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的故事
《三字經》既是一部兒童識字課本,同時也是作者論述啟蒙教育的著作,這在閱讀時需加注意。下面由yjbys小編為大家搜集的《三字經》的故事,歡迎大家觀看~
孟母三遷
昔孟子少時,父早喪,母仉[zhang](三聲)氏守節。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學為喪葬,躃踴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學為買賣屠殺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繼而遷于學宮之旁。每月朔[shuo,夏歷每月初一日]望,官員入文廟,行禮跪拜,揖[yi,拱手禮]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習記。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孟母斷機
孟母姓仉(zhang)氏,孟子之母。夫死,狹子以居,三遷為教。及孟子稍長,就學而歸,母方織,問曰:“學何所至矣?”對曰:“自若也。”母憤因以刀斷機,曰:“子之廢學,猶吾之斷斯機也。”孟子懼,旦夕勤學,遂成亞圣。
五子登科
《宋史·竇儀傳》記載:宋代竇禹鈞的五個兒子儀、儼、侃、偁、僖相繼及第,故稱“五子登科”。
五代后周時期,燕山府(今北京一帶)有個叫竇禹鈞的人,記取祖訓,教導兒子們仰慕圣賢,刻苦學習,為人處世,不愧不怍。結果,他的五個兒子都品學兼優,先后登科及第:
竇禹鈞本人也享受八十二歲高壽,無疾而終。當朝太師馮道還特地寫了首詩:“燕山竇十郎,教子有義方;靈椿一株老,丹桂五技芳。”
《三字經》也以“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的句子,歌頌此事;又逐漸演化為“五子登科”的吉祥圖案,寄托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竇家五子那樣連袂獲取功名。
黃香溫席
昔漢時黃香,江夏人也.年方九歲,知事親之理.每當夏日炎熱之時,則扇父帷帳,令枕清涼,蚊蚋遠避, 以待親之安寢;至于冬日嚴寒,則以身暖其親之衾,以待親之暖臥.于是名播京師,號曰"天下無雙,江夏黃香"
孔融讓梨
孔融的.父親拿一些梨給孩子們吃,讓孔融先挑,孔融卻挑了一個最小的。父親問他為什么拿最小的,孔融回答,自己最小,所以應該吃小的,大的給哥哥吃。這故事被用作兒童教育的好教材,成為千古美談,它美就美在孔融小小年紀便有如此謙讓風格。
孔融(153~208),東漢文學家。字文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靈帝時,辟司徒楊賜府。中平初(185),舉高第,為侍御史。后辟司空府為僚屬,拜中軍候,遷虎賁中郎將。后因忤董卓,轉為議郎,出至黃巾軍最盛的青州北?橄唷Ed平二年(195)領青州刺史。曹操遷獻帝都許昌,征孔融為將作大匠,遷少府。因不滿曹操雄詐,被奏免官。后復拜太中大夫,退居閑職,好士待客,座上客滿,獎掖推薦,聲望甚高。終為曹操所忌,下獄棄市。
孔融著有,《隋書·經籍志》載《孔融集》9卷,已散佚。通行本有《漢魏六朝百三家集·孔少府集》1卷。孔融文又見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后漢文》,其詩又見丁福保《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全漢詩》。
蘇洵二十七方才學習
蘇洵(1009~1066),字明允,自號老泉,北宋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在妻子程氏的勸告下,27歲才開始發奮讀書,經過十多年的閉門苦讀,學業大進。嘉祐元年,攜子蘇軾、蘇轍到汴京,以22篇文章謁見歐陽修,受其賞識,由此名聲大振。后人因其二子蘇軾、蘇轍均以文學聞名,故稱他為“老蘇”,將他們父子三人合稱為“三蘇”,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蘇洵為文見解精辟,語言鋒利,縱橫捭闔,很有戰國縱橫家的風度。著有《嘉祐集》十五卷。
梁灝借書
梁灝是北宋初年人,他幼時父母早逝,由叔父收養。他從小喜好讀書,但因家境貧寒買不起書,就跟別人借書來抄,然后再仔細閱讀。梁灝對借來的書非常愛護,而且一定按時歸還。
一個冬天的晚上,梁灝在奮力抄寫一本厚厚的書。深夜,叔父一覺睡醒,見梁灝還在抄寫,就對他說:“天這么冷,你抄了一天了還是明天在抄吧。”
梁灝說:“我答應明天要將書還給人家,做人一定要守信用的。”
叔父笑了,說:“人家書很多,不急著用這本,遲一天沒關系的。”
梁灝嚴肅地說:“我向別人借書一向守信,如果這次違約了,今后就沒有人肯借書給我了!”等梁灝抄完書,天都亮了。當他如期把書還給主人時,主人很驚訝,同時也為他這種刻苦的精神所感動。
【《三字經》的故事】相關文章:
三字經的故事分享08-21
三字經的勵志故事06-28
我學《三字經》的故事小學作文10-27
三字經的人物故事10-09
三字經十個故事10-05
我學三字經的故事作文(6篇)08-27
我學三字經的故事作文6篇08-27
我學《三字經》的故事讀后感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