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核彈之父”錢三強事跡故事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許多人都有過寫事跡的經歷,對事跡都不陌生吧,事跡是對先進集體、先進人物的模范事跡進行綜合整理所形成的總結性書面材料。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寫好事跡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核彈之父”錢三強事跡故事,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核彈之父”錢三強事跡故事1
錢三強出身于浙江湖州一個書香世家,父親錢玄同是中國近代著名的語言文字學家,早年赴日留學,曾任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教授,是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1930年,17歲的錢三強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32年,又考入清華大學物理系,師從留美歸來的葉企孫、吳有訓、趙忠堯和薩本棟等著名教授。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本就患有高血壓的錢玄同因憂憤國事而病情加重。家國罹難,錢三強準備放棄已經考取的赴法學習鐳學的名額。父親卻教導他:一個男子漢近憂是應該的,但必須有遠慮,中國現在沒有先進的科學技術,你就要去法國學習最先進的技術。他鼓勵錢三強抓住機遇,在當時物理學研究最尖端的鐳學領域取得成績,方能報效祖國。
在法國巴黎大學鐳學研究所居里實驗室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在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約里奧·居里夫婦的'指導下,錢三強很快完成了博士論文《α粒子與質子的碰撞》,獲得了博士學位。1946年春,錢三強與夫人何澤慧合作發現了鈾核的三分裂和四分裂現象,并因此獲法國科學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學獎。這一發現被認為是二戰后核物理研究的重要成果,西方媒體用《中國的居里夫婦發現了原子核新分裂法》這樣的標題予以報道。
那時,所有人都認定錢三強夫婦將會留在歐洲從事科學研究,但強烈的科學救國信念促使他們毅然放棄了國外優越的條件決定回國,為祖國的強盛貢獻自己的力量。錢三強后來解釋了回國的動因:雖然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都是有祖國的。正因為祖國貧窮落后,才更需要科學工作者努力去改變她的面貌。1948年5月,錢三強夫婦抱著剛半歲的女兒,回到戰亂中的祖國,開始了他為中國原子能科學事業奮斗的歷程。
“核彈之父”錢三強事跡故事2
錢三強(1913年10月16日—1992年6月28日),原名錢秉穹,出生于浙江紹興,原籍浙江湖州,核物理學家,中國原子能科學事業的創始人,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研究員、原所長。
錢三強,1913年10月16日生于浙江紹興。生于書香門第的他,自幼便展現出對知識的強烈渴望和非凡天賦。在那個科技落后的時代,年少的錢三強心中埋下了科技強國的種子。他勤奮苦學,憑借優異成績進入清華大學。在清華園中,他如饑似渴地鉆研物理知識,在名師的指導下打下了堅實的學術基礎。之后,錢三強遠渡重洋赴法國深造。在異國的科研環境中,他不畏艱難,全身心投入到原子核物理研究中。在實驗室里,他日夜鉆研,無數次的.實驗、分析,逐漸在核物理領域嶄露頭角。學有所成后,他毅然放棄國外優越的條件,帶著先進的知識和技術回到祖國,投身到新中國的科研事業中,成為新中國核物理研究領域的拓荒者。
回到祖國后,錢三強深知發展核事業對于新中國的重大意義。他積極投身到科研機構的組建和科研團隊的培養中。在艱苦的條件下,他帶領科研人員從零開始,建立起中國自己的核物理研究體系。他組織并參與了一系列具有開創性的核物理實驗,在鈾核裂變等關鍵領域取得重要成果。面對西方國家的技術封鎖和資源匱乏的現實情況,錢三強憑借著頑強的意志和卓越的智慧,找到了適合中國國情的科研發展道路。他積極協調各方資源,為我國原子彈、氫彈的研制提供了理論支持和技術指導。在研發過程中,他深入科研一線,與同事們共同攻克無數技術難題,為新中國的核事業奠定了堅實基礎,讓中國在國際核領域擁有了一席之地。
“核彈之父”錢三強事跡故事3
錢三強,原名錢秉穹,1913年出生于浙江紹興,中國原子能科學事業的創始人,“兩彈一星”元勛,中國科學院院士。
19歲的錢三強讀了《原子新論》后,做了一件極其“凡爾賽”的事——果斷放棄北京大學電機工程專業,改學物理,并考入清華大學重讀一年級。
當時,中國積貧積弱,別說重型武器,連重工業基礎都沒有。1937年,盧溝橋事變,父親病重,錢三強獲得了去巴黎大學居里實驗室工作的機會,他自問:“國難家患臨頭,我怎能忍心離去?”父親勸勉他:“你學的東西,將來對國家是有用的。報效祖國!男兒之志,不能只顧近憂啊!”
1946年,錢三強迎來了人生的第一個“高光時刻”。他與夫人何澤慧帶領科研團隊,研究鈾核三裂變中取得突破性成果,被西方媒體稱為“中國的居里夫婦”。
1948年,他和夫人毅然返回祖國。當時中國處于內戰時期,科研條件極其艱苦。面對朋友的不理解和導師的挽留,他動情地說:“回到貧窮落后、戰火紛飛的中國,恐怕很難在科學實驗上有所作為。但科學沒有國界,科學家卻有祖國的。正因為祖國貧窮落后,才更需要科學工作者努力去改變她的`面貌。”
1950年初,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成立,這是中國歷史上首個主攻原子物理學的“國家級”研究所,錢三強擔任副所長。
從事科學組織工作,就意味著在專業上的研究和成就會有所減少。“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他沒有考慮這些,而是迅速投入工作,解決一個最為棘手的問題——國內原子物理研究的科學家太少。然而,他用滿腔熱忱,邀請國內及海外的原子物理科學家聚攏到研究所來。研究所由初創時的10多人,到1956年達638人,他也因此被稱為中國原子能事業的“老母雞”。
1959年6月,中國原子能事業進入了“至暗時刻”。蘇聯反目毀約,撤走專家,帶走了全部圖紙。錢三強帶著一腔憤怒與熱血,重新“排兵布陣”。心中篤定信念,如當年____對他的期盼:“我們自己干,也一定能干好。”
“核彈之父”錢三強事跡故事4
1932年,錢三強考入清華大學物理系。他的父親錢玄同對兒子的科學志向給予了堅定支持與鼓勵,手書“從牛到愛”——勉勵錢三強發揚屬牛的那股牛勁,在科學道路上不斷鉆研進取,向牛頓和愛因斯坦學習。父親的期許成了他的座右銘,也是他一生的行事準則。
1937年,錢三強獲得公費留法名額,將到世界上最先進的原子核科學研究機構之一——巴黎大學居里實驗室學習,導師是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伊萊娜·居里。
然而,啟程在即,“七七事變”爆發,戰火紛飛。病榻上的錢玄同察覺出錢三強不忍離家的心思,勸勉他:“你學的東西,將來對國家是有用的。男兒之志,不能只顧近憂啊!”帶著滿腔的報國之志,錢三強遠赴歐洲求學,他暗下決心,一定要學成歸來,報效祖國!
1946年,錢三強與何澤慧在巴黎結為連理。這對核物理學界的伉儷在難以計數的`裂變徑跡中發現了鈾核的三分裂和四分裂現象。這個發現一經公布便在國際科學界引起巨大反響,他們也被國外媒體盛贊為“中國的居里夫婦”。
面對國外優越的工作和生活條件,錢三強沒有忘記曾經的決心,他作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回國。他說:“科學沒有國界,科學家卻有祖國。祖國再窮,是自己的;而且正因為她貧窮落后,更需要我們去努力改變她的面貌。”
伊萊娜教授雖十分不舍,但仍給予了理解與支持。臨行前,伊萊娜教授準備了一些放射源送給錢三強,并鼓勵他:“要為科學服務,科學要為人民服務。”
“核彈之父”錢三強事跡故事5
錢三強,著名核物理學家,原子能科學事業創始人,“兩彈一星”元勛,曾獲得“法國科學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學獎。
錢三強出生于一個書香世家,7歲時就進入了蔡元培等北京大學教授們創辦的子弟學校——孔德學校學習,先后又進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巴黎大學等一流學府學習,之后留在法國任職。
巴黎大學居里實驗室,錢三強有幸成為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約里奧—居里夫婦的弟子,從事原子核科學研究。1948年5月錢三強夫婦抱著剛半歲的女兒回到戰亂中的祖國,回到母校清華大學,任物理系教授。
1960年中央決定自力更生發展原子彈,錢三強擔任了技術上的`總負責人。功夫不負有心人,四年后就在他51歲生日當天,那顆凝聚著一代人心血庇護著世代人和平的“大炮仗”,在羅布泊炸響。中國有了屬于自己的原子彈。僅僅過了2年零8個月后,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中國成為世界上從原子彈到氫彈發展最快的國家。
在年逾花甲時,他仍干勁十足,經常工作到深夜。有人問他多大歲數了,他回答:“屬牛的。”也正是因為這么一股子“牛勁”,讓他成為中國原子能事業的奠基人,為我國國防科技做出了突出貢獻。
【“核彈之父”錢三強事跡故事】相關文章:
數學之父名人故事05-03
“中國天眼”之父南仁東事跡02-08
中國天眼之父南仁東事跡05-30
名人故事:炸藥之父諾貝爾04-07
中國天眼之父南仁東事跡11篇02-16
馮軍:愛國者之父的創業故事07-17
團隊建設拓展培訓項目之核彈危機09-24
計算機之父馮·諾依曼的故事06-12
畫家音樂家名人故事:“音樂之父”巴赫06-02
麥當勞之父原來是做什么的創業故事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