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n id="w48us"></dfn><ul id="w48us"></ul>
  • <ul id="w48us"></ul>
  • <del id="w48us"></del>
    <ul id="w48us"></ul>
  • 心理健康論文之影響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探析

    時間:2024-05-23 03:12:50 心理健康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心理健康論文之影響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探析

      從小學生自身、家庭、學校和社會四方面,分析了影響小學生心理健康的諸多因素,說明了小學生心理問題的形成是社會、家庭、學校和小學生自身等諸多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小學生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只要我們從影響小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入手,有的放矢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就能維護小學生的心理健康,促進小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心理健康論文之影響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探析

      小學生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群體,正處于生理、心理迅速發育的關鍵時期,容易出現各種心理健康問題。近年來,大量的研究和調查表明,心理問題的“低齡化”趨勢明顯,小學生的整體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擔憂[1]。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嚴峻現實,反映了在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與緊迫性。為了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我們必須關注影響小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只有了解了這些影響因素,才能很好地利用或控制這些因素,開展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小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一、個體因素是影響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內在原因

      個體因素是指個體自身所具有的內在的因素,主要包括遺傳因素、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等,它們是影響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內在原因。

      (一)遺傳因素

      遺傳因素影響人的心理健康。小學生的某些心理問題的形成,與遺傳因素有直接聯系。研究表明:多動癥兒童與遺傳素質有關,同卵雙生子同病率為85. 7 %,異卵雙生子為33. 3 %[2]。遺傳對心理健康的影響還受個體神經系統類型的特點的影響。例如,高級神經活動強而不平衡的典型膽汁質的學生,容易形成沖動、暴躁、易怒等心理障礙;高級神經活動弱而不平衡的典型抑郁質的學生,容易發生孤獨、焦慮、自卑等方面的心理障礙。

      (二) 生理因素

      1.生理疾病或機能障礙

      兒童時期曾經患過的某些傳染性疾病,如腦炎、腦膜炎、肺炎、病毒性感冒等病,會對腦神經組織造成嚴重傷害,從而引起某些心理障礙。某些重要的內分泌腺體如腦垂體、甲狀腺、腎上腺、性腺等的分泌失調,也會引起小學生的一些心理功能的異常。如甲狀腺素缺少會導致智力遲鈍、記憶減退、語言遲緩、情緒淡薄等心理障礙(如克汀病) ,而分泌量過多也會導致神經過敏、情緒激動等癥狀(如甲亢) 。

      2.身體發育

      首先,身體發育影響小學生的認知發展。兒童的智力水平與腦發育成熟狀況密切相關。在小學階段,正是由于兒童神經系統的結構基本發育完善,接近成人,才使得兒童的思維由具體形象向抽象邏輯性過渡成為可能。其次,身體發育影響兒童情緒情感的發展。身體發育良好的小學生,在與他人展開社會交往時往往容易獲得積極的評價,從而獲得積極的情緒情感體驗;而身體發育不良,甚至出現異常的小學生,在社會交往中可能更多地獲得有意或無意的負面評價,從而產生消極的情緒情感體驗。再次,身體發育還會影響兒童個性的發展。個子矮小、協調性差、體質相對較弱的小學生,傾向于表現出膽怯、消極和焦慮的個性。而身體健壯、精力充沛的小學生,則往往表現出喜歡自我表現、富有創造性、健談等人格特征。此外,體質強健的兒童,父母往往會給其更多的獨立空間,因此更容易形成樂觀開朗、生氣勃勃的個性特征;而體弱多病的兒童,父母往往會對其倍加呵護,再加上生病的痛苦體驗,較易形成依賴性強、謹小慎微的個性特點。此外,生理成熟也會對小學生的心理產生影響。

      調查研究發現,目前我國女性的青春期一般始于10~12 歲,男性要比女性晚兩年左右[3] 。一般來說,正常自然的身體發育不會對小學生的心理產生不良影響,但由于小學生的個別差異,其生理成熟的時間卻不盡一致,出現早熟與晚熟的差異。可以看到,早熟的男孩相當于正常發育的女孩,晚熟的女孩相當于正常發育的男孩,這兩種孩子彼此都有交流的對象,易形成自信、開朗的良好心理。而早熟的女孩和晚熟的男孩卻沒有相應的玩伴,缺乏交流的對象,易產生自卑、焦慮等心理問題。

      (三) 心理因素

      心理健康的實質是心理的功能狀態,而決定心理功能狀態的根本原因在于心理活動的內部機制。所以,小學生的各項心理素質的發展水平和內部機制的完善程度也是影響其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原因。具體說來,有以下幾方面因素:

      1.心理發展的矛盾與沖突

      心理發展中的矛盾與沖突是一種十分普遍的現象,在某些情況下,有些矛盾還是心理發展的重要動力。但是,當心理矛盾與沖突過于激烈或持久,以至于主體依靠自身的力量已無法協調和處理,就可能產生心理困擾,導致某些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對于小學生來說,心理發展的主要矛盾有:生理發育和心理發展速度不均衡的矛盾,心理過程發展不協調的矛盾,個性心理結構發展不完整的矛盾,自我發展與外部要求不一致的矛盾等。這些都會影響到小學生的心理狀態,是我們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中應該關注的問題。

      2.基本需要的滿足程度

      需要是個體行為的原動力,人的一切活動都是建立在某種需要的基礎上,合理需要的滿足是個性充分發展的先決條件。對小學生來說,愛的需要、自尊的需要、交往的需要的滿足,是其心理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如果滿足不充分,可能導致動機缺乏、情緒失調、反應異常、性格偏離等問題。當然,需要的滿足并不是越充分越好,有些需要的過度滿足也會導致心理

      發展出現問題。如在家里有求必應的孩子可能會導致耐挫力下降;有些長期擔任班干部的學生優越感過強,反而導致適應力下降。

      3.心理挫折

      心理挫折是需求不遂的結果,是導致心理壓力、引起消極情緒體驗的重要原因之一。小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難免會遇到很多挫折,遭受挫折后可能引起多種反應,從效果上看,有積極和消極之分。積極的反應包括繼續努力、調整期望值、改變目標、升華行為等;消極的反應包括攻擊行為、退化行為、退縮行為、固執行為等。消極的挫折反應常會成為某些心理問題的直接原因。小學生由于心理素質尚不健全,自我調節能力低,耐挫力差,在挫折之下易出現各種身心障礙。

      4.不良個性

      目前,小學生中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幼兒時期較長時間的獨處,會使孩子缺乏與同齡人的交流、溝通。入學后有一些孩子自我封閉、孤僻、不合群,缺乏自信心等漸漸顯露并愈發明顯。還有一些學生過分爭強好勝,虛榮心、妒忌心較強,不能與同學友好相處。這些都對他們心理的健康成長產生不良影響。此外,多子女家庭及農村的留守兒童等在成長過程中形成的不良個性都會導致入學后的不適應,從而影響心理健康。

      二、家庭環境是影響小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家庭環境是影響小學生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雖然隨著年齡的增長,家庭的影響在減弱,但是兒童時期在家庭中所受到的影響卻是一生都無法消除的。家庭對小學生心理健康影響較大的因素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家庭結構

      家庭結構主要指家庭的人口結構,家庭結構的穩定狀況對小學生的成長起著重要作用。離婚問題是當代兒童面臨的最嚴重、最復雜的精神健康危機問題。兒童心理學家李•索克說:“對于孩子來說,父母離婚帶來的創傷僅次于死亡。”[4] 生活在離婚家庭的兒童將面臨著學業、情感及社會的諸多困難與障礙。在我國,有許多研究證實了家庭結構異常對學生行為問題的影響。王玉鳳等[5]20 - 23 發現:在不同家庭類型中以單親家庭兒童行為問題檢出率最高(19.4 %) ,差異顯著。張玲玲[6] 發現家庭結構健全和諧的家庭,有利于小學生身心健康成長,而破裂家庭或父母不和諧、經常爭吵、以及單親家庭,對兒童身心健康成長明顯不利,使兒童產生軀體疾病、心理障礙比例較高。

      (二)家庭氛圍

      家庭氛圍即指家庭的環境氣氛和情調。武麗杰等[7] 研究表明兒童行為與家庭環境有密切關系,和諧的家庭氣氛是促進兒童行為發育的有利條件。徐勇等[8] 的研究證明:小學生行為問題的發生與其家庭環境的親密度顯著相關。良好的家庭氛圍,可使小學生活潑、開朗、誠實、謙遜、合群、求知欲及好奇心強;相反,不良的家庭氛圍則會使孩子膽怯、自私、嫉妒、孤獨、懶惰、行為放任、不講禮貌。

      (三) 家庭關系

      家庭關系主要由父母之間的關系(夫妻關系) 和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系(親子關系) 構成。家庭不和與心理疾病、行為障礙之間的關系,無論是流行病學調查還是臨床研究都已多次被證實。Richman 和Barron 調查發現,父母經常爭吵、親子關系差、家庭婚姻狀況不良等與兒童行為顯著相關[9] 。緊張的家庭關系會給小學生造成極大的心理負擔,成為心理創傷的背景,從而使小學生的性格帶有一系列消極特點。

      (四)教養方式

      在父母教養方式與心理健康的關系上,國內外許多研究[10-12] 都得出一致的結論,認為父母不當的教養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難以適應社會的不良人格特征,是促發子女產生神經癥的危險因素之一。劉坤等[13] 研究結果顯示:小學生行為問題的發生與家庭環境密切相關,在行為問題學生中教育方式為民主的和尊重孩子的情況均顯著低于無行為問題學生。

      (五) 家長的榜樣

      家長對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除了通過“言傳”,即口頭教育外,更重要的是通過“身教”,即通過兒童模仿的心理機制發生作用。模仿是小學生心理的一個顯著特點,正在成長中的小學生正是按照榜樣來檢驗和調整自我意識和行為傾向的。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和麥克唐納通過實驗證明[14],兒童社會行為的成熟模式的學習受兒童可引的榜樣的影響多于強化方面的影響,換言之,兒童更傾向于注意成人做什么而不注意成人在說什么。因此,作為家庭中權威人物的家長能夠給孩子提供什么樣的榜樣,會直接影響孩子的行為方式與心理健康。

      (六) 家長的文化素質和心理素質

      父母的文化素質和心理狀態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小學生的身心健康。若父母的文化素養高,會用自己的知識和強烈的求知欲去影響和教育子女,培養他們頑強的進取精神。王玉鳳等[5]20-23對,2432名學齡兒童的調查發現,父母文化水平與兒童行為問題檢出率呈負相關,父母受教育程度愈高,兒童行為問題檢出率愈低,反之,父母受教育程度愈低,兒童行為問題的檢出率愈高。就心理素質而言,父母對孩子影響最大的是行為和與之密切相關的心理狀態,父母的心理障礙也會毫無例外地影響到孩子的心靈,很難說心理不健康的父母會培養出心理健康的孩子。

    【心理健康論文之影響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探析】相關文章:

    影響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探析03-14

    試析影響幼兒心理健康因素10-18

    市場營銷組合及影響因素探析論文09-07

    影響職場人心理健康受的因素07-21

    探析音樂表現的影響因素10-05

    公路工程試驗檢測影響因素探析論文06-25

    老年人心理健康影響因素分析08-11

    美術教學在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論文05-13

    皮革中六價鉻含量的影響因素探析論文05-17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秒播| 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高清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一区在线播放| 麻豆精品不卡国产免费看| 亚洲AV成人精品日韩一区18p| 日韩欧国产精品一区综合无码| 亚洲AV无码久久精品狠狠爱浪潮|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乳精品爆| 8x福利精品第一导航| 在线观看自拍少妇精品| mm131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试看|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7牛牛| 日韩精品欧美亚洲| 成人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小说| 国产精品熟女一区二区|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网址| 久久精品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91麻豆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水蜜桃av综合天堂|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中文字幕| 精品久久人人爽天天玩人人妻| mm131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试看| 国产福利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精品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欧美国产精品久久高清|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 四虎影视国产精品亚洲精品hd| 国产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 久久发布国产伦子伦精品| 亚洲精品蜜桃久久久久久|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天堂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无码素人福利| 成人亚洲日韩精品免费视频| 91麻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 日韩精品在线观看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影库免费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9999高清|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福利69堂| 97久久久久人妻精品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