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n id="w48us"></dfn><ul id="w48us"></ul>
  • <ul id="w48us"></ul>
  • <del id="w48us"></del>
    <ul id="w48us"></ul>
  • 中考必考文言文虛詞18個及用法說明

    時間:2024-10-03 04:47:54 中考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2018中考必考文言文虛詞18個及用法說明

      文言虛詞在整個文言詞語中雖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語法作用卻很大。文言文中的許多句式是以虛詞為標志的,如判斷句“……者……也”、被動句“為……所……”等在文言文中用得很頻繁,而且它們的解釋也相當靈活。常用虛詞舉例:

    2018中考必考文言文虛詞18個及用法說明

      1.但

      (1)副詞:表示對動作的限制,可譯為“只”“僅僅”等。例: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木蘭詩》)

      (2)連詞:用在復句的后一個分句前,表示意思的轉折。可譯為“但是”“不過”“只是”等。例:無他,但手熟爾。(《賣油翁》)

      2.而

      (1)代詞:相當于第二人稱,你、你們,你的、你們的。例: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聊齋志異·促織》)

      (2)連詞:①表示遞進,相當于“而且”“并且”。例: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醇翁亭記》)②表示轉折,相當于“卻”“但是”。例: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③表示順承,相當于“然后”。例: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④表修飾,相當于“地”。例:默而識之。(《論語·述而》)⑤表并列,相當于“并不是……而只是……”。例: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滿井游記》)

      3.耳

      語氣詞:

      (1)表示肯定、判斷語氣,相當于助詞“也”,可譯為“了”“啊”。例: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陳涉世家》)

      (2)表示限制語氣,相當于“而已”“罷了”,含有“不過如此”的意味。例:技止此耳!(《黔之驢》)

      4.何

      (1)疑問代詞:

      ①代事物,可譯為“什么”。例:子何恃而往?(《為學》)

      ②代處所,可譯為“哪里”“什么地方”。例: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五柳先生傳》)

      ③代原因,可譯為“何故”“為什么”。例: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

      (2)副詞:表示反詰,可譯為“怎么”。例: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5.乎

      (1)語氣詞:

      ①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疑問或反問,相當于“嗎”“呢”。例: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陳涉世家》)

      ②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贊美或感嘆,相當于“啊”“呀”。例: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說》)

      ③表示測度或商量,相當于“吧”。例:王之好樂甚,則費國其庶幾乎!(《孟子·梁惠王下》)

      (2)助詞:用于形容詞或副詞后,助成音節,可譯為“……的樣子”,或不譯。例:牡丹之愛,宜乎眾矣。(《愛蓮說》)

      (3)介詞:①表示時間,可譯為“在”“從”。例: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記》)②表示對象,可譯為“對”。例:孔子日:“苛政猛于虎也。”吾嘗疑乎是。(《捕蛇者說》)

      6.或

      (1)代詞:表示分指,指代人、事物、時間等的一部分,可譯為“有的人”“有的”。例:或以為死,或以為亡。(《陳涉世家》)

      (2)副詞:①表示動作行為、情況的揣測、估計,可譯為“也許”“大概”“或許”。例: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岳陽樓記》)②表示時間,可譯為“偶爾”“有時”。例: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岳陽樓記》)

      7.乃

      (1)代詞:第二人稱代詞,相當于“你”“你的”“你們”“你們的”。例: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示兒》)

      (2)副詞:①表示動作行為的相承,可譯為“就”“于是”等。例:陳涉乃立為王,號為張楚。(《陳涉世家》)②表示動作行為或某種情況的發生、出現出乎意料,可譯為“竟然”“卻”等。例: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

      8.其

      (1)代詞:①人稱代詞,可譯為“我”“你”“他”“我的”“自己的”等。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桃花源記》)②代具體的事物。例:屠自后斷其股。(《狼》)③指示代詞,可譯為“這”“那”等。例: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說》)

      (2)副詞:表示推測、反問等語氣,可譯為“大概”“難道”,或者不譯。例: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句中第一個“其”表反問,可譯為“難道”;第二個“其”表猜測語氣,可譯為“大概”。)

      9.且

      (1)副詞:①表示動作行為的發生、出現是暫時的,可譯為“姑且”“暫時”等。例: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石壕吏》)②表示動作行為將要發生、出現,可譯為“將要”“快要”等。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2)連詞:表示遞進關系,可譯為“況且”“尚且”等。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馬說》)

      10.雖

      連詞:①表示假設,可譯為“即使”。例: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例:雖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②表示轉折,可譯為“可是”。

      11.遂

      副詞:①表示結果,可譯為“終于”“結果”“竟然”等。例: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桃花源記》)②表示順承,可譯為“于是”“隨即”等。例: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記承天寺夜游》)

      12.也

      (1)語氣助詞,用在句末:①表示判斷或肯定語氣,可譯為“啊”“呀”,或不譯。例: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出師表》)②表示疑問或反問語氣,可譯為“呢”“嗎”,或不譯。例:若為傭耕,何富貴也?(《陳涉世家》)③表示祈使、命令、勸阻語氣,可譯為“啊”“呀”“吧”等。例: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2)語氣助詞,用在句子中問:表示停頓,舒緩語氣,引起下文,可譯為“啊”“呀”等,或不譯。例:則其讀書也必專,而其歸書也必速。(《黃生借書說》)

      13.已

      副詞:①表示動作行為已經發生、出現,可譯為“已”“已經”等。例: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早發白帝城》)②與“而”組成固定詞組,表示后一個動作行為與前一個動作行為相隔不久,可譯為“不久”。例: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醉翁亭記》)

      14.以

      (1)介詞:①表示動作行為發生、出現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于”。例:而吾以捕蛇獨存。(《捕蛇者說》)②表示工具、手段、方式,可譯為“用”“拿”等。例: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送東陽馬生序》)③表示時間、處所或范圍,可譯為“在”“于”“從”等。例: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隆中對》)

      (2)連詞:①表示目的,可譯為“來”。例: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出師表》)②連接分句,表示結果,可譯為“才”“因而”等。例: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

      15.矣

      語氣詞:①表示已然,可譯為“了”。例: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公輸》)②表示肯定語氣,可譯為“了”,也可不譯。例: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③表示感嘆語氣,可譯為“啊”“了”。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16.于

      一般用作介詞,表示時間、地點、對象、被動、比較等。

      (1)表示時間、地點,譯為:從,在。例:舜發于畎畝之中。 子墨子聞之,起于魯。

      (2)表示時間、地點,譯為:到。例:積于今,六十歲矣。 指通豫南,達于漢陰。

      (3)表示對象,譯為:對,向,給,和。例:貧者語于富者日。 欲報之于陛下也。 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

      (4)表示被動,譯為:被。例:則人之食于虎也。 君幸于趙王,故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

      (5)表示比較,譯為:比。例:苛政猛于虎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

      17.之

      (1)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①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作賓語或兼語,不作主語。例:作《師說》以貽之。(《師說》,代人,作賓語)

      鞣使之然也。(《勸學》,代物,作兼語)

      人非生而知之者。(《師說》,代事理,作賓語)

      ②指示代詞,表近指。可譯為“這”,通常作復指性定語。例:均之二策。(《廉頗藺相如列傳》)

      (2)用作助詞,也分幾種情況:

      ①結構助詞,定語的標志。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例: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

      ②結構助詞,補語的標志。用在中心語(動詞、形容詞)和補語之間,可譯為“得”。例: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③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后,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省去。例:宋何罪之有?(《公輸》,即“宋有何罪”)

      ④結構助詞。當主謂短語在句中作為主語、賓語或一個分句時,“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譯時也可省去。例: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師說》) 悍吏之來吾鄉,叫囂乎東西。(《捕蛇者說》) 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隆中對》)

      ⑤音節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只起調整音節的作用,無義,譯時應省去。例: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18.則

      (1)用作連詞,可表示多種關系。

      ①表示承接關系。一般用來連接兩個分句或緊縮復句中的前后兩層意思,表示兩件事情在時間上、事理上的緊密聯系。可譯為“就”“便”,或譯為“原來是”“已經是”。例:子燦寐而醒,客則鼾睡炕上矣。(《大鐵椎傳》)

      ②表示假設關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設的情況,相當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設或推斷的結果,相當于“那么”“就”。例: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捕蛇者說》)

      ③表示并列關系。這種用法都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則”連用,每個“則”字都用在意思相對、結構相似的一個分句里,表示兩個(或兩個以上)分句之間是并列關系(不是表示兩個詞之間)。可譯為“就”,或不譯。例: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師說》)

      ④表示轉折、讓步關系。表示意思有轉折時,“則”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譯為“可是”“卻”;表示姑且承認一件事,預備下句轉入正意時,“則”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譯為“雖然”“倒是”。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師說》) 其室則邇,其人甚遠。(《詩經·東門之》)

      (2)用作副詞。用在判斷句中,起強調和確認作用,可譯作“是”“就是”。例: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非死則徙爾。(《捕蛇者說》)

    【中考必考文言文虛詞18個及用法說明】相關文章:

    中考文言文虛詞大全09-25

    中考語文復習只文言文虛詞01-26

    2017中考文言文知識點「必考」01-18

    2024高考必考的文言文特殊句式05-25

    adopt的用法說明10-29

    2017小升初必考文言文有哪些08-20

    粵語“好”字的用法說明07-17

    2017中考英語必考句型匯總10-20

    2017小升初必考文言文知識點02-24

    中考必考化學知識點2017最新10-09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精品hdvideosex4k| 国内精品伊人久久久久av一坑|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中文字| 91久久精品国产成人久久| 久久丫精品国产亚洲av不卡| 精品人妻少妇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国产精品福利自产拍在线观看 | 国产亚洲精品a在线观看| 91精品国产高清久久久久久io| 在线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呦系列在线观看免费 |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理论片不卡| 国产精品成人va在线观看| 乱精品一区字幕二区| 日韩一区二区精品观看| 国产精品 视频一区 二区三区| 国产91久久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性色| 亚洲欧美国产精品第1页| 精品久久人人妻人人做精品| 91嫩草亚洲精品| 九九热精品在线| 99re这里只有精品国产精品| 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 在线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少妇人妻偷人精品无码视频| 精品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天天| 87国产私拍福利精品视频| 精品久久久久久综合日本| 久久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小黄鸭| 亚洲精品人成无码中文毛片| 欧美亚洲日本久久精品| 免费精品精品国产欧美在线欧美高清免费一级在线 | 国产亚洲精品拍拍拍拍拍| 亚洲精品电影网| 国产原创精品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偷| 日本一区精品久久久久影院|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国产免费| 老司机91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免费91麻豆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