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n id="w48us"></dfn><ul id="w48us"></ul>
  • <ul id="w48us"></ul>
  • <del id="w48us"></del>
    <ul id="w48us"></ul>
  • 數學名人故事

    時間:2022-07-27 16:01:36 名人故事 我要投稿

    數學名人故事精選

      數學家是指一些對數學有深入了解的人士,將其所學知識運用于其工作上。下面有YJBYS小編整理的數學名人故事,歡迎閱讀!

    數學名人故事精選

      數學名人故事1

      數學家歐拉小學時提問“星星”遭開除

      歐拉是數學史上著名的數學家,他在數論、幾何學、天文數學、微積分等好幾個數學的分支領域中都取得了出色的成就。不過,這個大數學家在孩提時代卻一點也不討老師的喜歡,他是一個被學校除了名的小學生。

      事情是因為星星而引起的。當時,小歐拉在一個教會學校里讀書。有一次,他向老師提問,天上有多少顆星星。老師是個神學的信徒,他不知道天上究竟有多少顆星,圣經上也沒有回答過。其實,天上的星星數不清,是無限的。我們的肉眼可見的星星也有幾千顆。這個老師不懂裝懂,回答歐拉說:“天有有多少顆星星,這無關緊要,只要知道天上的星星是上帝鑲嵌上去的就夠了。”

      歐拉感到很奇怪:“天那么大,那么高,地上沒有扶梯,上帝是怎么把星星一顆一顆鑲嵌到一在幕上的呢?上帝親自把它們一顆一顆地放在天幕,他為什么忘記了星星的數目呢?上帝會不會太粗心了呢?”

      他向老師提出了心中的疑問,老師又一次被問住了,漲紅了臉,不知如何回答才好。老師的心中頓時升起一股怒氣,這不僅是因為一個才上學的孩子向老師問出了這樣的問題,使老師下不了臺,更主要的是,老師把上帝看得高于一切。小歐拉居然責怪上帝為什么沒有記住星星的數目,言外之意是對萬能的上帝提出了懷疑。在老師的心目中,這可是個嚴重的問題。

      在歐拉的年代,對上帝是絕對不能懷疑的,人們只能做思想的奴隸,絕對不允許自由思考。小歐拉沒有與教會、與上帝“保持一致”,老師就讓他離開學校回家。但是,在小歐拉心中,上帝神圣的光環消失了。他想,上帝是個窩囊廢,他怎么連天上的星星也記不住?他又想,上帝是個獨者,連提出問題都成了罪。他又想,上帝也許是個別人編造出來的家伙,根本就不存在。

      回家后無事,他就幫助爸爸放羊,成了一個牧童。他一面放羊,一面讀書。他讀的書中,有不少數學書。

      爸爸的羊群漸漸增多了,達到了100只。原來的羊圈有點小了,爸爸決定建造一個新的羊圈。他用尺量出了一塊長方形的土地,長40米,寬15米,他一算,面積正好是600平方米,平均每一頭羊占地6平方米。正打算動工的時候,他發現他的材料只夠圍100米的籬笆,不夠用。若要圍成長40米,寬15米的羊圈,其周長將是110米(15+15+40+40=110)父親感到很為難,若要按原計劃建造,就要再添10米長的材料;要是縮小面積,每頭羊的面積就會小于6平方米。

      小歐拉卻向父親說,不用縮小羊圈,也不用擔心每頭羊的領地會小于原來的計劃。他有辦法。父親不相信小歐拉會有辦法,聽了沒有理他。小歐拉急了,大聲說,只有稍稍移動一下羊圈的樁子就行了。

      父親聽了直搖頭,心想:“世界上哪有這樣便宜的事情?”但是,小歐拉卻堅持說,他一定能兩全齊美。父親終于同意讓兒子試試看。

      小歐拉見父親同意了,站起身來,跑到準備動工的羊圈旁。他以一個木樁為中心,將原來的40米邊長截短,縮短到25米。父親著急了,說:“那怎么成呢?那怎么成呢?這個羊圈太小了,太小了。”小歐拉也不回答,跑到另一條邊上,將原來15米的邊長延長,又增加了10米,變成了25米。經這樣一改,原來計劃中的羊圈變成了一個25米邊長的正方形。然后,小歐拉很自信地對爸爸說:“現在,籬笆也夠了,面積也夠了。”

      父親照著小歐拉設計的羊圈扎上了籬笆,100米長的籬笆真的夠了,不多不少,全部用光。面積也足夠了,而且還稍稍大了一些。父親心里感到非常高興。孩子比自己聰明,真會動腦筋,將來一定大有出息。

      父親感到,讓這么聰明的孩子放羊實在是及可惜了。后來,他想辦法讓小歐拉認識了一個大數學家伯努利。通過這位數學家的推薦,1720年,小歐拉成了巴塞爾大學的大學生。這一年,小歐拉13歲,是這所大學最年輕的大學生。

      老數學家蘇步青的養生經

      蜚聲國際數壇的老輩數學家蘇步青教授,在百歲時還精神矍鑠,思維清晰。

      蘇老九十歲高齡時,還著書立說,帶研究生、每天工作約十小時左右,精力何等充沛!那么,當有人問他健康長壽之道,他總笑呵呵地回答說:“我不懂什么養生之道,只是平素生活有規律,并注意體育鍛煉而已……”

      蘇老的生活習慣,大致是這樣的:

      清晨五點起床,晚上十一點睡覺,每晚睡眠六小時,白天午睡一小時。早晨起身后,先在門前院子里,做一遍健身操———練功十八法,約一刻鐘;然后學習一小時,就進早膳。下午工作完畢,堅持步行二至三公里———雨天以上下樓梯替代。數十年如一日,天天如此。

      蘇步青是浙江平陽人,出身農家,由于家境清寒,從小少吃缺穿,少年時代的蘇步青,又瘦又小,身體并不怎么健康。小學畢業后,讀了二年中學,十七歲東渡日本,進帝國大學專攻數學。在異國他鄉,蘇步青一住十二年。在這期間,他逐漸愛上了體育,興趣廣泛,劃船、溜冰、網球、騎自行車、開摩托車,樣樣都能漂亮地玩上幾手。當時,蘇步青還是帝國大學網球隊和劃船隊的主力隊員之一。

      數十年來,由于堅持體育鍛煉,蘇步青身體素質極好。就是到了耄耋之年,上五、六層樓梯,依然不甚氣喘,嘴里的牙齒,也與壯年時相仿。九十歲那年的夏秋之際,他還蠻輕松地登上安徽黃山,游覽休養。一路足力之健,令人羨慕與欽佩。

      人,總希望自己能健康長壽的。但是,如何才能達到此目的呢?蘇老認為,除上述體育鍛煉外,精神保健也是至關重要的。蘇老性格開朗,說話幽默,不管是與人談話還是作報告,常常可以聽到他的笑聲,他經常講:“少積憂慮的人,才能健康長壽。”他還講:為人在世,應該豁達大度,胸懷坦蕩,凡事想得開,放得下。再者,人要多動,特別是上了年紀的人,要多找事情做。如果飽食終日,無所事事,或者一味貪圖安逸、享受,對健康也絕無好處。一九八五年,蘇步青退居二線,相對而言,時間比以前多了些。他馬上覺察到,人閑著很容易懶散,精神空虛對身體健康不利,于是,便主動找事情做———連續辦了三屆中學教師(數學)培訓班。

      至于飲食,蘇老的見解是,自己喜歡吃的,盡量少吃點,不喜歡吃的則要多吃點,葷素皆然。酒可以飲點,但絕不能過量。

      蘇老的夫人米子松本,是日本仙臺市人,出身書香,精于茶道。所以,蘇老有飲茶的習慣,他特別好飲上等綠茶。蘇老講:茶是我國人民最常用的飲料,對老年人來講,飲茶利多弊少,既能生津止渴,利尿消食;還能去除油膩,使口內感到清新舒適。同時,茶還具有抗痢疾桿菌的功能。

      蘇老古稀之年以后,激烈運動是不做了,但上述的練功十八法,工作完畢后的漫步行走,九十五歲前依然堅持。每晚睡覺前半小時,或聽聽音樂、或讀讀唐詩、輕松之后,很快進入夢境。

      偉大的數學天才——高斯

      高斯(1777~1855)是德國數學家、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英國皇家學會會員。

      高斯是一個農民的兒子,幼年時,他在數學方面就顯示出了非凡的才華。3歲能糾正父親計算中的錯誤;10歲便獨立發現了算術級數的求和公式;11歲發現了二項式定理。

      少年高斯的聰穎早慧,得到了很有名望的布瑞克公爵的垂青與資助,使他得以不斷深造。19歲的高斯在進大學不久,就發明了只用圓規和直尺作出正17邊形的方法,解決了兩千年來懸而未決的幾何難題。

      1801年,他發表的《算術研究》,闡述了數論和高等代數的某些問題。他對超幾何級數、復變函數、統計數學、橢圓函數論都有重大貢獻。

      同時作為一個物理學家,他與威廉.韋伯合作研究電磁學,并發明了電極。為了進行實驗,高斯還發明了雙線磁力計,這是他對電磁學問題研究的一個很有實際意義的成果。

      高斯30歲時擔任了德國著名高等學府天文臺臺長,并一直在天文臺工作到逝世。他平生還喜歡文學和語言學,懂得十幾門外語。他一生共發表323篇(種)著作,提出了404項科學創見,完成了4項重要發明。

      高斯去世后,人們在他出生的城市豎起了他的雕像。為了紀念他發現做出17邊形的方法,雕像的底座修成17邊形。世人公認他是一位和牛頓、阿基米德、歐拉齊名的數學家。

      中國偉大的數學家——華羅庚

      華羅庚(1910~1985)-中國數學家、數學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江蘇金壇人。

      華羅庚的父親是經營雜貨店的小業主,由于經營慘淡,家境每況愈下,致使上中學不久的華羅庚輟學,當了雜貨店的記賬員。在繁瑣、單調的勞作中,他并沒有放棄最大的嗜好--數學研究。

      正在他發奮自學時,災難從天而降--他染上了可怕的傷寒癥,被醫生判了“死刑”。然而,他竟然奇跡般地活了過來,但左腿卻落下了終生殘疾。他常掛在嘴邊的是這樣一句話:“所謂天才,就是靠堅持不斷的努力。”

      這位沒有大學文憑的數學家,憑著堅持不懈的努力,刻苦自學,于1930年,以《蘇家駒之代數五次方程式不能成立的理由》的論文,而使中國數學界刮目相看。后被熊慶來教授推薦到清華大學數學系任助教。在這里,他得益于熊慶來、楊武之的指導,學術上得以長足進步,并逐漸樹立起他在世界數學界的地位。

      1948年應美國一所大學騁請任教。新中國成立后,他毅然放棄優越的工作和生活條件,攜妻兒回國,擔任清華大學數學系教授,后任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所長。他十分重視和倡導把數學理論應用到生產實踐中,并親自組織和推廣“優選法”、“統籌法”,使之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顯示出了巨大的威力。

      他一生勤奮耕耘,共發表200余篇學術論文、10部專著。作為數學教育家,他培養出陳景潤、王元、陸啟鏗等一批優秀的數學家,并形成了中國數學學派,有的人已成為世界級的數學家。

      1985年6月12日,華羅庚在日本講學時,因突發心肌梗塞而去世,終年75歲。一生以“最大希望就是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自勉的華羅庚,將永遠活在人民的心中。

      哥德巴赫猜想與陳景潤

      陳景潤(1933~1966)-中國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福建閩候人。

      陳景潤出生在一個小職員的家庭,上有哥姐、下有弟妹,排行第三。因為家里孩子多,父親收入微薄,家庭生活非常拮據。因此,陳景潤一出生便似乎成為父母的累贅,一個自認為是不愛歡迎的人。

      上學后,由于瘦小體弱,常受人欺負。這種特殊的生活境況,把他塑造成了一個極為內向、不善言談的人,加上對數學的癡戀,更使他養成了獨來獨往、獨自閉門思考的習慣,因此竟被別人認為是一個“怪人”。

      陳景潤畢生后選擇研究數學這條異常艱辛的人生道路,與沈元教授有關。在他那里,陳景潤第一次知道了哥德巴赫猜想,也就是從那里,陳景潤從第一刻起,他就立志去摘取那顆數學皇冠上的明珠。

      1953年,他畢業于廈門大學,留校在圖書館工作,但始終沒有忘記哥德巴赫猜想,他把數學論文寄給華羅庚教授,華羅庚閱后非常賞識他的才華,把他調到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當實習研究員,從此便有幸在華羅庚的指導下,向哥德巴赫猜想進軍。1966年5月,一顆耀眼的新星閃爍于全球數學界的上空---陳景潤宣布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1972年2月,他完成了對"1+2"證明的修改。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外國數學家在證明"1+3"時用了大型高速計算機,而陳景潤卻完全靠紙、筆和頭顱。如果這令人費解的話,那么他單為簡化"1+2"這一證明就用去的6麻袋稿紙,則足以說明問題了。1973年,他發表的著名的"陳氏定理",被譽為篩法的光輝頂點。

      對于陳景潤的成就,一位著名的外國數學家曾敬佩和感慨地譽到:他移動了群山!

      數學名人故事2

      陳景潤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數學家,在攻克歌德巴赫猜想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創立了著名的“陳氏定理”,所以有許多人親切地稱他為“數學王子”。但有誰會想到,他的成就源于一個故事。

      求學時,勤奮的陳景潤在福州英華書院,正值抗日戰爭時期,清華大學航空工程系主任、留英博士沈元教授回福建奔喪,不想因戰事被滯留家鄉。幾所大學得知消息,都想邀請沈教授前去講學,他謝絕了邀請。由于他是英華的校友,為了報達母校,他來到了這所中學為同學們講授數學課。一天,沈元老師在數學課上給大家講了一故事:“200年前有個法國人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6= 3+ 3,8 = 5+ 3,10 = 5+ 5,12= 5+ 7,28= 5+ 23,100= 11+ 89。每個大于4的偶數都可以表示為兩個奇數之和。因為這個結論沒有得到證明,所以還是一個猜想。大數學歐拉說過:“雖然我不能證明它,但是我確信這個結論是正確的。它像一個美麗的光環,在我們不遠的前方閃耀著眩目的光輝。”陳景潤瞪著眼睛,聽得入神。

      從此,陳景潤對這個奇妙問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課余時間他最愛到圖書館,不僅讀了中學輔導書,這些大學的數理化課程教材他也如饑似渴地閱讀,因此獲得了“書呆子”的雅號。興趣是第一老師。正是這樣的數學故事,引發了陳景潤的興趣,引發了他的勤奮,從而引發出了一位偉大的數學家。

      數學名人故事4

      高斯(1777~1855),德國數學家、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英國皇家學會會員。

      高斯是一個農民的兒子,幼年時,他在數學方面就顯示出了非凡的才華。3歲能糾正父親計算中的錯誤;10歲便獨立發現了算術級數的求和公式;11歲發現了二項式定理。少年高斯的聰穎早慧,得到了很有名望的布瑞克公爵的垂青與資助,使他得以不斷深造。19歲的高斯在進大學不久,就發明了只用圓規和直尺作出正17邊形的方法,解決了兩千年來懸而未決的幾何難題。1801年,他發表的《算術研究》,闡述了數論和高等代數的某些問題。他對超幾何級數、復變函數、統計數學、橢圓函數論都有重大貢獻。作為一個物理學家,他與威廉.韋伯合作研究電磁學,并發明了電極。為了進行實驗,高斯還發明了雙線磁力計,這是他對電磁學問題研究的一個很有實際意義的成果。高斯30歲時擔任了德國著名高等學府天文臺臺長,并一直在天文臺工作到逝世。他平生還喜歡文學和語言學,懂得十幾門外語。他一生共發表323篇(種)著作,提出了404項科學創見,完成了4項重要發明。

      高斯去世后,人們在他出生的城市豎起了他的雕像。為了紀念他發現做出17邊形的方法,雕像的底座修成17邊形。世人公認他是一位和牛頓、阿基米德、歐拉齊名的數學家。

      歐拉(1707~1783),瑞士數學家,英國皇家學會會員。

      歐拉從小著迷數學,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數學天才。他13歲便成為著名的巴塞爾大學的學生,16歲獲碩士學位,23歲就晉升為教授。1727年,他應邀去俄國圣彼得堡科學院工作。過度的勞累,致使他雙目失明。但是,這并沒有影響他的工作。歐拉具有驚人的記憶力。據說,1771年圣彼德堡的一場大火,把他的大量藏書和手稿化為灰燼。他就憑著驚人的記憶,口授發表了論文400多篇、論著多部。歐拉這個18世紀的數學巨星,在微積分、微分方程、幾何、數論、變分學等領域都作出了巨大貢獻,從而確定了他作為變分法奠基人、復變函數先驅者的地位。同時,他還是一位出色的科普作家,他發表的科普讀物,在長達90年內不斷重印。歐拉是古往今來最多產的數學家,據說他留下的寶貴的文化遺產夠當時的圣彼得堡所有的印刷機同時忙上好幾年。

      歐拉作為歷史上對數學貢獻最大的四位數學家之一(另外三位是阿基米德、牛頓、高斯),被譽為"數學界的莎士比亞"。

      阿基米德(約公元前287-212年),希臘物理學家、數學家。

      阿基米德的父親是一位天文學家和數學家,他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特別喜愛數學。有一次,國王請他去測定金匠剛剛為其做好的王冠是純金的'還是摻有銀子的混合物,并且告誡他不得毀壞王冠。起初,阿基米德茫然不知所措。直到有一天,當自己泡一大滿盆洗澡水里時,溢出水量的體積等于他身體浸入水中的那部分體積。那么,如果把王冠浸入水中,根據水面上升的情況算出王冠的體積與等重量金子的體積相等,就說明王冠是純金的;假如摻有銀子的話,王冠的體積就會大一些。他興奮地從浴盆中躍出,全身赤條條地奔向皇宮,大喊著:"我找到了!找到了!"他為此而發明了浮力原理。除此之外,他還發現了著名的杠桿原理。伴隨著這一發明,還產生了一句眾所周知的名言:"只要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動地球。"

      在阿基米德的老年歲月里,他的祖國與羅馬發生戰爭,當他住的城市遭劫掠時,阿基米德還專心地研究他在沙地上畫的幾何圖形,兇殘的羅馬士兵刺倒了這位75歲的老人,偉大的科學家撲倒在鮮血染紅了的幾何圖形上……

      阿基米德死后,人們整理出版了《阿基米德遺著全集》,以永遠緬懷這位科學巨匠的偉大業績。

      數學家畢達哥拉斯的故事

      公元前570年左右,畢達哥拉斯出生在米里都附近的薩摩斯島(今希臘東部的小島),他最先概括“數學”和“哲學”兩門學問和推算出“直角三角形斜邊的平方等于兩條直角邊的平方和”定理。

      古希臘人熱愛運動,崇尚健壯的體魄,欣賞高超的競技能力。一次,菲羅斯僭主勒翁邀請畢達哥拉斯觀看競技比賽。盛大的競技場里人山人海,場面恢宏。畢達哥拉斯與勒翁談天說地,氣氛和諧。勒翁很欽佩畢達哥拉斯的知識學問,看到競技場里各種身份的人士和競技臺上身懷絕技的勇士,便轉身問畢達哥拉斯是什么樣的人。

      畢達哥拉斯說:我是哲學家(希臘語哲學的意思是愛智慧,哲學家就是愛智慧的人)。這也是人類第一次使用哲學這個詞。

      勒翁問為什么是愛智慧,而不是智慧?

      畢達哥拉斯說,只有神是智慧的,人最多是愛智慧。就像今天來競技場的各種各樣的人,有的是來做買賣掙錢的,有的是無所事事閑逛的,而最好的人是沉思的觀眾。如同生活中,不少人為卑微的欲望追求名利,只有哲學家尋求真理。

      從此,世界有了哲學家,追求真理也成為哲學家永不放棄的目標和信念。

      孔子和畢達哥拉斯是同時代的人,也是兩種不同文化傳統的創立者和代表者(古代中國的儒家學和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學派)。雖然這兩位思想家所在的人文環境和地理環境相差遙遠,但他們有關“和”的思想以及對音樂功能的認識卻表現出極大的相同點。

      有一天,畢達哥拉斯路過一家鐵匠鋪,聽到鐵錘打擊鐵砧的聲音,辨聽出了四度、五度和八度三種和諧音。他猜想是由于鐵錘重量的不同導致了聲音的不同,于是通過稱量不同鐵錘的重量確認了這種關系。

      隨后,他又在豎琴上做進一步試驗。根據不同長度弦的振動,發現了弦的長短與和諧音的關系。證明音樂中蘊藏著數的奧秘,豎琴之所以能發出悅耳的音調,是因為合乎一定數的關系。他甚至認為靈魂就是一種和諧。因此,“畢達哥拉斯是千古第一人表現聲音與數字比例相對應,比任何人更早把一種看來好像是質的現象——聲音的和諧——量化,從而率先建立了日后成為西方音樂基礎的數學學說。”

      畢達哥拉斯認為數是萬物的本源,萬物由數構成。

      他對數充滿敬畏。相信是數創造了世界,通過對數的研究能了解宇宙的奧妙。而‘一’最為基本,既是一切數的開始,又是計量一切數的單位,與理性、靈魂、本體是同一個東西。

      他發現任何具體事物都有一定數量的規定性。他第一個把秤和尺介紹給希臘人。

      他把音樂中一定數的比例關系構成的和諧,運用到觀察天體運動中,各天體之間的距離,大小也是按照數的比例排列組合,宇宙的結構像音樂般和諧,天體像人的靈魂一樣和諧有序。

      一天,畢達哥拉斯應邀到朋友家做客。這位習慣觀察思考的人,突然,對主人家地面上一塊塊漂亮的正方形大理石感興趣。他沒有心思聽別人閑聊,沉思于腳下排列規則,大小如一的大理石彼此間產生的數的關系中。

      他越想越興奮,完全被自己的思考迷住,索性蹲到地上,拿出筆尺。在4塊大理石拼成的大正方上,均以每塊大理石的對角線為邊,畫出一個新的正方形,他發現這個正方形的面積正好等于2塊大理石的面積;他又以2塊大理石組成的矩形對角線為邊,畫成一個更大的正方形,而這個正方形正好等于5塊大理石的面積。于是,畢達哥拉斯根據自己的推算得出結果:直角三角形斜邊的平方等于兩條直角邊的平方和。

      著名的畢達哥拉斯定理就這樣產生了。

      為了慶賀自己的發現,畢達哥拉斯用了一頭公牛祭祀廟宇里的神像。

      畢達哥拉斯衣著樸素,吃簡單的食物,大多赤腳走路,說要過一種簡樸純潔的生活。在他的社團里,有男有女,打破了當時禁止婦女出現在公共場所的戒律。而且一切財產歸公有,大家共同享受,地位一律平等。對自己和門徒有種種戒律,比如,不準吃心臟,不準吃豆子,不許在燈邊照鏡子等等。

      他招收門徒也極為嚴格,要想做他的門徒,必須先隔著門簾聽他講課,5年后,他認為達到要求水平才與學生見面,弄得很神秘。

      有一個人聽了他5年課,最后他還是拒絕與這人見面。心懷強烈的嫉恨,這人放火燒了畢達哥拉斯的房子,克羅內托城對他言行不滿的人乘機發起攻擊。他本來可以跑脫的,路上他遇到一塊豆地就停了下來,他寧愿被抓住也不穿過豆地,違背自己的禁忌,寧愿被殺也不玷污自己學的說。這樣,他被追上來的人割斷喉管。

      畢達哥拉斯死了,他的學派卻持續繁榮了800多年,直到公元3世紀融入新柏拉圖學派。

      數學名人故事5

      初露鋒芒

      1910年 11月12日,華羅庚生于江蘇省金壇縣.他家境貧窮,決心努力學習.上中學時,在一次數學課上,老師給同學們出了一道著名的難題:“今有物不知其數,三三數之余二,五五數之余三,七七數之余二,問物幾何?”大家正在思考時,華羅庚站起來說“23”,他的回答使老師驚喜不已,并得到老師的表揚.從此,他喜歡上了數學.

      他剛入校的時候,許多老師和同學都認為他“平庸、低能”,他暗暗發誓,一定要用優異的學習成績來回擊這種偏見!從此,華羅庚全身心地鉆到數學里,如同著了魔似的.他的腦袋里裝滿了數學公式,攻克數學難題成了他最大的樂趣.白天,他連走路時都在思索著解題方法;夜里,他守著小油燈不知疲倦地演算著……就這樣,華羅庚攻下了一道道難題,并從中享受到了無窮的快樂.

      勤奮成才

      華羅庚家境貧寒,初中未畢業便輟學在家.他已對數學產生了強烈的興趣,輟學之后,更懂得用功讀書.可憐的是他只有一本《大代數》,一本《解析幾何》及一本從老師那兒借來摘抄的50頁的微積分.

      為了抽出時間學習,他經常早起.隔壁鄰居早起磨豆腐的時候,華羅庚已經點著油燈在看書了.伏天的晚上,他很少到外面去乘涼,而是在蚊子嗡嗡叫的小店里學習嚴冬,他常常把硯臺放在腳爐上,一邊磨墨一邊用毛筆蘸著墨汁做習題.每逢年節,華羅庚也不去親戚家里串門,埋頭在家里讀書.大家給他起了個綽號,叫“羅呆子”.

      他的志氣與行徑,幾乎沒有人能夠理解.世界上的事情往往就是這樣的,阻力愈大,反阻力也愈大;困難愈多,克服困難的決心也愈堅.沒有時間,他養成了早起、善于利用零碎時間、善于心算的習慣.沒有書,也養成了他勤于動手、勤于獨立思考的習慣.這種習慣一直保持到他的晚年.

      身殘志堅

      華羅庚十九歲那年,染上了極其可怕的傷寒病.這場大病,幾乎毀了他的一生.從舊歷臘月廿四日開始,他足足病了半年,從此因病左腿殘疾,走路要左腿先畫一個大圓圈,右腿再邁上一小步.對于這種奇特而費力的步履,他曾幽默地戲稱為“圓與切線的運動”.

      在逆境中,他頑強地與命運抗爭,誓言是:“我要用健全的頭腦,代替不健全的雙腿!” 經過了幾年的自學,華羅庚開始在雜志上投稿.一開始,他的稿件不斷被拒絕.原因是他寫的問題已被國外某個專家給證明過了.這反而使華羅庚增添了信心,因為這些問題都是他自己鉆研出來的,并沒有看過別人的解題方法.

      1930年,華羅庚在《科學》雜志上發表了一篇論文《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被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教授發現,讓熊慶來驚奇不已,迅即作出決定:“這個年輕人應該請他到清華來!”這時華羅庚只有21歲,他終于離開了雜貨店的“暗室”,來到了北京的清華大學.

      天才出于勤奮

      來到清華工作,是華羅庚一生中的一個重要轉折,他的數學生涯也真正從這兒開始.

      從初中畢業生到一個大學教師,華羅庚只花了六年半時間.他后來對友人說:“人家受的教育比我多,我必須用加倍的時間以補救我的缺失,所以人家每天8小時的工作,我要工作12小時以上才覺得安心.”華羅庚在清華大學的4年中,在數論方面發表了十幾篇論文,自修了英、法、德語.25歲時他已成為蜚聲國際的青年學者.華羅庚迅速由助理提升為助教、教員,以后又被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聘為研究員.

      華羅庚從不迷信天才,認為:“天才由于積累,聰明在于勤奮.”他提出“樹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學之道,戒之以空,戒之以松,我愿一輩子從實而終”的名言,作為對自己的告誡.直到他逝世前不久,還這樣寫道:“發白才知智叟呆,埋頭苦干向未來,勤能補拙是良劑,一分辛苦一分才.”

      不慕虛名求真學

      1936年,華羅庚26歲,由清華保送到英國留學,就讀的是最著名的劍橋大學.數數學首席教授哈代托人告訴華羅庚,他只要一年就可以獲得博士學位.獲得博士學位需要一年專心研究一個問題,但華羅庚說:“我來劍橋,是為了求學問,不是為了得學位的.”他放棄了博士學位,作為訪問學者同時攻讀七八門學科,在劍橋的兩年時間寫了20篇論文.論水準,每一篇論文都可以拿到一個博士學位.他提出的一個理論被數學界稱為“華氏定理”,改進了哈代的結論,哈代說:“太好了,我的著作把它寫成是無法改進的,這回我的著作非改不可了!”華羅庚被認為是“劍橋的光榮”!

      在劍橋大學的兩年中,華羅庚就“華林問題”“他利問題”“奇數的哥德巴赫問題”寫了18篇論文,先后發表在英、蘇、印度、法、德等國的雜志上,其中包括《論高斯的完整三角和估計問題》這篇有名的論文.按其成就,已經越過了每一條院士的要求,但在劍橋他從未正式申請過學位.他擁有的唯一一張文憑,就是初中畢業文憑.

      愛國情深

      1938年,抗日戰爭正進行得如火如荼,英國人要華羅庚留下來教書,他毅然放棄在英國的一切回到祖國,到西南聯大與同胞們共患難.清華大學的資格審查委員會一致通過,讓只有初中文憑的華羅庚晉升為大學教授.

      1946年秋天,迫于國內的白色恐怖,華羅庚再次出國,美國伊利諾大學把華羅庚聘為終身教授,并給了他相當優厚的待遇,希望他把那里建成世界級的代數研究中心.1950年,祖國解放的消息傳到美國,華羅庚毅然放棄優厚的條件,舉家回國.

      他把自己的畢生精力,投入到發展祖國的科學事業特別是數學研究事業之中.他一生為我們留下了200余篇學術論文,10部專著,其中8部為國外翻譯出版,有些已列入本世紀數學經典著作之列.他還寫了10余部科普作品.

      數學名人故事6

      張衡是我國漢朝時期一位非常出名的大文豪,與司馬相如、楊雄和班固并稱漢賦四大家。張衡的《二京賦》、《思玄賦》和《歸田賦》等都是流傳千年的文學佳品,至今仍被無數的文人墨客把玩賞析。

      有的人覺得,文科和理科往往難以并重,那么張衡可能會打破這些人的固有印象。張衡不僅在文學上展現了非凡的成就,天文學、地理學和數學上,張衡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成為一代數學家。

      張衡自小興趣廣泛,自學《五經》,貫通六藝,而且喜歡研究算學、天文、地理和機械制造等。在青年時期,他的志趣大半在詩歌、辭賦、散文上,他才高于世,卻沒有驕傲之情。

      《后漢書》提到,張衡曾寫過一部《算罔論》,可惜這本書在唐代失傳了。我們從《九章算術·少廣》章第二十四題的劉徽注文中得知有所謂“張衡算”。

      從劉徽的這篇注文中知道,張衡給立方體定名為質,給球體定名為渾。張衡研究過球的外切立方體積和內接立方體積,研究過球的體積,其中還確定了圓周率值為10的開方,雖然這個值比較粗略,但卻是中國第一個理論求得π的值。

      數學名人故事7

      歐拉的驚人成就并不是偶然的。他可以在任何不良的環境中工作,經常抱著孩子在膝上完成論文,也不顧較大的孩子在旁邊喧嘩。歐拉在28歲時,不幸一支眼睛失明,過了30年以后,他的另一只眼睛也失明了。在他雙目失明以后,也沒有停止過數學研究。他以驚人的毅力和堅韌不拔的精神繼續工作著,在他雙目失明至逝世的十七年間,還口述著作了幾本書和400篇左右的論文。由于歐拉的著作甚多,出版歐拉全集是十分困難的事情,1909年瑞士自然科學會就開始整理出版,直到現在還沒有出完,計劃是72卷。

      歐拉在他的886種著作中,屬于他生前發表的有530本書和論文,其中不少是教科書。他的著作文筆流暢、淺顯、通俗易懂,讀后引人入勝十分令讀者敬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編寫的平面三角課本,采用的記號如sinx,cosx,……等等直到現今還在用。

      歐拉1720年秋天入巴塞爾大學,由于異常勤奮和聰慧,受到約翰·伯努利的嘗識,給以特別的指導。歐拉同約翰的兩個兒子尼古拉·伯努力和丹尼爾·伯努利也結成了親密的朋友。

      歐拉19歲寫了一篇關于船桅的論文,獲得巴黎科學院的獎金,從此開始了創作生涯。以后陸續得獎多次。1725年丹尼爾兄弟赴俄國,向沙皇喀德林一世推薦歐拉,于是歐拉于1727年5月17日到了彼得堡,1733年丹尼爾回巴塞爾,歐拉接替他任彼得堡科學院數學教授,時年僅26歲。

      1735年,歐拉解決一個天文學的難題(計算慧星軌道)。

      這個問題幾個著名數學家,幾個月的努力才得以解決,歐拉卻以自已發明的方法,三日而成。但過度的工作使他得了眼病,不幸右眼失明,這時才28歲。

    【數學名人故事】相關文章:

    數學名人的故事12-18

    數學的名人小故事11-27

    數學名人故事08-23

    數學名人故事11-15

    名人故事:數學天才高斯的故事11-16

    數學名人的小故事11-24

    數學名人的故事大全11-23

    名人故事:偉大的數學天才11-05

    數學名人故事華羅庚12-18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欧美亚洲韩国日本久久| 精品午夜国产人人福利| 91大神精品全国在线观看| 中文精品人人永久免费|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2022精品天堂在线视频| 亚洲欧美激情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免费久久|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观看不卡| 午夜DY888国产精品影院|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 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久a| 99热国内精品|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熟女影院| 亚洲国产精品ⅴa在线观看| 国内精品国语自产拍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 久久99热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动漫 |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 秋霞午夜鲁丝片午夜精品久|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小说 | 精品国产综合区久久久久久 | 8x福利精品第一导航| 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在线观看| 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网AV|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区va| 99久久精品国产免看国产一区|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 久久精品无码专区免费东京热| 亚洲视频在线精品|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 野狼精品社区| 亚洲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中文字| 野狼第一精品社区| 亚洲2022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 亚洲国产另类久久久精品黑人 | 欧洲成人午夜精品无码区久久| 亚洲国产午夜中文字幕精品黄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