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春節習俗之放爆竹
放爆竹是中國傳統民間風俗,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相傳是為了驅趕一種叫做“年”的怪獸,以下是小編收集的春節習俗之放爆竹,希望大家喜歡!
歷史傳說: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 爆竹為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現在我們一般的人都認為放爆竹可以創造一種喜慶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它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然而,如果我們追溯爆竹的起源,就會了解古代人燃放爆竹的本意及其衍變的歷史。 《荊楚歲時記》載:“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這段記載說明爆竹在古代是一種驅瘟逐邪的音響工具,這就使得燃放爆竹的習俗從一開始就帶有一定的迷信色彩。其實,這完全是由古人的誤解所致。據《神異經》說,古時候,人們途經深山露宿,晚上要點篝火,一為煮食取暖,二為防止野獸侵襲。然山中有一種動物既不怕人又不怕火,經常趁人不備偷食東西。 人們為了對付這種動物,就想起在火中燃爆竹,用竹子的爆裂聲使其遠遁的辦法。這里所說的動物,名叫“山臊”。古人說其可令人寒熱,是使人得寒熱病的鬼魅,嚇跑山臊,即驅逐瘟邪,才可得吉利平安。 到了唐初,瘟疫四起,有個叫李田的人,把硝石裝在竹筒里,點燃后使其發出更大的聲響和更濃烈的煙霧,結果驅散了山嵐瘴氣,制止了疫病流行。這便是裝硝爆竹的最早雛形。以后火藥出現,人們將硝石、硫黃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內燃燒,產生了“爆仗”。到了宋代,民間開始普遍用紙筒和麻莖裹火藥編成串做成“編炮”(即鞭炮)。關于爆竹的演變過程,《通俗編排優》記載道:“古時爆竹。皆以真竹著火爆之,故唐人詩亦稱爆竿。后人卷紙為之。稱曰“爆竹”。 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以及浙江溫州等地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其生產的爆竹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 燃放爆竹已成為具有民族特色的娛樂活動。人們除了辭舊迎新在春節燃放爆竹外,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諸如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及婚嫁、建房、開業等,亦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
民間說法: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里啪啦的爆竹聲除舊迎新,驅趕年獸。
爆竹為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爆竹的應用:
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漸繁多。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以及浙江溫州等地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其生產的爆竹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燃放爆竹已成為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娛樂活動。漢族和少數民族節慶娛樂都以放爆竹來慶祝,流行于全國各地。人們除了辭舊迎新在春節燃放爆竹外,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諸如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及婚嫁、建房、開業、糧食入倉、考取功名等,亦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
“爆竹聲中一歲除”,在辭舊迎新之際燃放煙花爆竹成為人們情感釋放與愿望表達的特別方式。在燦若云霞的焰火與春雷般的爆竹的聲色中,人們迎來了一年中最使人留戀的一天---除夕。春節放爆竹的習俗由來已久,我國很早就有關于爆竹的記載。爆竹起源于人們辟邪驅鬼的目的,后來以其強烈的喜慶色彩發展為辭舊迎新的象征符號,成為最能代表新年到來時刻的民俗標志。
人們相信有聲的爆竹能驅趕鬼怪猛獸,掃除人們內心的恐懼。從天然爆竹到火藥爆竹的發展有一個過程,它與人們對火藥的認識與使用有關。漢代以后,煉丹家們在進行煉丹實驗時,發現硝石、硫磺和木炭混合在一起燃燒能引起爆炸,這可能就是最初的火藥了。后來有又人將火藥裝入竹筒內燃放,響聲更大,更具威力,于是新的爆竹就產生了。元代以后,爆竹鞭炮盛行于中國的各地春節習俗中,成為節日里不可缺少的聲音語言。爆竹經過人們不斷的改進,種類繁多,五花八門,出現了各式各樣的爆竹。爆竹的種類,小說《金瓶梅》記載的就有霸天鞭、地老鼠、一杖梅、火梨花等數十種。
正是鞭炮具有驅除邪穢、接神迎神的功能,并能增添喜慶氣氛,爆竹成了我國獨具特色的民俗產品。不僅在春節燃放,平時各個節日,紅白喜事,爆竹都是增添熱鬧氣氛的不二選擇。
【春節習俗之放爆竹】相關文章:
春節放爆竹的習俗03-12
春節習俗之放鞭炮02-09
春節習俗掃塵之傳說03-12
我國春節的傳統習俗之貼春聯01-11
春節的習俗之蒸饅頭作文(通用16篇)03-12
上海立冬習俗之吃團子11-08
中秋節的習俗之吃月餅06-09
中秋節習俗之玩花燈06-16
過年放爆竹的倡議書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