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覺學習憲法,增強憲法意識和法律觀念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保持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長治久安的法律基礎,是中國共產黨執政興國、團結帶領全國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法制保證。
憲法作為國家的根本法,它同一般法律相比,有以下3個特點:第一,從地位看,憲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核心和基礎。憲法規定:“國家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統一到哪里?統一到憲法。從法律體系內部來說,憲法是母親,一般法律是子女,正如人們通常說的,憲法是“母法”,一般法律是“子法”,一切法律、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第二,從內容看,憲法規定的是國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務、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也就是說,憲法解決的是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中帶全局性、長期性、根本性的問題。一般法律只是解決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中某一方面、某一領域的問題。第三,從效力看,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憲法規定:“全國各族人民、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以憲法為根本的活動準則,并且負有維護憲法尊嚴、保證憲法實施的職責。”這里,“各政黨”當然包括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憲法上述規定同《中國共產黨章程》關于“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的規定是一致的。
自覺貫徹憲法,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
近年來,隨著依法治國的力度不斷加大,法制教育的不斷深化,以及行政執法監督制度的不斷完善,各級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的憲法意識和依法行政的觀念逐步增強,行政執法能力不斷提高,在推進依法行政的實踐中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和難點:
一是行政法律、法規還不完善。有些法律、法規條款規定得過于原則化,在行政執法實踐中彈性很大,不好把握。有的法律、法規對一些政府機關的職責范圍界定不清,管理職權劃分模糊,有時產生多頭管理,重復執法的問題。
二是人治現象還較嚴重。由于受中國幾千年封建統治思想以及計劃經濟時期“行政命令”工作方式的影響,有的人個人意志、長官意志、特權思想比較重,依照憲法和法律行使行政權力的自覺性還不高,甚至仍存在著“權大于法、權重于法”的觀念,自覺不自覺地出現“以權代法、以權壓法、以權亂法、以權廢法”的行為。加之部分群眾在合法權益受到損害時,不是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而是千方百計地拉關系、托熟人、找門路、找領導,客觀上助長了一些干部的長官意志、特權思想。
三是法治觀念淡薄。一些機關干部片面認為,法院、檢察院、公安局是法定的執法機關,一般的政府部門不是執法機關,無所謂依法行政問題,對自己要求不嚴,從而導致行政行為的盲目性、隨意性,甚至出現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以罰代法等現象。
四是實用主義較為普遍。不少單位在行政管理活動中采取實用主義的做法,對單位和個人有利的事情當仁不讓,沒有好處的事情拱手相讓,以致出現互相推諉、行政執法不作為的現象,嚴重地損害了行政機關的形象。
五是執法環境不寬松。由于社會關系網干擾較多,來自社會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縱橫交錯的關系網,無時無處不在嚴重地干擾著依法行政。致使許多本來并不復雜的事情,相關法律、法規條文也很明晰,但處理起來卻很棘手,導致久拖不決,決而不行,行而不果。
六是執法監督不夠有力。在行政執法實踐中,權力監督制約機制仍很不完善,監督制約乏力,存在監督真空、盲區,對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還未真正達到全方位的監督。
上述問題有的屬于國家管理體制的問題,有的屬于行政執法運作機制的問題,有的屬于個人素質的問題。歸根到底,我認為主要是憲法和法律意識淡薄的問題。對于國家體制、管理機制以及法律、法規不完善問題,我們要有一種信念,即堅信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有一個歷史的發展過程,隨著我國民主法制建設的不斷向前推進,民主政治制度的不斷完善,現存的一些問題和難點一定會得到解決。而對我們每一位行政機關干部,一定要克服行政行為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務必從強化自身的憲法和法律意識入手,從維護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著眼,嚴格按照憲法的要求履行職責,自覺以憲法為準繩,把自己的從政行為納入憲法和法律的軌道,依法行政,從嚴治政,不斷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以自己的努力實踐和具體的行為,為依憲治國、依法行政做出積極貢獻。
學習憲法的心得體會
按照總站黨總支的文件精神,我對新頒布的《憲法》進行認真的學習,現對學習做了以下體會。
憲法賦予人大監督的權力是大的,是至高無上的。但受歷史和現實條件的制約,人大的監督權在實際工作中還不到位,監督的效果還不夠理想,與人民的期望還不相適應。對我們人大來說,無疑需要進一步改進監督方式,加大監督力度,做到既要敢于監督,又要善于監督。對“一府兩院”及其廣大干部來說,則需要從三個方面提高認識:
一是增強人大意識。增強人大意識,就是要增強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意識。為此,必須了解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內涵。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們國家的政體,它的內涵主要有六個方面:第一,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是國家的主人;第二,人民通過民主選舉產生各級人大代表,由人大代表組成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來行使國家權力,管理國家事務;第三,全國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第四,國家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都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第五,中央和地方的國家機構職權的劃分,遵循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充分發揮地方的主動性、積極性的原則;第六,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國家不可分離的部分。這六個方面互相貫通、互相結合,就構成了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基本內容。顯然,不能把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僅僅看成是人大及其常委會的各項工作。實際上,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不僅包括國家權力機關的各項制度還包括國家權力機關與人民關系的規定,國家權力機關與“一府兩院”等國家機關關系的規定,以及中央同地方國家機構職權的劃分和少數民族用何種形式來管理國家事務等。只有全面、科學地理解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內涵,才能進一步增強人大意識,也才能更好地堅持實行這一制度,維護憲法的尊嚴。
二是樹立正確的權力觀。權力觀是干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集中體現。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決定著人的理想信念、價值取向和行為選擇。從某種意義上講,權力觀是觀察干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最直接、最集中、最具體的窗口。我們黨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唯一宗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共產黨人權力觀的根本。如果一個黨的干部忘記了自己手中的權力是人民給的,是用來為人民服務的,那就等于放棄了自己的責任和義務,放棄了共產黨人的根本原則立場。因此,只有解決好權力觀的問題,才能真正解決好為人民掌好權、用好權的問題。從現實情況看,我們絕大多數干部能夠牢記黨的宗旨,認真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清醒認識、正確運用黨和人民賦予的權力,勤政廉潔,一心為民。但確實也有少數領導干部不能正確對待手中的權力,有的認為“現在的位置”是個人奮斗得來的,在領導崗位上不是想著為黨和人民多做貢獻,而是只圖為自己多撈回報;有的認為“權力是上級領導給的”,于是只對上負責,不對下負責,“不怕群眾不滿意,就怕領導不注意”;有的忘記了權力是一種公共資源,把權力當作謀取個人和小集團利益的工具;有的甚至割裂權力和責任的有機聯系,失職瀆職,給黨和人民的事業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因此,我們的干部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一定要樹立正確的權力觀,認清在我國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一切權力屬于人民。國家機構和國家工作人員手中的權力說到底都是人民賦予的,是代表人民行使權力的,必須始終用來為國家、為人民謀利益。一個人的成長進步固然跟自身的努力分不開,但如果沒有廣大群眾的擁護和支持,沒有黨組織的培養教育和同志們的關心、幫助,個人的本領再高、能力再強,也干不成事業。對此,我們一定要有正確的認識。也只有有了這種正確認識,我們才能自覺地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接受人大的監督,從而依法行政,為人民掌好權,用好權。
三是強化責任意識。責任意識是一個機關干部的政治品質。講政治重要一條就是講政治責任心。“一府兩院”及其機關工作人員最大的政治責任心就是嚴格按照憲法的規定依法履行職責。從講政治的高度,我們“一府兩院”及其工作人員一定要自覺地把是否嚴格按照憲法規定認真履行職責,作為衡量自己從政行為是否合格的重要標準,以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嚴格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在制定規范性文件時,嚴格以憲法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在實際工作中,凡憲法規定了的,就堅決貫徹執行;憲法禁止的,就堅決反對。切實做到違反憲法的話不說,違反憲法的事不做。只要我們政府各部門及其工作人員增強人大意識,樹立正確的權力觀,以高度的事業心和責任感自覺接受人民群眾監督、接受人大監督,憲法的權威一定能樹立,憲法的尊嚴一定能保障,我們“一府兩院”也一定能在依憲行政、依法行政中得到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