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互聯網+基地”模式
2016年,峨眉山與京東共同發起聯合國內外十三家知名企業共同成立“世界茶旅聯盟”,通過聯盟內企業形成原產地直供的合作,實現了茶業和旅游資源的融合發展。以下為您帶來相關內容,歡迎瀏覽!
3月18日,第二屆京東·峨眉山春茶節開幕儀式暨禪茶加持大法會在峨眉山盛大舉行。峨眉雪芽集團、京東商城消費品事業部等多方代表共同出席,為京東示范茶園基地揭牌,同時啟動2017京東·峨眉山春茶節。
2016年,峨眉山與京東共同發起聯合國內外十三家知名企業共同成立“世界茶旅聯盟”,通過聯盟內企業形成原產地直供的合作,實現了茶業和旅游資源的融合發展。今年,峨眉山將通過“示范茶園基地”深挖體驗式營銷,與京東進一步深入合作,實現傳統產業與京東電商模式的強強聯合。
“京東·峨眉雪芽示范茶園基地”所在地——峨眉雪芽黑水茶園基地,是峨眉山景區內唯一一家標準化茶葉加工廠,是集茶葉生產加工、茶生產參觀、采茶體驗、禪意空間品茗于一體的高端生態、文化旅游項目。此次合作,峨眉山將通過茶旅資源、茶文化資源與京東形成雙向聯動,有效助力峨眉雪芽品牌完成線上渠道布局,讓更多高品質的峨眉雪芽產品走向消費者。
峨眉山山青水秀,是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地,全世界都少有的茶葉生長的絕佳環境。京東商城相關負責人表示,伴隨著全國首個京東示范茶園基地的揭牌,京東將聯合峨眉山打造一條特色茶旅線路,全面升級消費者的線上購物體驗。同時,讓到峨眉山旅游的消費者,參加茶葉采摘、品茗賞景等休閑項目,直接感知京東電商平臺上的茶葉品質。
近年來,京東與峨眉山一直保持良好的合作關系,峨眉雪芽是京東首批合作茶業品牌。據悉,此次峨眉雪芽與京東合作打造的“互聯網+峨眉山茶”新模式,將為峨眉山茶產業的發展培育新動能,成為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四川農業向現代特色農業轉型的典范和旗幟,利于引領更多“川字號”農產品品牌走向全國。
附:峨眉山奇聞異事
雪魔芋
峨眉山由于山勢高峻,氣候寒冷,所以古人說它“山頂四時如大冬”。雖然山上多奇花異樹、仙草、仙藥,但卻不產蔬菜水果。因此,到峨眉山來游玩的人,只能飽覽勝景,卻吃不到美味可口的菜肴。有一年冬天,一個白發蒼蒼的老漢來到了金頂臥云庵。當他到齋堂吃飯的時候,見和尚們吃的都是干豆、泡椒、鹽筍之類。就問道:“峨眉山乃仙山寶地,有的是仙菜,你們怎么吃這菜呢?”和尚們聽他這樣說,就問:“請問老居士,仙菜在哪里?”老漢用手向山上一指說:“仙菜就在山上。”和尚們抬頭往山上看去,山上除了一片白茫茫的積雪,什么也沒有。就奇怪地問:“老居士,你說的仙菜我們怎么沒有看見呢?”老漢說:“我領你們去找吧!”
第二天,老漢領著和尚們翻山越嶺,涉溪過澗,來到一個白雪皚皚,銀光閃閃的山坡上。老漢指著山坡說:“這里就有仙菜。”和尚們說:“怎么我們就沒有看到見呢?”老漢不慌不忙地從身上摸出一面金光锃亮的銅鏡,他用銅鏡往雪地上一照,雪地上立即閃出一片金光。雪被金光一照,很快由白變黃,又漸漸溶化成水,向山坡下流去。頓時,奇景出現了:山坡上長滿了各種綠樹、奇花、葛藤、野草。老漢指著一片鋸齒形葉片的矮樹叢說:“這就是仙菜。”和尚們一看都不相信地說:“這樹子長得又厚又尖,怎么能吃呀?”老漢順手扯起一株,指著根上一個象芋頭一樣的東西說:“這就是菜呀?”和尚們半信半疑,也跟著扯了許多老漢扯的那種東西,背回廟里。老漢又選了兩塊石頭,用白泥在上面畫了兩扇磨子,然后在磨眼上放了一只大木桶,在磨盤下放了一口大鍋。他把扯來的東西洗凈放進大桶里,又在磨旁繞了三圈,喊一聲:“轉!”那磨子就自動轉了起來。只見一股灰黑色的汁水從磨扇四周流到磨盤里,又從磨盤里流到鍋里,鍋里立即成了一塊塊象豆腐一樣的灰黑色的東西。老漢叫和尚們把這些東西全擺到山上去。此時,紛紛揚揚的雪花正不斷從天上飄落下來,和尚們奇怪地說:“老居士,天上在下大雪,擺到山上豈不被凍壞了?”老漢說:“你們只管按我的吩咐做吧,我自有道理。”和尚們懷著好奇心,把那些東西擺到山坡上。老頭看已經擺滿了一山坡,就用扇子往左面山坡輕輕一扇,只見左面山坡上忽然卷起了一陣大風,吹散了滿天雪花。大風過后,滿坡陽光燦爛,不一會兒,就把仙茶曬得洞洞眼眼,象凍豆腐一樣。老頭說:“這就是仙菜。”和尚們都忙著收拾,誰知剛把左面山坡上的菜收拾完。等右面山坡上的仙菜一曬干。太陽已照到左面山坡上去了。這樣來回曬,來回擺,仙菜越積越多,和尚們收也收不完。后來人們把這種東西放在水里泡軟,再放在熟油鍋里加上筍干燒得黃酥酥的,味道十分鮮美。峨眉山仙菜的美名很快就傳遍了四方。
飛來殿
很久以前,在峨眉城北面,有一座從別處飛來的小山峰,人們叫他飛來峰。峨眉山的和尚,請神匠魯班在飛來峰上修了一座廟子。神匠魯班在飛來峰上修了一座廟子。神匠魯班是有名的能工巧匠,他刻的牛兒能耕田,刻的雞公能叫明。他修的這座廟子也很精致。真是碧瓦琉璃,飛檐斗拱,殿門上還刻了經書上的故事。因為它的殿頂沒有用一根梁,所以人們叫它無梁殿。大殿里的每根柱頭上,都刻上了一條栩栩如生的金龍,據說在夜里人們常看見那金龍在柱頭上搖頭擺尾地游動哩。八洞神仙里的呂洞賓,聽說這廟是魯班修的,也特地來觀賞。走的時候還要大殿里的壁頭上題了幾句詩:“教化先生特意來,世人有眼不能開,道童只接云游客,不識終南呂秀才。”
有一年,飛來峰連同魯班在上面修的那座子,一齊飛走了。和尚們見廟子飛走了,就去見魯班說:“魯班師傅呀!你給我們在峨眉山飛來峰上修的廟子,連飛來峰一起飛走了。請再給我們修一座吧!”魯班一聽,就問和尚:“廟子飛到哪里去了?”和尚說:“只看見向東飛去,不知飛到那里去了。”魯班說:“你們先回去吧!我去找一找,把那座飛走的廟子給你們搬回來就是了。”和尚知道魯班的手藝很高明,他說了的話,就能做到,于是高高興興地回去了。 魯班等和尚走了以后,就帶上幾個徒弟去尋飛來峰。他想,天地這么大,如果一地一地去尋,不知要尋到什么時候,還是從天上往下看著尋吧。他用木頭刻了幾朵云彩,他和徒弟們一人站上一朵。哪云朵一下飛上了天。魯班站在云朵上東尋西找,最后終于在杭州西湖找到了飛來峰和上面的廟子。魯班叫徒弟們先在大殿的每根柱頭上鑿上一朵朵云彩,然后又在廟子外面的廟基上鑿上云彩。云彩一鑿好,魯班喊了一聲“起”!只見廟子四周白云飄涌,那廟子一下騰空而起。魯班用手一指,那廟就一直往峨眉山飛去。就這樣,飛了一殿又一殿,魯班后最后一殿也慢慢飛起來了,就同徒弟們收拾工具,準備回去。這時突然發現少了一把斧子。原來魯班在柱頭上刻云彩的時候,順手把斧子放在柱頭的孔眼里,忘記取出來。他叫徒弟們先回去,自己趕忙一跳攀著廟子,爬到柱頭上去取斧子。誰知那座廟飛呀、飛呀,一直快飛攏峨眉山了,魯班還在抱著大殿的柱頭,摸斧子哩。這時,有一個姑娘,正在山下池塘里洗衣服。聽見天上有什么東西飛得呼呼直響,忙抬頭一看,見是一座廟子在天上飛。那廟子的柱頭上,還趴著一個人正往柱頭里摸東西哩。姑娘驚奇地大叫起來:“大家快來看啊!一座廟子在天上飛啊!”這時,魯班東摸西摸還沒有摸到那把斧子,心里正生氣呢,聽他一喊,大家都朝天上看,就大聲向下面喊:“你這小姑娘,在吼叫什么?”一不小心,把大殿上的一根門枋弄掉下去了。那枋在天上翻翻滾滾,直往下落,正好落在姑娘洗衣的池塘里,打得水花四濺,把姑娘的衣服也濺濕了一大片。姑娘見門枋從天上掉到池塘里,以為是魯班甩下來打她的,嚇得衣服也不洗了,轉身就跑。 那座廟子飛回來仍舊落在原來的地方。后來人們就叫它“飛來殿”。把那掉枋的池塘叫“掉枋池”。
老寶樓
峨眉山十景之一的“圣積晚鐘”,說的是峨眉山下圣積寺里一口鐘的故事。在圣積寺里有一個鐘樓。這鐘樓約有三丈高,兩丈寬,修得翹檐飛閣,繡欞瑣闥。門坊上,鏤空雕飾五彩云紋。閣門上有一黑漆大匾,上書“峨峰真境”四個金字。鐘樓的橫梁上,掛著一口大鐘。這鐘用生鐵鑄成,有一人多高,據說有二萬五千斤重。每到夜深人靜,和尚們撞鐘、擊鼓誦經。那渾厚宏亮的鐘聲,在萬籟俱寂的'夜里,越傳越遠,很遠的地方都能聽到。
據說,以前圣積寺里有個叫做慧寶的老和尚。他四方化緣,修了圣積寺,但是還缺一口大鐘。廟無大鐘,太不相稱。于是他立下誓愿,要化緣鑄一口大鐘。他出外化緣幾個月以后,用竹篾背了一口大鐘回來。和尚們見老師父用竹篾背鐘,都很驚奇地問:“我在外化緣鑄了這口二萬五千斤重的大鐘,正愁路遠沒法回來。這里,來了一個老公公,給了我這皮竹篾,對我說:‘你用它背鐘,一個人就能背回去。’我照他的話做,果然背回來了。”于是和尚們就七嘴八舌地商量著怎樣安放這口大鐘。有的說:“放在大殿里,怕不占了半個大殿?”有的說:“這么重的鐘,干脆掛在廟外黃桷樹上。”老和尚說:“哪有把鐘掛在廟外頭的道理?我們還是修個鐘樓吧!”他把廟里的和尚都召集起來,在廟門前連夜趕修鐘樓。白天修、晚上修,整整作了七七四十九天,鐘樓修成了。老和尚仍然用那皮篾條把鐘掛上,然后對徒弟們說:“我還要出外去云游,你們等我走了三天以后再敲鐘。”和尚們都不知道老和尚是什么用意,想問個明白。但老和尚走得急,只說了一句:“照我說的去做吧!”就出外云游去了。和尚們早就想聽聽這口鐘的聲音好不好。所以老和尚走了不多久,一個和尚就拿起鐘槌,想輕輕敲它一下,先聽聽聲音,只要老和尚聽不到就行了。他舉起鐘槌,剛剛一槌敲下去,只聽“咣”的一聲,那宏亮渾厚的鐘聲,在空中迥響,似春雷滾滾,越傳越遠,久久不絕,一直傳到了老和尚的耳朵里。這時,老和尚剛走了五里路,一聽這鐘聲,知道和尚們沒有按他的吩咐,提前敲了鐘。所以,以后這鐘聲就只能傳五里遠了。
后來,人們來到峨眉山,都要到圣積寺去看看那口一皮竹篾吊萬斤的大鐘。大家看到一皮竹篾能夠吊這么重的一口鐘,都感到很奇怪。因此一傳十、十傳百,不久就傳到當地縣官的耳朵里。這峨眉的縣官姓錢名迷,因為他愛財如命,所以老百姓就給他取了個綽號“錢如命”。這錢如命一貫貪得無厭,搜刮民膏。到峨眉縣不幾年,就搜刮了幾萬兩銀子。這家伙又善于逢迎拍馬,每逢上司來縣巡察,他又送禮,又擺宴,整天跟在上司屁股后面轉。所以,雖然老百姓怨聲載道,但由于官官相護,也就被包庇過去了。
錢如命聽說圣積寺有口幾萬斤重的大鐘是用一皮竹篾吊的,他不相信,就親自去看,果然是真。他想,一皮竹篾又細又薄,怎能吊起萬斤重量?這皮竹篾一定是件寶物。當今皇上正在到處尋寶,要是我能把這件寶物送到皇宮去,皇上一定很高興,這一下不升官也要發財。
第二天,他就帶著兵丁來到寺積寺鐘樓,命人把事先準備好的鐵鏈,去換那皮篾條。寺里和尚呼說縣太爺帶人來取吊鐘的竹篾,都跑來請求道。“大人呀!這皮竹篾是我們老和尚背鐘帶回來的,取不得呀!取了菩薩就要降罪的!”那錢如命把眼睛一瞪:“什么取不得?本官是一縣之主,為什么一皮篾條都取不得?這竹篾我是取去獻給皇上的,皇上乃當今天子,菩薩也要讓他三分。”說罷,叫人把竹篾換了下來。那竹篾因為掛得久了,上面沾滿了灰塵,又黑又臟。錢如命一想,進貢給皇帝的寶物,就這樣送去,會惹得萬歲生氣。于是就拿著竹篾到附近一個池塘去洗。這池塘里,池水又干凈又清亮。錢如命把竹篾放到水中擺來擺去地洗。隨著竹篾的擺動,池水忽然掀起幾丈高的浪濤,那竹篾在水里游來游去,越游越長,一下變成了一條青龍,竄出水面,搖頭擺尾直向天上飛去。縣官嚇呆了,兩只腳象篩糠一親,嘴里不住地喊:“快救命!快救命!”那些兵丁只顧自己逃命要緊,誰還顧得上去救縣太爺?突然塘水掀起一個大浪,把縣官卷到水里淹死了。以后,人們就把這個塘叫做“化寶塘”,把那座掛鐘的樓。叫做“老寶樓。”
【峨眉山“互聯網+基地”模式】相關文章:
互聯網供應鏈金融模式10-27
互聯網+物流企業運營模式分析08-18
互聯網創業有什么新模式08-29
互聯網供應鏈金融基本模式11-01
互聯網+下的民族聲樂教學模式論文08-08
互聯網物流企業哪種模式更有“錢景”08-18
互聯網時代下的采購管理模式08-23
互聯網供應鏈金融創新模式分析08-09
互聯網供應鏈金融十大模式11-08
互聯網+高校管理會計的融合模式論文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