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3月游三亞必備知識
三亞每年都吸引眾多游客,三亞不僅風景優美,地理氣候也深受大家喜愛,這里四季如春,最宜旅游休閑度假。和海洋國旅一起看一下吧。
地理氣候
三亞市氣候獨特。三亞地處低緯度,受海洋氣候的影響較大,屬熱帶海洋季風性氣候。年平均氣溫25度,氣溫最高為7月,平均為28度,氣溫最低為1月份,平均氣溫為21度。全年日照時間2563小時,年平均降雨量1279毫米。這里四季如春可謂三冬不見霜和雪,四季鮮花常盛開,素有東方夏威夷之稱。這種氣候最宜旅游休閑度假。
三亞全市面積1919.58平方千米,其中規劃市區面積38平方千米。東西長91.6千米,南北寬51千米。全境北靠高山,南臨大海,地勢自北向南逐漸傾斜,形成一個狹長狀的多角形。境內海岸線長209.1千米,有大小港灣19個。主要港口有三亞港、榆林港、南山港、鐵爐港、六道港。主要海灣有三亞灣、海棠灣、亞龍灣、崖州灣、大東海灣、月亮灣。有大小島嶼40個,主要島嶼10個,面積較大的有西瑁洲島2.12平方千米,蜈支洲島1.05平方千米。
歷史
三亞”因三亞河(古名臨川水)有三亞東西二河至此會合,成“丫”字形,故取名“三亞”。 三亞市古時稱為崖州,它雖然位于祖國的最南端,卻受中原文化的潤澤、影響深遠,有著燦爛的文化。這里是崖州古代、近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現存較多文物古跡。
三亞市位于海南省南部,原地區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一直保持著聯系。它曾是隋朝譙國冼太夫人的“湯沐邑”,唐朝大和尚鑒真漂流登岸和傳道講經之地。中原衣冠人物之南來,客觀上在當地起了敷揚教化的作用,留下了諸多的人文勝跡。延及宋、元、明時期,三亞的經濟已有初步發展,棉紡業居全國領先地位,古代女紡織家黃道婆早年在本地向黎族婦女學習紡織技術。這一時期還涌現了“瓊州三星”之一的嶺海巨儒鐘芳。
三亞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文化多姿多彩。天涯海角、大小洞天、崖州古城、落筆洞三亞古人類遺址等都蘊涵著豐厚的歷史文化。早在秦始皇時期設置的南方三郡,崖州就是其中之一的象郡。漢代在現在的三亞市崖城鎮設立了珠崖郡治,隋設臨振郡,唐代改為振州。宋代時成為我國最南端的地級規模的州郡。因其遠離帝京、孤懸海外,自古以來三亞一直被稱為“天涯海角”。唐代宰相韓瑗、名僧鑒真,宋代名相趙鼎、大臣胡銓和紡織家黃道婆等先后來過崖州,對本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和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藝術
據史料記載,黎族是三亞乃至海南的土著民族。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賽人”、“杞人”、“潤人”、“美孚人”,按其語言分為5個方言分支,即加茂方言、杞方言、佬方言、本地方言和美孚方言,按其服飾可分為“長桶黎”、“短桶黎”、“多文黎”、“少文黎”。在人們還不知道三亞的時候,勤勞的黎族人就在這塊土地上刀耕火種,以特有的民族文化和瑰麗的織錦藝術而著稱,民風質樸、敦厚。值得一提的是,檳椰是黎族人走親訪友的貴重禮物,以數目多少來表達情意的厚薄。
傳統建筑
船形屋是三亞黎族最富有民族特色以及地方特色的傳統住宅類型。其特點是:平面個長方形,整個屋子由前廊和臥室兩部分組成。整個屋頂像一艘小船,主體用竹木構架,藤條捆扎,由茅草蓋頂一直接到地面,屋內不設隔間,對開門,門上屋檐伸展,其下為休息、置物的場所,一般都不設窗戶,據說開窗會有“惡鬼”進入屋內,作祟人畜,引起疾病。所以船形屋都很陰暗,通風采光較差。
民俗特色
三亞黎族奉行祖先崇拜與自然崇拜,對“萬物有靈”的迷信很重。黎族大多同姓聚居,過去有婚后“不落夫家”的習俗。黎族婦女穿對襟無扣上衣和筒裙,某些個別地方穿套頭式上衣,束發腦后,扣以骨管,披繡花頭巾,戴耳環、項圈和手錫。傳統黎族婦女有紋身,一般都會紋在面部、手背以及腳裸。男子結發于額前或腦后,上衣無領,對襟。黎族人死后,都會鳴槍報喪,并用“獨木棺”葬于本村的公共墓地。
傳統藝術
中國最早的棉紡織改革家黃道婆,是從海南島黎族聚居的崖州(今三亞市)向黎族婦女學會棉紡織等技術,然后才傳入中原地區。黎族婦女織布主要采用踞腰織機。在織布時綁著藤腰帶,用雙足踩著織機,席地坐著織布。黎族織錦多以黑色或者深藍色為基本色調,以紅、黃、綠、白相間其中,再配以紫、棕、粉紅、咖啡為點綴色,用織錦做的盛裝往往需要3-4個月的時間。
三亞各民族勤勞智慧、能歌善舞,創造了源遠流長的文化藝術。少數民族仍保特有的文化和風俗。濃郁的鄉土氣息、多姿的民族風情、多彩的民族藝術,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
黎苗歌舞是三亞舞蹈藝術的代表,其舞姿提煉于狩獵耕作基本動作,其旋律提煉于民間傳統歌謠。每逢豐收、新春佳節、“三月三”,黎苗同胞不約而同攜妻帶子,來到村寨開闊之地共同燃起火把,敲響銅鑼,舞起“打鹿舞”、鹿回頭、“椰殼舞”等歡慶舞蹈,自娛自樂,唱也融融,舞也融融。其中《跳柴舞》被評為全國優秀舞蹈節目,并被定為全國少數民族舞蹈保留節目之一。
民族
三亞市是漢、黎、苗、回等20多個民族聚居的地方。2008年末,全市常住人口56.5萬人,戶籍人口54.58萬人,其中農墾系統人口6.62萬人,為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人口環境。多民族聚居,有漢、黎、苗、回等20多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41.5%,其中黎族18.8萬人,苗族4304人,回族9076人。
節日
三亞除了傳統節日外還有黎苗族民族節日,還有與新添加的婚慶節等現代的節日。
黎苗三月三 (農歷三月初三) 每年三亞都舉辦黎苗“三月三”大型節慶活動,包括圣火傳承、篝火狂歡、黎苗藝術展、民族體育競技、黎苗美事、萬人同跳竹竿舞、主題晚會、對歌比賽等豐富多彩的民族活動。
南山長壽文化節(農歷九月初九日)三亞是我國著名的長壽之鄉,自一九九九年農歷九月九日國際老人節以來,每年都會舉辦以“尊老愛老、健康養生”等為主題的“中國南山長壽文化節”,開展長壽老人展、長壽養生論壇、老年人聯歡會等一系列活動。
環海南島國際公路自行車賽(公歷11月)一年一度的環島國際公路自行車賽每年年底舉行,賽事為洲際2.1級,賽段設計涵蓋平路、丘陵、山地、計時等公路賽所有類型,總里程一千多公里。參賽隊伍資格升格為UCI職業隊、UCI洲際職業隊、UCI洲際隊和國家隊四個層次,邀請五大洲的高水平車隊參賽。賽事已在海南掀起了自行車運動熱潮。
天涯海角國際婚慶節(公歷12月)天涯海角國際婚慶節創辦于1996年,集大型婚慶活動和蜜月度假旅游于一體。婚慶節接受國際、國內新婚夫婦以及金婚、銀婚等婚慶夫婦報名參加,通過“鹿城相聚”、“天涯結緣”、“南山祈福”、“東海寄情”等活動,使每對夫婦享有終生難忘的記憶。
語言
三亞是一個語言混雜的城市。語言有除了普通話最常用外,還有海南話、軍話、邁話、黎話、回輝話、儋州話、疍家話等。其中海南話最常用。
海南話:大約在3000多年前,古百越族的一支從兩廣橫渡瓊州海峽到達海南島,這就是今天黎族的祖先。南宋末年,因逃避戰亂,幾十萬閩南的莆田人移民到現在的海南島,帶來了莆田話和閩南文化,促進了海南話的形成。后來,漢族、苗族、回族等民族相繼移居海南,逐步形成海南今天多民族聚居社會。經過歷史演變,各民族的某些特征在不斷被同化,但是作為本民族最基本特征的方言被世代保留和延續下來,形成了今天眾多的海南方言,其中使用最廣泛的是海南話。
【3月游三亞知識】相關文章:
三亞游推薦路線12-05
三亞2017親子游攻略07-13
吃喝玩樂游三亞06-12
三亞周邊自駕游01-26
三亞五日游攻略04-06
三亞的自駕游具體攻略01-04
三亞自駕游路線推薦03-14
海南三亞自駕游攻略12-26
2024三亞親子游旅游攻略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