響社會工作的實際實施效用,對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現狀的判斷造成偏差。

      2、經濟因素

      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局限了老年社會工作的發展和進步,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社工服務的開展被束縛,只能停留在較低層面養老服務,也無法提供給老年人更多的援助性或發展性的資源。經濟支持的局限性使得老年社會工作的發展速度緩慢。

      五、結語

      銀色浪潮的席卷一定程度上為社會穩定和社會年齡結構帶來了影響,但更多地是推動社會養老服務事業的向前發展。機構養老作為現階段我國必不可少的一種養老方式,為了能夠兼顧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需要,社會工作的介入顯得尤為重要,增能是老年社會工作的重要目標,培養老年人的發展動力,促進老年人自身的不斷完善與進步,對于解決現時的老齡化問題所導致的社會矛盾有著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凱瑟琳・麥金尼斯―迪特里克.老年社會工作:生理、心理及社會方面的評估與干預[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2]張福娟.殘疾人社會工作案例評析[M].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10:3.

      [3]王思斌.社會工作實踐權的獲得與發展――以地震救災學校社會工作的展開為例[J].學海,2012.

      [4]穆光宗.老年發展論――21世紀成功老齡化戰略的基本框架[J].人口研究,2006(6).

      [5]Erikson,E.(1963).Childhood And Society[M].New York:Norton.

    【社會工作介入機構養老模式服務分析】相關文章:

    社會工作介入機構養老服務分析06-19

    社會工作介入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分析09-09

    社會工作介入養老項目案例分析09-18

    社會工作介入災后老年服務分析07-20

    社會工作介入農村留守兒童服務分析05-19

    社會工作服務模式分析10-21

    社會工作介入養老體系解析06-28

    社會工作介入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解析06-26

    社會工作介入軍休干部服務案例分析07-14

    社會工作服務機構評估模式10-0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 久久ww精品w免费人成| 四虎影视永久在线观看精品|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噜噜| 国产色婷婷精品综合在线| 国产国拍亚洲精品mv在线观看| 国产久爱免费精品视频| 国产成人vr精品a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欧美一区麻豆| 中日精品无码一本二本三本| 亚洲欧美精品综合中文字幕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 国产高清精品一区| 国产午夜精品一本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精品无码|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色午夜字幕 | 国产精品色内内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拍天天在线| 国产精品偷窥熟女精品视频| 亚洲一日韩欧美中文字幕欧美日韩在线精品一区二 | 亚洲av无码乱码国产精品fc2| 亚洲欧洲成人精品香蕉网| 国产精品久久成人影院| 久久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免费暖暖 |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精品|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免费| 欧美日韩精品在线| 日韩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91国内外精品自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99| 久久精品国产WWW456C0M| 亚洲愉拍自拍欧美精品 | 国产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国产精品ⅴa在线观看| 亚洲自偷自偷精品| 99精品在线免费| 精品无码专区亚洲|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久久同性男|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vr| 亚洲国产精品狼友中文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