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小學語文《青蛙看海》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表演及朗讀課文。
2、懂得只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堅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到達理想的彼岸。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準備:
課件(欣賞課文、高山、海景、課文最后一幅插圖)
投影片三張(鷹、兩段話)頭飾(青蛙、蒼鷹、松鼠)
教學過程;
一、講故事看動畫度入,激發興趣
小朋友們都知道,青蛙生活在?有一只長期生活在湖邊的青蛙想去看大海,它能看到嗎?我們來看一個動畫片好嗎?
二、欣賞課文課件
三、進入情境,傾情朗讀
1、引導品讀第1——3自然段。
(1)、過渡:青蛙一開始很想去看大海時,可是看大海并不是那么容易的,青蛙可遇到困難了。
(2)、自讀1——3自然段,看看青蛙遇到了什么困難呀?
(3)、指名回答,出示相關句子。
A、青蛙遇到困難了,別擔心,有了,它的好朋友誰來了?蒼鷹怎么告訴青蛙的?
“喏,只要登上前面那座山,就能看到大海了。”
反復讀。點名讀,指導(“喏”要輕,加上動作,注意語氣),生練讀,再點名讀。邊讀邊表演做動作。
B、過渡:對于蒼鷹來說,登上山頂太容易了,簡直是小菜一碟,可是青蛙卻認為這山簡直是——(太高了)你從哪兒看出來的?(“天哪,這么高的山!”)
·*指導看高山插圖。
*指導學生模仿青蛙的口吻,驚嘆山的高,感受任務的艱巨。
假如你是這只青蛙,看了這么高的山,你怎么說?引導把課文的句子讀出來.
C、過渡:說著,青蛙還——
“青蛙吸了口涼氣……”
*指名表演“吸了口涼氣”,說說青蛙為什么要吸一口涼氣?
(4)導讀第三自然段:蒼鷹是怎么回答青蛙的?
(5)學生先獨自扮演不同角色讀第1——3自然段,再在小組里進行分角色朗讀練習,相互肯定優點,指出不足;小組派代表在班上帶頭飾分角色朗讀,讀后評一評蒼鷹、青蛙說話的語氣是否到位。
2、品讀第4——12自然段
(1)過渡:青蛙沒有良好的自身條件,可是蒼鷹告訴它,不登上山頂,怎么能看到大海呢?怎么辦呢?
(2)自讀第4——11節,思考:青蛙是怎么看到大海的呢?
(3)誰幫助了它?
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加深對青蛙言語的體會。見過青蛙跳嗎?見過青蛙登山嗎?試著做青蛙跳臺階的樣子,跳一跳。
(4)分角色賽讀松鼠與青蛙的對話。小組練讀、戴頭飾讀
說話:你說松鼠憑什么說青蛙一定能看到大海?
(5)青蛙是怎樣跳到山頂的?畫出句子,讀一讀。
“就這樣……”
*你認為小青蛙怎樣?
*試一試怎樣讀才能讓人知道青蛙登山的艱難,再把句子讀給同學聽。
(6)經過這么艱辛的過程,最后他們終于——?課文怎么說的?
*讀:啊!大海就展現在他們面前!
四、感悟內涵,表現美感
1、伴著動作,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出示啟發說話:青蛙和松鼠在山頂上將會看到什么?
·說話:它們又會說些什么?指名表演,集體評議。
說話:如果蒼鷹看到了,它會說什么?
3、自由組合,分角色美讀課文。
五、作業
把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
課后反思;
1 以邊讀邊表演感受情境。教學中,在充分理解和朗讀課文的基礎上,師生帶著頭飾表演課文描敘的情景:松鼠(老師)帶著青蛙(學生)來到了山腳下,不畏辛苦地一級一級地登上山頂,最后終于看到了大海。這就促使學生進行角色轉換,帶著小青蛙的真切感受理解課文,對課文中的角色必然產生親切感,很自然的加深了內心體驗。學生的興趣很濃,思維很活躍,表演和朗讀都挺到位。表演是在熟讀了課文后進行的,屬鞏固性的實踐活動。表演后,伴隨著熱烈的情緒,學生加深了對課文的記憶,也體會出登上山頂要靠不懈地努力,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去走,表演方面我覺得師生都做的不錯。激發了他們的表演欲。
2、畫面再現情境。根據教材和學科的特點,這節課,我運用了掛圖輔助教學,精美的畫面和恰當的音樂讓學生感受山的高大雄偉和海的壯闊美麗,當時學生看的時候眼睛睜大了,還情不自禁地發出一聲聲贊嘆,看完后讓他們談一談感覺,學生不僅有強烈的表達欲望,還爭相說出了自己不同的感受。由此看來,低年級學生,不僅眼里有語言文字,還有相對應的形象畫面,“符號”對應了“形象”,“形象”又激起了“情感”。
在導讀方面還要繼續努力,我認為自己指導得還不夠到位,還望各位多提點建議。
【小學語文《青蛙看海》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語文教學設計與反思 模板07-14
教學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04-19
小學語文公開課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07-30
小學語文《鄉下人家》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07-28
小學體育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08-02
語文教學反思-小學語文創新作業設計之反思07-21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04-14
教學反思小學語文12-28
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