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現代社會的生活工作節奏日益加快,很多人都感到不堪重負,但他們卻從未意識到自己的心理正一天天向亞健康靠近。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人的健康包括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兩個方面,身體的健康是指人的身體符合人的正常生理現象,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沒有疾病的發生;距今為止好像還沒有確切的關于“心理健康”的定義,但大部分專家都認為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必須具有正常的智力,基本的自我認識能力,并能恰到的估價自己,有積極的情緒,適度的情感,和諧的人際關系,在符合團體要求的前提下能適當的滿足個人的基本要求。以及良好的人格品質,堅強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為。其實,心理健康說到底是一種人生態度。心理健康的人,以積極的眼光看待世界,看待周圍事物。有一個健康的心理才能迎接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種挑戰。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心理健康并不是心理平衡。它并非平衡與適應狀態,而是處于兩極的中間位置。很多人把適應理解成對周圍環境的順從,把平衡理解為內心無沖突,但這并不是心理健康。因為如果“平衡”就是健康,那么一個滿足現狀,沒有追求,不思進取的人,內心就很平衡,因為他不會有挫折感,也沒有沖突,他算是健康嗎?如果說“適應”就是健康,那么現在社會上有的人見人說人話,遇鬼說鬼話,左右逢源,上下討好,這種人算健康?其實,上述兩種人也未必快樂,其心理也未必正常。
在當今社會,越來越多的人都追逐于生活上的滿足與享受,而忽略了重要的心理健康,尤其是大學生。孰不知一個人的心理健康與他的成就密不可分。作為現代社會組成部分,在大學院校生活和學習的我們這些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還有我們自己許多特殊的問題:如對新的學習環境與任務的適應問題,對專業的選擇與學習的適應問題,理想與現實的沖突問題,人際關系的處理與學習,戀愛中的矛盾問題以及對未來職業的選擇問題等等,都十分的敏感。這一切都將影響我們的心理健康,現在的大學生,要么就是太過于杞人憂天,要么就是過分的開朗。萬事都有個度,滿了就會有負面效應。
在大學生中有抑郁現象的比較多,甚至有自殺傾向也存在少數。究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自我價值沒有得到很好的體現,對自己進行了一些否定。一般這樣的學生情緒都比較低落、不穩定,不愛搭理人,做事情沒有興致,時間長了,容易造成心理情緒積聚,對學習、生活肯定會造成影響,嚴重的'則會患上抑郁癥。如果沒有找到正常渠道發泄,可能會沉迷于一些自己覺得是正確的事物上面,比如網絡,像大部分男生就喜歡沉迷于一些網絡游戲。這就需要周圍的同學和老師關注他們,給他們一些安慰、疏導,讓他們感覺溫暖。當然,有這種情緒的大學生也要主動和身邊的朋友談心、交流,釋放出自己的壓力,以緩解這些癥狀,從而恢復到正常狀態。另外,這些學生應該找準自己的位置,要正確評價和認識自己,無論怎樣,知足常樂是不變法則。也不要好高騖遠,要腳踏實地一步步走好自己的路。
與此同時,還有一部分就是處于過分安逸、多姿多彩的校園生活之中。很多人都反應,在大學里,學習效率最高的時期非期末復習備考莫屬。大學和高中的生活相差太大,進大學后,由于課程相對輕松,沒有老師督促,而且缺少明確的學習目標,因此日子過得迷迷糊糊、渾渾噩噩的。平時多在玩網絡游戲和上網聊天。到期末,才開始擔心考試,考前臨時抱佛腳只求能過關。其實,我覺得學校也有一部分責任的,在大學期末考試中,有一種不成文的規定,一個班級考試不及格的人數一般在10%以下。如果不及格的人數過多,老師會相應地放松評卷標準。如果不想拿獎學金的話,90分和60分有什么區別呢?存在這種想法的學生,不在少數。在這樣看來,或許提高平時分在期末總評成績中的比例會使臨時抱佛腳這種備考方式有所改變,因為平時的到課情況,聽講情況,課堂反映情況,作業情況等都成了衡量標準;同時也可能淡化了應試目的。
這種現象也屬于心理不健康狀態。我們是該學會自我調節,但卻不是去自我墮落,或者自我毀滅。大學生的心理素質不僅僅影響自身的發展,說得遠些,更是關系到全民族素質的提高的,關系到跨世紀人才的培養。心理健康可以使我們克服依賴心理,培養健康的個性心理,更是畢業走向社會,在工作崗位上發揮智力水平,積極從事社會活動和不斷向更高層次發展的重要條件。因此,大學生應該自覺學習心理知識;對自己不過分苛求,確立目標適中,養成“平常心態”;對他人的期望不要過高,避免失望感;不盲目的處處與其他同學競爭,避免過度緊張;積極參加集體活動,擴大社會交往;加強意志鍛煉來保持心理健康。
拓展:大學生主要心理健康問題
就業畏懼心理加重
在“你希望畢業后的去向是什么”的調查中,33.88%的大學生選擇了“在工作中尋找機會深造”,30.69%的學生選擇了“繼續深造”,只有24.92%的學生選擇了“就業”,有10.51%的學生選擇了出國發展。《報告》認為,大學生的就業畏懼心理加重。
在“畢業后找什么樣的工作”調查中,有55.43%的學生選擇“符合自己專長”,52.77%的學生選擇了“有發展空間”,34.36%的學生傾向于“社會地位高、收入高”的工作;選擇“無所謂,找到先呆著”和“要我就不錯了”等較為消極心態的學生比例只占2.66%和2.13%。
過半大學生“自信心不足”
調查顯示,45.43%的學生“有時不太自信”,5.60%的學生“不自信”,2.80%的學生“常常感到自卑”,這三者比例占到了53.83%,說明山東大學生自信心的整體狀況并不令人滿意。
大學生最想改變什么,38.65%的學生選擇了“能力”,選擇“知識”的只有19.50%,《報告》認為,這與較大的就業壓力有很大關系。不過,在“你是否能吃苦耐勞”選項調查中,75.11%的學生選擇了“可以,吃苦能夠鍛煉自己的毅力”。《報告》認為,敢于吃苦的精神仍然是山東大學生的主流。
山東大學生的心態并不輕松、情緒低落,37.13%感覺壓力很大,甚至到了崩潰的程度,大四和研究生的比例明顯高于低年級學生,女生高于男生。在“上學后遇到的最大挫折”調查中,43.16%的大學生選擇了“就業競爭太激烈”,23.01%的大學生選擇了“人際關系微妙”,19.94%的大學生選擇了“學習成績不理想”。
不過,山東大學生對物質條件比較滿意,72.98%的大學生生活費“有剩余”。大學生同時擁有“新三件”手機、電腦、MP-X系列的比例達44.79%,其中,擁有手機的大學生占97.45%。擁有電腦的占46.91%。
約九成“性觀念”保守
調查發現,山東大學生的性觀念依然傳統和保守。在“你大學期間是否有性生活”的調查中,有91.39%的大學生選擇了“沒有”。在調查的200名研究生當中,也只有10.15%的學生選擇了“有”。
在“你從什么途徑了解到性知識”的調查中發現,有55.07%的學生選擇了“同學談論”和“旁門左道”,只有44.93%的學生是從課程和書籍中學習得到的。《報告》認為,改革開放30多年來,山東經濟突飛猛進,但大學生的性教育依然落后,值得深思。
在校園愛情方面,山東大學生表現出了信心不足,在“你如何看待大學生戀愛動機”的調查中發現,60.08%的學生選擇了“滿足心理和生理需要”、“打發打發無聊的時光”和“隨大流、不落伍”。在“你對校園愛情的未來怎么看”的調查中,超過48.13%的學生選擇了“社會太現實,畢業各自飛”和“無疾而終”。$${FDPageBreak}
82.94%沒上過心理健康課
在“是否參加學校心理健康課程”的調查中,只有8.68%的學生表示經常參加,不知道或者沒有參加過的學生比例高達49.20%。在“你是否去過學校的心理咨詢機構”的調查中,82.94%的學生表示沒聽說過或沒去過。
在“你認為心理健康課程和機構設置與其他學科有何不同”的調查中,36.28%的學生認為“缺乏明確的要求和統一的規定”。
與此同時,在“如果你遇到不順心的事,如何解決”的調查中,56.73%的學生選擇了“找同學朋友傾訴”,有13.05%的學生選擇“找父母傾訴”,而“找心理咨詢機構”的學生僅占0.82%。另外,由于交流途徑的缺乏,選擇“強忍”和“逆來順受”的學生占到了29.39%。
“上網”是業余生活首選 對社會公益活動不夠關注
在調查中,36.87%的大學生表示,業余生活主要是“上網”。22.87%的學生主要是“逛街”,“參加興趣小組”的只占16.19%。
65%的學生感覺學習負擔“一般”。在“你對考試成績如何看待”的調查中,有86.32%的學生選擇了“爭取拿獎學金”和“爭取好成績”,有13.68%的學生選擇了“及格萬歲”和“無所謂”。
調查顯示,只有9.86%的學生表示經常參加社會公益活動,26.05%的學生表示僅僅參加過,41.37%的學生偶爾參加,有22.72%的學生基本上不參加,《報告》認為,大學生對公益活動不夠關注。
在“大學生應該履行哪些社會責任”的調查中,81.70%的學生認為要對得起父母,努力成才;74.15%的學生認為要努力學習專業知識,成為人才報答社會;58.83%的學生表示愿意參加社會實踐,幫助他人;57.45%的學生表示熱心參加公益活動。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相關文章:
對心理健康教育意義的認識10-17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09-08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總結09-07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答09-05
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10-26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10-26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題班會09-06
幼兒舞蹈教育的意義10-12
少兒舞蹈教育的意義08-23