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勞模精神、弘揚勞模精神不只是在槍林彈雨中的輝煌,也不是在緊急危難時的高揚,它更應該是一種默默的奉獻,一種高尚的理念,一種強勁的精神力量。讓我們像同志一樣,激情飛揚、意氣風發,用一身錚錚鐵骨將夢想與激情澆鑄于對事業的愛崗敬業、無私奉獻中。下面一起來看看YJBYS小編整理的黑板報圖片吧。

尋訪勞模事跡
星期三,我們五年級聽了原青年路小學的校長張校長的勞模事跡,我的腦海里不禁浮現出了張校長當年認真工作的畫面。
張校長的事跡感人至深。有一次,張校長帶著他的兒子去工作,半路上,下著雨,他們突然摔倒了?墒菦]辦法,為了工作張校長還得繼續向前走,生怕遲到了。到了辦公室,張校長就開始工作。張校長的兒子困了,張校長就在地上鋪一個墊子,讓兒子睡覺,而自己卻在認真工作。聽張校長說,他最長的一次工作竟然達到了三天三夜。如果我們三天三夜不睡覺一定受不了。正是張校長對工作的熱愛,才使他帶著極大的興趣,堅持了三天三夜。
還有一次,徐州市教育局的人來聽課。當時青年路小學是第一個有電化教育的學校,上級的領導來聽課,就是要看看電化教育怎么樣。有一段朗讀需要配上音樂,是紅軍過完草地的一篇課文。張校長就每天聽收音機里一個電視劇的聲音,正好符合課文,就把它們錄下來,課文朗讀配上音樂,就更加生動了?墒牵庥新曇,沒有圖片怎么行?張校長又想出一招,在投影儀上的圓片上畫圖案?墒菆A片上太滑了,根本畫不上畫。這又怎么辦?他絞盡腦汁,最后還是在一本書上找到了答案:在上面涂上一層大蒜汁。張校長用這種方法成功地上了一堂電化教育課。正是張校長的不懈努力,青年路小學才由原來變成了今天的百年老校。
最后張校長告訴我們: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變,超越創新。
就這樣,尋訪勞模活動結束了。

我心中的勞模
勞模對我來講是很熟悉的一個詞匯,記得小時候思想品德課本中的時傳祥讓我知道了工作不分貴賤,而張秉貴、李素麗還有其他很多平凡崗位上勞模的事跡告訴我,于平淡中做出不平凡才能做出成績。勞模已經從一個稱號變成一種精神,是對自己工作由衷的熱愛,是對自己職業絕對的忠誠,是“位卑未敢忘憂國”在和平年代最好的詮釋,在我身邊,就有這樣一個我心中的勞模,雖然還沒有勞模的稱號,卻在用這種精神影響著我和身邊的人。
初次聽到彭燕這個名字是在新錄用人員培訓中,聽說我們單位有一位經歷過癌魔考驗的同志,在癌癥病情得到控制后還奮斗在公訴一線,通過競選擔任處長。當時我就一直想看一下,是一個怎樣堅強的人,面對生活的磨難與考驗還能有如此斗志,直到在檢察日報的頭條看到有關彭燕先進事跡介紹上所附的照片,我才把心中的形象和人對上號,我沒有想到,她看起來是那樣的普通和平凡。
因為工作關系,我的辦公室和彭燕在同一層,其實我們經常在樓道里碰見,每次見面她都會主動打招呼,有時候在辦公室都能聽到她爽朗的笑聲,我們已經見過很多次,只是實在沒法把那個開朗的她和一個癌癥患者聯系在一起。23歲參加工作,28歲成為北京市昌平檢察院最年輕的主訴檢察官,30歲任公訴二處副處長, 31歲罹患癌癥,時隔9個月先后兩次手術,33歲重返公訴崗位,35歲成為昌平檢察院專門型人才,從事檢察工作12年間先后審查決定或審查備案案件795件1244人,無一錯案。一連串的數字,看到了彭燕作為一名優秀的檢察官的出眾的工作能力和非凡的事業成就,也看到了彭燕在檢察崗位上譜寫的生命贊歌。
無一錯案,簡單的四個字后面是對每一起案卷材料的細心分析,耐心辨別,正是對檢察事業的這份熱愛才能讓她十二年如一日,即使面對生命的挑戰也不懼困難,勇敢面對。國家公訴人并不是簡單的把犯罪嫌疑人送進監獄或者看守所才是成功的,而是通過辦理案件達到打擊和預防犯罪的目的。記得彭燕辦理過這樣一個案子,犯罪嫌疑人是大學生,因為瑣事與同學發生爭執將人打成輕傷,當時馬上就要過春節了,犯罪嫌疑人被拘押在看守所里等待法律的裁決。彭燕在審查公安機關移送的案卷發現,犯罪嫌疑人與被害人是同學,因為日常瑣事爭吵,犯罪嫌疑人不慎失手,主觀惡意不大;在提訊犯罪嫌疑人的過程中發現,犯罪嫌疑人悔罪態度好,對自己的行為有深刻的認識。如果嚴格按照法律規定,那么面臨犯罪嫌疑人的可能不只是幾個月或一年的牢獄之災,還可能是被退學、找工作受影響、人生中有污點,從挽救犯罪嫌疑人的角度,彭燕在與被害人進行協商得到諒解后,做出了不起訴的決定。犯罪嫌疑人從看守所走出重獲自由時,跪倒在彭燕的面前,感謝這位挽救了他一生的檢察官。
用一顆責任心去對待自己的工作,認真審理審查自己經手的案件,不留一絲漏洞;用一顆善良心去對待同事,每次帶給大家的都是歡樂與鼓勵;用一顆熱心去處理自己辦理的案件,通通過個案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達到社會和諧的目的;用一顆堅強心去面對病魔,即使每天需要抑制癌癥的藥物,卻從來不在癌癥面前低頭;用一顆感恩的心面對生活,享受自己的家庭及工作,感謝生命給予的磨煉,這就是我心中的勞模,我身邊的榜樣,“鐵燕子”彭燕。

中國各年代勞模的代表
王進喜
50年代勞模代表——“鐵人”王進喜是新中國第一批石油鉆探工人,全國著名的勞動模范。1938年,15歲的王進喜進入玉門石油公司當工人,建國后歷任玉門石油管理局鉆井隊長、大慶油田1205鉆井隊隊長、大慶油田鉆井指揮部副指揮。他率領1205鉆井隊艱苦創業,打出了大慶第一口油井,并創造了年進尺10萬米的世界鉆井紀錄,展現了大慶石油工人的氣概,為我國石油事業立下了汗馬功勞,成為中國工業戰線上一面火紅的旗幟。王進喜以“寧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頑強意志和沖天干勁,被譽為油田鐵人。
時傳祥
甘當人民勤務員的掏糞工人——時傳祥,是一位“寧肯一人臭,換來萬戶香”的掏糞工人,山東省齊河人,中共黨員,曾在北京市崇文區清潔隊工作。時傳祥出生在一個貧苦農民家庭。他14歲時逃荒流落到北京城郊,受生活所迫當了掏糞工。他用一顆樸實的心記住了一個通俗的道理:掏糞也是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一部分。他把掏糞當成十分光榮的勞動,以身作則,以苦為樂,不分分內分外,任勞任怨,滿腔熱情,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張秉貴
50年代到70年代的勞模代表——張秉貴,20世紀70年代是一個動蕩不安的年代,所以,在這個年代中,能成為全國勞模是非常不容易的,也是非常值得驕傲的。1957年,“一抓準”張秉貴已是北京市的勞動模范了,但1979年國務院授予他的全國勞動模范稱號才是讓他這一輩子感到最驕傲的事情。物資匱乏的年代,買什么都要排隊,張師傅所在的糖果柜臺也不例外。一次,有兩個女顧客悄悄評價他“服務態度還行,就是動作太慢”。于是,他下決心苦練售貨技術和心算法,終于練就了“一抓準”和“一口清”的過硬本領。
李素麗
90年代的勞動模范:一心為乘客——李素麗 李素麗,北京市人,1981年參加工作,198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后在第一客運分公司60路、21路任售票員,1998年到總公司及“李素麗熱線”工作。2000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李素麗同志在近20年的售票工作中,崗位作奉獻,真情為他人,用真情架起了一座與乘客相互理解的橋梁,把微笑送給四面八方,被廣大群眾譽為“老人的拐杖,盲人的眼睛,外地人的向導,病人的護士,群眾的貼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