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遭剽竊 維權需留證據
“應聘者為了找到一份工作,往往很沖動。一些企業就是抓住他們的這一心理來剽竊他們的創意和設計的。”遼寧省社會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張思寧說。據悉,用人單位設置“智力陷阱”多以考核為借口,堂而皇之地占有求職者的勞動成果。
“你看這家廣告公司的待遇不錯,咱們投份簡歷吧。”“你沒看見這家公司要求應聘者帶上自己的作品嗎?別去了,上的當夠多了。”畢業于遼寧大學廣告專業的小劉不敢輕易將自己的設計給招聘企業看,因為兩年來,他的作品已被剽竊兩次。
專家提醒
如今求職當中的陷阱又有了新名堂:應聘者的創意屢屢遭企業剽竊。這些企業利用求職者急于找到工作的心理,設下各種招聘陷阱,由于求職者維權意識不強,維權依據往往不足。那么如何避開招聘中剽竊創意的陷阱呢,本期嘉賓為您支招。
問題一:“智力陷阱”在哪些行業比較突出?
廣告界、商業設計、咨詢業表現最為突出。李振革律師介紹,“智力陷阱”是指以考試為名無償占有程序設計、廣告設計、策劃方案、文章翻譯等。與試用期陷阱及收取費用陷阱等相比,“智力陷阱”更隱蔽、更冠冕堂皇,也更無恥。尤其以考核為借口,堂而皇之地占有他人的勞動成果,性質更為惡劣。
李振革律師說,企業剽竊應聘者創意的.“智力陷阱”在廣告界很普遍。一些廣告公司的老板在實施對求職者的智力侵占后,還得意地認為,公司和求職者并沒簽下任何協議,他們去告也沒用。目前,很多中小企業甚至個別大型企業都利用求職者在應聘考試中急于表現自己的心理,將公司新接下的項目作為考試題目直接交給應聘者完成,在不付出任何成本的情況下騙取應聘者勞動成果。此種現象在廣告界、商業設計、咨詢業表現最為突出。
在各種剽竊行為中,發生最多的要數剽竊他人的“好點子”,被求職者公認為“防不勝防”;其次是剽竊他人的觀點、文章,剽竊他人的設計和程序。
問題二:如何避開“智力陷阱”?
提交創意設計留好證據
由于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很多企業、勞務中介公司會利用求職者急于想找到工作的心理忽悠求職者。因此,無論在求職過程中,還是在日常工作中,求職者都需要提防各種求職欺詐行為,特別要防范自己的創意被剽竊。提交自己創意設計、提供“好點子”時,最好留有創作的證據;一旦遭遇剽竊行為,必要時可以通過法律維護自身的權益。
李振革律師提醒求職者,在不能判斷招聘單位真實意圖,又想獲得工作的情況下,需要對自己的勞動成果進行保護,求職者一定要擦亮眼睛、提高防范意識。避開“智力陷阱”主要方式有:一是提交策劃案等勞動成果時要準備兩份,一份提交,一份自己留存,在留存份上要求招聘單位簽字確認,以便將來能夠證明勞動成果內容。二是在提交策劃案時附上“版權申明”,并要求招聘單位簽收。最好申明:任何收存和保管本策劃案各種版本的單位和個人,未經作者同意,不得使用本策劃案或者將本策劃案轉借他人,亦不得隨意復制、抄錄、拍照或以任何方式傳播。否則,引起有礙作者著作權之問題,將可能承擔法律責任。
【創意遭剽竊 維權需留證據】相關文章:
淺析電子證據論文11-24
該如何維權職工工傷12-10
網站原創內容如何維權08-20
車被盜維權保險理賠08-17
求職遭陷阱應聘多留心01-29
證據開示程序的功能11-05
用Excel梳理證據事實10-27
農民工工傷維權說明12-18
女子應聘模特疑遭求職陷阱08-23
法國留學簽證遭拒簽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