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誤區
目前,許多中小學已經開始重視并著手開展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了。但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對多數人來講還是一個新課題,加之目前有關方面對這項教育內容還缺乏統一、規范的要求,因此有必要進一步明確學技心理健康教育應該做些什么。
誤區一:心理健康水育就是搞心理測驗
在實踐中,把開展心理測驗作為學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內容的學校確有不少,似乎只有對學生進行了繁多的心理測驗,才能給學校帶來蓬勃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光環。其實這種作法在了解孩子發展狀況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難以避免的負面影響。 將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簡單地等同于心理測驗,具有片面性,甚至是很危險的。由于缺少專業人員的指導與訓練,許多學校在心理測驗量表的選擇、實施心理測驗的過程等方面都表現出較大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學校對測驗結果缺乏科學的認識與正確的處理方法,將結果隨意公開,或以此給學生分類、貼標簽等等。這些都可能在有意無意間傷害學生和家長,結果完全違背了教育原則。還有一些學校積累了許多測驗問卷,卻不知如何分析,如何使用,更難以提出有針對性的教育建議,結果造成了巨大的浪費。這些做法,都使心理測驗成為趕時髦,而與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去甚遠。
心理測驗的目的主要是為學技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信息與服務,它們重于描述學生心理發展的現有狀況,了解在咨詢、輔導、教育之后學生心理發展出現的變化與改善。學校在進行心理測驗時,首先要明確測驗目的,有的放矢地選擇測驗項目;其次要注重測驗實施過程的科學性和測驗結果的保密性;最后還要科學地分析、解釋測驗結果,提出有價值的教育建議。學校還應根據測驗結果反映出來的規律、特點及問題,調整與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誤區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進行心理咨詢
根據各級教育部門的要求,有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建立心理咨詢室。為此,他們投入大量的人 力、物力,派出教師參觀、學習,并要求教師盡快面向家長、學生開展心理咨詢。在很多學校看來,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開展心理咨詢。事實上,由于專業能力的限制及時間、精力的局限,很多開展心理咨詢的教師承擔不了這一責任。他們感到力不從心,并產生較大的壓力。
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需要在開展心理咨詢的實強中不斷總結和提高。對中小學教師來講,在短期為完成這門專業的學習、并很快投入工作是不現實的。此外,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主要是促進全體學生的發展,因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應當體現"重全體、重預防、重教育"的思想,而不應僅面對個別學生和家長的特殊需要。因此.心理咨詢只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方面,它不應成為全部內容。心理咨詢室應視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中心。以此為依托,它應面向全體學生開展廣播、電視、刊物等各類心理健康教育的宣傳與教育活動;同時,根據學校實際,心理咨詢室還可與專家、學者等專業人士合作,開展針對學生、家長特殊需要的心理咨詢活動,但這只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補充。
誤區三: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開設心理課
還有不少學校認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開心理課。誠然,每周固定的課時安排,使心理健康教育在時間上有了保證,并有了穩定的傳播知識的陣地。但從目前各學校開課的情況來看,僅僅開設心理課難以保證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首先,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有許多屬于非知識性的內容,它需要讓學生通過活動、實踐、訓練等親自體驗才能獲得,而課程所能提供的活動空間、實踐機會是極有限的。其次,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除主題內容外,還包括測驗、咨詢、班隊會活動、野外訓練等,而這些內容是無法由心理課來涵蓋的。再次,心理課側重解決一般性、整體性及共性的心理問題,而無法深入地解決特殊的、個別學生的心理問題。我們認為,心理江康教育應向學生日常生活中滲透,心理知識的傳授應與心理教育活動相結合,對全體學生的心理教育應與對個別學生的心理咨詢相結合,心理課程應與心理訓練、輔導相結合。總之,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動化將成為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趨勢。
拓展:家庭教育中的五大心理誤區
1、“投射效應”誤區
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不自覺的把自己的心理特征(如個性、好惡、欲望、觀念、情緒等)歸屬到別人身上,認為別人也具有同樣的特征,如:自己喜歡說謊,就認為別人也總是在騙自己;自己自我感覺良好,就認為別人也都認為自己很出色……心理學家們稱這種心理現象為"投射效應"。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卻常常錯誤的把自己的想法和意愿投射到子女身上,父母總喜歡為子女設計前途,希望孩子能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并且往往以“孩子小,不懂事”為由,忽視孩子自己的意愿,結果往往達不到預期目的。
小強是個聰明活潑的孩子,可是有一段時間,小強卻表現得情緒低沉。經了解我們才知道,小強的爸爸媽媽為了讓小強成材,一口氣為他報了英語、美術兩個班,還請了一位家教教他彈鋼琴,而小強偏偏喜歡跆拳道。結果小強不但自己的興趣愛好得不到滿足,每天的日程還被安排的滿滿的,所以才失去了以往的活潑。后來,小強的爸爸媽媽在跟小強溝通后,為他報了跆拳道班,而小強為了能學他喜歡的跆拳道,也同意了學美術,小強又象從前一樣的活潑可愛了。
合理的安排孩子的學習和生活,讓孩子的童年充滿歡笑而不是過分的壓力,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前提。因此,在教育孩子時,千萬不要走入“投射效應”的誤區。
2、“從眾效應”誤區
從眾效應是指在群體作用下,個人調整與改變自己使其變得與其他人更相似。簡單地說,就是看見別人做什么,自己就想跟著做什么。在家庭教育內容的選擇方面,從眾效應十分常見。象前面講的小強的例子,小強的爸爸媽媽為小強選擇各種輔導班的依據,就是鄰居們幾乎都是這樣做的。而鄰居們這樣做的理由,也是因為很多家長都是這樣做的。顯然,大家都不由自主地陷入了“從眾效應”誤區。
應該說,絕大多數的年輕家長們沒有教育孩子的經驗,借鑒別人的做法,成為獲取兒童教育間接經驗的捷徑,因而,從眾效應的產生是可以理解的。只要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注意對孩子加以正確引導,并根據孩子的自身特點選擇教育的方式和培養的途徑,從孩子的具體情況出發,就會避免盲從,取得滿意的教育效果。
3、“角色效應”誤區
現實生活中,人們以不同的社會角色參加社交,每種角色都會有自己特定的行為規范和行為模式。這種因角色不同而引起的心理或行為變化 ,就叫做角色效應。角色效應的產生要經歷三個過程:一是社會和他人對角色的期待。對家庭教育而言,家長對孩子的過分寵愛,往往使孩子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是家庭的核心,自己的意愿必須優先得到滿足,進而形成了不會關心別人的自私的心理;二是對自己扮演的社會角色的認知。在現實生活中,家長往往忽視了孩子角色概念的認識的偏差,一些孩子常以“我爸是經理”、“我爺爺是書記”而自負,把自己與長輩的角色等同起來,顛倒了角色概念的關系, 致使這類孩子養成了狂妄自大、目中無人的畸表心態;三是在角色期望和角色認知的基礎上 ,通過具體的角色規范,實現角色期待,這就叫角色行為。從角色認知的形成到角色行為的實現需要一個過程,幫助和教育孩子完成這一轉化過程,是家長的職責。這就要求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在生活細節上引導孩子。比如吃飯的時候,好吃、愛吃的菜,要先讓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吃,學會禮讓和關愛,讓孩子自己管理玩具、圖書,注意在孩子面前的語言和行為,不讓孩子產生與眾不同的優越感,等等,讓孩子在角色體驗和角色行為中,讓孩子更深層次地了解家庭生活,對于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和健康的性格,是十分有益的。
4、“暈輪效應”誤區
暈輪效應是把某人的某些特征予以突出、強調,以此掩蓋此人其他特征或內心世界,這個被突出的特征,就起了類似月亮暈輪的作用。因此,也叫光環效應。這一心理效應最直接的表述,就是人們常說的“一俊遮百丑”。
常言道:孩子是自己的好。孩子在某些方面的優秀表現,往往使家長們忽略或原諒了孩子身上的不足之處,而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不足,卻有可能對孩子健康性格的培養造成不好的影響。小麗是個各方面表現都很好的孩子,經常得到幼兒園老師的表揚,爸爸媽媽都以小麗為驕傲。一次家訪時,發現小麗對爸爸媽媽說話非常不客氣,家長說,因為小麗聰明、愛學習,所以平時就比較嬌寵。其實這種嬌寵對孩子的成長十分不利,會助長孩子驕傲自大、不尊重別人的心理。通過家長和老師的配合,小麗很快就改正了自己的不足,聰明懂事,樂于助人,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評。升入小學后,還擔任了班級的小干部。
5、“超限效應”誤區
美國的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一位牧師做關于捐贈的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就準備捐款,他掏出了自己所有的錢。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講完,他就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些零錢。又過了10分鐘,牧師仍在講,于是他決定一分錢也不捐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會使人極不耐煩或產生逆反心理。心理學上稱為“超限效應”。
日常生活中,我們在督促孩子方面,經常會陷入“超限效應”的誤區,為了督促孩子完成一件事,家長總會多次提醒、催促,致使孩子產生厭煩的情緒,結果導致刺激超限,反而事與愿違。
菲菲一家打算利用下個雙休日郊游,菲菲主動要求承擔一項工作。為了鼓勵和鍛煉孩子,媽媽讓菲菲負責帶烤肉的調料。媽媽怕菲菲忘了這件事,幾乎每天都要跟菲菲說,別忘了帶那些調料。到了雙休日,全家高高興興地到了郊外,在大自然中流連賞玩。該吃午餐了,爸爸負責的烤爐和碳火、媽媽負責的肉和水果都帶全了,偏偏是每天提醒的菲菲沒有帶鹽,媽媽和爸爸都抱怨菲菲粗心,菲菲自己也不開心。其實,菲菲的粗心,正是由于媽媽的過分嘮叨產生了“超限效應”,造成菲菲的心理疲勞和厭煩情緒所至。在督促孩子重視學習時也是這樣,直白、頻繁的提醒,容易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產生“超限效應”。如果能從激發學習興趣入手,因勢利導,循序漸進,啟發孩子學習的自覺,必將得到滿意的效果。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誤區】相關文章:
家長選擇學校的誤區06-21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總結07-25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總結05-11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動總結12-22
當前對學校體育認識的誤區08-09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動總結06-01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計劃最新04-23
學校教育莫忘 “心理健康”課06-08
學校體育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