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n id="w48us"></dfn><ul id="w48us"></ul>
  • <ul id="w48us"></ul>
  • <del id="w48us"></del>
    <ul id="w48us"></ul>
  • 小學數學說課稿

    時間:2022-11-26 15:44:39 小學說課稿 我要投稿

    小學數學說課稿(通用22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我們應該怎么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數學說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小學數學說課稿(通用22篇)

      小學數學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1.說課內容: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三冊第62~63頁《玩一玩,做一做》。

      2.教材簡析 :"玩一玩,做一做"這一內容是根據學生前面學習的"除法初步認識"和"角的認識"以及對平面圖形的基本認識而設計的兩組活動。第一組是根據要求按人數和組數做分小組的活動,第二組是學生利用學具進行量、畫、拼、擺幾何圖形的活動。分小組是學生日常學習和游戲經常用到的一種形式。按照不同的要求分小組,實際就是對除法的具體應用。通過游戲可以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除法含義的認識。同時通過運用知識,可以使學生初步認識到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逐步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拼、擺 、量、畫幾何圖形的活動,主要通過具體的"做",使學生鞏固對所學常見平面圖形的認識,體會圖形之間聯系和區別,感受圖形變化的樂趣,提高學習興趣。同時,通過用三角板判斷直角和用直尺畫角,可以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使用數學的能力,此外,根據拼擺出的不同圖形,教材還提出了一些啟發性的問題,讓學生進行判斷、推理,以培養學生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

      3.教學目標:

     。1)經歷玩一玩、做一做的活動,加深對除法含義的認識和應用,初步培養分析比較的能力,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通過參與動手實踐,加深對圖形的認識,提高動手操作和語言表達能力,養成認真觀察、動腦思考的良好習慣。

     。3)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體驗到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4.教學重點:在實踐活動中運用除法的含義,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和通過動手操作加深對平面圖形的認識。

      5.教學難點:能夠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運用所學知識。

      二、說教法:

      本節課,在教學方法上力求體現以下幾方面:

      1.從生活情景出發,為學生創設探究學習的情境。

      "注意是知識的門戶"、"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見學生學習的注意力和興趣是影響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這節課,我力求從學生的生活情境出發,為學生的學習創設一個探究的情境。

      2.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師從學生的生活經驗、經歷為基礎,營造和諧,平等的合作的學習環境,這樣有利于發揮教和學的主動性、積極性。學生能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在實際生活中遇到的相關問題,這充分顯示了數學和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

      3.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轉變教師角色,給學生較大的空間,開展探究性學習。讓他們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并與同伴交流,親身經歷問題提出、問題解決的過程,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

      4.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

      教學內容是豐富的、生動活潑的。數學教學也應該是靈活多樣的、精彩紛呈的。教師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引導學生積極探索與創新,善于合作與交流,讓更多的學生對數學的情感與態度達到較高層次。

      三、說學法:

      新課標指出,必須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本節課在學生學習方法上力求體現:

      1.聯系生活實際解決身邊問題,體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2.在具體的生活情景中讓學生親身經歷發現問題,提出數學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探索成功的快樂。

      3.通過動手操作、獨立思考和開展小組合作交流活動,完善自己的想法,構建自己獨特的學習方法。

      四、說活動過程

      (一) 創設情境,激趣引入

      我用這樣的語言引入:

      同學們,前面我們已經對除法有了初步的認識,并認識了一些基本的圖形,今天,老師帶大家到數學樂園里玩一玩,動手來做一做,你們說好不好啊?(板書課題:玩一玩,做一做)

      提出活動要求:在活動中大家要多發現數學問題,并注意用動腦、動手、合作等方法來解決這些數學問題。

      俗語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低年級中開展活動,要使學生在活動中能夠積極主動的發現數學問題,使學生感覺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非常重要。

      (二)分組活動

      我創設這樣的情景:

      1.上體育課了,體育老師帶來了毽子、跳繩 、乒乓球等體育器材,想請同學們一起來做做健身運動。不過,做運動之前我們得先來分一分組。

      這樣通過創設與學生日常生活實際息息相關的情境,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使他們帶著愉快的情緒參與到數學學習活動中來。

      2.提出活動規則:小組合作,由組長主持,以比賽的形式進行,先分好的把手舉高給大家看。

      3.開始活動

      老師發指令,學生分組:

     。1)把12個同學平均分成3組,進行踢毽子活動;

      (2)把12個同學平均分成4組,進行跳高比賽;

      (3)12個同學按每6人一組,進行跳繩活動;

     。4)12個同學,每2人一組,進行打乒乓球比賽;

      (5)12個同學平均分成6組,進行打乒乓球比賽。

      4.比賽評價:表揚分得又快又對的一組,并請代表說說:你們組為什么分得這么快?是怎么分的?做完了(4),為什么(5)你們不用再分?

      通過對活動的評價,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感受到用數學的樂趣。

      5.師生交流:

     。1)學生口頭編應用題,列式。

      (2)提問:分成了幾組?(3)和(4)分得的組數一樣嗎?為什么?

      (3)想一想:還可以怎樣分?

      6.引導學生小結得出:無論按人數分還是按小組的數目分,只要是"平均分",就都可以運用已經學過的除法知識來解決問題。

      分小組活動是學生日常學習和游戲中經常用到的一種形式。活動項目中孩子們按照不同的要求分小組實際就是對除法的具體運用。通過活動,不僅可以使學生進一步理解除法的含義,還可以使學生初步認識到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小組協作的精神。

     。ㄈ┙堑臉穲@

      做完了分組游戲,我設置了這樣的引入把學生帶入角的樂園:

      1.我出猜謎語:"一頂點,兩條邊,日常生活處處見",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什么嗎?指名說謎底,再出示一個角讓一名同學指出角的頂點和邊。給予肯定后告訴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物體,它們身上都藏著角。現在我們來看看下面這些角,哪個角最大?哪個角是直角?請一位同學演示判斷直角的方法。

      通過猜謎游戲,更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

      2.畫角。請同學們也來做一個"小小魔術師",利用直尺和三角板"變"出:一個任意角和一個直角。

      畫角在學生學習角的認識時,已經有所接觸,這里設置"小小魔術師"的游戲,關鍵是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體驗到學數學的樂趣,在愉快的情緒體驗中進一步讓學生明確畫一個角的步驟。

     。ㄋ模┢磾[圖形

      1.擺學過的圖形。拼擺學過的圖形,實際是對學生已有的圖形的表象的具體化。這樣有助于學生加深對已學的平面圖形特征的認識。這里我要求學生拼擺以下四種圖形:

      (1)擺三角形;

     。2)擺正方形;

     。3)擺長方形;

     。4)擺六邊形。

      2.學生擺完圖形,我出示以下填空題讓學生回答:

     。1)三角形有( )個角。

      (2)正方形、長方形都有( )個角,它們都是( )角。

      3.學生根據剛才的拼擺,嘗試提出數學問題

      引導學生從所拼擺的圖形的特征或聯系乘除法的知識提出數學問題,如:擺一個三角形要用3根小棒,9根小棒可以擺幾個三角形?擺4個三角形需要幾根小棒?……

      讓學生提出數學問題,可以逐步培養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

      4.拼擺組合圖形

      (1)擺兩個同樣的三角形需要幾根小棒?(6根)現在,請同學們想一想,能不能用五根小棒擺出2個三角形?擺擺看,并說說為什么?(兩個三角形共有的邊就叫做公共邊,有一條公共邊就可以少用一根,所以只要5根。)

      以上活動通過學生嘗試操作,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空間想象,培養了動手操作、動腦思考的能力,同時滲透用幾條公共邊,使所用小棒減少幾根的道理,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更深層次的發展,避免思維定勢造成的負遷移。

      (2)根據要求擺小棒。為使公共邊這一思想得到鞏固,我設計了下面的拼擺練習。

     、傧聢D,增加一根小棒,使擺出的圖形有2個正方形。你能擺嗎?

     、谙聢D,添加兩根小棒,你能擺出幾個三角形?擺擺看。

     、巯聢D,增加三根小棒,使擺出的圖形有5個三角形。你能擺嗎?

      拼擺組合圖形這種形式是在學生拼擺基本圖形的基礎上,將圖形適當組合,擺出有趣的圖形,這樣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而且還感受到圖形與圖形之間的關系和變化。

      5.擺五角星。

      6.任意拼擺。

      這部分活動,是在基本圖形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擴展。學生用小棒擺出自己喜歡或日常生活中見到的物體的形狀?梢詾閷W生的思維提供更大的空間,使其想象力得到更好的發展,從而培養創新意識。

      7.拓展練習:能不能用12根小棒擺出5個正方形?6個正方形呢?請你擺擺看。

     。ㄎ澹┗顒有〗Y

      你們喜歡今天的活動嗎?在活動中你學到了什么?應用了哪些知識,有什么新的收獲?

      小學數學說課稿 篇2

      教材分析:

      《買電器》一課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四冊第五單元加與減中的教學內容,是學生在認識萬以內數的基礎上,進行簡單的整十、整百數的加減法的口算,并能正確地計算。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探索并掌握整百、整十數的加減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確地計算。

      2、初步培養學生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結合具體情境,發展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2、體會算法多樣化,提高口算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解決實際問題的情況下,運用規律熟練地進行口算。激發同學們學習的興趣,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點:探索并掌握整十數、整百數的加減法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結合具體情景,提出用整十數、整百數解決的問題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口算下面各題、

      50+4020+4050-30100-80

      30+5225+4227+4260+40

      20+6337-2000-2578-11

     。ㄔO計意圖:通過復習以前所學內容,為本節課內容做鋪墊。使學生們知道一百以內的加減法和整百,整十口算的方法基本是一樣的。)

      二、自主探索新知。

      1、機靈狗買新房子了,它打算到商場買家電,同學們看大屏幕。(ppt展示洗衣機、電冰箱、電視機、電風扇。)

      提問:你想知道它們的價錢嗎?請同學們猜一猜。

     。1)洗衣機的價錢是一個整百數,它在400和600之間。

     。2)電冰箱的價錢是由9個百6個十組成的一個數。

     。3)電視機的價錢相當于8張100元人民幣的價錢。

     。4)電風扇的價錢是一個三位數,它的百位數是2,十位和個位數都是0。

     。ㄔO計意圖: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鼓勵學生從情境中自己提出一些問題,并自己嘗試來解決一些問題。)

      2、看著這些家用電器,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1)學生自由提出問題。

      (2)重點解決:買一臺電視機和洗衣機一共多少錢?這個問題該怎樣解決。

     。3)學生們拿出自己的學習紙畫一畫,算一算,不要商量,自己獨立解決。

      (4)展示學生的作品,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

      a、數線法

      b、利用計數器

      c、其它方法。

      (設計意圖:因為學生已經有計算這方面的經驗,所以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嘗試和交流。在教學過程中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機會去探索交流,鼓勵算法多樣化,在交流中促使學生優化算法。)

     。5)師生共同探究出列豎式法。

      3、買一臺洗衣機比買一臺電視機少花多少元?(用同樣的方法來探究。)

      4、請你再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并嘗試解答。(鼓勵學生提出問題)

      用自己喜歡的方法算一算,來解決問題。

     。ㄔO計意圖:鼓勵學生提出問題,發現問題的意識,同時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三、鞏固練習。

      1、練一練第1題。(畫一畫,填一填,并在計數器上撥一撥。)

      2、練一練第2題。(提示學生對比觀察各組題目的特點。)

      3、練一練第5題。(先讓學生說出圖示的意思,然后通過推理,得出橫線上要填的數。

     。ㄔO計意圖:通過不同層次的練習,再次鞏固本節課所學知識。使學生學有所用。)

      四、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那些收獲。

      (設計意圖:課末總結幫助學生對課堂知識進行梳理,回顧知識點的同時讓學生學會數學思考的方法。)

      板書設計:

      買電器:

      500+800=1300800—500=300

      想5+8=13想8—5=3

      500+800=1300800—500=300

      答:買一臺洗衣機和一臺答:買一臺洗衣機和一臺

      電視機一共花1300元電視機少花300元。

      小學數學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青蛙吃害蟲》選自北師大版一年級數學下冊第24—25頁!扒嗤艹院οx”使學生理解并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兩位數加、減整十數”,進一步體會加減法的意義,為后面學習100以內進位加、退位加減法打下基礎。首先利用“青蛙吃害蟲”的故事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滲透環保和愛護動物的教育。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通過電腦演示的動畫中,自己提出數學問題,并解決問題。其次是探究計算方法。以小組合作為基礎,并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不同的想法,然后,在學生交流算法的基礎上,進行整理,滲透相同數位相加減的思想。

      二、教學重難點的確立及依據

      本節課是百以內不進位、不退位加減法的第三課時,由于有整十數加減法以及兩位數加、減一位數這兩節課做鋪墊,再加上學生對這一類型的加減法已經有一定的計算能力和計算方法,因此,學生學習起來不太困難,學習的重點是讓學生理解30中的3在十位上,表示3個十,也就是相同數位相加減;诖耍诮虒W中應將加減運算的學習和解決問題結合起來,在加強學生的計算能力的同時,更側重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訓練,也就是讓學生在經歷探索計算方法的過程中,體驗算法多樣化。因此,我把本節課的目標定為:

      1、知識與技能:

      通過問題情境,使學生建立加減的直觀表象,并鼓勵學生列出抽象的算式,進一步體會加減法的意義。探索并掌握兩位數加減整十數的計算方法。

      2、過程與方法:

      創設問題情境,感受加減法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活動對學生滲透環保意識和愛護小動物的德育教育。

      三、教法、學法的確定及依據

      在新的教學理念下,對于本課的教學,我將從以下三方面談談我的設想。

      1、創造利于學生成長的課程環境,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經歷數學化的過程,讓學習數學、探索知識成為學生的需要。

      2、提供小組合作交流的機會,讓學生不斷適應新的學習方式,學會與他人合作學習。

      3、鼓勵算法多樣化,使學生在課堂上得到應有的尊重。

      為了更好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采用“操作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積極思考”等活動方式,讓學生從中感受、理解知識的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嘗到發現數學的滋味。

      四、教學流程設計

      依據這節課的教材知識結構,為優化教學過程,實現“尊重學生、注重發展”的課堂教學要求,我安排了四個教學環節:

     。1)創設情境;

     。2)合作探究;

     。3)鞏固提高;

     。4)拓展延伸;

     。5) 評價體驗

      五、具體流程:

      一、創設情境:

      師:同學們,老師和大家在一起學習、生活快一年了,我知道大家都是猜謎高手,現在老師有個謎語,大家愿意猜嗎?

      師:出示課件“小小游泳家,說話呱呱呱,常在田里住,捉蟲保莊稼。猜一種動物!

      師:(出示課件:畫面先后蹦出兩只青蛙,蹦跳三下叫道:呱呱)同學們猜對了,你們真棒!今天哪,這兩只青蛙就陪我們一起走進新課,再次探索數學王國里面的奧妙)今天啊,這兩只青蛙它們說有問題向你們請教,怎么樣?你們有信心幫助他們解決嗎?

      師:好,老師相信你們是最棒的!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可愛的小青蛙們正在忙什么呢?

     。ㄔO計意圖:用課件以用猜謎語的形式創設情境,為學生創設一個愉悅、寬松、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誘發學生的求知欲望,為整節教學活動做好鋪墊。)

      二、探究新知:

      師:(播放課件):同學們,你們一邊聽一邊看,我們能搜集哪些數學信息。

      師:同學們說的真好,我們現在已經知道青蛙吃害蟲的只數了,那么請你想一想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呢?

     。◣煾鶕䦟W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貼有以上問題的紙條)

      師:同學們真棒!好,提出這么多數學問題。今天我們就一起探索兩位數加減整十數的奧秘,相信大家一定都是勇敢的小探索家。

      (一)探究兩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蟲?

      師:我們先研究第一問題,誰來列式?

     。ㄖ该惺揭龑W生計算)

      師:同學們真聰明,這么快就找到了計算方法。(拿起計數器)如果我們用計數器來計算,該怎樣操作呢?(學生有些疑惑,在下面小聲討論)現在老師就交給大家用計數器計算的方法:(出示課件演示操作過程)首先來撥56,56里有5個十和6個一,就在計數器的十位上撥5個珠子,在個位上撥6個珠子,再加上30,30里有3個十,那3個十該在計數器上怎么撥?(電腦出示撥3個十的答案) 現在看看計數器是多少?

      師:所以56+30=86,單位是只。

      師:下面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一起研究一下第2題和第3題。

     。ǘ┬〗M合作學習,探究第2題和第3題。

     。▽W生小組學習、交流討論,教師巡視指導)

      師:同學們在小組學習中,都很認真,都挺喜歡發言的,下面請各組派一名同學匯報以下你們學習的成果嗎?

      師:好,老師給同學們演示一下。(出示課件,演示),所以呀56-30=26.

      (設計意圖:通過課件演示,讓學生通過圖片中的信息,自己提出數學問題,并解決問題,以此訓練學生的問題意識。以小組合作為基礎,并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不同的想法,然后,在學生交流算法的基礎上,進行整理,滲透相同數位相加減的思想。)

      三、鞏固提高

      師(出示課件):我們在計算時,只要掌握了正確的計算方法,就會很快計算出結果。啄木鳥聽小青蛙說大家很厲害,也想考考大家,我們分小組合作學習,比一比哪個小組做的即對又快。

     。ㄐ〗M學習、交流、相互訂正)

      師(出示課件):為了祝賀大家的聰明智慧,38只小青蛙舉辦了演唱會,一曲結束后跳下去多少只青蛙準備下場節目呢?快快開動你們的小腦筋,想一想,算一算吧!

     。ㄏ泉毩⑼瓿,同座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師:同學們真聰明!這么快就完成了任務,這時小青蛙班長說:“同學們,我們來個智力大比拼好不好?看看誰算得又對又快”(出示課件)

      (以開火車的形式完成,教師隨即在電腦上完成)

     。ㄔO計意圖:延續“青蛙吃害蟲”這一情境,設計、組織了一系列充滿童趣的練習,激發學生鞏固計算的興趣,從而更好地掌握計算方法,提高計算能力!對于練習題的訂正是否過于細致,因而使課堂密度減小。)

      四、拓展延伸

      師(出示課件):同學們,老師剛剛收到了朝陽小學老師的求助信息,朝陽小學有42名同學來我校參加獻愛心活動,可我們學校會議室只有30把椅子!每人一把椅子,還有多少名小朋友沒有座位?看誰能又快又準地把答案告訴老師。

      師:你們都很聰明,不光是小青蛙佩服你們,老師也佩服你們了。

     。ㄔO計意圖:練習生活實際,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解決問題的情境,滲透了“生活無處不數學”的基本理念,讓學生從小培養成“學以致用”的意識。是否可結合實際情況,安排一些學生可以完成的實踐活動。)

      五、評價體驗

      師:短短的四十分鐘很快就要過去了,老師感受到了同學們學習的快樂,現在請把你的收獲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吧?

      (學生匯報交流)

      師:同學們說得真好,我們現在看看這兩只青蛙(出示課件),他們已經吃了很多害蟲,你們看,他們的肚子脹脹的(青蛙的肚子脹兩下)那青蛙對我們有這么大的好處,我們應該怎么對待它們呢?

     。▽W生自由回答)

      師:對,青蛙可以把莊稼里的害蟲吃掉,那農民就不用把農藥播在莊稼里,這樣對我們的環境就可以起到綠化的作用。希望同學們能遵守你們的諾言保護好自然環境,做一個有環保意識的好孩子,同學們再見。ǚ鸥枨Y束)

     。ㄔO計意圖:讓學生對自己參與的整個學習過程做一個總結、反思。通過恰當的評價激勵學生,讓學習再次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同時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滲透保護小動物愛護大自然的思想意識。)

      小學數學說課稿 篇4

      【教材分析】

      “同分母分數加減法”一課,是學生在學習了分數的意義和性質等相關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教材分兩部分,一部分是例題,另一部分是做一做及練習。教材首先安排了一組有關分數單位的復習題,為幫助學生理解分數加、減法的算理做好準備,然后通過三個例題來使學生理解分數加減法的意義及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例1是加法應用題,例2是減法應用題,例3是著重為說明計算結果而編排的。

      做一做及練習中的1、2題是分別練習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第3題進行混合練習,主要是強化計算結果的,能約分的要約成最簡分數,題目要求先計算再根據要求填方框,以加深學生對約分的認識。第4題是應用題,選擇了學生喜歡的興趣小組為內容,激發興趣,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

      【教學目標】

      (一) 理解分數加減法的意義與整數加減法的意義相同,掌握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能熟練正確的進行計算;

      (二) 利用所學的知識能夠解決實際生活中問題,培養學生知識的應用意識和應用能力; (三) 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討論、探索,增強學好數學的愿望和信心。

      【教學重點】

      (一)分數加減法的意義;

      (二)同分母分數加、減法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

      【教學用具】課件、小黑板。

      【教學設想】

      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認知規律,并結合“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學新理念,我作如下的初步設計: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用“吃蛋糕”這個現實情景引入學習內容,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投入到對新知識的探究中來。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新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節課我讓學生分組合作學習,努力給學生提供交流和表達的機會,多給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和時間。利用學生熟悉的吃蛋糕這個生活情景,引導學生提出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問題,并把這些問題放手給學生,讓學生自己運用已有的經驗探索計算方法,然后引導學生自己歸納、補充、完善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充分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中力求盡量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所有的題盡量讓學生說,一些例子讓學生舉,一些問題讓學生解答,努力使自己的角色實現轉變,做一回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三、 邊學邊練,學以致用。

      課堂教學的好壞,教學目標的達成與否,學生發展的有無,都要通過練習來檢驗。本課中,依據教學重、難點,分散練習邊學邊練,練習的設計由易到難,逐步深化。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你們過生日時高興么?那你們過生日時是怎么過的?

      (生回答)

      師:同學們,今天是小紅的生日,大家看爸媽為他準備了什么禮物?

      (出示掛圖)

      師:他們是怎么吃的呢?

      (出示小黑板)

      [設計理念]用現實情景引入學習內容,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投入到對新知識的探究中來。

      師提問:1/8表示什么?3/8的分數單位是什么?它有幾個這樣的分數單位?

      (生回答)

      師問:根據這些數學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學生可能提出:1、小紅和爸爸一共吃了多少個蛋糕?

      2、爸爸和媽媽一共吃了多少個蛋糕?

      3、一家三口一共吃了多少個蛋糕?

      4、小紅比爸爸多吃了多少個蛋糕?

      師:同學們提出的問題都很好,這些問題能不能自己解決呢?

      [設計理念]讓學生自己思考,然后按自己的意見探索,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讓學生互相學習、互相探討,從中解決一些困惑,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放手探索,發現規律

      學生自己解答以上問題,做完后小組交流。

      三、收集信息,總結規律

      精心設計問題:

      1、求小紅和爸爸一共吃了多少蛋糕,你是怎樣列式的?(3/8+1/8)為什么用加法計算?(引出:整數加法的意義對于分數同樣適用,都是把兩個數合并成一個數的運算。)

      2 、求小紅比爸爸多吃了多少個蛋糕,你是怎樣列式的?(4/8-1/8)為什么用減法來計算?(引出:整數減法的意義對于分數減法同樣適用,也就是求爸爸吃的再加多少等于小紅吃的,小紅吃的是兩個數的和,爸爸吃的是一個加數,求另一個加數用減法。)

      3、為什么3/8+1/8=4/8=1/2?為什么4/8-1/8=3/8?(強調計算結果要化成最簡分數)

      你能根據剛才做的題概括出計算方法么?(引出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法則。)

      [設計理念]引導學生自己歸納、補充、完善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一方面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使學生在掌握所學知識的同時獲得成功的體驗,另一方面從學生總結的規律中來發現學生思維的漏洞,幫助學生夯實基礎知識.)

      4、你還有什么問題?

      四、反饋練習

      1、課本105頁和106頁的“做一做”。

      2、解決問題

      小麗計劃一天練習30個毛筆字,實際上午完成了計劃的7/15,下午完成了計劃的11/15,你能提出數學問題并解答出來嗎?

      五、布置作業。

      小學數學說課稿 篇5

      【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會用三角尺和直尺熟練準確的畫出一組平行線。

      2、會利用畫垂線的方法準確的畫出長方形。

      3、培養學生作圖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通過操作活動,使學生經歷畫平行線的全過程,培養學生作圖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活動,讓學生從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提高學習的興趣。

      【說重點難點】

      重點:鞏固對平行線的認識,會用三角尺和直尺準確的畫出一組平行線。

      難點:準確的畫出垂線和一組平行線。會利用畫垂線和畫平行線的方法準確的畫出長方形。

      【教學過程】

      一、 復習導入

      1、回憶一下,什么叫平行線?

      2、我們身邊哪些物體的邊是互相平行的。

      我們怎么樣才能畫出一組平行線呢?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畫平行線

      板書課題:畫平行線

      二、探究新知

      1.可以用直尺和三角尺畫平行線。

      步驟:

      1).用左手固定直尺,用右手將三角尺的一條直角邊緊貼著直尺,沿另一條直角邊畫一條直線。

      2).將三角尺緊貼著直尺移動位置,再畫出一條直線,這條直線與第一步畫出的直線平行。

      可以用畫平行線的方法檢驗兩條直線是不是互相平行。

      2.大家用自己手中的直尺和三角板自己畫一組平行線,然后小組內的同學互相檢查,對方畫的是否平行。

      3.小組活動:

      在你所畫的這組平行線之間畫幾條與平行線垂直的線段,量一量這些線段的長度,你能發現什么?在小組內交流一下全班匯報

      小結:平行線間的距離是相等的。

      學生匯報

      學生舉生活中的實例。

      學生認真觀察后敘述畫平行線的步驟

      學生畫一組平行線,組內的同學互相檢查。

      小組討論后全班匯報

      復習所學的平行線知識,為學習新知識作準備。

      使學生掌握畫平行線的方法,培養學生作圖的能力。

      通過動手操作,使學生理解平行線間的距離是相等的

      4.小組討論:怎樣畫一個長3厘米、寬2厘米的長方形?

      長方形的對邊是互相平行的。

      相鄰的兩條邊是互相垂直的。

      可以用垂線或平行線的方法來畫。

      全班匯報組內研究的畫法:

      先畫一條長3厘米的線段,再過兩個端點在線段的同側分別畫兩條與它垂直的2厘米長的線段,最后把兩條線段的端點用線連接起來。

      三、鞏固新知:

      1、獨立畫一個邊長是4厘米的正方形。

      2、利用所學的畫平行線和垂線的方法,自己設計一幅圖畫。

      四、課堂小結

      通過學習畫平行線,你有什么體會

      五、作業:68頁4題

      學生討論畫法

      可以用垂線或平行線的方法來畫。

      說畫長方形的步驟。

      使學生會利用畫垂線的方法準確的畫出長方形。

      通過練習,能夠把學到的知識進行及時的鞏固復習。

      小學數學說課稿 篇6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讓文化成為學生數學成長的不竭源泉》。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中《圓的認識》的第一課時,下面我從教學思考、教學設計這兩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我的教學思考

      “圓的認識”一課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種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展開,它是研究曲線圖形的開始,也是后繼學習圓的周長、面積、扇形、圓柱、圓錐的基礎。

      教材的編排思路是先借助實物揭示出“圓”,讓學生感受到圓與現實的密切聯系,再引導學生借助“實物”、“圓規”等多種方式畫圓,初步感受圓的特征,并掌握用圓規畫圓的方法,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通過折一折、畫一畫、量一量等活動,幫助學生認識直徑、半徑、圓心等概念,同時掌握圓的基本特征。這樣的編排,學生對于圓的相關概念及特征的理解和把握一般都是建立在教師的明確指引和調控之下,學生相對獨立的探索空間不夠,而與此同時,學生對于圓所內涵的文化特性也無從感受、體驗,對于圓在歷史、文化、數學發展過程中與人類結下的不解之緣感受不深。

      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對本課的教學思路進行重新調整:一方面,通過拓展空間,將學生進一步置身于探索者、發現者的角色,引導學生在認識完圓的一些基本概念后,自主展開對于圓的特征的發現,并在交流對話中完善相應的認知結構;另一方面,我又借助媒體,將自然、社會、歷史、數學等各個領域中的“圓”有效整合進本課教學,充分放大圓所內涵的文化特性,努力折射“冰冷”圖形背后所散發的獨特魅力,讓數學課堂厚重些、開闊些、美麗些……

      二、基于以上的思考,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 在嘗試畫圓的過程中領悟畫圓的方法,會正確使用圓規畫圓,能結合自學、交流、探索等活動,準確理解“圓心、半徑、直徑”等概念。

      2、 引導學生經歷探索、發現、創造、交流等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過程,并在這一過程中深刻把握圓的特征,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數學交流能力。

      3、 使學生學會從數學的角度認識世界、解釋生活,逐步形成“數學地思維”的習慣。

      4、 使學生初步體會圓的神奇及其所包蘊的美學價值。

      由于教材并沒有給圓下一個準確的定義,主要是通過直觀演示,動手操作使學生感知并了解圓的基本特征,因此“感知并了解圓的基本特征和用圓規畫圓”就成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在認識圓的特征的過程中,主要是依靠感知來理解其中許多的概念,因此“認識圓的特征,畫出指定位置和大小的圓”是本節課的難點。

      小學數學說課稿 篇7

      現代心理學、教育學認為:語言的準確性體現著思維的周密性,語言的層次連貫性體現著思維的邏輯性,語言的多樣性體現著思維的豐富性。眾所周知能力和思維相輔相成,而思維的發展同語言的發展又緊密相關,這說明要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就必須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即通過聽、看、想、說等活動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以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從而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

      1、給學生提供語言訓練的機會。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思維是語言的“內核”,兩者相互依存。小學生數學思維的形成與發展是借助語言來實現的,而思維的發展又能促進語言能力的提高。所以,在課堂上要讓每個學生都有說話的機會。可采。簜人小聲獨立說、同桌互相說、小組內輪流說、讓學生小結等形式。說的內容有許多,今天這節上可以說的東西也是比較多的,比如:說角的特征、說操作過程、說判斷的理由等。在這樣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演示學生操作的學具、老師的教具以及板書等,向學生提供鮮明的感性材料,幫助學生思考、理解、掌握知識。教師盡可能多給學生提供語言訓練的機會,有利于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

      多種形式的訓練,使每一個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同時,學生把思維說出來,會有一種愉悅的感覺,也是自我表現和實現自我價值的需要。形式進行討論,討論后請一名代表交流。這樣做,可以使每一個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也有聽別人說的機會;既有面對幾個人發表自己見解的機會,又有面對全班同學說的機會。學生為了表達本組的意見,更加主動地思考、傾聽、組織,靈活運用新舊知識,使全身心都處于主動學習的興奮中,同時也增加了課堂密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教師示范,讓學生知道怎么說。

      兒童具有很強的模仿力,教師的數學語言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數學語言。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有目的地為學生提供準確的語言模式,讓學生知道應該怎樣有條理地說。數學教師的語言應該是學生的表率,教師的數學語言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數學語言。所以教師的語言力求用詞準確、簡明扼要、條理清楚、前后連貫、邏輯性強。這節課中鄒老師在學生認識了頂點和邊后,加以示范性的說明并配合手勢,使學生進一步明確、規范了頂點和邊。在之后學生找生活中的角并說一說的時候,也給與了師范性的演示。通過教師語言的示范作用,對學生的初步邏輯思維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響。

      3、動手操作,發展兒童的數學語言。

      動手操作是發展思維,培養學生數學能力最有效的途徑之一。低年級兒童的思維是直觀性占主導地位,主要是形象思維活動。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兒童這一思維活動特點,充分利用直觀教具的演示和學具的操作這—外部活動,來發展兒童的數學語言。在這節課的教學中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來做一些角,學生邊想、邊做、邊說,使腦、手、口共同參與活動,可以達到統一和諧。在制作角后的交流中學生也有很多親手指一指的機會,通過讓角變大、變小的操作學生有了角有大有小的初步感知。

      低年級的學生年齡小,活潑好動,抽象邏輯思維的能力較差,往往是肚子里知道卻說不出怎么想的,或是不能完整地把思維過程表述出來。教材在教學各個內容時安排了擺一擺、想一想、說一說的活動,其目的是使學生通過操作增強感性認識,逐步達到抽象化。說一說就是要借助語言,把想的過程明確、清晰地表達出來。因此學生思維的發展與語言的發展是密切聯系的,增強語言的培養就是增強了對學生思維的培養,也是我們的最終目標。

      4、學會傾聽,成為數學語言的中介

      我們低年級的絕大部分學生在課堂里說話最初都是需要高級“翻譯”的,這個翻譯從哪里來?就是我們的老師。數學語言不是簡單的書面語言,更不同于生活語言,它的特點是準確、簡潔和嚴謹,具有教強的邏輯性,而小學生的語言表達往往不夠嚴密,缺乏邏輯性、完整性,語言的組織能力比較弱,這樣就阻礙了對數學知識的正確表達,數學思維得不到正常反映。

      所以說老師在課堂里的角色是不容低估的,是學生由生活語言向數學語言過度的中介,一年級學生剛進入小學階段,口頭表達能力非常有限,回答問題更是殘缺不全,在平時的上課中,認真傾聽學生發言,及時收集信息、發現問題及時指出,力求使學生語言表達語句完整,用詞準確。

      小學數學說課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小數的讀法和寫法》是人教版小學數學第八冊第四單元“小數的意義和性質”中第一部分的知識,它被安排在小數的產生和意義之后學習。這是認識小數中比較重要的一環,這也是為以后進行小數的意義和性質及小數的四則運算做知識積累準備。它是整個有關小數學習中的基礎,可以說是一相當重要的內容。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四年級第一學期已接觸過小數。但這個單元的內容還是挺豐富的:初步認識并感知小數的意義;簡單小數的大小比較;讀小數和寫小數;簡單的小數加減法。

      三、設計意圖:

      通過本單元的教學,使學生對小數的認識不再停留在感知的基礎上,應有深入的了解,并掌握其有關性質、方法。本節課教材的編排是先讓學生認識數位順序表,然后是小數的讀和寫;趯W生的認知起點,我將教材作了適當的處理,先讓學生讀小數。雖然小數的讀法并沒有正式教學與概括,但從學生接觸小數起,就不可避免地與讀法進行碰撞,因此在不經意間大部分學生已能正確地讀出小數了。由讀小數引入,教學數位順序表的相關知識,再進行寫小數。

      在上述基礎知識和理念的支撐下,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1、理解小數的計數單位,熟悉小數數位順序表,掌握小數的讀寫方法。

      2、在探究新知的過程中,培養學生類比、遷移和歸納總結的能力。

      3、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刻苦鉆研、探求新知的良好品質。

      四、教學流程:

      一、教學數位順序表導入:

      1、觀察一下,這些小數有幾部分組成?

     。ㄈ糠,整數部分、小數點、小數部分)

      如340.009的整數部分問:3在什么數位上?表示什么?4呢?

      2、誰還記得整數的其他的數位?(學生回答,按一定順序即可)(課件出示)每個數位對應的計數單位分別是什么?關于整數數位你還知道哪些知識?(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都是十)

      【整數數位順序表的知識是學生掌握小數數位知識的基礎,而這兩部分之間又有著極為相似的地方,因此整數數位知識的復習越系統完整,就越有利于學生對新知的探究。在學生回答的過程中,要在注意學生發言的有序性、條理性,語言的規范性,為順利探究小數部分的數位知識埋好伏筆。】

      3、看整數部分,你認為小數的數位應在整數部分的哪邊?(在整數部分的右側)中間怎樣區分呢?(用小數點隔開)

      4、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小數的計數單位有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那么,十分之一表示小數部分有幾位小數?(有一位小數)所以十分之一就在小數點后的第幾位?(第一位)它所占的數位叫做十分位,十分位的計數單位就是十分之一.

      5、你能推測小數部分的第二位是什么嗎?為什么?

     。ㄐ挡糠值牡诙皇前俜治唬驗樗硎居袃晌恍担嫈祮挝皇前俜种。)誰能依次說出小數部分后面幾位的數位順序以及相應的計數單位?

     。ㄇХ治弧Х种唬蝗f分位——萬分之一;十萬分位——十萬分之一;百萬分位——百萬分之一……)

      (5)出示下表,提問:為什么后面用省略號?(表示后面還有很多數位)

      【學生不是一張白紙,有關數位的知識,有了整數部分的數位知識作依托后,相信學生能自己探索出小數部分。抱著這樣一個信念,懷著對學生的信任,我放手讓學生自主概括。在稍做引導的基礎上(十分位的得出教師應予以提示,它既是小數部分的起始位,又和整數部分有著差別),讓學生根據整數部分的知識自行推斷概括!

      6、看著這張數位順序表,你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小數部分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

      你怎樣證明?(0.1米就是1分米,0.01米是1厘米,1分米等于10厘米,因此0.1米里有10個0.01米)

      【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可以直接告訴學生,但這樣的話學生就成了被動接受。雖然小數部分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也是10,但理解的難度顯然有所增加。為了讓更多的學生真正理解,我在這里安排了驗證的環節,讓學生借助計量單位加以理解,并在驗證的過程中理解小數部分最大的計數單位是十分之一。】

      7、你能根據小數數位順序表的有關知識,完成下面這幾道填空嗎?

     。1)小數部分的最高位是()位,計數單位是();整數部分的最低位是()位,計數單位是()。

      (2)從左往右數,小數部分的第四位是()位,計數單位是()。

     。3)10個0.01是(),0.1里有()個0.001。

     。4)6.825有6個()、8個()、2個()、5個()組成。

     。5)說說下面各數中的“2”分別在什么數位上?表示什么意思?

      20.045.420.250.672

      我們要把數位順序表牢記,這樣就能正確地解題了。

      【當學生掌握了上述知識后,我設計了以上一些課后練習題。由最基本的根據數位表知識填空到運用數位表的知識解題,層層遞進,讓學生學以致用。】

      二、教學小數的讀法。

      1、(出示圖)熊貓、電動車、土星繞太陽數據。

      問:你會讀出以上的數據嗎?

      2、誰能總結一下小數的讀法?

      先讀整數部分,再讀小數點,最后讀小數部分。小數部分要依次讀出每個數字,而且有幾個0就讀幾個0。

      3、如果我們要把讀法寫下來,可以采用這樣的書寫格式:

      29.42讀作:二十九點四二

      【雖說讀小數是這節課要掌握的知識,但我們不難發現,只要學生開始接觸小數,就必定要把它讀出來。因此在四年級的時候,學生已經會讀小數了。如果學生的讀法不規范,那么教師也必然會予以指正,只不過沒有向學生說明白而已。因此,我改變了教材的編排體系,將讀小數的讀法安排在課的第二步,既使學生獲得了情感的滿足需要,又為后面的新知探究創設了自然的銜接。如果有個別學生產生錯誤,可讓其他學生予以指正,并授于方法,讓雙方學生都獲得滿足:情感滿足與知識獲取的滿足。小數的讀法有兩種,一是直接讀,二是根據小數的意義讀。根據參考書的意見,我只要求學生掌握第一種讀法!

      三、教學小數的寫法

      1、出示例3:據國內外專家實驗研究預測:到2100年,與1900年相比,全球平均氣溫將上升一點四至五點八攝氏度,平均海平面將上升零點零九至零點八八米。

      你會寫出上面這段話中的小數嗎?(寫在自己本子上,指名板演,說明書寫格式)

      2、寫出下面的小數。

      五點零六十點零零二三百點七一

      【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起點,我讓學生獨立根據信息進行寫小數,相信學生都能完成。在寫完小數的基礎上,我讓學生自己概括小數的寫法,在教學知識的時候不忘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四、綜合練習:

      1、讀出下面各數0。0770。004

      2、說出24.375小數部分每個數位上的數各是幾個幾分之一?

      3、一個數的十位和百分位上都是6,個位和十分位上都是0,這個數寫作()。

      4、一個小數,由4個1、5個0.1、7個0.01組成,這個數是()。

      【寫小數包括兩種形式,一是根據讀法寫,一是根據小數的數位知識寫,比較而言,后者的難度要高一些。因為是第一課時,我讓學生借助數位順序表進行習題的練習,以后就要求學生將表記在腦中,隨時進行運用!

      五、課堂小結。

      小學數學說課稿 篇9

      說課的內容是小學義務教育課程人教板三年級第六冊第二單元(口算除法)

      本冊教材是建立在學生已掌握乘法口訣的基礎之上,學習口算除法是為今后學習筆算除法打基礎的。

      根據本冊教材的知識點與技能的要求,我先闡述本課的教學設計前的背景,我先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入手,先讓學生難看主題圖,從整體入手,使學生了解主題圖的要求,再讓學生說出圖中的信息,然后根據這些信息提出問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根據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價值方面提出如下的教學目標。

      一是技能目標。先讓學生根據信息提出的問題一個一個地解決,先讓學生說出用什么方法計算,然后列式計算,并說出計算過程。

      二是發展性目標,讓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后,用分小棒的過程說自己想法,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掌握口算的方法。

      情感發展目標,通過說計算過程和分小棒的過程,體驗口算除法的過程,從而達到計算的準確性與靈活性,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本課的教學重點是使掌握口算除法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是理解口算除法的算理。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抓住關鍵,順利完成上述教學目標,我在教法上運用多媒體課件,幫助學生分析口算過程的同時又用分小棒的過程,讓學生親身經歷操作的過程,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我本課的教學設計流程是;

      第一流程是創設情景,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學習空間,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二流程是探索新知。

      第三流程是鞏固新知。

      第四流程是深化應用。

      在第一流程創設情景中,我用課件出示情景圖,三個猴子分桃子,讓學生說出你是怎么想的,然后列出算式(630÷3)再進行計算,計算完成后再讓學生說出計算過程。其次用同樣的方法學習第(2)和第(3)個問題。

      在第二流程探索新知中,讓學生看書中的小朋友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然后全班交流學習,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第三流程鞏固新知中,我給學生出示口算提,讓學生熟練地計算,進一步深化口算方法的掌握。

      在第四流程深化應用中,編排許多闖關練習題,如9000÷3300÷3200÷2等等,加強了學生口算除法的計算技巧,為今后的筆算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小學數學說課稿 篇10

      說教材

      《倍數和因數》是小學人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五年級下冊第2單元的內容,也是小學階段“數與代數”部分最重要的知識之一!兑驍岛捅稊怠返膶W習,是在初步認識整數的基礎上,探究其性質,其中涉及到的內容屬于初等數論的基本內容,相當抽象。在這一內容的編排上與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沒有數學化的語言給“整除”下定義,而是在本課時通過乘法算式借助整除的模型na=b直接給出因數與倍數的概念。在地位上,這節課是因數、倍數的概念引入,為本單元后面的內容、以及第四單元的最大公因數、最小公倍數提供了必需且重要鋪墊。

      說學情

      這是一節概念課,對于學生而言可能比較抽象和枯燥。學生由于年齡的關系和個人思維發展的不同,在抽象能力和語言表達和思考的全面性方面需要老師的進一步引導。但由于本課是由乘法引入,且減少了以前老教材關于“整除”等繁雜概念,大大簡化了敘述和記憶的過程,預期學生是可以理解并掌握的。

      教學目標

      1、動手操作,感受并認識因數和倍數,滲透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引導學生理解、掌握因數、倍數的意義,知道因數、倍數兩者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

      2、使學生學會用因數、倍數描述兩個整數之間的關系。掌握找一個數因數的方法,滲透有序思考的方法。

      3、使學生感悟到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系的邏輯之美。

      教學重點

      1、建立因數、倍數的概念,并讓學生理解、掌握。

      2、學會有序的找出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

      教學難點

      1、理解因數、倍數的相互依存關系。

      2、使學生理解以前學習的乘法算式中的“因數”和這里的“因數”的不同,過去學習的“倍”的概念和這里的“倍數”的不同。

      說教學過程

      一、課前交流:

      課開始之前,與學生交流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設計意圖:通過師生關系、父子關系等人與人的各種關系滲透相互依存的關系,為下面的學習作鋪墊)

      二、理解、掌握因數和倍數的意義

      (一)動手操作、抽象出3道乘法算式

      師:同學們,喜歡做游戲嗎?

      師:下面我們就做一個擺一擺的小游戲。每個小組的信封里有12個小正方形,用上所有的小正方形你能把它們擺成一個長方形嗎?開始。

      生:……

      師:誰能用一道乘法算式表示出你的擺法?

      生:2×6=12 (點擊課件)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點擊相應的課件

      師:你是怎么擺的?

      生:……

      師:是這樣嗎?(點擊課件出現2行6列的圖形)

      師:當然也可能是一行擺(2個),擺了(6行)。

      在這里,通過問引導、暗示學生,但答案最好讓學生說出,先讓學生頭腦中自主建構形狀相同的另外一種擺放。

      師:(點擊課件)第二種擺法我們只要把它一旋轉就跟第一種怎么樣?

      生:一樣。

      師:他們算一種擺法,我們可以省略。

      師:還有別的擺法嗎?

      生:……

      師:誰來猜猜他是怎么擺的?

      生:……

      師:還有其它擺法嗎?

      生:……

      師:大家一起用手比劃一下,是怎么擺的?

      師:還有嗎?

      生:……

      師:每行擺5個行嗎?

      生:……

      (設計意圖:通過擺,使學生在學習數學概念時,避開概念的抽象性,有利于幫助學生完成有意義的建構。除此之外,使數與形有機地結合,這樣,學生對概念的理解不僅是數字上的認識,而且能與操作活動與圖形描述聯系起來。學生經歷了“先形后數”的過程,也就是知識抽象的過程。)

      師:那大家再來看看這三道乘法算式中的數,都是一些什么數?

      生:整數(板書:整數)

      師:我們今天學習的新知識“因數和倍數”就是在整數的范圍內研究的,一般不包括0。(板書:因數和倍數)

      師:看到課題,你想知道它的哪些知識呢?

      生:……

      (設計意圖:從學生本身出發,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有助于學生更有目標的參與數學活動。)

      (二)、自學,理解、掌握因數和倍數的意義

      師:以2×6=12為例,先請同學們自學大屏幕中的知識,看看從中你知道什么?

      在自學完后設計了4個小過程:

      1、師:通過自學,你知道了什么?

      2、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小結(這里,邊說邊指著數,讓學生視覺與聽覺相結合)

      3、(點擊課件,文字消失)同位之間互相說一說誰是誰的因數,誰是誰的倍

      4、再指名讓學生根據算式2×6=12,說一說誰是誰的因數,誰是誰的倍數,強化學生對于因數、倍數的理解。

      接下來:

      師:誰能結合這兩道題(3×4=12,1×12=12)來說說誰是誰的因數,誰是誰的倍數?

      生:……

      師:誰能出道這樣的乘法算式,讓大家再來說說誰是誰的因數,誰是誰的倍數?

      生:......

      師:看這道算式中有沒有因數倍數關系?你怎樣想的?

      30÷5=6

      師:誰來說說?

      生: ……

      師:你是怎么想的?

      生:……

      師:再來一個15÷5=3

      師:在乘法算式、除法算式里兩個數之間都有因數、倍數的關系,那在4和20中,( )是( )的因數,( )是( )的倍數。

      師:你是怎么想的?

      師:這個呢?誰來說?

      28和7

      (設計意圖:從乘法算式到除法算式再到兩個整數之間,慢慢滲透,最終讓學生體會什么是因數,什么是倍數這個抽象的概念。)

      師:再來說說這兩個。

      8和24

      8和2

      生:……

      師:你有什么發現?(此時課件中的兩個8變紅)

      生:……

      師:對啊,都有8,可8一會兒是24的因數,一會兒又是2的倍數,一會兒因數,一會兒倍數,怎么回事?

      (設計意圖:課件中的8變紅,突出8,在同中求異,從而更加深入理解因數與倍數是兩個整數之間的關系,同樣一個數,在和不同數的組合中它的意義也是不同的。)

      生:……

      師:這是你的想法,誰還想說?

      生:……

      師:也就是8一會兒因數,一會兒倍數,與誰有關?

      生:……

      得出因數與倍數指的是兩個整數之間相互依存的一種關系。

      師:那今天我們學習的因數和乘法算式中的因數一樣嗎?

      生:……

      (設計意圖:讓學生與已有的經驗形成認知沖突,區分乘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稱中的“因數”和今天學的“因數”的不同,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

      師:再來一個8和8,誰來說說誰是誰的因數,誰是誰的倍數?

      師:因數、倍數是在什么數范圍內研究的?(同時大屏幕呈現剛才所有的式子)

      生:……

      師:就是在整數范圍內研究(一般不包括0)

      師:判斷2.4和4 3和2有無因數倍數關系?

      強調原來學習的倍和今天研究的倍數也是不同的。如果我們想根據除法算式找出兩個數之間的因數與倍數關系,被除數、除數、商都要是(整數)

      (設計意圖:讓學生注意區分“倍數”與前面學過的“倍”的不同,體會“倍”的概念比“倍數”的概念要廣,在比較中加深概念的理解。)

      三、探尋找因數的方法

      師:試一試,你能從中選兩個數,說說誰是誰的因數嗎?

      2,3,5,9,18

      生:……

      師:有沒有好的方法,把18的因數一個不漏的全部找到?

      師:下面就請同學們小組合作,完成一號作業紙,需要借助算式的把算式寫在下面,開始。

      生:……

      學生匯報完教師小結:

      師:也就是從1開始,一對對的找。找到了1,也就找到了18,1后面是2,找找到了2,也就找到了9,依次往下。

      師:為什么不試4?

      生:……

      接下來呈現寫法(兩頭寫)并用課件展示也可用集合圈的方式來表示一個數的因數。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獨立思考——集體交流——互相討論過程中,學習有序思考,從而形成基本技能與方法,做到即關注了過程,又關注了結果。)

      師:來操練一下,做2個對口令的游戲

      師:再來練幾個,完成2號作業紙。

      11的因數有:

      16的因數有:

      1的因數有:

      學生匯報

      師:(課件呈現所有數的因數)觀察這幾個數的因數,你有什么發現?

      生:……

      (課件出示發現)

      師:口頭出題17的因數最小最大

      100的因數最小最大

      100000的因數最小最大

      (設計意圖:讓學生觀察、比較、歸納,思考:有什么發現?讓學生自己探索發現規律。)

      四、練習

      五、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設計意圖:讓學生對自己本節課進行知識的梳理,有助于學生更好的內化知識)

      六、拓展

      完美數

      (設計意圖:讓學生感覺數學的厚重、數學的魅力產生對數學的積極情感,增強學習數學的持久動力。)

      七、課后檢測

      設計理念

      第一,從生活切入,實現數形結合,完成概念的有意義建構。

      數論的內容,如果從數字本身出發進行研究,對小學生來說就抽象了些。本節課,教師以解決問題“12個小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有哪幾種拼法?”為引子,讓學生在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中,學習數學概念,避開了抽象,有利于幫助學生完成有意義的建構。除此之外,使數與形有機地結合,這樣,學生對概念的理解不僅是數字上的認識,而且能與操作活動與圖形描述聯系起來。學生經歷了“先形后數”的過程,也就是知識抽象的過程。

      第二,抓住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促使學生學會有序思考,從而形成基本的技能與方法。

      在找一個數的因數環節,教師適時的追問“用什么方法找的?”,讓學生充分暴露個性化的思考方法,教師點撥出學生思維中各自的優勢:一對一對的找;從“1”開始有序的找,再通過有效分析,取得學生整體的認同。讓學生在獨立思考——集體交流——互相討論過程中,學習有序思考,從而形成基本技能與方法,做到即關注了過程,又關注了結果。

      第三,充分借助生成的素材,實現有效的合作探索,引導學生在比較中歸納尋找共性。

      一個數的因數的特征,單憑記憶也不難接受,為防止學生進行“機械學習”,讓學生觀察、比較、歸納,思考:有什么發現?讓學生自己探索發現規律。

      第四,重視數學意義的滲透與拓展,力求用數學的本質吸引學生,促進學生學習數學的持續發展。

      將完美數的介紹納入本節課的教學,雖然此內容和現行學習任務之間的關系都不大,但卻是學生繼續學習數學所需要的,因為只有有了文化的氣息,數學才變得有了靈魂,讓學生感覺數學的厚重、數學的魅力,才能讓學生透過枯燥,產生對數學的積極情感,增強學習數學的持久動力。

      除此之外,本節課還讓學生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產生認知沖突,比較原來學的“因數”、“倍”與今天學的“因數”和“倍數”有什么不同,在比較中提煉深化,加深了對概念的理解。

      小學數學說課稿 篇11

      一、說教材

     。ㄒ唬┙虒W內容

      1、內容

      教科書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表內除法(一)”的第一課時《平均分(1)》,教材第7頁至9頁例1、例2的教學內容。

      2、地位

      平均分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也是今后學習分數的基礎,是較關鍵的數學概念。除法的含義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礎上的,要突破除法學習的難點,關鍵是理解“平均分”。

      3、編排的特點

     。1)在對比與活動中突出平均分的含義。

      例1中通過創設“分一分”的活動情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數學活動。通過不同的分物情況,使學生在對比中獲得對“平均分”的直觀認識。再通過小結進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義。

      (2)讓學生充分經歷平均分的過程,同時關注分的結果。

      教材在主題圖的設計中,即突出體現了學生對平均分物過程的參與性,又注意引導學生關注平均分的結果。

      例2則呈現了在生活中兩種平均分物的情況之一:等分,教材即重視平均分的過程與方法,又突出平均分的結果。

     。3)注重用數學語言描述平均分,實現“多元表征”的統一。

      讓學生邊擺邊說平均分的過程,可以不斷加深平均分在學生腦海中相應表象,從而為建立除法概念打下基礎。

      教材在例題和多個練習的設計中,都在:“分一分”“擺一擺”或“圈一圈”的活動后,增加了“填一填”的活動,目的是讓學生用語言描述平均分的過程。這樣編排,一方面加深了學生對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為用語言敘述除法算式的含義和運用除法運算的意義解決問題、說明選擇算法的依據都作了充足的準備。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使學生在具體情境與實踐操作中理解“平均分”的含義,能進行平均分。

      過程與方法:通過分一分活動,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用數學語言表述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引導學生感受“平均分”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數學思想:滲透除法與乘法的關系。

      (三)重點與難點

      重點: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義、方法。

      難點:掌握平均分(等分)的方法。

      二、說設計理念

      新課標指出: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啟發式和因材施教。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索、合作交流,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二年級的學生在生活中碰到平均分的機會很多,所以已粗淺的接觸了此類知識,腦海中已有淺略的表象,但卻無系統的理念體系,這節課的目的就幫助學生把提煉和升華理論知識。

      三、說教學法

      (一)創設情境:創設參觀科技園學生分食物的活動情境,讓學生體驗生活中的數學,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二)引導觀察:由小精靈帶領大家來觀察,卡通人物更具有兒童情趣,學生更樂于參與活動。多讓學生說一說,訓練學生用數學語言表述的能力。

     。ㄈ┎僮骰顒樱河檬种械膶W具,來親自動手分一分,同桌之間再相互交流分法。在活動中探究平均分的方法,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ㄋ模┙鉀Q問題:通過動手操作、交流探究和學生演示等活動,最后解決“平均分”的問題,得出結果,并讓學生用語言表述分的結果。

     。ㄎ澹┓e淀經驗:課堂回顧,總結本課的活動經驗和知識點,為今后學習除法做好準備。

      四、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主要設計四個環節:

      (一)創設情境,建立“平均分”概念。這個環節主要從以下五個步驟進行:

      1、提供主題圖動畫素材,通過觀察,建立平均分的表象,提升語言表述能力。通過課件出示主題圖動畫情境,引導學生觀察并把圖中小朋友分東西的場景進行描述,尤其是對“分橘子”、“分糖果”的情景進行猜想:小朋友手里拿的橘子、糖果應該放在哪一堆里?

      【設計意圖:充分利用主題情境的原因是孩子們對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情具有濃厚的興趣,這與他們的生活聯系較為緊密,在觀察分食品的場景中,那種要求分的公平、一樣多的分配方案是出自孩子們內心需求的,因此,會很自然的產生每份分得同樣多的要求,通過這一環節,讓他們初步體驗“每份分得同樣多”。】

      2、情境導入,實際操作。利用各種學具代替實物,按照小精靈的要求將這些“實物”進行分配,然后集體交流,匯報分的過程及方法。

      【設計意圖:這個過程是相對開放的,學生利用學具代替實物,按照3個人來分,會出現每人分得同樣多,也會出現每人分得不同樣多,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充分展示孩子們在解決問題時的策略方法,在合作交流中實現經驗互補,這個環節使進一步體驗“每份分得同樣多”!

      3、對比分的結果,特殊中認識“平均分”。利用實物動畫操作演示,選取平均分和沒有平均分的小組進行對比,并交流每份分得同樣多的分法。

      【設計意圖:經過平均分和沒有平均分的對比,讓學生再次體驗每份分得同樣多的過程和分法,建立深刻的“平均分“表象——每份分得同樣多”!

      4、討論小結,確立“平均分”的含義。從學生的分配方案中,揭示“平均分”的概念。由此揭示這種公平的分法——平均分的概念。

      【設計意圖:通過展示和交流,引導一部分學生能比較清楚地說出平均分的過程和方法!

      5、聯系生活,感悟概念。請你開動腦筋想一想,在我們的生活中遇到過平均分嗎?

      【設計意圖:讓學生說說自己對平均分的親身體驗,學更容易將生活經驗轉化為學習經驗,有利于學習經驗的遷移,對平均分的實際意義理解更深!

     。ǘ﹦邮植僮,探究“平均分”的方法。

      這個環節主要從以下三個步驟進行:

      1、讀懂題意,理解“平均分”(教學例2)。讀題后,你知道了什么?引導學生觀察主題圖,獲取數學信息,引發思考:可以怎樣平均分?

      【設計意圖:通過讀題,將數學活動與語言文字相結合,尋找問題中的“關鍵詞”,加深對文字含義的理解。這對于學困生的學習很有幫助。】

      2、實際操作,應用“平均分”。先讓學生自己試著分一分,再邊分邊跟大家說一說你是怎樣分的。

      【設計意圖:利用學具,動手操作完成“把18個橘子平均分成6份”的任務,并在全班交流自己的分法和結果,使學生在動腦思考、動手操作、動口交流中進一步體會“平均分”的含義,探究平均分之一“等分”的方法。在不同分法的交流中,對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和最優化解題策略有進一步的體驗!

      3、交流分法,提升對“平均分”的認識。說一說你的平均分物的方法,討論:結果是怎樣的?提出結論:不論怎樣平均分,分的結果都相同,只要每份分得同樣多,就是“平均分”。

      【設計意圖:結合分后的直觀圖和語言表述,再次強調平均分的含義。】

     。ㄈ⿷眯轮,理解“平均分”。

      這個環節從以下三個步驟進行:

      1、辨析練習。完成“做一做”,根據學生差異,可以讓學生先進行操作,再讓學生交流分的方法和結果。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根據“平均分“的概念判斷“哪種分法對”,讓學生在運用“平均分”概念進行判斷的練習活動中,滲透份數、每份數,鞏固對“平均分”的認識!

      2、基本練習。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每份幾盒?先讓學生動手操作,再進行交流,并規范表述:把多少平均分,分成了幾份,每份是多少?

      【設計意圖:這里重有通過“連線”的方法展現平均分的過程,并與后面所要學習的包含情況所采取的“圈一圈”的方式進行區分。練習后,同樣設有語言表述的環節,體現對語言表述能力培養的連續性!

      3、深化練習,滲透乘法與除法的關系?磮D完成填空,讓說一說平均分的過程、方法和結果。

      【設計意圖:這里的楓葉都是分好的,安排了讓學生算一算一共有多少片楓葉的內容,學生可以一片一片地數,也可以用加法或乘法計算,對乘法與除法的關系作了很好的滲透。完成后,讓學生根據楓葉圖,把平均分的結果完整的說一說,并通過動作與語言的結合,進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為除法概念的建立奠定基礎。】

      (四)課堂回顧,升華“平均分”。

      今天你有什么收獲?來和大家分享一下吧!讓學生回顧本節課所學知識,談談自己的收獲和存在的問題,教師讓

      學生注意觀察生活中平均分的現象,匯報給同學、老師和爸爸媽媽。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從自己的活動、操作和情感體驗等方面來總結今天的學習活動,升華對“平均分”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

      小學數學說課稿 篇12

      教材分析

      教材內容:認識折線統計圖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單元是在學生學習了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引入的一種新的統計圖——折線統計圖。它不僅豐富了統計的內容,還為今后的復式折線統計圖與扇形統計圖的學習作好知識貯備;通過正確地認讀分析統計圖,為今后的統計圖分析打下基礎。

      目標分析

      認知目標:

      讓學生認識單式折線統計圖,了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

      技能目標:

      培養學生在統計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及進行合理推測的能力。

      情感目標:

      ①通過對現實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統計,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谕ㄟ^對東營市各項資料的分析與認識,加強環保教育,提高環保意識。

      學情分析

      學生已掌握了收集、整理、分析數據的基本方法;

      會用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來表示統計結果;

      能根據統計圖表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建立了統計的觀念。

      教學的重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教學難點:總結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并能對數據進行簡單的分析。

      教法學法分析

      實踐操作法

      演示引導法

      觀察對比法

      合作交流法

      拓展練習法

      傳統教學方式內容單一、知識“死板”、以老師的講授學生的傾聽為主、生生交流少、課容量少效率低;而在信息環境下的多媒體教學取材廣泛、內容豐富、“死板”的知識可以通過課件的演示“運功”起來,讓學生更容易體會到知識形成的過程,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容量方面更是超出傳統課堂的幾倍,有效的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利用多媒體,我將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設計為以下三個環節:

      復習舊知

      情境導入:利用小學生的好奇心,用簡單的問句——你想知道老師在忙什么嗎?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供輕松的學習環境。這時候老師出示通過網絡資源搜集到的東營市交通工具的數據(這在以前是辦不到的),進一步讓學生整理并完成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的繪制。在學生展示時,進行提問:條形統計圖有什么特點?溫故舊知的同時深化對條形統計圖特點的認識,為下面的對比教學做下鋪墊。

      學習新知

      在傳統的課堂中死板的統計圖不可能將統計圖的特點一一直觀、清晰、形象的展示出來,不易于學生發現和掌握,為此我借助多媒體,將折線統計圖的繪制過程演示出來,利用這一優勢,不僅使學生了解了折線統計圖的繪圖過程,更能突出圖形的特點,為觀察對比折線統計圖與條形統計圖的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也有效地烘托學習的氣氛。

      通過多媒體演示折線統計圖的繪制過程和學生的復述,學生對折線統計圖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認識,清楚的知道了它是由點、線構成的,再讓學生根據圖形形狀的特點,給該圖起個形象的名字,同時板書課題,加深對它的認識。為更進一步認識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我設計了折線統計圖與條形統計圖對比這一環節,在這里受學生學習經驗和認知水平的差異,學生觀察到的,表現出不全面性,這正好可以利用小組合作的方式,運用小組成員的集體智慧,各抒己見,有效總結,形成較為完整的結論。

      在小組合作前:我向他們提供了合作交流的建議:

      1、每位同學積極發表自己的見解。

      2、請一位同學擔當記錄員,記錄本組同學的意見,避免重復性敘述。這樣即沒有破壞合作交流的形式,又對學生的活動作了指導,有效地提高了合作的效率。合作中實實在在的看到了成果,而不是流于熱鬧的形式,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作用。這是小組的成果,雖書寫不夠工整,但卻看到了學生智慧的結晶。

      讓學生說說生活中你在哪見過折線統計圖,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數學是有用的學科。

      在練習的選取上,舍棄課本提供的資料,利用網絡資源搜集了關于東營市的各項統計資料,使學生感到學習的資源就來源于我們身邊的事物,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以讓學生進一步認識我們的家園——東營,感受到東營的發展變化。

      第一題的練習目的是讓學生體會折線的起伏,反應數量增減的變化,完善對折線統計圖的認識。

      第二題目的是讓學生能根據統計圖的整體變化預測出今后氣溫變化的可能性,是升高?還是下降?哪種可能性大,滲透概率論的知識;并分析導致氣溫升高的原因,結合北京2008奧運會這一舉國大事,進行環保教育。接下來是

      東營市20xx~20xx年公共綠地面積統計圖

      東營市20xx~20xx年廢水排放量統計圖

      東營市20xx~20xx年耕地面積統計圖

      都是圍繞著東營的環境變化和基礎建設開展的。

      拓展練習

      總結新知,收獲體驗

      我設計了兩個問題:

     、僬劬統計圖有何特點?與前面所學的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相比,折線統計圖有什么優點?畫龍點睛的問題,讓學生清楚的認識到本節課應掌握的數學知識和學習的內容。

      ②這節課你有什么新收獲?讓學生回憶本節課除了數學知識外,還積累了哪些新的學習經驗,有了怎樣的體會?這樣不僅重視了對數學知識的總結,還注意到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

      布置作業:

      本節課學生對折線統計圖的繪制過程有了深刻的認識,安排作業時,我考慮到不僅要培養學生收集數據整理數據的能力,還要能鞏固新知識點,又要為下一步的畫圖,做一個預習,因此設計了這一作業,可為一舉三得。

      板書設計

      在學生起名后,板書課題;在小組代表總結后,板書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

      以上是我的說課內容,不當之處請批評指正,謝謝!

      小學數學說課稿 篇13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數學第六冊第三章“年、月、日”的第一課時。

      2、教材分析

      時間單位是較為抽象的計算單位。小學在前面已經掌握了小時、分、秒,并在實際生活中積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經驗,有關年、月、日方面的知識,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他們的生活和學習內容中,有了形成較長時間觀念的基礎。本單元是在此基礎上向學生介紹有關年、月、日等時間單位方面知識的。本課是讓學生借助觀察年歷來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的,然后介紹平年、閏年的判斷方法,以及拳頭記憶法和大月歌訣記憶法,最后是算出平年、閏年全年的天數。

      3、教學重點、難點:年、月都是較大的時間單位,讓學生建立時間單位的觀念和掌握單位間的進率是教學的重點。掌握平年、閏年的判斷方法是教學難點。

      關于練習題的編排,編者是按照新授內容的順序安排的,形成多樣。第1題是先練習了年、月、日之間的進率,再說出平年和閏年的天數;第二、三、四題是讓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問題,提高了學生解答問題的能力。

      4、教學目標:根據本節課的重、難點和內容的特點,我制定了以下四條教學目標:

     。1)能夠說出年、月、日之間的關系,能閱讀日歷、年歷,并寫出日期。

     。2)能夠說出各月的天數并能正確分辨大月和小月。

     。3)理解、掌握平年、閏年的判斷方法,并能說出平年和閏年的天數。

     。4)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判斷能力和探究能力。這幾條目標既有知識層,又有運用層,而且概括了本課時的知識點,明確、具體、可測。

      二、說教法

      1、教法上:

     、倥w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原則。注重知識形成過程的教學,通過啟發、誘導、設置懸念,培養學生探討知識的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做到精講多練,講練結合,步步扎實。

     、诒M量利用直觀教具、電化教學等手段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③努力體現目標教學特點,在突破重點、難點的過程中重視教學信息的反饋和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如:在教學年、月、日的進率時,我是通過讓學生觀察19xx年的年歷使學生知道一年有多少個月,每個月有多少天,通過教與學的雙向反饋,使教師更加清楚學生對這一教學重點的掌握情況,使下面的教學建立在穩固的基礎上。再通過教師幻燈片演示近幾年二月份的天數,學生通過動腦、想、說、總結概括等一系列的活動,突破教學難點。

      2、教具準備:分句課本的特點和學生年齡特點,我準備了以下教具:年歷、幻燈片、錄音機等。通過這些教具,可以使學生直觀地發現規律,學到知識。

      三、說學法

      在學法上,通過讓學生觀察、看書、質疑、討論、總結、概括、實踐運用等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如:在教學一年或者一個月的時間有多長時,首先利用年歷組織學生進行觀察等活動,并注意聯系實際來掌握年、月、日之間的關系;通過讓學生觀察幻燈片中二月份的天數發現每四年一閏的規律。再經過計算1980÷4和1986÷4得出平年、閏年的判斷方法。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探究能力和判斷能力,從而提高學習興趣。本屆初三現有學生168人,其中往屆生10人。與臨近鄉鎮相比,不但人數少,而且整體水平較差,特別是兩極分化嚴重,學困生多。這使得我們初三的教育教學工作更為艱巨,但我們決不能動搖既定的升學目標,我們只有扎實工作,花大力氣,發揚苦干加巧干的精神,才能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才能確保本屆升學目標的實現。為此,特制定本屆初三教育教學工作計劃。

      奮斗目標

     。、本屆初三年級升學指標要達到重中(普師)10人,普中30人,升學率達85%以上。

      2、各班對前三名學生各科的基本分數要保證達到:語文120分,數學135分,物理95分,化學95分,英語110分,政治40分,體育35分。

     。场厴I總平分力爭進入市前15名,各科畢業平分與全市鄉鎮第一名的差距要控制在10分以內,要杜絕極差生,使畢業率達100%。

      措施要求

     。薄⒓訌娝枷胝喂ぷ骱统R幑芾,重視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對“學困生”既要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習的自覺性,更要對他們進行學法指導。級部堅持每月召開一次學生會議。

     。、強化理想前途教育、學習目的性教育和形勢教育,使初三學生進得來、留得住、學得好,以確保中考參考率達到市教委的要求。

     。、強化質量意識,優化課堂教學結構,積極發揮集體智慧,打好團體戰。各學科要做到“統一要求、統一備課、統一進度、統一考查”。學科間不占不擠,要著力提高課堂效率,向45分鐘要質量;要面向全體學生,不歧視任何一個學生;課堂上做到精講多練,課后認真做好培優補差工作。

     。础⒏鲗W科的教學進度要保證達到市教委的統一要求,明年3月20日前各學科必須結束新授。第一學期每周六下午進行集體補課。

      5、每天晨讀、早讀、中自習、晚自習都安排到人。強化輔導工作。每天下午的第四節課和晚自習的第一節課各班可集體輔導,其余時間安排學生自習;明年5月10日至6月10日,初三任課教師全員到班晚自習,進行個別輔導。

     。、加強對薄弱科目的檢查和督促工作。從第一學期起學校定期對理、化、英三門進行抽測,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加強過程管理,確保明年中考無弱科。

      7、復習階段,各學科要認真制定復習計劃,精心組織復習,做到以綱為綱、以書為本,講清概念,揭示規律,指點迷津,提高學生的審題、解題的能力及速度。

     。浮⑻幚砗媒y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的關系。第二學期開始對各班重中對象和暫差生的部分薄弱科目進行拔尖和補差,具體時間、對象及輔導老師另定。

      9、引資料、學經驗。同軌老師要互相學習,正常開展聽課活動,取長補短,共同提高;學校統一訂購的復習資料統一使用,以充分發揮其效益,各科任教師不得濫訂資料。

      10、認真組織測試,強化綜合訓練,抓住各學科的薄弱環節,及時補救。

      時間安排

     。、第一學期各學科的進度(見市教委的具體要求)。

     。病3月20日前各學科必須結束新授。

      3、3月21日至4月30日進行第一輪復習。按單元、章節系統復習初一至初三的內容,重點是初三內容。

      4、5月1日至5月15日,各學科分類綜合復習。

     。、5月16日至6月10日,綜合測試訓練(具體安排另定)。本屆初三現有學生168人,其中往屆生10人。與臨近鄉鎮相比,不但人數少,而且整體水平較差,特別是兩極分化嚴重,學困生多。這使得我們初三的教育教學工作更為艱巨,但我們決不能動搖既定的升學目標,我們只有扎實工作,花大力氣,發揚苦干加巧干的精神,才能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才能確保本屆升學目標的實現。為此,特制定本屆初三教育教學工作計劃。

      奮斗目標

     。、本屆初三年級升學指標要達到重中(普師)10人,普中30人,升學率達85%以上。

      2、各班對前三名學生各科的基本分數要保證達到:語文120分,數學135分,物理95分,化學95分,英語110分,政治40分,體育35分。

     。、畢業總平分力爭進入市前15名,各科畢業平分與全市鄉鎮第一名的差距要控制在10分以內,要杜絕極差生,使畢業率達100%。

      措施要求

     。、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規管理,重視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對“學困生”既要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習的自覺性,更要對他們進行學法指導。級部堅持每月召開一次學生會議。

     。、強化理想前途教育、學習目的性教育和形勢教育,使初三學生進得來、留得住、學得好,以確保中考參考率達到市教委的要求。

      3、強化質量意識,優化課堂教學結構,積極發揮集體智慧,打好團體戰。各學科要做到“統一要求、統一備課、統一進度、統一考查”。學科間不占不擠,要著力提高課堂效率,向45分鐘要質量;要面向全體學生,不歧視任何一個學生;課堂上做到精講多練,課后認真做好培優補差工作。

     。础⒏鲗W科的教學進度要保證達到市教委的統一要求,明年3月20日前各學科必須結束新授。第一學期每周六下午進行集體補課。

     。怠⒚刻斐孔x、早讀、中自習、晚自習都安排到人。強化輔導工作。每天下午的第四節課和晚自習的第一節課各班可集體輔導,其余時間安排學生自習;明年5月10日至6月10日,初三任課教師全員到班晚自習,進行個別輔導。

     。、加強對薄弱科目的檢查和督促工作。從第一學期起學校定期對理、化、英三門進行抽測,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加強過程管理,確保明年中考無弱科。

      7、復習階段,各學科要認真制定復習計劃,精心組織復習,做到以綱為綱、以書為本,講清概念,揭示規律,指點迷津,提高學生的審題、解題的能力及速度。

     。浮⑻幚砗媒y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的關系。第二學期開始對各班重中對象和暫差生的部分薄弱科目進行拔尖和補差,具體時間、對象及輔導老師另定。

     。、引資料、學經驗。同軌老師要互相學習,正常開展聽課活動,取長補短,共同提高;學校統一訂購的復習資料統一使用,以充分發揮其效益,各科任教師不得濫訂資料。

      10、認真組織測試,強化綜合訓練,抓住各學科的薄弱環節,及時補救。

      時間安排

     。、第一學期各學科的進度(見市教委的具體要求)。

     。、3月20日前各學科必須結束新授。

     。、3月21日至4月30日進行第一輪復習。按單元、章節系統復習初一至初三的內容,重點是初三內容。

      4、5月1日至5月15日,各學科分類綜合復習。

     。、5月16日至6月10日,綜合測試訓練(具體安排另定)。

      小學數學說課稿 篇14

      一、教學內容:

      本課是北師大版教材五年級數學上冊中的比較分數大小“通分”第一課時。

      二、教材所處的地位:

      通分是分數基本性質的一種應用,是已經掌握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和求幾個數的最小公倍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同時,通分又是分數四則運算的重要基礎,是比較異分母分數大小和計算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重要步驟,因此,必須使學生切實掌握好。

      三、教學目標:

      根據本課的教學內容,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通分的意義,理解和掌握通分的方法,學會把兩個分數通分,能通過通分比較異分母分數的大小。

      2、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和歸納等思維能力。

      四、教材重點和難點:

      為了使學生能比較順利地達到教學目標,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通分的意義,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通分的算理以及通分的關鍵:找準分母的最小公倍數作公分母。

      五、說教法:

      為了更好地突出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討論法。通過學生的討論讓他們自己總結歸納出通分的意義和方法。

      2、運用口答、等形式的練習,使學生鞏固了所學的知識,使教學得到反饋。

      4、循循善誘,啟發引導學生,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引導學生動口、動腦、動手,逐步掌握新知。

      六、說學法: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學會聯系舊知識解決新問題,通過對操作演示的觀察、分析,自己總結歸納出通分的意義和方法,體現了學生的自主。

      七、說教學過程:

      1、通分是在求幾個數的最小公倍數和分數的基本性質的基礎上學習的,因此,在新授前我先安排了同分母分數的比較大小的復習和同分子分數比較大小的復習。復習第(1)題讓學生回憶了兩個數是互質關系、倍數關系和一般關系時怎樣求它們的最小公倍數;復習第(2)題時先讓學生填空,再說一下這樣填的根據,為通分過程打好基礎。

      2、(1)在教學例1時,我先通過題中具體的分數,引出異分母分數的概念,再引導啟發學生把2/9和1/4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數,公共的分母必須是4和9的公倍數,從而引出了通分的概念,再引導學生思考:為了計算簡便,取最小的公倍數做分母,然后出示了通分的關鍵。

     。2)在教學通分過程時,我重點是解決對照公分母思考把原來的分母和分子要同時乘以幾,引導學生想:分母是原來分母的幾倍,原來分數的分母和分子要同時乘以幾。為了幫助學生真正理解通分的道理,我借助教材上圖形的直觀,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對照板書自己總結歸納出通分的意義和方法。

      在教學例1后,我就指導學生練習了課本54的練一練的第一題有利于進一步鞏固通分的道理和通分的方法。

      3、教學例1后,就進入了鞏固練習階段。通分的關鍵是找到分母的最小公倍數作公分母,因此我首先安排了練一練的第2題:很快說出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然后練習了練一練的第三題提高了學生的辨別能力,防止通分的兩種錯誤類型。

      4、最后我進行了課堂總結,讓學生自己歸納:這堂課,你學會了什么?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5、在一堂課結束之前,我還安排了一定的作業時間,既當堂檢查了教學效果,又減輕了學生的課后負擔,并在作業時,我進行了個別輔導,讓后進生能得到進一步的理解和掌握。

      最后我忠心希望各位領導、老師多提寶貴意見,謝謝大家!

      小學數學說課稿 篇15

      一、說教材

     。ㄒ唬┱f課內容

      “圓的認識”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十一冊第四單元“圓”中的第一節課。這節課的內容包括:圓的特征、圓心、直徑和半徑。

     。ǘ┙虒W內容的地位和作用

      “圓的認識”是在學生直觀認識圓和已經較系統地認識了平面上直線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是學習曲線圖形的開始。它與“圓的周長和面積”、“軸對稱圖形”的學習關系十分密切。所以正確樹立圓的表象,掌握圓的特征,是本課的首要任務。

      (三)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內容、教學大綱要求以及學生的認識特點、年齡特征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使學生認識圓,掌握圓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個圓里半徑和直徑的關系。

      2、使學生通過觀察、猜想、動手操作等數學活動過程認識圓,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和初步的探索能力。

     。四)教學重點、難點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掌握圓的特征;理解同圓或等圓中半徑和直徑的關系。因為這是今后系統地學習“圓”的知識的重要基礎。

      二、說教法、學法

      根據教學內容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和學生的認知規律,遵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的原則:

      1、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及學生的認識水平和認知規律,這節課采用演示、操作等直觀方法進行教學。通過教師的教具演示和學生的畫、折、量等動手操作,使學生獲得充足的、豐富的感性材料。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通過敘述操作過程,把感知經過思維轉化為表象,并在教師的指導下,抽象概括出圓心、半徑、直徑等概念。

      2、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生活中的問題,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去思考問題,掌握知識。認識圓的特征,探索求證圓的特征的方法,使學生在自主的活動中學會學習。

     。ㄒ唬┘とぃ

      生活導入(西瓜、奧運五環)引出圓是平面圖形。用圓的原因是比球更直觀,例舉生活中的圓。

     。ǘ┏醪礁兄

      1、設疑引起思維沖突:直尺畫圓(圓的特征)圓是一條曲線圍成的封閉圖形。

      2、通過看古人畫圓、多媒體畫圓、嘗試畫圓,師板演,二次畫圓,總結圓規畫圓(畫圓步驟:定點、定長、旋轉圓規)定點不能移動,定長不能改變。

     。ㄈ┱J識半徑

      老師想把剛才畫圓的圓規兩腳之間的距離畫出來,應該從哪一點畫到哪一點,用手指,可一畫幾條,無數。區分圓上、圓內、圓外。

     。ㄋ模┱J識直徑

      讓學生上來用直尺擺,還可以怎么擺,無數條,關鍵是什么。

     。ㄎ澹┱J識半徑與直徑的關系

      讓學生在自己的圓里,一條半徑,再畫一條、再畫一條,通過量一量,得出半徑有無數條,長度都相等,強調在同一個圓內,所有的半徑相等。再通過量一量或折一折,半徑、直徑的長度有什么關系,得出:D=2RR=D/2

      為什么有些圓大有些圓小,是不是你們的圓規質量有問題?

      定長決定大小,定點決定位置

     。╈柟蹋

      找一找,哪些是直徑,哪些是半徑?注重對學生思維的培養,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ㄆ撸┩卣梗

      生活中的圓的作用,車輪,把對圓的認識延伸到點的軌跡,為后續學習作鋪墊。

      這一練習的設計,遵循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意在學生對圓有了一定的認識之后,就讓學生運用剛才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實際的問題。這時,出示多媒體課件,加以驗證。學生積極思考、熱情高漲,學習興趣極大地被調動起來。

      這節課利用多媒體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鼓勵學生對新知識的探究,讓學生在成功中享受喜悅,增強信心,實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目的。學生不僅認識了圓的各部分名稱,學會了畫圓、而且掌握了圓的特征,半徑直徑之間的相互關系,更重要的是通過學生的主動探究過程,使學生從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發展走向素質的提高;使學生學會了從不同角度來思考問題,創造性思維得到了培養和發展。

      三、教學反思:

      我能按新課標的精神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學習方式,并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創設學習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圓在生活中的作用。在探究圓的各部分名稱及特點,我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來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熱情,并通過各種形式的教學活動,引發學生思考,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空間想象力,增進學生對數學的理解和感受。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從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以獨立思考、小組合作的形式,探究新知,同時在活動中培養學生互助、合作交流的意識,教師僅僅作為一名“參與者、合作者”參與活動。課堂氣氛活躍,每個教學環節緊湊,教學導語清晰、連貫能吸引學生。

      圓的認識是學生對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直線平面圖形認識的擴展,是對曲線圖形的初步認識.本課的教學注重聯系生活實際引入學習內容,加強操作實踐,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力求體現新課程的理念,注重創設生活化的學習情景,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熱情,通過各種形式的教學活動,引發學習思考,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空間想象力,增進學生對數學的理解和感受。簡要歸納主要有以下三個特點:

      1、重視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從學生感興趣的車輪為什么做成圓,車軸放在輪的中央,讓學生帶著生活中問題學習數學知識,讓學生觀察圖片、觀察實物,最后引導學生概括圓的概念。整堂課始終處于現實背景中,緊密聯系生活實際,教師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啟發學生原有認識,構建數學模型,體現了數學學習的價值。

      2、重視學生的操作實踐活動.動手實踐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方式之一,它有利于讓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促進學生對抽象的數學知識的理解.在本節課的教學中,無論是在對圓的各部分認識中,還是對圓的特征的探索,教師都讓學生通過折一折、量一量、看一看、想一想等活動,去進行自主探索發現,獲取圓的有關知識,掌握圓的特征。注重學生的操作活動,讓學生在做中學數學。

      3、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作用。新的課程理念指出,要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在學生學習中的工具作用,致力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投入到探索性的數學學習活動中去。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通過多媒體計算機的輔助作用,創設學習情境,直觀、形象、動態地展現知識的形成過程,讓學生感受到圓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和廣泛運用,體現數學的價值,同時,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深刻理解,建立清晰的概念。

      小學數學說課稿 篇16

      一、說教材及學情

      《分數的意義》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一課。在這一單元中,《分數的意義》十分重要,學好這部分內容,將會對后續建構真分數、假分數等概念以及學習分數基本性質、分數四則運算、分數應用題等內容奠定堅定的基礎。

      《分數的意義》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分數,并且知道把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這樣的一份或幾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重點是使學生理解不僅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可用自然數1來表示,許多物體看作的一個整體也可用自然數1來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單位“1”,進而總結概括出分數的意義;趯W生的知識基礎及對教材的編排情況,我確立該課如下的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1、知識目標:建立單位“1”的概念,理解分數的意義,知道分數各部分的名稱及意義。

      2、能力目標:通過直觀教學和動手操作,使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理解并形成分數的概念;培養學生的實踐、觀察及創新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教學的重點:建立單位“1”的概念,理解分數的意義。

      教學的難點:建立單位“1”的概念。

      二、說教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讓學生親身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也就是經歷一個豐富、生動的思維過程,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我以學生發展為立足點,以自我探究為主線,以求異創新為宗旨,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觀察辨析、自主探究,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全面、全程、全心地參與到每一個教學環節中。在教與學的過程中,使學生觀察、操作、口頭表達等能力得以培養,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得以開發與增強。在教學中主要采用了創設情境、動手操作及自主探究的教學方法,即把問、說、講、做的權利和時間交給學生,力途為學生營造一個寬松、民主的學習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眼、口、腦、手等多種感官參與認識活動,讓孩子們真正感受到“我能行”。全課以“實踐導入,喚醒已知—動手操作,創造分數—媒體演示,揭示產生”三大主線貫穿全課。

      三、說教學流程:

     。ㄒ唬┯螒驅,激發興趣

      做“說一不二”游戲

     。1)2塊橡皮泥:1+1=? 錯了!一塊橡皮泥再加一塊橡皮泥等于一塊。

      (2)5塊糖:你猜2+3=?

      2+3怎么等于1呢?(5塊糖放進一個袋子里,不是一袋糖了嗎?)

     。3)50+50=?反應太快了!怎么等于“1”呢?這100個蘋果不是就是“1”筐蘋果嗎?

      (4)誰也舉一個說一不二的例子呢?

      通過游戲導入,使學生在出乎意料的答案中產生對學習分數的興趣,調動了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對分數單位“1”在生活中有初步感知,為后面突破難點奠定基礎。

     。ǘ﹦邮植僮,創造分數

      1、動手操作,感知意義

      學生四人一組為單位,每組有一套學具, 8顆棋子、2塊糖、10粒豆子、一幅熊貓圖等,然后讓學生選一種或幾種學具自己動手創造分數,并提出要求:在創造分數的過程中,你可以動手擺一擺、分一分、說一說、你把誰看作了一個整體,你是怎樣分的,創造了一個怎樣的分數。學生操作、匯報交流展示的是學生把不同物體看作一個整體所創造的分數。(課件)

      此環節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直觀地感知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及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幾份的數,都可用分數來表示,也就是初步感知分數的意義。

      2、師生互動,理解意義

      在學生初步感知意義的基礎上,采用師生互動的形式,借助多媒體課件,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意義。互動分為兩次,第一次借助小旗圖,(課件)以教師首創了一個分數1/2為例,激活學生的思維,“還是這幅圖,你能創造不同的分數嗎?”激發他們創造的欲望,學生動手操作一定會創造出不同的分數如(課件)。第二次出示熊貓圖的辨析題(課件)教師引題“當我們把6只熊貓看作一個整體,把這個整體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這個整體的幾分之幾?由于教師給出了三個答案,進而引發學生的思考,在學生辯解、交流中,知道把這個整體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這個整體的三分之一。(課件)

      此環節的設計意圖是直觀的幫助學生感知份數與個數的不同,從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分數的意義,為概念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3、深化整體,總結意義

      在上一環節成功教學之后教師小結“剛才我們把8面小旗,6只熊貓分別看作了一個整體!睆亩僖淮谓沂玖艘粋整體,通過直觀演示、使學生明確單位“1”可以是一個圓、一個計量單位、還可以是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由此拓展“我們還可以把什么看作一個整體”,學生自由回答,有的可能會說“我把一張餅看作一個整體,把4個棋子看作一個整體,把全班50套桌椅看作一個整體,把全校師生看作一個整體等等,從而深刻體驗了一個整體的含義,進而引出單位“1”。最后借助一組練習題,通過對1/2、3/5兩個分數意義的理解,逐步總結出分數的意義,即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一份或幾份的數,叫做分數。進而揭示課題,完成板書。

      4、巧妙練習,強化意義

      比如為“1/4”這一分數配圖(課件)教師提出要求“大家看這里有一個分數,你能試著給它配幾幅圖嗎?配出一幅的是達標,2幅以上的是良好,3幅以上的是優秀。”借助激勵性的語言,學生們一定會躍躍欲試,可能會出現許多不同的作品。那么同是分數1/4,為什么會出現這么多不同的作品呢?那是因為學生假設的整體不同,也就是單位“1”不同,因此所配出來的圖是不一樣的。借助為分數配圖這一環節,從另一個側面進一步強化了分數的意義。

      (三)媒體演示,揭示產生

      其內容就是分數的產生過程,其目的就是創造一種寬松、愉悅的氛圍感受數學文化。(課件)

      整個教學過程教師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引導、點撥,學生是在一種自主、自動的時間和空間中,通過自己的思考,達到學習目標的。實現了先進教育思想與現代教育技術的有機融合。

     。ㄋ模┓答伨毩暎卣箘撔

      這一環節,教師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及時調控教學,使學生切實掌握知識,達到訓練和提高的目的。為了能使面向全體和因材施教相結合,讓每一位學生獲得成功,我設計下列練習:

      1、用分數表示下面各圖中的涂色部分

      2、用下面的分數表示圖中的涂色部分對嗎?為什么?

      以上兩道題是基本練習題,目的是:突出本節課的重點、難點、深化對分數意義的理解。

      3、游戲“奪紅旗”

      男、女各一隊,派代表到前面奪紅旗,但要聽老師指揮,拿對了紅旗歸這一隊,錯了機會自動轉給下一隊,老師當發令員,其他同學當小小裁判員。女同學代表到前面拿走全部的2/11、男同學拿走剩下的1/9、女同學拿走剩下的1/4、男同學拿走剩下的2/3、女同學拿走剩下的1/2,剩下的一面獎給全班。

      此題設計加深了學生對分數意義的理解,又增強了學習的趣味性,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征,同時訓練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思維的廣闊性、靈活性。

      (五)、全課小結,揭示課題

      “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分數的意義,對分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關于分數還有很多很多的知識哪!同學們課下繼續去學習、去探究吧!”教師將學生的學習興趣延伸到了下節課。

      小學數學說課稿 篇17

      一、說教材

      《通分》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內容,通分和約分一樣,也是分數基本性質的應用,同時通分還是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基礎,教材以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出發,體現了生活與數學的密切聯系,教材以分數的大小比較為線索,由特殊到一般的分數大小的比較,體現了把知識從特殊到一般的探索和歸納的過程。

      根據本課的教學內容,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理解通分的意義,掌握通分的方法,能正確的把兩個分數通分。

      能力目標:在教學中滲透數學轉化的思想,通過自主的探究,小組合作,使學生經歷分數的大小比較和通分的過程,體現了知識的遷移類推的思想。

      情感目標:從生活中提煉出數學思想,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通分的方法,并用新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感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為了使學生能比較順利的達到教學內容,我確定了本課的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通分的意義,掌握通分的方法。教學難點:運用通分的方法比較異分母分數的大小。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二、說教法、學法

      1、教法:新課標標準指出,教師是學生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我遵循講練結合,引導啟發,點撥的教法。

      2、學法:學生作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在學法的選擇中,體現合作交流中學,學后合作交流的思想。

      三、說教學過程

     。ㄒ唬、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我設計了一個情境小問題,“六一兒童節就要到了,你想在那一天做什么呢?”然后導入情境問題:去年六一兒童節那天,去游樂園玩的小朋友有很多,這些小朋友有的玩“激流勇進”,有的玩“瘋狂老鼠”,游樂園的管理人員做了一個統計,在這些小朋友中,有5/6的小朋友玩了“激流勇進”,有3/4的小朋友玩了“瘋狂老鼠”,同學們,請你們說一說,玩哪一項游戲的人比較多呢?讓學生獨立思考后發表意見,明確異分母分數的比較,進而引出課題,板書課題。通過這樣一個問題情境,自然引出本課要探究的重點內容,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開始對主題的思考,為學生學知豐富了情趣,為后面的學習打下伏筆。

     。ǘ⒅鲃訁⑴c,探索新知

      1:教學例4時,先出示世界地圖,并提出問題。上學生看世界地圖觀察、判斷,然后給出條件并使學生明確,要比較陸地面積和海洋面積的大小,只要比較這兩個分數就行了,然后放手讓學生自己說方法,說結果,說理由,最后師生共同總結,比較同分母分數的大小方法,明確通分母分數比較的方法。在教學比較同分子分數大小時,先讓學生獨立完成73頁“再比較一下”,然后老師提出問題,上下兩行分數相比較,有什么不同點,怎樣比較同分子分數,最后師生共同總結比較同分母分數、同分子分數大小的方法,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獨立完成73頁做一做,然后匯報方法結果。

      2:教學例5時,在例4的基礎上,自然而然的提出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子怎么比較大小呢,課件出示例5,提出問題,黃豆和蠶豆哪個蛋白質的含量比較高,明確只要比較2/5和1/4這兩個分數的大小就好了,接著引導學生明白這兩個分數的特點。然后小組合作交流,比較大小的方法,匯報時,有的同學根據分數與除法的關系比較,有的同學根據分數的基本性質把這兩個分數化成同分母分數或同分子分數進行比較,之后引導學生說一說自己喜歡的方法,并說明理由,然后明確為了便于分數相加減,所以我們來學習把異分母分數化為同分母分數,此時引導公分母的概念,引導學生討論,有什么數做公分母,怎樣把異分母分數化成同分母分數。最后引導學生用化成同分母分數的方法完成例5,之后全班交流,在此基礎上,總結通分的意義,概念和方法,板書通分概念,之后在做一做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審題習慣,讓學生先觀察,根據分母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求最小公倍數的方法。課堂小結。

      (三)結合實踐,學以致用

      在這個環節中,我設計了三個層次的練習,首先是直觀比較兩個分數的大小,完成教材75頁第1題,接著鞏固通分的方法,完成75頁第2、3、5題,最后是通分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完成75頁第4、6題,練習題的設計從淺到深,讓學生體驗了成功的感覺和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課堂總結。

      (四)評價與反思

      整節課,我通過三個環節的教學設計,體現了數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的理念,由情境圖導入,在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最大的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愛數學,學數學,用數學的過程中,感受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

      小學數學說課稿 篇18

      一、說教材

      本課的教學資料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2—4頁。學習在日常生活中對東、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識已經積累了一些感性的經驗,并經過第一學年的學習,已經會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本課在此基礎上,使學生學習辨認東、西、南、北四個方向。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和本節課的教學資料,結合學生實際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結合具體情境,認識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并能用這些方位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學會在給定的條件下確定平面圖上的方向;學會看簡單的路線圖,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線;

      (2)經過現實的教學活動,培養學生辨認方向的意識,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經過活動體驗,培養學生熱愛生活,學以致用的意識和小組合作的精神,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結合具體情境,認識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并能用這些方位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

      教學難點:學會看簡單的路線圖,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線,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四、說教學策略

      1、學情分析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東、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識已經積累了一些感性的經驗,并經過第一學年的學習,已經會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對本課學習打下了堅實基礎。

      2、設計理念:

     。1)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

      教師進行數學教學時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不能死摳教科書,應避免讓學生死記枯燥的概念。這節課從學生的興趣引入,選擇了學生樂于理解,有價值的教學資料為題材在教學過程中密切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自主的學習。

     。2)合作、探究、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

      新課改善取倡導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其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學習。要切實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合作探究是重要的方法之一。

      3、教法

      這節課我主要采用互動、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放手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里,根據自我的學習體驗,用自我的思維方式經過師生、生生到動,合作,探究等方式,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究,去發現,去"再創造"新知識。

      4、說學法

      課程標準指出必須轉變學生舊的學習方式。本節課在學生學習方法的引導上力求體現:在具體的生活情景中,讓學生親身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探索成功的歡樂;經過師生,生生互動、探究、合作完善自我的想法,構成自我獨特的學習方法;經過靈活、趣味和富有創意的練習,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本事;聯系生活實際解決身邊問題,體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5、教學準備:CAI課件,每組學生一張學校平面設計圖,學生按教室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就坐。

      五、教學流程

      (一)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教學一開始,讓學生介紹恩施的旅游景點,自然引入課題位置與方向。不僅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數學的興趣,并且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增強了學生對教師的親切感。

     。ǘ┗顒芋w驗,學習新知

      1、辨別方向

      步驟1:學生介紹辨別方向的方法:

      看太陽辨別方向,學生說后,師生邊說邊做;用指南針辨別方向;在深山看樹葉辨別方向;看積雪辨別方向;看北極星辨別方向(學生說后,師生邊說邊做)。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充分匯報,交流生活中辨別方向的方法,將已有的前、后、左、右的方向知識與東、南、西、北建立聯系,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經常要用方位的知識,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

      步驟2:用方位詞介紹教室的情景,讓學生介紹教室的四個方向各有什么東西,使學生進一步熟悉東、南、西、北四個方向。

      步驟3:游戲活動,聽口令做動作

      活動(1):教師叫口令,師生做動作;東邊的同學起立跺跺腳,西邊的同學起立拍拍手,南邊的同學起立摸摸臉,北邊的同學起立揮揮手。

      活動(2):學生幫忙教師叫口令:面朝西的同學坐下、面朝東的同學坐下、面朝南的同學坐下、面朝北的同學坐下。

      活動(3):學生到教室中間聽令做動作,向東站好,向南一轉,向西一轉,向北一轉。

      活動(4):學生叫口令教師做動作,面向南站好,向東一轉,向北一轉,向西一轉。

      形式多樣的游戲活動,寓教于樂,讓學生在做中學,生動具體的教學情境不僅僅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并且讓學生在活動中不知不覺,簡便愉快地理解了數學知識。

      步驟4:引導學生歸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排列規律。讓學生去發現,有利于學生掌握這四個方向的關系,培養學生歸納概括本事。

      2、體驗方位的相對性,你們組在教師的哪個方向由于三年級的學生正處于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轉化的關鍵時期,此時抽象邏輯思維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直接與感性經驗相聯系,仍然是有很大成分的具體形象性。所以,借助師生間的位置關系,讓學生體會東、南、西、北四個方位的相對性容易理解,效果很好。

      3、制作學校平面圖:利用學具擺出學校的平面圖,既讓學生感受到學校建筑布局合理、美觀,又讓學生認識了學校建筑物所在的方向。

      (三)實踐運用,發展新知

      經過靈活趣味,富有創新的練習,看簡單的線路圖回答:三(6)班的向秀坤家住市政府宿舍,放學回家怎樣走?三(6)班同學到市地稅局看花園怎樣走?確定胡教師要去的廣場或超市;小導游摸擬走風景點。讓學生把所學的有關方向運用實際生活中,使學生獲得充分的解決問題的經驗,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培養了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本事。

      整節課是由各種活動貫穿其中,有"說一說"、"做一做"、"猜一猜"、"走一走"、"畫一畫"等活動,充分體現了課程標準中數學的生活性,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數學教學必須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等新理念,使學生愿學、樂學、教學重難點突出,課堂氣氛簡便、愉悅,是一個立體化的開放式教學,學生也從中獲得很多的知識信息,提高了各種本事。

      小學數學說課稿 篇19

      一、說教材及學情

      《分數的意義》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一課。在這一單元中,然后《分數的意義》十分重要,學好這部分資料,將會對后續建構真分數、假分數等概念以及學習分數基本性質、分數四則運算、分數應用題等資料奠定堅定的基礎。

      《分數的意義》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分數,并且明白把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這樣的一份或幾份,能夠用分數來表示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重點是使學生理解不僅僅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可用自然數1來表示,許多物體看作的一個整體也可用自然數1來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單位“1”,進而總結概括出分數的意義;趯W生的知識基礎及對教材的編排情景,然后我確立該課如下的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1、知識目標:建立單位“1”的概念,理解分數的意義,然后明白分數各部分的名稱及意義。

      2、本事目標:經過直觀教學和動手操作,使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理解并構成分數的概念;培養學生的實踐、觀察及創新本事和口頭表達本事。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教學的重點:建立單位“1”的概念,理解分數的意義。

      教學的難點:建立單位“1”的概念。

      二、說教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讓學生親身經歷數學知識的構成過程,然后也就是經歷一個豐富、生動的思維過程,使學生經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所以,在教學中我以學生發展為立足點,以自我探究為主線,然后以求異創新為宗旨,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觀察辨析、自主探究,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進取性、主動性,讓學生全面、全程、全心地參與到每一個教學環節中。在教與學的過程中,使學生觀察、操作、口頭表達等本事得以培養,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得以開發與增強。在教學中主要采用了創設情境、動手操作及自主探究的教學方法,即把問、說、講、做的權利和時間交給學生,力途為學生營造一個寬松、民主的學習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眼、口、腦、手等多種感官參與認識活動,讓孩子們真正感受到“我能行”。然后全課以“實踐導入,喚醒已知—動手操作,創造分數—媒體演示,揭示產生”三大主線貫穿全課。

      三、說教學流程:

     。ㄒ唬┯螒驅,激發興趣

      做“說一不二”游戲

      (1)2塊橡皮泥:1+1=?錯了!一塊橡皮泥再加一塊橡皮泥等于一塊。

     。2)5塊糖:你猜2+3=?

      2+3怎樣等于1呢?(5塊糖放進一個袋子里,不是一袋糖了嗎?)

      (3)50+50=?反應太快了!怎樣等于“1”呢?這100個蘋果不是就是“1”筐蘋果嗎?

     。4)誰也舉一個說一不二的例子呢?

      經過游戲導入,使學生在出乎意料的答案中產生對學習分數的興趣,調動了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對分數單位“1”在生活中有初步感知,為后面突破難點奠定基礎。

     。ǘ﹦邮植僮,創造分數

      1、動手操作,感知意義

      學生四人一組為單位,每組有一套學具,8顆棋子、2塊糖、10粒豆子、一幅熊貓圖等,然后讓學生選一種或幾種學具自我動手創造分數,并提出要求:在創造分數的過程中,你能夠動手擺一擺、分一分、說一說、你把誰看作了一個整體,你是怎樣分的,創造了一個怎樣的分數。學生操作、匯報交流展示的是學生把不一樣物體看作一個整體所創造的分數。(課件)

      此環節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直觀地感知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及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幾份的數,都可用分數來表示,也就是初步感知分數的意義。

      2、師生互動,理解意義

      在學生初步感知意義的基礎上,采用師生互動的形式,借助多媒體課件,幫忙學生進一步理解意義;臃譃閮纱,第一次借助小旗圖,(課件)以教師首創了一個分數12為例,激活學生的思維,“還是這幅圖,你能創造不一樣的分數嗎?”激發他們創造的欲望,學生動手操作必須會創造出不一樣的分數如(課件)。第二次出示熊貓圖的辨析題(課件)教師引題“當我們把6只熊貓看作一個整體,把這個整體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這個整體的幾分之幾?由于教師給出了三個答案,進而引發學生的思考,在學生辯解、交流中,明白把這個整體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這個整體的三分之一。(課件)

      此環節的設計意圖是直觀的幫忙學生感知份數與個數的不一樣,從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分數的意義,為概念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3、深化整體,總結意義

      在上一環節成功教學之后教師小結“剛才我們把8面小旗,6只熊貓分別看作了一個整體。”從而再一次揭示了一個整體,經過直觀演示、使學生明確單位“1”能夠是一個圓、一個計量單位、還能夠是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由此拓展“我們還能夠把什么看作一個整體”,學生自由回答,有的可能會說“我把一張餅看作一個整體,把4個棋子看作一個整體,把全班50套桌椅看作一個整體,把全校師生看作一個整體等等,從而深刻體驗了一個整體的含義,進而引出單位“1”。最終借助一組練習題,經過對12、35兩個分數意義的理解,逐步總結出分數的意義,即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一份或幾份的數,叫做分數。進而揭示課題,完成板書。

      4、巧妙練習,強化意義

      比如為“14”這一分數配圖(課件)教師提出要求“大家看那里有一個分數,你能試著給它配幾幅圖嗎?配出一幅的是達標,2幅以上的是良好,3幅以上的是優秀!苯柚钚缘恼Z言,學生們必須會躍躍欲試,可能會出現許多不一樣的作品。那么同是分數14,為什么會出現這么多不一樣的作品呢?那是因為學生假設的整體不一樣,也就是單位“1”不一樣,所以所配出來的圖是不一樣的。借助為分數配圖這一環節,從另一個側面進一步強化了分數的意義。

     。ㄈ┟襟w演示,揭示產生

      其資料就是分數的產生過程,其目的就是創造一種寬松、愉悅的氛圍感受數學文化。(課件)

      整個教學過程教師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引導、點撥,學生是在一種自主、自動的時間和空間中,經過自我的思考,到達學習目標的。實現了先進教育思想與現代教育技術的有機融合。

     。ㄋ模┓答伨毩,拓展創新

      這一環節,教師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及時調控教學,使學生切實掌握知識,到達訓練和提高的目的。為了能使面向全體和因材施教相結合,讓每一位學生獲得成功,我設計下列練習:

      1、用分數表示下頭各圖中的涂色部分

      2、用下頭的分數表示圖中的涂色部分對嗎?為什么?

      以上兩道題是基本練習題,目的是:突出本節課的重點、難點、深化對分數意義的理解。

      3、游戲“奪紅旗”

      男、女各一隊,派代表到前面奪紅旗,但要聽教師指揮,拿對了紅旗歸這一隊,錯了機會自動轉給下一隊,教師當發令員,其他同學當小小裁判員。女同學代表到前面拿走全部的211、男同學拿走剩下的19、女同學拿走剩下的14、男同學拿走剩下的23、女同學拿走剩下的12,剩下的一面獎給全班。

      此題設計加深了學生對分數意義的理解,又增強了學習的趣味性,貼合小學生的心理特征,同時訓練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思維的廣闊性、靈活性。

     。ㄎ澹、全課小結,揭示課題

      “這節課,我們一齊學習了分數的意義,對分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關于分數還有很多很多的知識哪!同學們課下繼續去學習、去探究吧!”教師將學生的學習興趣延伸到了下節課。

      小學數學說課稿 篇20

      一、說教材:(我對教材的認識)

      1、說課堂教學指導思想及課程標準:

      根據新課標的指導思想:學有用的數學和應用數學的思想,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動手探究問題的能力與協作精神作為指導設計本課教案。

      2、說教材地位、特點、作用。

      本冊書的數學問題基本都來自于學生身邊熟悉的事情。體現了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的特點。本課內容“實際問題與一元一次不等式”,是在學習了一元一次方程及不等式的基本性質之后學習,這一部份內容又是后繼學習的基礎,并且在實際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起承上啟下的作用,所以非常重要。本節內容共3課時,本課為第一課時。

      3、學生情況分析:

      初一學生比較的活潑,參與的意識較濃,對于解一元一次方程較為熟練;但在理性分析問題的能力較弱,對生活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的轉化能力——建模思想較差。

      4、說教學目標:

      鑒于上述原因,參照新課標要求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重難點如下:

      a知識目標:

     、倌軌蛄幸辉淮尾坏仁浇鉀Q具有不等關系的實際問題;

      ②進一步體驗不等式的解法;

      b能力目標:

     、侔l展學生由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的能力;提高計算能力。

      ②培養學生對一類問題建立一種數學模型,類比以及分類的數學思想。

      c情感目標:

     、購娀脭祵W的意識從而樂于接觸社會環境中的數學信息,愿意談論某些數學話題,能夠在數學活動中發揮積極作用。

      ②通過探索數學問題,增強學生之間的配合,敢于面對數學活動中的困難,體驗解決問題的成功感。

      重點:①由實際問題中的不等關系列出不等式;

     、谔骄恳辉淮尾坏仁降慕夥ǎ

      難點:列一元一次不等式描述實際問題中的不等關系。

      二、說教法與學法指導

      1、說教法

      課堂教學是一個師生互動的發展過程,結合本節課實際情況,我采取了:

      ①觀察,分析討論——師生互動

      ②在解法探究中采取由特殊到一般的歸納方法,靈活運用;讓學生體驗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并且采用多媒體教學,有利于學生討論活動的開展。

      2、學法指導

      學會用一元一次不等式模型來解決問題,鼓勵努力克服困難;多角度認識問題,學會探究問題的方法。

      三、說教學程序

      1、提出問題,分組討論,交流(我把這一活動分解為4個小問題)(大約15分鐘)

      2、由上面的問題出現的不等式而探究不等式的解法,讓學生利用不等式的性質類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總結不等式的解題過程(約5分鐘)

      3、鞏固解題方法,給出2個簡單的不等式,讓學生在黑板上來做(約5分鐘)

      4、拓展與發展,給出問題2(第三個活動)沒有分解成小問題(指導學生先獨立,后合作探究)建模的思想(大約12分鐘)

      5、小結:讓學生談談對本節課的認識和收獲(大約3分鐘)

      不同層次的學生會有不同的認識,我將作恰當的補充。

      讓學生思想感情上的升華——克服困難的品質。

      四、說板書

      我把問題1的解題過程分步書寫,讓學生能從中體會研究問題的方法,讓學生的知識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五、說作業:P1401—4,9

      評價上課效果,對本課的內容鞏固,反饋作用

      小學數學說課稿 篇21

      一、說教材

      人教課標版五年級上冊簡易方程,根據《課標》要求,從小學起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質,并以此為基礎導出解方程的方法,這就較為徹底地避免了同一內容兩種思路、兩種算理解釋的現象,有利于加強中小學數學教學的銜接。

      本節課[解方程1第57至58頁]延伸引入了方程時的例子100+X=250通過讓學生嘗試找出X的值,引入方程的解與解方程兩個概念。例1以X+3=9為例,討論了形如X〒a=b的方程的解法。為了便于給出解方程全過程的直觀圖示,例題中的數據比較小,主要是提高學生掌握新的思考方法的積極性,這種方法將延伸到解更多復雜的方程。

      二、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在理解方程意義的基礎上學習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的概念,初步掌握用等式性質來解簡易方程的方法。

      2、初步學會檢驗某個數是否是方程的解,培養學生檢驗的習慣,提高計算能力。

      3、能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從中獲得價值體驗。

      重點: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初步掌握用等式性質來解簡易方程的方法。

      難點:區別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義。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學生能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對數學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并感悟到數學美。

      三、說教法與學法

      教法:新課標指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根據這一理念,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通過課堂討論、猜想、相互合作等方式,自主探索、自主學習。有目的地運用知識遷移的規律,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比較、分析、概括,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學法:①讓學生學會以舊引新,掌握并運用知識遷移進行學習的方法;②讓學生學會自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四、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遷移導入

      1、同學們和老師一起做個游戲,好嗎?用手指尖頂住直尺使直尺一直保持平衡,能做到嗎?說說你是怎樣使直尺保持平衡的。在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平衡現象?

      2、課件出示天平:上節課我們借助天平平衡,學習了方程的意義,今天我們繼續研究與方程有關的新知識。此環節結合學生平時的生活創設情境。通過尋找直尺上的平衡點,觀察天平平衡等實踐活動,拓展學生進行實踐的機會,也為全課的教學活動創造氛圍。

     。ǘ⒂^察猜想,感知方程的解

      課件演示:通過動態直觀的演示,將學生帶入生活情境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思考如何讓天平保持平衡的學習過程中拓寬了思路,領悟到兩邊同時增加相同的重量,天平保持平衡,既天平的左邊=右邊。得出方程式100+X=250。演示操作結束后,教師拋出問題:如何求出X等于多少呢?學生分組討論猜想[①根據數感直接找出一個X的值代入方程看看左邊是否等于250。②利用加減法的關系:250-100=150。③把250分成100+50,利用對應的關系,得到X的值。④利用等式的性質從兩邊減去100。]在此過程中,教師給學生充分的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時間,讓學生自主探索,從中發現,天平兩邊同時減少相同的重量,天平仍然保持平衡。讓學生感悟到可以借助天平來求未知數的值,有效地避免了解方程時的機械模仿和死記硬背,降低了學生的思維難度。使學生輕松地感悟出像這樣使方程的左右兩邊相等的未知數的值,叫方程的解。

     。ㄈ、操作感悟,體會原理

      課件出示例1圖。合作探究,通過感性經驗的積累和實踐的結果,討論:怎樣才能使天平左右兩邊只剩X,而保持天平平衡呢?學生匯報,課件演示。

      整個新知識的教學,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發現、比較、歸納,利用多媒體課件,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循序漸進,學會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突破了重點,解決了關鍵,培養了學生的能力。

     。ㄋ模、分層訓練,理解內化

      對于新知需要及時組織學生鞏固運用,才能得到理解和內化。我本著重基礎、驗能力、拓思維的原則,設計了三個層次的練習題。

      整個習題設計部分,雖然題量不大,但卻涵蓋了本節課的所有知識點,題目呈現方式的多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面對挑戰充滿信心,激發了學生興趣,引發了思考,發展了思維。同時練習題排列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層層深入,也有效的培養了學生創新意識和解決課題的能力。

      (五)全課小結,評價提升

     。1)本節課主要的收獲是什么?

     。2)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區別是什么?怎樣解方程?

      (3)這節課你覺得自己表現怎么樣?哪個小組或哪些同學的哪些地方值得你學習?

      這樣既對全課進行了總結,又能使每個同學對自己和對其他同學有個客觀了評價。通過評價,有利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反思,提高學習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板書的設計體現了教學內容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又做到了重點突出。

      五、板書設計

      100+X=250使方程左右兩邊相等的未知數和值,叫做方程的解。

      求方程的解的過程,叫做解方程。

      例1:X+3=9檢驗:方程的左邊=X+3 X+3-3=9-3 =6+3 X=6=9 =方程的右邊

      所以,X=6是方程的解。

      這樣板書,布局合理,簡明扼要,把本節課所學的知識重點,鮮明的展現在學生面前。

      小學數學說課稿 篇22

      一、說教材

      本節課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十一冊第五單元百分數中的內容,是在學生理解了百分數的的意義和寫法,掌握了百分數和小數的互化的基礎上學習的。

      學情分析:根據教材特點,我也對學生做出了以下分析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情況還可以,同學之間的相互質疑,解疑的能力有一定的水平。但學生在分析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較薄弱,學生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強。

      二、說目標: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與本課教材特點以及學生學情和設計理念,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觀察、計算,主動探索的活動,認識利率,初步掌握利率計算及作用。進一步提高學生運用百分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結合儲蓄等活動,學習合理理財,逐步養成不亂花錢的好習慣。

      教學重、難點:

      進一步提高學生運用百分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三、說教法

      我試圖引導學生通過以下的學習方法掌握新知:

      1、自主探究法,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

      2、抽象概括法,讓學生通過抽象,概括出解決此類問題的一般方法

      3、互助學習法,在互助合作中體驗成功的愉悅。

      四、說過程

      根據本節課的知識結構及六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發展水平,優化教學過程,實現“尊重學生,注重發展”的課堂教學要求,我設計了以下三個環節:

      一、情景導入;

      二、新課講解;

      三、鞏固練習。

      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1、情景導入。

      隨著改革開放,社會經濟不斷發展,人民收入增加,人們可以把暫時不用的錢存入銀行,儲蓄起來。這樣

      一是支援國家建設,

      二是對個人也有好處,既安全和有計劃,同時又得到利息,增加收入。

      那么,怎樣計算利息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內容。

      2、鞏固練習

      (1)介紹存款的種類、形式。

      存款分為活期、整存整取和零存整取等方式。

      (2)、閱讀P99頁的內容,自學討論例題,理解本金、利息、稅后利息和利率和含義。

      (3)、學會填寫存款憑條。

      (4)、利息的計算。

      3、鞏固練習。

      “數學源自生活而應用于生活”這句話充分說明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下面,我繼續沿著抗震救災這一主線設置情境,安排了三個層次的練習。在練習的設計上,我兼顧了習題的層次性和開放性,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參與練習,以求訓練思維、培養能力、形成技能。

      1、小華把得到的200元壓歲錢存入銀行,整存整取一年。她準備到期后將錢全部取出捐給“希望工程”。如果按年利率2.25%計算,到期后小華可以捐給“希望工程”多少元錢?

      2、李老師把2000元錢存入銀行,整存整取五年,年利率是3.60%,利息稅率為20%。到期后,李老師的本金和利息共有多少元?李老師交了多少利息稅?

      3、小明的爸爸打算把5000元錢存入銀行(三年后用)。他如何存取才能得到最多的利息?

      第一題的情境設計為希望工程捐款,在問題的設計上需要學生仔細思考,真正理解問題的含義后才能做對,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第二題目的是要檢驗學生對本課例題的理解程度。第三題為開放性題目,可以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總之,作為教育者的我更加注重在數學課中自然地融入思想教育,盡可能的使數學課堂凸現人文精神,使每一個孩子能力得以提高,情感得以升華!

    【小學數學說課稿】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的說課稿10-29

    小學數學《數學廣角》說課稿12-08

    小學數學說課稿11-25

    小學數學《統計》說課稿11-25

    小學數學優秀說課稿06-26

    小學數學周長說課稿12-14

    小學數學《通分》說課稿12-09

    小學數學優質說課稿11-25

    小學數學《周長》說課稿11-16

    小學數學的優秀說課稿11-05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欧乱色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久久99国产乱子伦精品免费| 少妇人妻偷人精品无码视频| 国产精品人人做人人爽|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hb无码|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9999| 国产精品区一区二区三在线播放| 蜜桃麻豆www久久国产精品| 久久99热狠狠色精品一区| 免费精品无码AV片在线观看|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秒播 |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四| 6080亚洲精品午夜福利| 99视频在线观看精品| 国产精品成人A区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三级在线电影| 国産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成人影院| 国产精品vⅰdeoxxxx国产|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97| 亚洲七七久久精品中文国产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影院| 色哟哟国产精品免费观看| 精品精品国产理论在线观看| 国产A∨免费精品视频| 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网站| 四虎精品影院永久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嫩草视频永久网址| 国产人妖乱国产精品人妖| 青草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 亚洲综合av永久无码精品一区二区| 免费观看四虎精品成人| 国内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三级国产精品国产普男人 | 国产精品亚洲视频| 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视频色拍拍| 精品国产三级a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8x国产免费观看| 精品爆乳一区二区三区无码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