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借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么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
《烏塔》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描寫了一位十四歲的德國小姑娘,獨自一人游歐洲的事。這對從沒出過遠門的中國小朋友來說,是一件想都不敢想的事。因此這篇課文無論是從內容上,還是思想意義方面都讓我班學生感到新穎、高興。故對這篇課文的讀書積極性相稱高,可以說是主動地去讀,專注地去讀,興致勃勃地去讀,自然收獲也相當多。無論是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啟迪,還是審美的.樂趣。總之,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真正做了一回主人。
學完課文后我在班級里舉行了“一個14歲的小姑娘獨自漫游歐州,畢竟是好,還是不好?”辯論會。這是我班學生最喜歡的一種學習形式。正反雙方進行了一場激烈的“口水之戰”:
正方認為只要作好充分的預備,可以一人外出旅游,這對烏塔今后的成長有好處;烏塔真勇敢,讓人好佩服;這是他們做夢都不敢想的事;烏塔是那么自由,離開爸爸媽媽的管束,像小鳥那樣飛出去了。哪像他們除了學校就是家,活動的空間那么小,簡直是井底蛙,籠中鳥;什么時候他們也像烏塔那樣出去走走,闖闖,看看外面的世界有多出色……
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2
沒有情感的大力渲染,沒有任何氣氛的烘托,只是用心的去走進《小獅子愛爾莎》。在我們的課堂上,卻傳出了一陣陣的抽泣聲,這是我們在學習時情感的真實流露。“因為愛,作者把小獅子愛爾莎放回大自然,雖然戀戀不舍,但卻有毅然決然,你最欣賞那一段?”我提問。隨著我的一聲詢問,好多同學不約而同的站起來讀第8自然段:愛爾莎和我一起生活了三年。最后分別的時候,我感到莫大的痛苦。我摟住他的脖子吻著它,他好像也覺察到什么似的,用它那光滑的身子一個勁兒地蹭我。之后,它戀戀不舍地向森林走去,一次又一次回過頭來看我,直到我們互相看不見了為止。讀完,我發現有好幾個同學的眼睛紅了,目光中流露出憂傷無奈的神情。于是,我問其中的`一位:“夏靜怡,你為什么喜歡這個自然段?” “嗚——”她再也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邊抽噎著邊說:“我……我舍不得讓小獅子愛爾莎離開。” “天啊!她竟然把自己當成主人公了!”我心想。隨后,我又發現,好幾個同學也爬在桌子上擦拭著眼淚,我又問:“陳磊,你呢?” “我,我好像看到了小獅子走一步一回頭,走一步一回頭戀戀不舍的樣子,它多有靈性,和人一樣懂感情。”她說。“我想小獅子愛爾莎離開后一定很傷心,很難過,也很孤獨,我很擔心它,實在不忍心。”另一名學生站起來說。是呀,孩子們說得對,這是孩子們從內心中的真實感受,從字里行間感悟到的,感情真摯,品讀中體會到了“我”和愛爾莎之間那種難以割舍的感情。新課標對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提出了:“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我想我這節
語文課做到了。我們需要真誠地喚起自身和學生內心深處的情感,在每一堂課上都能以情感作為潤滑劑,給學生一種享受,讓學生的情感得到激發,與文本親密“接觸”,在品讀中享受由于學習而得到的滿足,從而優化我們的語文課堂,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3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這篇課文屬書信體文章,是一個中國孩子寫給聯合國秘書長加利先生的一封信。信中深切地緬懷父親,并代表中國孩子向整個國際社會呼吁:要和平,不要戰爭!課文飽含著一個孩子失去親人的悲憤和對和平無比渴望的真摯情感。語言樸實,沒有口號,但讀起來催人淚下。它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用情、用心傾訴著家庭的不幸,世界的不幸,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
讀完這篇文章我受到深深地感染,我能體會到雷利失去父親的悲痛,同時也喚起我對和平的無比渴望。我想,這樣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怎能不打動那些善良的孩子們的心?但是孩子對戰爭了解的太少,在他們的腦海中沒有和平的概念及切身的體會,以及那種失去親人的痛苦。針對這一特點,我在教案的設計中加入了音樂的烘托,首先讓他們說說你是怎樣理解世界并不太平?(可以結合收集到的資料談)。我再通過播放收集到的戰爭場面的畫面及課件,讓學生親身感受戰爭給我們帶來的災難,看了這些畫面,你想說些什么?真切地感受戰爭的殘酷、雷利呼吁和平的美好愿望,產生身臨其境之感。最后交流:為了制止戰爭,保衛和平,我們又能夠做點什么?教學重、難點的解決才有破竹之勢,以期達到孩子入情入境的目的.。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這篇課文是一封信,是一個失去父親的中國孩子寫給聯合國秘書長加利先生的信。在信中他回憶了兩年前父親因執行維護和平行動而犧牲的事,以及全家人的悲痛。孩子通過自己的經歷,提出“救救孩子們,要和平不要戰爭!”課文寫得感人至深,雖然有一些詞語對于學生來說比較難懂,但是課文內容通過讀還是很容易理解的。
在上這篇課文前,我先把難懂的字詞解決了,然后讓學生以孩子的身份、同齡人的想法通過讀課文去了解:(1)在這個孩子身上發生了一件什么事?(2)這件事對他和他的家人有什么影響?(3)他喊出了怎樣的呼聲?為什么他要喊出這樣的呼聲?
通讀這篇課文時,學生越讀越有感情,情緒自然而然地受到課文內容的感染,似乎一下子就能體會到孩子的傷和痛。學生還告訴我,不知道為什么自己越讀越有感情,其實很簡單,因為這篇課文寫得非常真摯,況且喪失親人是我們人世間非常悲痛的事情,我們自然能產生共鳴,特別是課文中講到很多的細節:爸爸臨上飛機前與我們的承諾,我們如約等到的卻是爸爸的靈柩,以及染滿鮮血的征衣、手表浸滿的凝固的血,這些我們一想起都是觸目驚心的,學生因此深受震撼,也非常同情失去父親的孩子——那是與他們幾乎同齡的人。所以,這篇課文主要是以讀帶講,以讀帶學,一邊講、一邊學中我們還不自覺地流下了我們同情、悲憤的眼淚。
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4
《蘆葉船》這篇精讀課文是作者對童年生活的回憶。文章脈落清楚,層次分明,內容淺顯易懂,尤其作者將玩蘆葉船的情景描寫得形象鮮明,生動感人,貼近學生的生活,輕易引起學生的共鳴。
教學時,我創設這樣的情境,從學生最感愛好的話題入手,“同學們最喜歡玩什么?你們是怎么玩兒的?”在學生充分談的基礎上,引入本課的學習。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內容,然后讓學生描述小伙伴們玩蘆葉船的情景。引導學生想象,孩子們把船放入江水中,吹奏動聽的樂曲時,彼此可能會說些什么,心里可能會怎么想?通過這樣的'角色體驗,進一步體會蘆葉讓孩子們更富有創造力,也給孩子們帶來的無盡歡樂。
當學生談到“我和表兄玩兒蘆葉船”的情景時,引導學生勾劃出描寫表兄語言、動作的句子,從中體會表兄的自信與智慧。小小的蘆葉船順水而下,也將作者的思緒牽得好遠好遠。引導學生想象,小船可能會漂向哪里呢?指導感情朗讀最后兩句,讀中體會小作者的無限遐想。
最后,總結作者的描寫順序,幫助學生理清層次,作者是“先回憶了自己的家鄉,再具體回憶了小伙伴們玩蘆葉船的情景,最后講了“我”和表兄到長江邊玩蘆葉船,蘆葉船給我們帶來遐想與希望。鼓勵學生平時要養成善于觀察,大膽想象的好習慣,并要求學生寫一寫自己最喜歡的活動。
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5
編入小學語文教材的古詩,以極簡煉、形象的語言生動地描繪了一幅幅色彩明麗、動靜適宜的畫面,創設了柔美的意境,表達了深摯的情感,千百年來膾炙人口。詩中的色彩美、畫面美、意境美與藝術妙筆融為一體,有著特別的審美功能。我在教學中深深地體會到,引導學生從古詩中受到美的熏陶,培養學生感受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是古詩教學的一個十分重要而又艱巨的任務。所以在設計教案及上課時,我都努力抓住古詩的幾個特點來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
(1)抓住古詩“詩中有畫”的特點,把“詩”與“畫”結合起來進行教學。古詩的語言極為精煉。僅僅通過接觸語言來學習古詩,兒童對古詩畫面美的理解就會是籠統的、模糊的。所以我通過圖畫,詳細而形象地再現古詩中的畫意;通過語言,喚起學生豐富的'聯想,從而引導學生深入體會古詩的意境之美。
(2)引導學生“披文入情”,使學生體驗古詩中蘊含的豐富情感,通過審美體驗,得到心靈的陶冶。沒有感情就沒有詩。沒有詩人真摯濃烈的感情,就不可能產生動人心弦的詩歌。在這首詩中,詩人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所描繪的景物之中,創造出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教學時,我嘗試引導學生“從景入手”,從字詞的理解以及再現詩的畫面入手;“由曲引情”——詩與曲,自古以來就是相互依存的姊妹藝術。優美的歌曲,能創造特定的情境,能把學生帶進一種非凡的藝術氛圍中去,從而為學生體會古詩的情感創造條件。
我自始至終輕輕地播放著一段樂曲。該曲有著優美抒情的曲調,輕快伸展的節奏,詩一般的音樂語言。學生一聽樂曲,仿佛置身之中,舒適、愉悅、向往的情緒便油然而生。這時,再學古詩,學生較快進入詩人的情感世界。學完全詩后,我再讓學生一邊聆聽樂曲,一邊展開想象。此刻,學生伴隨著二胡、琵琶、提琴齊奏所發出的優美的音響,浮想連翩……一幅悠閑安閑的農家生活圖,頓時呈現在學生眼前。
(3)幫助學生“由讀引情”。古詩的情感經常蘊含在富有音樂美的語言之中。要通過反復朗讀、吟唱才能入境、察情。因此,我在設計教案時把朗讀作為一根主線貫穿始終。起始階段齊聲讀,個別讀;深入學習階段邊理解邊朗讀;學完全詩后讓學生反復朗讀,或一唱三嘆地吟讀,或搖頭晃腦式地自由讀。總之,要讓學生讀得瑯瑯上口,滾瓜爛熟,聲情并茂,方肯罷休。
盡管整堂課我都努力地按照設計時的想法在做,但備課還是顯得過于理想化了些,沒有更多的考慮自己班級學生的整體水平(包括理解及朗讀水平)!所以整篇課文在教學時間的安排上還是出現了一些小問題。前面松了些,后面有些趕。另外,在讓學生朗讀上也有“蜻蜓點水”之嫌。有些浮于表面,顯得程式化了。如果時間安排更好的話,應該照顧到整個班級學生的朗讀,并有針對性地指導。更好地來體現備課中的“由讀引情”的理念。最后,課件設計中也有小小的不足,安排教師范讀是我設計了配樂錄音。但教學后發現,教師范讀部分始終還是自己來讀比較適合!
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6
這篇課文與前幾篇課文不同的地方是作者不是冰心,而是山曼,主要的教學重點是了解冰心生活在怎樣的環境中,有過著怎樣的童年生活,體會童年的大舞臺對冰心一生的'重要影響,并由此文收到教育即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留意身邊的人和事,既注意觀察,又用心思考。
針對于教學重點,我教學本課時主要是以讀為主,讓學生在讀中感悟所謂的“大舞臺”就是指他玩的地方:山上、海邊、炮臺、營房等,而正是這些經歷讓冰心有了以后書寫的素材,為她能成為作家提供了不可剝奪的經歷。經過引導,我班的學生基本能夠理解,為了能讓他們更好的理解這些內容,我還在教學完第一課時后,進行了拓展:你的舞臺有哪些,你準備如何利用你生活的舞臺?我覺得這樣的拓展才是讓學生們學習語文的真正目的,而學生們也愿意將自己的舞臺給他帶來的快樂與大家一起分享。
通過教學本課,給了我深深地啟示,那就是多利用學生身邊的事情來教學,會使他們的學習更有興趣。
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7
《蟻國英雄》用飽含深情的筆觸,像特寫鏡頭一樣再現了自然界卑微、渺小的螞蟻逃生的本能,反映動物界為了求得生命的延續,危難時刻不惜獻身的偉大壯舉,贊頌了它們在生死攸關的時刻所表現出的可貴的合作與獻身精神。那一個個沉著冷靜、團結協作的個體,那一幕舍己為人、從容赴死的`壯舉震人心魄、扣人心弦。整篇文章條理清晰,語句流暢,字里行間透露出對螞蟻的敬佩。上完課,我認為做得不足的地方有:學生未能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幾個問題問下去,孩子們毫無反應。可是看看他們的批注,對字句的解讀十分到位,對螞蟻的品質把握也十分準確。聯系平時的課堂,一方面的影響是部分同學膽怯,對于有老師聽課的課堂不是很適應,不敢舉手。另一個原因是課堂組織過于單調,難以調動學生積極性。做的好的地方有:以讀促講,以讀悟情。課標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因此,教學中,我以個性化的閱讀取代了繁瑣的分析。在學習活動中,我讓學生自己選擇喜愛的方式閱讀課文,畫出文章中最令你感動的句子,并在空白處適當寫一寫自己的感受。在書旁批注,實際上是給學生一個直接跟作品與作者對話的機會,同時也把學生推進探索與創造的過程中。在交流的過程中,再引領學生在讀書的實踐中讀出形,讀出味,讀出情,讀出神,讀出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激發學生的情感。如在理解“可萬萬沒有想到,這區區弱者并沒有束手待斃,竟開始迅速地扭成一團,突然向著河岸的方向突圍。”這句話時,抓住“迅速地扭成一團”這個詞組進行品析,它們為什么要扭成一團,再看圖了解“團”是怎樣的,從而引導學生理解這是最好的逃生方法,它可以把犧牲降到最低。這樣,螞蟻的團結勇敢的形像就水到渠成的呈現在學生的腦中。
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8
《爺爺的蘆笛》一文,描寫了一個叫強強的孩子,從大都市來到海邊,并獨自一人在爺爺的小閘屋里過夜的情景。告訴學生,要想健康成長,就得要經風雨、見世面,接受實際鍛煉。我們的學生,和文中的強強是同齡人。學生在感知強強經歷孤獨、面對狂風巨浪的黑夜,從害怕到堅強的過程中,實際上也是一次心靈的洗禮,仿佛自己也親身經歷了一回,從而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
葉圣陶老先生說過:“純粹被動的學習態度必須徹底打破。學生不應該把教師的.講授看作學習的終極目的;教師的講解只是發動學習的端緒,學生必須自己再加研求,才可以得到能運用于實際生活的知識和能力。”我在課堂上,盡力做學生的指導者,盡力給學生更廣闊的學習空間。采用“你的個人觀點是什么?”“把你的成功和大家分享,好嗎?”一類的教師語言,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創設民主、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在課堂上,我盡量講得少,盡量講得精,在關鍵出講,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我在語文課堂的教學過程中,努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整堂課的設計、教學,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眾多的學習內容中,學會選擇有效信息;學生也能在瀏覽全文時,快速找到兩個有價值問題的答案。讓學生用不同的符號輔助學習,也是有效學習的方式之一。我在課上讓學生圈圈劃劃,及時將捕捉到的自己的感受寫下來。這節課最大的特點,就是采用問題式的教學。給學生發現問題的機會,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能力。
【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語文下冊教學反思03-04
小學四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03-29
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教學反思06-25
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教學反思04-19
小學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5篇)03-04
小學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5篇03-04
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太陽》教學反思02-13
小學語文下冊教學反思集錦15篇03-04
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教學反思(精選18篇)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