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國的社保發展展現了哪些亮點?據經濟日報的記者采訪中央財經大學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褚福靈,給出了相關的回復,以下是詳細介紹!
專家褚福靈細說我國2016年社保發展亮點
社保是民生之依,穩定是民生之盾。今年前三季度,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建設進展如何?近日,記者就社保事業發展、養老金改革以及如何織牢織密民生保障網等相關議題,專訪了中央財經大學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褚福靈。
經濟日報記者:今年以來,我國社會保障事業發展有哪些亮點?
褚福靈:今年,各地開展的城鄉居民醫保制度整合是社保領域的一件大事。統一城鄉醫保管理,有利于參保居民享受到城鄉一體化的經辦服務,方便了城鄉居民的醫保關系轉移接續。同時,醫保統籌層次和范圍的提高,也為農民帶來更多的就醫選擇。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醫保制度后,能夠減少重復參保、重復補貼,降低基金運行成本,提高效率,進而在總體上增強醫保基金互助共濟和抗風險的能力,可謂大勢所趨。
全民參保登記計劃試點范圍的擴大,也是實現全民參保由制度全覆蓋到實際全覆蓋的一項重要措施。完成全民登記參保工作,可以摸清底數,詳細記錄參保者個人信息、社保繳納信息等,保證其享受社會保險待遇,實現人員跨統籌地區流動時社會保險關系接續和權益延續。目前,部分試點地區的全民參保登記工作已經取得一定成效,參保率得到提高,這為未來社保數據的電子化網絡化管理奠定了基礎。
經濟日報記者:“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實現職工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您認為應該如何開展?
褚福靈:加快推進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勢在必行。目前,各地養老保險政策不統一,單位和個人繳費、待遇水平參差不齊,不利于實現企業的公平競爭和勞動力的流動,也使養老保險關系在跨省之間轉移接續受到制約,這就需要通過提高統籌層次來解決。當然,基金統籌僅僅是個結果,最重要的還在于制度整合。這需要合理劃分中央與地方對基本養老金的籌資和支付責任,明晰雙方的事權與財權,共同支撐養老保險制度以及基金的平穩運行。
應該看到,養老金全國統籌這項工作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一個逐步實現的過程。首先,應實現制度統一,統一各統籌地區的繳費、待遇發放等業務流程;其次,實現管理統一,統一規范機構設置等;最后,實現技術統一,尤其是信息系統標準統一,實現網絡兼容。此外,養老保險基金的保值增值,對于提高社保待遇水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這一過程中不能忽略安全性,要充分考慮其風險承受能力。考慮到社保基金與地方的緊密聯系,在投資運營的過程中還要以地方為主體,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進行操作,從而確保整體社保待遇的穩定提高。
經濟日報記者:未來應該如何織牢織密民生保障網?
褚福靈:織牢織密社會保障網,不僅應該包含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優撫等傳統社會保障內容,還應該囊括就業保障、健康保障、住房保障、收入保障、法律保障等內容。一方面,要以人人享有持續有效的基本社會保障網為目標,不斷擴展民生保障網的內涵;另一方面,還要形成預防、救助、服務的保障層次,預防為先,救助為輔。比如,收入保障體系就應該包括低收入救助和低收入預防兩部分,這樣才能對社會領域可能存在的各種風險防患于未然,確保風險可控,真正解除百姓的后顧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