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在古觀象臺上》教學反思范文
教學《在古觀象臺上》時把握住幾個方面,收獲頗深。
第一,閱讀課要加強語言運用的指導和訓練。
學習語言除了要有積累,還要在此基礎上進行模仿,并且有所創造。積累是為運用做準備的,會運用才是語言學習的最終目標。小學語文教學“以讀為本”的方向應該堅持,因為它是積累語言的最佳途徑,但是在此基礎上需要增加語言學習中的理解和運用的砝碼,特別要加強語言運用的指導和訓練。本課中針對文中的排比句所做的反復訓練就是一個范例。我先出示文中第一處排比句,引導學生觀察句子的特點,從而使學生明白:含有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似的句子就是排比句。接著讓學生誦讀排比句,體會排比句有強調之作用。然后利用排比句后面的省略號,讓學生提出問題,再把一個個問題串聯起來,這樣自然而然地練習使用排比句。在學習課文第三自然段的時候,我又用填空的形式,結合課文內容,即這是一件件( )的儀器;這是一件件( )的儀器;這是一件件( )的儀器……再次練習使用排比句式。學習第三自然段時,我借對“巧奪天工”的理解,抓住“象限儀”的樣子,讓學生用上文中的“撐起 、雕著、垂著、鑄著、巧奪天工”,用自己的語言介紹 “象限儀”也是指導學生進行語言的實踐運用。
語言的.構成是有規則和規律的。雖然小學階段不灌輸抽象的概念,但是我們不能漠視語言的規律。我們的語文教學應該有系統、有步驟地教給孩子們一些典型語言圖式,規范和豐富他們的語言結構,使之形成正確的語感,提高語言的表達能力。
第二,閱讀課要關注課文的表達方式。
我們的閱讀課總是把教學的重點放在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對情感的挖掘上,而對課文的表達方式與表達技巧往往忽略。致使學生六年下來課文學了不少,可碰到寫作還是頭疼。學生的現狀讓我認識到:閱讀課不僅應讓學生明白一篇課文“寫了什么”,“為什么而寫”,更要讓學生明白“怎么寫的”,即學習課文的表達方式和技巧。多讀固然重要,但讀不僅僅是為了理解和欣賞,理解是前提,學會運用才是最終目的。
要想從理解上升到運用,還需要我們教師以教材為本,抓住課文不同的表達特點,教給學生表達的方法和技巧,引導學生積累、遷移、運用。反思《在古觀象臺上》的教學,雖然沒有直白地告訴學生本課的寫法,但幾處看似不經意的做法卻暗示著寫法的滲透。如:開始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我設計的問題是:“我”來到古觀象臺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同時出示一個填空:“我”來到古觀象臺,在臺底看到被磨得( );登上臺頂,“我”又看到了一件件( ),由此我想到了那些不斷探索宇宙奧秘的( )。這樣不僅幫助學生歸納了課文主要內容,而且也提示了學生寫作的順序:由臺底到臺頂,是按地點的轉移來安排寫作順序的。再如第三自然段的學習,先概括這是一件件怎樣的天文儀器,老師適時、適度加以評價,從而讓學生明白寫一件物品可以從形狀、結構、制作、用途等方面去介紹。關于“寫實和聯想”寫法的滲透,從讓學生分別找到哪些是寫實的句子,哪些地方是作者的聯想切入,抓住聯想中反復運用的排比句式,初步體會聯想的作用,第三課時再利用“寫實與聯想”進行仿寫。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結尾的審題,通過比較讓學生進一步明白了因題而確定寫作內容的道理。
其實,在平時的教學中,針對不同課文在寫作上的表達特點要有意識地分析、講解,幫助學生掌握語言運用的規律和技巧,并通過仿寫來鞏固,這是我努力追求的方向。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盡可能地挖掘教材的語言學習因素,抓住語言訓練的契機,給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實踐運用的機會,以達到學習語言、運用語言的目的。
【小學語文《在古觀象臺上》教學反思范文】相關文章: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范文12-02
小學語文《歡慶》的教學反思范文12-21
小學語文寒號鳥教師教學反思范文12-03
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01-16
小學語文《荷花》教學反思01-28
小學語文《假如》教學反思11-29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2-05
小學語文坐井觀天教學反思12-26
小學語文《太陽》教學反思08-18
小學語文《白鵝》教學反思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