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體面勞動成新詞 體制詬病是元兇
據報道,北京市“十二五”時期職工發展規劃于12日出臺。這是全國首個職工發展五年規劃。廣大職工關注的“體面勞動權益”寫入規劃。規劃指出,“職工體面勞動的實現水平和發展狀況是衡量北京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標”。
按照北京市的職工發展規劃,體面勞動具體表現為六權:就業權、收入權、安全權、保障權、參與權和職工發展權。筆者感覺,這些政策倒也很能體現以人為本的精神,“體面”也可以與之前總理所提的“有尊嚴”一起,并列成為政府工作的目標。
對于如何讓職工能體面的勞動,規劃中也提出了多項保護措施,如編制內外同工同酬、反對“最低工資標準”成為標準工資、建立安全工程師制度、提高非正規就業職工的參保率、60%的企業應成為和諧企業、建設首都職工公益教育中心等。
不得不說,北京市整個體面勞動的構想是很好的,但是筆者對于其的現實效應表示懷疑。因為以上長期以來,勞動者“不體面”的原因是客觀性的,全國范圍性的,也是與其他一些改革捆綁在一起的。其他改革不解決、全國范圍內現狀沒有改變,單個一個北京自己折騰,窮費力,很難有什么成果。
因此我們必須先分析為何勞動者會感覺勞動“不體面”,其深層次的原因究竟為何,找到其根本癥結所在,并加以解決。
筆者認為勞動“不體面”無非就是三個表現:干得多掙得少,不被他人尊重,沒有發展前途。其中干得多掙得少是個比較關系,多與少都是比較出來的,所以要解決這個問題得同時把干得少掙得多的人一并拉出來處理掉。不被他人尊重指的是職業本身屬性的問題,某些職業由于缺乏對職工的保護,使得其社會地位低下。沒有發展前途則是體現在收入增長緩慢,沒有晉升空間上。
而之所以我們社會中會出現以上這些問題,還與我們的體制因素有巨大的關系。體制影響收入、影響地位、影響前途嘛。我們在與國外專家交流社會問題時,對方總對我們的體制內外表示巨大的好奇,像不理解春運是什么運輸方式一樣,不理解這里的體制是個什么東西,不知道它在現實中起到什么樣的作用。
制度享受改革開放后的成果,體制外的是以改革開放后的多勞動享受改革開放前的平均分配,并且還無法享受到社會福利分紅。因為一方面中國式體制規定了某個人要干什么,也規定了他能得到多少,但實際上體制內很多人沒這個能力,只好從體制外找人來干,而體制外的人自然是難以得到與其工作對應的報酬的。另一方面,中國式體制規定死了每個人應該待的地方,工作與地域、福利、甚至工種牢牢捆綁在了一起。例如體制外的農民工來到城里打工,組團來接受剝削還不算,他們無法融入到自己所工作的城市,城市不接納他們,因為從體制上他們已經與田間地頭捆綁在一起了,與農民這個職業捆綁在一起了。所以縱然他們干的是建筑工、車間工人的工作,他們的頭上都還是要被加上“農民”二字,稱為“農民工”。
所以,體制不改,勞動者是很難體面起來的。筆者認為用工體制的改革從總體上可以分三步走:第一,加快事業單位改革進展,廢除已轉型為企業及社會機構的事業單位用人體制。第二,廢除國企的用人體制問題,在國企范圍內推廣同工同酬。第三,加快戶籍改革的步伐,特別是盡快解決農業戶口改革的攻堅問題。
中國的改革確實很難,因為什么政策一涉及到十三億人,都變成了大事,都會有人跳出來罵娘。但難改不能不改,原地踏步就是倒退,總理兩年對改革進展發了三次火,讓人很心痛。而一個國家如果不能讓基層群眾體面起來,縱然富麗堂皇,國家層面再怎樣體面也只是金玉其外而已。
【體面勞動成新詞 體制詬病是元兇】相關文章:
集體面試流程05-26
怎樣應付群體面試12-08
如何體面地跳槽?11-11
怎樣應付群體面試?11-16
集體面試的面經分享11-21
農行具體面試時間11-20
國際新流行:集體面試02-18
集體面試時的技巧11-19
華為集體面試題目12-08
“心成”自然成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